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教材选编这两首古诗,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衣”、“牧童”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人物形象。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前置自学提纲】1、把两首古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试着说一说两首古诗的内容。3、搜集古诗作者的资料。4、写一写“蓑”,观察一下“蓑”字,看看如何才能写好这个字(可以从结构、占格、主笔等方面思考)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学生展示课下积累的古诗。师: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四年级二班的孩子特别注重古诗词的积累,谁来给大家展示一首?几名同学自由展示。出示古诗《所见》交流里面的牧童形象,感知里面小牧童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形象,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两首关于童趣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检查预习1、初读,出示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一生读,读完后评价,让一生领着全班齐读难读的、易读错的字两遍。尤其注意“铺”字的读音,引导学生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三、学习古诗(读出韵律之美、感悟童趣之乐、体味诗人之情)(一)读出韵律之美1、师:读正确、流利了不算会读诗,古人在作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放开声音,感受节奏,能不能试着自己用斜线标出节奏。2、指名说一说标画出的节奏,先学习第一首诗《牧童》,出示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3、自由读—展示读(吟诵读)—齐读教师小结:就这样读出了韵律和节奏,就像唱歌一样,也那么动听了。同时课件出示“读出韵律之美”(二)读悟结合品童趣明白古诗的意思是把古诗读出韵味的关键。方法指导:1、想象画面2、结合注释3、看插图4、查资料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就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夏季的古诗,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抓住一个“铺”字,让学生谈谈感受,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草非常的茂盛、让人觉得很平缓、舒服、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2、师范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生闭眼想象,好像看到了一片怎样的原野?指名交流,预设:绿草如茵、一望无际、到处一片葱茏、充满生机。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师小结:抓住了一个重点字“铺”,让我们感受到了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师采访学生: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原野上时,你最想干点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多名同学谈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在草地上踢几脚球、躺下打几个滚、惬意地躺一会等等,采访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并指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板贴:想象小结: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4、除了看到的,你还听到了什么?生:笛声师:文中怎么说的?生找出“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弄”是什么意思?“逗弄”,提问学生如何知道的,教给学生学古诗的第二个方法:看注释,相机板贴。5、想象牧童如何在晚风中逗弄笛子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播放音乐音乐《牧笛》)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进行想象,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进一步体会牧童的俏皮、可爱。6、指导朗读师:一个“弄”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俏皮、可爱的小孩,伴随着晚风,小牧童不停逗弄着手中的笛子,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缓、时而急,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7、拓展相关数字诗师:同学们,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是虚指的数字,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数字诗?学生背诵相关的古诗,教师相机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齐读。8、交流“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随文指导写好“蓑”字出示“蓑”字的演变过程指导写“蓑”字学生先自己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占格、主笔、易写错的笔画等几方面思考。出示写字口诀:各部需压扁,三横等距宽,长横口中穿,撇捺写舒展。生描一个,写一个。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写字姿势。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根据评价,生再练写一个,同桌以打星形式互评。结合插图理解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观察,指名描绘图片内容。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生描述。师: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有清风明月相伴,这不正是插图的内容吗?相机板贴:看插图学生在交流时,当交流到“卧”时,(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点拨引导悟诗情1、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生交流课前查的资料,师适时补充“吕岩小传”)打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2、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从孩子身上看到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把这种向往融入到了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读出作者的心声,齐读整首诗。教师总结学古诗的方法:读出韵律之美,感悟童趣之乐(想象、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体味诗人之情。四、学法迁移1、小组合作利用学习第一首的方法来学习《舟过安仁》出示合作问题:(1)读出韵律之美。(2)从哪里感受到了童趣之乐,试着谈一谈。(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a、读出韵律之美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b、感悟童趣之乐预设: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1)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明确: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2)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明确:聪明、具有奇思妙想、调皮可爱、天真童稚的形象。(3)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自由读,指名读)(4)艳阳朗照,天无落雨,渔舟上怎冒出小伞呢?生接替读——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啊,可爱的小渔童,机灵的小渔童,他们正静坐船中,惬意地借风行船呢,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小结: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也善做生活的有心人吧,相信你会收获更多。(5)体悟诗人之情你能体会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小结:这两首诗都是写童真童趣的,诗中先写到了景美,又写了人趣,最后体会到了情真,板书景美人趣情真五、拓延童趣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出示古诗《桑茶坑道中》(生齐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师:一个小孩子正在钓鱼,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招手,害怕惊动鱼儿不敢大声说话。出示古诗《小儿垂钓》(生读)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师:像这样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还有很多,大家课下继续搜集并尝试着背诵。六、布置作业1、积累描写童年生活的诗句。