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4-生产者行为理论_第1页
CH04-生产者行为理论_第2页
CH04-生产者行为理论_第3页
CH04-生产者行为理论_第4页
CH04-生产者行为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关于生产者的理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即如何实现: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在产出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确定生产要素投入数量。2.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分析成本和收益随产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利润最大化;3.市场上竞争和垄断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市场上如何确定企业的产量与价格;4.企业的产出如何分配,即分配的依据。第一节厂商概述

厂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Firm被看作一个经济实体,把输入转换为输出,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准则配置内部资源和在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等市场市场上,参加竞争。

企业:英语中的对应词为enterprise,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或经济实体。对企业可按不同标准分类:(1)按所有制不同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2)从事的行业不同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流通企业等;(3)按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4)企业有三种主要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个人企业指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个人承担无限责任;

合伙制企业:二人以上,50人以下共同出资经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同出资建立,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分为等额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一、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

1.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使用资金、设备、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投入品,通过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企业生产过程劳动力、设备、原材料等产品、服务2.生产要素

经济学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投入品称为生产要素。第二节生产函数

二、生产函数1.概念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产出:产品、服务企业生产过程2.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1)一般形式假定某产品的生产过程使用N种生产要素,X1,X2,…Xn,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为:(2)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劳动: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土地本身和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矿藏、江河湖泊等;☆资本:实物形态: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货币形态,又称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组织、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生产函数为:Q=f(L、K、N、E)(3)西方经济学假设:N、E不变。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Q=f(L、K)式中:Q为总产量;L、K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V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L/U,K/V分别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和资本量;3.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1)里昂锡夫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例:实际投入的劳动量为100个人时,生产一件产品需要5个人时,实际投入20万元资金,生产一件产品需2万元,。问能生产多少件产品?(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W.Cobb)提出,经道格拉斯(P.H.Douglas)分析研究1899-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统计资料后,得出的美国的制造业的生产函数。是一个经验的假说,是非常著名的生产函数。式中:Q为总产量;L、K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α、β为三个参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当劳动量和资本量增加λ倍时,产量也增加同样倍数。(2)α、β的经济意义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即表示资本K和劳动L投入量对总产量的贡献。α表示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β为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第三节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对生产函数Q=f(L、K)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此时,产量取决于劳动量L的投入: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称为短期生产函数。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概念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因为假定其他生产要素是不变的;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当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1.概念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总产品的增量即边际产品在超过某一点后就开始递减。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开始只雇佣少数工人时,他们更容易使用设备。随工人数量增加,增加的工人与别人共同使用设备,且在较为拥挤的条件下工作。最后,车间非常拥挤,以至于相互妨碍,增加工人对生产的贡献就越来越小了。例子:纺织厂女工一个人可以看管10台织机。某棉纺厂建厂初期,有500台织机。增加1个工人,1人看管500台织机顾此失彼,效率极低,每台织机都不能很好工作。随着工人数量增加,每人看管织机数下降,织机能够正常生产,每台织机效率提高。增加1人产量增加很多。当工人增加到50人,再增加个人,可提高总产量,但增加的产量开始下降当增加到500人后,再增加人,防碍生产,总产量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进一步解释在其他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A.边际产量递增。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B.边际产量递减。不变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C.边际产量<0,产量绝对减少。这时不变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再增加可变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降低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会出现递减的特征。四、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QLTP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曲线形状(1)总产量TP随L变化的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随L的增加,TP先快速增加(边际收益递增),再缓慢增加(边际收益递减),到达TP的最大值后,再减少;QL(2)平均产量AP随L变化的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随L的增加,AP先增加(边际收益递增),然后下降(边际收益递减),为一条倒U型曲线。(3)边际产量MP随L变化的规律随L的增加,MP先增加(边际收益递增),然后下降(边际收益递减),为一条倒U型曲线。APQLMP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MP=dTP/dL

为总产量曲线上每点的斜率。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是增加的;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是减少的;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1)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AP=TP/L,是连接TP曲线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平均产量的最高点位于:过原点与TP曲线相切的最陡的直线与TP曲线的切点所对应的产量。QLTPAPTPLQ(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MP与AP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在交点之前,MP>AP,在交点后,MP<AP.MP与AP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的证明:证明:AP=TP/L,求AP的极值点:令上式=0,则,AP的极值点为:即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时,为平均产量的最大值APMPQLQLEL2OL3L1FABMPAPTP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五、一种要素可变时,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合理确定LTPⅠⅡⅢ把图分为三个区域:Ⅰ,Ⅱ,ⅢⅠ:分界点在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平均产量增加;边际收益递增阶段。Ⅲ:边际产量MP<0,增加投入不仅平均产量下降,总产量也出现下降。边际收益为负阶段。Ⅱ:止点是边际产量为0。边际产量MP>0,增加要素投入,仍会增加总产量,尽管平均产量已经下降;边际收益递减阶段区域Ⅰ:L增加没有疑问;区域Ⅲ:肯定不会增加L到第三阶段;区域Ⅱ:具体增加到那一点,要根据其他因素确定:

APMP第四节两种要素可变时要素投入量的确定一、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Q=F(L、K)该生产函数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两种或以上的生产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称为长期生产函数。二、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含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Q=F(L,K)Q不变,L,K变化的轨迹。KL2.等产量线的特征

(1)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为了达到相等的产量,在减少一种要素使用量时,必须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等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高。

KLQ=F(L,K)Q=1,2,3.....NKQ=1Q=2Q=3(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KLQ=2Q=1K2K1L1L2假设有二条等产量线相交,表示:这二条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相同,即:Q(L2,K2)=Q(L1,K1)在二条等产量线上任取二点A、B,显然:K2>K1,L2>L1。

出现较多的生产要素投入与较少生产因素生产相同产量的悖论。(4)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是由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AB3.生产者选择投入组合的的范围实际上等产量线为右图形状:当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超出技术条件许可时,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为负,要保持总产不变,必须增加另一种要素投入。厂商选择二条红色脊线之间区域进行生产。LK当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边际技术替代率含义在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之比。劳动增加替代资本减少。

对于任意一条等产量线,当用劳动去替代资本时,在维持总产量不变,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总产量的增量必等于所减少的资本的边际产量,即下式成立: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得: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2.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该要素所能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原因:企业生产过程中,要求各要素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要素之间的替代是受到限制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替代。

经济学认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客观规律,不需要证明。四、等成本线1.等成本线的含义

等成本线是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生产者等量的成本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的组合,为在平面坐标系上的一条曲线。2.等成本线的表达式或KL3.等成本线把象限分为二个区域:KLⅠⅡ(1)等成本线曲线上,是能购买到的劳动与资本的最大数量的组合;(2)区域Ⅰ:任何一点的要素组合,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最大要素组合。(3)区域Ⅱ:任何一点所代表的要素组合是不能实现的。五、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1.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含义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是指:以最小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可等价表示为: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或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2.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能够实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1)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任意一条等产量线,和多条等成本线相交,但与相切的一条等成本线成本最低;

(2)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任意一条等成本线,与多条等产量线相交,只与相切的一条等产量线产量最高。LKQ=1Q=2Q=3LKC1C2C33.生产者均衡条件。均衡,就是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生产者就愿意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实现了要素的最优组合。均衡点是成本既定时,达到了最高产量。均衡点上:等产量线的斜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有:即,单位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