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_第1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_第2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_第3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_第4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式地理教学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课程理念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今世界比较盛行的一种学习理论。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倡导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的情景性教学;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①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②在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作用。③强调教学中的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研究。④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二、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批判和挑战。与传统地理教学相比,开放式教学的优点和优势突出表现在

1.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教材观的影响,是以知识为本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所有“内容标准”都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的。“获得”、“学会”、“尝试”、“运用”、“形成”、“增强”、“养成”等是表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过程”,可见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讲授、板书,学生“听”、“读”、“记”,学生围绕教师的教案、讲义转,一个教师直面一个班的学生,一样的教学内容、一样的教学方法、一样的教学进度、一样的考试评价,教师的授课是无法照顾到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不同需要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容易引导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去思考,压抑个人创见和个性,是难以开发个人潜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演变成为主体地位。开放式教学是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全面开放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其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协助者、促进者、开发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其职责是“启发”与“指导”。实践中,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手段,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精讲重点、疏导难点、把握热点、解释疑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讲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潜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课程特性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依据方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生教学活动中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地位已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者。学生必须“学会求知”,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把握学习过程、自主进行学习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内单一封闭、刻板保守形式的“黑板+粉笔”的课堂面授方式,其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组织形式的军事化。课堂教学环境追求“净、静、敬、竟”,教师的所提问题一样,要求学生的答案标准,课堂教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二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注重预设性,缺乏生成性,各教学环节预先设计,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应对策略,教师也不允许学生的学习活动脱离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三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缺乏双向交流和师生互动。四是教学时空的封闭性。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这一特定空间、在45分钟这一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延伸到课外的恐怕只有课外作业。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其主要特点是教学氛围的轻松和谐、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学过程的启发诱导、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教学时空的开放延续、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教学手段的形象直观等。

4.教学内容的全面开放: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教材。过去很长时期,“一纲一本”一统天下,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在此基础上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抱着课本打滚”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既有本学科知识又有非本学科知识,除了静态的书本知识外,还有生活体验、书刊音像、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可以从书本扩展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结构的突破。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内容。即学好教材上的内容,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课外书内容。由于受“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的影响,加之教材的相对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显然仅仅教授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选择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许多知识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信息技术学及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因此学习地理也应具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生活内容。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即学习”。要牢固树立“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的课程观。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脚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点。地理新课标中关于“活动建议”,初中有52个,高中共同必修课程有29个,全部为实践内容,涉及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及研究性学习内容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实施这些建议、完成这些内容的。时代内容。信息时代、高科技知识、经济建设成就、国际时事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要及时纳入,让学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我国的航天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五”期间“四大工程”、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南北极科考、海洋开发、信息工程、环境问题、中东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及美国的火星探测等内容应及时有机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5.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图”是传统地理教学的真实写照。由于教学的封闭单一,使用地图册、挂图、板图成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把世界放在教室,把自然搬在课堂”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是有违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地理学的学科本质的。开放式教学倡导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的教材观,变“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为“生活为学生的学习”的学习观,变“课堂是教学的世界”为“世界为教学的课堂”的教学观。更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它有信息丰富及时,利用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扩展拓展点上具有现象直观的优势,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许多中青年教师教学手段的首选,构成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道具有时代特征的亮丽的风景线。

6.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对传统教学的教师评价,主要是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到位、教材处理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清晰、教材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手段是否恰当,评价的标准是看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结果,突出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手段的单一性、评价内容的统一性是传统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根据开放式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延续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评价应多样化和针对性,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和激励功能。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应确立基础性的评价体系。依据“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依据“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应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新课程理念,应关注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依据“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开放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中学地理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是时代之呼唤、是世界之潮流、是学科之要求、是学生之需要、是教育之希望。就广大地理教师而言,应该是大有天地、大有可为的,也是大有希望的!

主要参考文选:

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教育学》王道俊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