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写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

陌生,在中年级就学过《蟋蟀的住宅》《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在日常

生活中也会阅读科普,说明书等。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

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围绕

这一要素,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不同类型,了解基

本的说明方法,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

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松鼠》语言活泼,描

述生动,作者抓住松鼠的要特点,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两篇课文的

课后题都与习作要求紧密联系,为单元习作作准备。《太阳》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

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松鼠》课后题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并且关注说明文

不同的表达特点

“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它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说明

性文章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

事物介绍得通俗易懂;要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说明性文章的语言

风格多种多样;表达时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初试身手”第一题以电视塔为例,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进行

观察或搜集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第二题让学生将散文

《白鹭》的部分段落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介绍清楚白鹭的外形特征,再与原文作比

较,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习作例文”提供了介绍事物和介绍制作流程两种不同的说明性文章。《鲸》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介绍了鲸的特点:《风向袋的制作》完整、

有条理地介绍风向袋的制作方法与流程。两篇习作例文通过批注和课后题,引导

学生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表达。

本单元最后安排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让学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

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说明

性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习作和之后的分享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到练写说明

性文章的好处。

分课设计

16太阳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殖”等四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生字,会写“寸草不生、

摄氏度”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能说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

作用。

3.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

方法的好处。

二、课时分配

二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更多地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太阳。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检查预习

预设:

交流容易读错的字音:摄氏度杀菌

学生讲解难写易错的生字:菌、氏、区的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4.进行有关本课字音、字形的小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围绕“太阳”,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引导: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过渡句:“太阳虽然……但是……非常密切。”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

2.交流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四)默读文章第一部分,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1.默读批画

2.交流汇报:

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太阳实际上很大。

第3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小结:通过批画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了解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3.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预设: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太阳又和

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板书设计:

太阳

特点:远大热

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太阳》一课,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

的?太阳又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二)学习1——3自然段,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找出相关的句

子。

2.学生默读批画。

3.全班交流:

(1)学习文章是怎样把太阳远的特点写清楚

句子一: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

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对比阅读:

其实,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

多要走很久很久;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很长时间。

师: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好?

预设:这一句话出现了三个数字,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

相信同学们都认为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更好,通过具体的数字,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表述的更清楚明确,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真实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地说明太阳距离地球遥远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

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

依据。

句子二: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

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预设:为了证实太阳的确离我们很远很远,课文还举了两个例子。这句话通过举

步行、坐飞机去太阳上的例子,具体准确地告诉我们太阳距离地球的遥远,用实

际事例说明事物,更具说服力。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学习文章是怎样把太阳大的特点写清楚

句子一: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

那么大。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30万个地球等于一个太阳),通过两

个大小反差强烈的数字准确具体地反映事实情况,说明了太阳体积大的特点。

预设:这句话不仅运用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太阳的大,作者还用我们熟悉的事

物地球,和太阳比较,对于我们而言,地球在我们眼里已经非常大了,我们很难

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用地球和太阳一比,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

事物,更突出强调了太阳体积大这一特点。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学习文章是怎样把太阳热的特点写清楚

句子: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

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补充:开水的沸点;钢铁的熔点等资料。

预设:这句话,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一个大火球,形象说明了太阳的状态,了解到

太阳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钢铁碰到它,会变成气体。开水的沸点是一百摄

氏度,钢铁的熔点:一千五百摄氏度左右。钢铁这样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

竟变成了气体,可见太阳表面温度之高。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让我们感受到太阳

表面温度高的特点。

预设:作者还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把太阳温

度高的特点解说得确切具体,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结:作者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热这一特

点°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默读5—7自然段,从哪些地方看出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预设:课文是从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

杀菌这几方面介绍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小结:就像课文中说的------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

的世界。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没有太阳,就没有;

没有太阳,就没有;

没有太阳,就没有o

没有太阳,就没有……

(四)理解课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与它本身的特点有什么联系吗?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这

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密切。

板书设计:

远:列数字举例子

汽点大:列数字作比较

太阳热: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5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关系密切\形成风

杀菌能力

拓展阅读:

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

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

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

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

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

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

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

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

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

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

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

帘”。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

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

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

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

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

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

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7松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掌握“乖巧、清

秀”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对松鼠的喜

爱之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

言特点。

二、课时分配

二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

2.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出示松鼠图片),你们对松鼠这种小动

物有着怎样的印象呢?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松鼠》,通过作者的描写和介绍进一步认识松鼠。

4.介绍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了40年时

间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预设:

交流容易读错的字音:驯良蛰伏苔葬勉强

学生讲解难写易错的生字:歇窝鼠(部首是整个字)

难理解的词语:驯良——和顺善良;驯服和善。

矫健——是指强壮健力,英勇威武。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想一想文章围绕那句话在

写,用直线画出来。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这句话中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词语概括了松鼠的三个特点,与下文一一对应,这是按照

从外形到习性的逻辑顺序写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小结:这是文章的总起句,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3)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松鼠这种小动物?

第一自然段写了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写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规律。

第三自然段写了松鼠的行动十分警觉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了松鼠搭窝很讲究。

第五自然段写了松鼠生育、换毛、爱干净的习性。

(三)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是从漂亮'驯良、乖巧三方面来写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的,课

文结构先总后分,说明顺序是由外形到习性的逻辑顺序。下节课我们继续具体了

解松鼠这种小动物,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17松鼠

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和规律

漂亮乖巧驯良-行动特点

搭窝讲究

其他习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文章写了关于松鼠的哪几方面?

