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欧美文学课件-歌德_第1页
大二欧美文学课件-歌德_第2页
大二欧美文学课件-歌德_第3页
大二欧美文学课件-歌德_第4页
大二欧美文学课件-歌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歌德一、生平与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座里程碑。创作生涯的四个时期1770年至1775年,狂飙突进时期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自由、反抗社会束缚、充满叛逆激情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1773)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体裁: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绿蒂维特的烦恼:爱情的烦恼事业的烦恼社交的烦恼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1775至1786,魏玛十年1786年至1805年,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之行和与席勒合作时期。

《托夸多·塔索》(1790)

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出版)

1805年至1832年,晚期。

诗歌集《西东合集》(1819)

《中德四季晨昏吟咏》(1827)

小说《亲和力》(1809)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

二、《浮士德》

(一)题材来源

德国十六世纪的民间传说

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1587)、马洛的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1593)

十八世纪的莱辛、克林格尔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

序曲两场赌赛五场悲剧

书斋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事业悲剧天帝与靡非斯特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基本情节概括(二)浮士德追求真理的五个阶段及其寓意《天上序幕》

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的争论:人究竟是善还是恶,是进取还是沉沦。书斋悲剧

隐喻人文主义者对脱离现实的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渴望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亲密联系。爱情悲剧表现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政治悲剧

概括了歌德10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和其他曾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表现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迷梦的破产。

艺术悲剧

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艺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事业悲剧浮士德通过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既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关于“理性王国”的蓝图,也是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三)主题思想哲学层次

(1)对人性善恶的哲学思考。

天上赌赛:上帝至善

魔鬼至恶

书斋赌赛:浮士德具体的善

魔鬼具体的恶

浮士德自身矛盾:善与恶的矛盾体

世界的矛盾运动过程:至善至恶(外化为具体的善恶体现物)的矛盾特征作用于具体的矛盾体——人,而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追求着至善至美,以求达到向至善至美的回归。(2)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寻。

人生的五大欲望:求知欲、情欲、权力欲、审美欲和自我实现欲。

浮士德的悲剧原因在于追求者的有限能力和追求目标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突出了他为追求人生意义和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执着精神。社会层次

运用象征的手法,对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三百多年来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

人格层次

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

其人格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四)靡非斯特形象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代表了社会历史观上的虚无态度,不相信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代表了消极与停滞;有现实社会中一些恶徒的影子;非常机智灵活,观察事物极其敏锐。(五)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关系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性格对立。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靡非斯特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否定精神,否认人的理想和努力,是人性恶的代表。

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靡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潜伏着一个靡非斯特。浮士德的善与靡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六)艺术特色创作方法:以幻想为主,写实和幻想相结合。大量采用古代、中世纪的神话传说和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

场面描写与人物塑造: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

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和谐与混乱等场景交替出现:

人物对比

哲理意味:场景、情节和人物均有象征寓意。表现技巧超时空技巧变形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