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二轮复习(1)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二轮复习(1)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二轮复习(1)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二轮复习(1)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二轮复习(1)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知识拓展:关于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形成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产生时间:春秋战国4、特点: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②经营方法: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④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少商品交换)5、小农经济的优势: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④政府的重农政策6、局限性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7、评价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3.贫者无立锥之地”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甲骨文中的田字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2).土地兼并严重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②危害: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农田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1)、大禹治水2)、《河渠书》、《沟洫志》等水利学专著3)、李冰——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郑国——郑国渠4)、汉代关中地区的“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5)、东汉治理黄河——王景6)、唐代设立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7)、宋代对兴修水利工程有功的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8)、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水利的兴修。9)、主要的灌溉工具:隋唐五代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翻车;

(1)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重点难点问题: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2、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6、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7、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2.主要行业纺织:丝织(苏州、杭州)、棉纺(元代松江、明代后期主要衣料)。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不断进步。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3、生产产品长期领先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6、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始终从属于农业。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7、手工业的布局与经济重心相适应考点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探究:阶段特点A、严格限制阶段:从秦至唐①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场所,是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如实行坊市分开等。B、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4.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市井)。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出现了车水马龙繁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出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还有地区经济中心杭州和湖州4、宋代:汴京、临安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盛泽镇也很繁华.探究: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兴起原因:功能:地域分布:封建社会初期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不断发展。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发达,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群体活跃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发展艰难而曲折。7、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8、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9、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长期的国家统一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和货币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4、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

【命题探源】

1.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闭关海禁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原因之一。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明清两代统治者仍顽固延续。根本目的:直接目的:3、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巩固封建统治2、原因:根本上讲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同时,由于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问题。

4、过程: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的原则。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唐代实行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宋朝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明清: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资本主义萌芽总之,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评价:性质:积极:消极: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基础;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人为地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1、含义: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③军事政治:防范外夷的侵略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3、沿革: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贸易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的往来。4、评价: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有自卫性。②沉重打击了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③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