3.《松鼠》一课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与《太阳》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习性,体会语言特点。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体会语言特点

1.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特点。

出示句子: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

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

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

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松鼠写得这么讨

人喜欢?

预设:

这段文字作者从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几方面介绍了其外形

特点,从头到尾,可谓描写有序。

在描写松鼠的面容时,作者用了清秀一词,“清秀”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

拿来形容松鼠,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松鼠写得惹人喜爱,突显喜爱之情。

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把它比作“帽缨”,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写

松鼠进食时,这里把松鼠比作人,松鼠吃东西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

东西吃,将它进食时的样子写得有趣可爱。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松鼠刻画得活

灵活现。

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语言生动,

让我们感受到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

(2)对比阅读,体会说明文的不同语言风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外形特点的介绍: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

克。

预设:

两段文字在介绍松鼠外形时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这段文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

觉得简洁明晰。

课文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

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

2.细读第二段,了解活动范围和规律。

出示句子: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

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

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

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

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

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1)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预设:

从作者对松鼠的活动范围(在高处活动)和规律(昼伏夜出)的描写中我

们体会到松鼠不侵犯人类,不骚扰人类,感受到松鼠的驯良。

(2)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只善良'乖巧的松鼠,在表达上与《太阳》

一课也有很大不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预设: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从经常在高处活动,了解了松鼠的活动范围,;从晚上出

来奔跑'玩耍、吃东西,知道了松鼠的活动时间,文章表达层次清晰。

在写松鼠树上活动时,作者把它比作飞鸟,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松鼠玩耍时身轻如燕。

作者用夜间互相追逐、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来介绍松鼠的活动时间,拟人化的

修辞手法透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语言形象,描述生动。

(3)我们再来聚焦这段文字,看一看在语言表达上你还有什么发现?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

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不是所有时间。经常一

词让我们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同样具有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3.细读第三段,了解行动特点。

默读第三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想一想松鼠的行动特点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预设:

作者在描写松鼠的行动时,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跑、躲、逃,用词准确,突

出了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应变能力,表现了松鼠反应速度快,突显机警的特点。

4.细读第四段,了解搭窝过程,体会松鼠特点。

出示句子: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

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葬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葬挤紧,踏

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

适又安全。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松鼠搭窝过程的?你又认识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预设:

这一段主要写了松鼠搭窝时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特点等方面来表现松

鼠的聪明、勤快。

(2)作者是怎样把松鼠搭窝这一过程写的具体生动、展现松鼠特点的?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表达有条理;

作者观察细致,搬、放、编扎、挤、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说明了松鼠

做窝时的动作,同样感受到松鼠的聪明。

在这样宽敞结实的窝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在这里作者运用

拟人化手法,赋予松鼠以人的灵性和情感,使松鼠讨人喜欢的形象跃然纸上。

5.细读第五段,了解松鼠其他习性

第五自然段补充说明了松鼠生育情况、换毛、喜欢干净等生活习性。

(三)总结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对如何具体介绍一种小动物又有哪些收获?

《松鼠》一课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以有序的描写、生动的语言、清

晰的层次、准确的用词将一只漂亮、驯良、机警、聪明的松鼠形象呈现在读者面

前,字里行间透着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驯良描耳有序

松鼠

机瞥语方生动

文艺性说明文

聪明展次清晰

用词准磷

拓展阅读:

看云识天气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

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

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

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

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

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

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

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

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

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

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

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

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

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

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

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

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

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

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

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

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

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

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

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

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

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

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

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了阴雨。夏天,雨过天

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

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

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

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

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

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

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

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一、学习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2.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二、课时分配

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

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通过学习你了解了关于太阳和松鼠的哪些知识?

太阳------远大热

松鼠------漂亮乖巧驯良

小结: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说明性文章

通常抓住事物的鲜明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了解事物。

2.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2)作者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

方法,你学习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说明方法课文例句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3)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多样,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

在语表达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课文分类语言风格表达方法

相同点不同点

《太阳》平时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语言平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

表达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物特点

《松鼠》文艺性说明文语言活泼,既有说明方法的运用又有

描述生动修辞手法的融入

小结: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

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二)初试身手

我们了解了说明性文章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选择身边的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1.以“电视塔”为例,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电

视塔。

分析例句: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列数字、作

比较

提示:所列数字要准确,有依据,作比较要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易

于理解。

打比方——电视塔像一个蓄势待发的火箭。

提示:

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处,这样语言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

4.作业:

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熟读

原文内容,圈画关键词语进行取舍;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

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说明文

_抓特点

帮助我们认识事物-

一使用说明方法

-平时《太阳》

语言风格多样-

活泼《松鼠》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一、教学目标

1.细致阅读两篇例文,学习如何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表达。

2.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

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把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当中。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你想把你最喜欢的事物介绍给大家吗?要把

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就要用到这个单元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这节课

我们重点来学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

(二)写法指导

1.内容:《介绍一种事物》,

2.选材:可以是动物、植物、物品、美食等。

3.文体:说明文

4.写法:

(1)回顾文章,复习写法

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两篇说明性文章,谁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

预设:

一是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二是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特点介绍清楚具体;

三是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四是语言风格可以如《太阳》一样平时,也可以如《松鼠》一样活泼。

(2)例文引路,指导写法

认真阅读《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对照批注,说一说两篇文章有哪些

你值得借鉴的地方?

预设:

《鲸》通过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从形体、进化、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