第4课《灯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课《灯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课《灯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课《灯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课《灯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灯笼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目标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新课导入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走近作者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细节探究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3①长幼情笃8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③4--5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母子情深9④迷恋雅致文化6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②10想象宫灯的样子,宫灯下汉献帝的痛苦悲悯汉献帝7元宵节看灯乡情民俗温馨难忘11⑤⑥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3①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长幼情笃8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③感伤4--5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母子情深9④纱灯上描红迷恋雅致文化6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②乡情民俗淳朴温暖10想象宫灯的样子,宫灯下汉献帝的痛苦悲悯汉献帝7元宵节看灯乡情民俗温馨难忘11⑤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情景⑥借古喻今表宏愿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段落事件寄寓的情感3①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长幼情笃8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③感伤4--5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母子情深9④纱灯上描红迷恋雅致文化6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②乡情民俗淳朴温暖10想象宫灯的样子,宫灯下汉献帝的痛苦悲悯汉献帝7元宵节看灯乡情民俗温馨难忘11⑤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情景⑥借古喻今表宏愿家人音容亲人温情家乡风俗故园思恋历史烽烟爱国情怀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思考探究

材料一:汉献帝刘协,东汉末代皇帝,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萧十分愤懑,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材料三: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1.汉献帝是一个被控制的末代皇帝,由材料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悲悯处境。根据课文中汉献帝的唱词,“风狂浪大,浪大风狂”。暗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2.根据课下注释11、12,霍驃姚就是霍去病,他六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裴度、李愬是进讨淮西叛军的大英雄,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都是骁勇善战、敢于反抗的大将领,再结合材料二可知,面对“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作者十分愤懑,国民党政府的软弱行为与古代名将的英勇无畏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联想军旅中的爱国将领,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抒发了保家卫国的宏愿!

3.第12段中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意在表明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灯笼到火把,再到探海灯,再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些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事物集体出现,为了唤醒更多的同仁为了国家赴汤蹈火、摇臂呐喊!结合材料三,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抗击侵略者!文章的情感由亲情、乡情而升华到家国情。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艺术特色

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艺术特色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

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本文小结【历史典故】“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sù)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文中借用典故,写李想、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