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古诗,尝试着改写成一篇小短文。七、板书设计21古诗二首景美想象人趣看注释情真看插图查资料《古诗两首》即《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牧童》“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试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是个描写的对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舟过安仁》这首诗浅入白话,充满童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的两个小孩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奇思妙想。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多读多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理解词的意思,并根据注解理解诗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单元训练点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已经具备一定学习古寺的能力。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这两首小诗都叫通俗易懂,但因为诗的语言的简洁凝练,感情深沉,意境深远,所以对个别词语的体会需要教师引导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品悟语言内涵,品悟诗句所传达的意境之美。同时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他们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语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所以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及诗中人物的形象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可以重点学一首,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另一首。《古诗二首》一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诗的韵味,以及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上我扶放结合,学习第一首诗时,我从读诗入手,层层推进,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古诗,以及学习古诗的方法。及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第二首诗浅显易懂如白话,正好给了学生一个练兵的好机会,于是我把它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对第二首诗学习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重点的词语进行大胆的想象,体会儿童生活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被这种天真烂漫的生活所吸引。可见学生对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理解的还是非常到位的,目标达成度还是很高的。《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教材选编这两首古诗,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21《古诗二首》评测练习一、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①A.笛弄晚风(lòng)B.蓑衣(suō)C.遮头(zhē)②A.停棹(zhào)B.铺床(pū)C.收篙(hāo)解释带点的词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铺:弄: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使风:三、读下面两句诗,展开想象,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四、认真在田字格里写两个“蓑”字,比比谁写得最漂亮!渔鱼兼得方为妙——《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十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过分的追求“授渔”,往往会忽略语言这条“大鱼”味道的鲜美。甚至是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更严重者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于是我就这样想:学生在课堂上“渔鱼兼得”才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到了“渔鱼兼得”。一、授之以“渔”,必须心中有“渔”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一池水,且不断的活水注入。也就是说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须先明确有哪些学习的方法,还要根据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哪些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怎么教给学生这种学习的方法。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眼中多阅历,方能胸有丘壑。也就说教师须先了解学生,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大法。”我觉得这里的“这法那法”不仅指教师的教法,还应指教师的对学法的知道。这句精辟的话语,道出了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解读文本,吃透文本。还有这样一段话:潜心研究文本,是教师享受语文教学历程的首先要做的事情。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内容中抽取我们值得咀嚼的语言,如何在看似平凡的语言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时用词的精妙,如何在看似普普通通的语言中领会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如何在可以运用的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中选择一条“最佳路径”......这一切都需要沉下心来去研读教材。要是离开了这一点,我们语文课堂只能是浮光掠影,只能是空泛而谈。进入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但拿到一首古诗以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怎么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清晰。我在较深入的读教材后,学习了不少的课例,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渔”的所在。课堂伊始,我和学生共同回顾古诗《所见》,再一次回忆诗中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牧童形象,进而再学习两首关于童趣的事,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我相机的渗透读诗的方法,如按照古诗自然的音律节奏读,想象读等读诗的方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难点,也是关键。所以我把怎么理解诗意当做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机的渗透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如结合注释、看插图、想象读、查资料等。在学完第一首时总结学习方法:读出韵律之美、感悟童趣之乐、体悟诗人之情。使学生对从哪些方面学习古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二、前置自学,临渊而渔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通过前置性作业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促进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学生能“渔鱼兼得”,学生前期的自学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从中年级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古诗应该怎样预习呢?课前,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预习方法:(1)利用生字表,读通诗句。(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3)利用注释和字典初步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课前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学生的能力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同学能通过独立预习初步理解古诗字面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学生的通过前置学习,来到水边,教师才有机会授“渔”。三、课堂实践、渔鱼兼得“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学把“渔”掌握,从而形成学习的能力。第二首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六七”“三四”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体味到了“鱼”滋味的鲜美。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