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一)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

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部、坛姓的

邮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2.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

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

祭祀体系。这表明()

A.民众观感上计制度基础B.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C.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D.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

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4.“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

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政权主要允售商品禁售商品

宋茶、粮米、钟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耕牛、兵

等,茶、米,麦为大宗器、书籍

马匹、兵

金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D.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

5.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晚明书

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主顾可能给得更高一些。

这反映了当时()

A.画家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文化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D.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6.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

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7.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

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8.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粮食产量及粮食征收量(担)

1800000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I19371t9391941t1943t1945年份

■粮食产量粮g幡

(注:1担=50千克)

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9.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

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

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

A.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B,民间力量瓦解了对华禁运

C.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D.厦门经济特区的雏形初现

10.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

备,搬进匆匆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

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湖流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11.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

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A.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B.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D.士兵公民身份观念强烈

12.10-12世纪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

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B.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D.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13.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

1

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由

2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

身为奴。

据表可知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14.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纺织品对欧的输出从每年平均11386千磅减少到10153千磅,对美

国的输出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从17040

千磅降到13246千磅。这体现了()

A.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B.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英国殖民霸权己经旁落D.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15.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

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16.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

国家的联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声称美国

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美苏()

A.争夺第三世界国家B.冷战重心转移至亚洲

C.围绕中国进行博弈D.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

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

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件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

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

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

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

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

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

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袁世凯继承历代修史惯例,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馆中执笔者多数是清朝遗老,他们对清末革命运

动或不予记载或视为乱臣贼子,且自民国以后只用干支纪年,1927年至1928年,经张作霖拨款,《清史稿》陆续

刊印。1930年,国民政府宣布禁止销售《清史稿》。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稿说略》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学界围绕《清史稿》展开讨论。1931年,孟森批评《清史稿》缺漏“建州卫”,指

出清朝先世为建州卫,与明朝存在附属关系。力图历史地论证东三省的归属。1934年,容庚认为历代史书多有舛

误,国民政府却唯独禁售《清史稿》,即使与古代专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

——摘编自周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材料三20世纪,有部分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美国学者先后提出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以往汉

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在中国史学界引发轩然大波,质疑之声四起。2002年,为了编

写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型清史,国家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开启新编《清史》工

程,全书计划3000万字,共计92卷。

——摘编自王俊义《郭影秋与清史研究和清史编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所持态度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角度分别对孟森和容庚的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新编《清史》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

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

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

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

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

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

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

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

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数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谈谈启示。

20.有观点认为,“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罗伊斯金币,约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属今土耳其地

区》克洛伊斯王所铸的椭圆形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之一。

在此之前,吕底亚使用形状、重量、纯度不一的块状金银作为支

付媒介。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发行于公元前305年至前281年,在亚历山

大死后约40年由其部将利西马科斯铸造于土耳其,是已知最早带

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像上的公羊角源自他自称是“宙

斯-阿蒙神之子”。

明代纸币,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字样,字下方有象征皇权的龙

纹,这张纸币面值一贯,原到上可兑换1000铜线,但明代宝钞发

行15年后,面值一贯的宝钞只能兑换250枚铜钱。1428年,明

政府废止了宝钞。

八里尔银币,发行于1573年至1598年,是铸于南美波托西地区

的西班牙货币,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八里尔银币被

西班牙用于购买亚洲的丝绸、香料、茶叶、瓷器,过量的八里尔

银币的流入,在欧洲和亚洲都引发了通货膨胀。

确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货币与信用”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一)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

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部、坛姓的

邮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部、姓

姓的鄢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各有其

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D项正确;春秋时

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B项;鲁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

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2.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

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

祭祀体系。这表明()

A.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B.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C.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D.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

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兴学举贤”“为官清

廉”“弃恶从善”这些优良品质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涵,这些官员在汉代地方治理中渗透着儒家思想,故也得到中央

的认可,可知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肯定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地方治理渗透儒家思想

的官员才能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可知并非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强调关注现

实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对南北方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

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

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

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

称,转而用别皇,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

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

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

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4.“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

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政权主要允售商品禁售商品

茶、粮米、钟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耕牛、兵

等,茶、米,麦为大宗器、书籍

马匹、兵

金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D.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主要允售商品”等信息可知宋金双方存在经济交

流,根据材料中的“宋金在边界地区”、“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禁售商品”等信息可知宋金双方存在政治

对峙,综合上述信息可以得出,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存在“禁售商品”这说明“榷

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的说法站不住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商业意识”,一般说来,市场需求和

政治统治的需要会“左右交易与管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的“大宗”商品,如米、麦、羊都不属于奢侈

品,“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晚明书

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主顾可能给得更高一些。

这反映了当时()

A.画家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文化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D.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

人的角色,晚明书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主顾可

能给得更高一些。”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文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绘画成为商品,带动了“中间人''或"代理人'’角

色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画家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冲击社会结构,但“严

重冲击”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当时社会结构被冲击,排除C项;绘画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并非政府文化政策宽松,且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文字狱钳制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

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答案】C

【详解】原因应结合时间信息”1862年”及题干核心内容从时代背景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862年的中国经历的

重大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曾在占领武昌后顺江而下进占安徽、江苏等许多地区,为打破清

政府对天京的围困,迅即出师北伐和西征,尤其是西征军占领了许多州县。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天京防御战

中,安徽同样也是战争的重灾区,所以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屡次战乱对安徽农业的破坏严重,C项

正确;安徽人虽然经商观念浓厚,但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时局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没有

根据,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实业浪潮”兴起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

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振兴农业进口了多种新式农机,但是缺乏机械动力,同时

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有着丰富人力资源进行精耕细作,解放生产力的动力条件不足,农业机械

化意愿不高,不能很好推广,可见当时在农业方面的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C项正确;传统经济政策主要指

的是重农抑商,材料体现的清政府推动农业近代化的努力,未涉及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经济模式指的是按各

国、各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类型,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空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粮食产量及粮食征收量(担)

1800000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19371939194119431945年份

■粮食产量粮g幡

(注:1担=50千克)

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详解】从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抗战期间,粮食产量和征收量

都有所提升,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说明农民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A项正确;“有

效”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只能体现产量,而不能体现征收量,排除C

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

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

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

A.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B.民间力量瓦解了对华禁运

C.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D.厦门经济特区的雏形初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

的战略作物,周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

精力放到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达到“遏制中国'’的目

的,对华施行严密的贸易封锁与禁运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

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

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

故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无法得出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排除A

项;"瓦解了''对华禁运表述较为绝对,排除B项:经济特区之“特”,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

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华侨引种工作,与发展外向型

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

备,搬进匆匆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

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湖流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

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可见,1986年之后,新词频出,且工人、工程师等的积极性

涌现出来,这体现出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B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

不符,排除A项;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与题干

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

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

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A.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B.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D.士兵的公民身份观念强烈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

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雅典军队

在征服该岛后,对该岛进行屠杀和奴役,希腊文明具有民主特色,也具有扩张色彩,材料现象说明雅典文明存在

霸权面相,A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希腊城邦已经转向帝国形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律约束权力

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雅典士兵公民身份观念强烈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10-12世纪的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

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B.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D.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0-12世纪的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

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

开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人文主义不断传播,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欧洲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使得对

待阿拉伯文化更加理性,C项正确;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海,地

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外来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

涉及政治交锋的内容,无法得出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3.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

1

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

2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

身为奴。

据表可知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1640年,......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1653年,弗吉

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可知,北美早

期的法律实践记录显示,17世纪的北美,黑人奴隶被最后宣判后,基本都被判为终身为奴,终身为种植园奴隶主

劳作,说明17世纪的北美对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实践的记录,无法判定

当地司法是否背离普通法传统,甚至是否是普通法传统也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提供的是两个法律实践,但

根据实践无法判定是否是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还需更多史料进行佐证,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信息讲的是

黑人奴隶被判终身为奴,与是否人权意识觉醒无关,另外,在北美奴隶制下,黑人奴隶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排除

C项。故选D项。

14.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纺织品对欧的输出从每年平均11386千磅减少到10153千磅,对美

国的输出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从17040

千磅降到13246千磅。这体现了()

A.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B.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英国殖民霸权已经旁落D.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1844-1846年与1814-1816年对比,英国对欧洲、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商品输出量

急剧减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爆发,但在19世纪初以后不断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张,伴

随着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与英国形成了竞争的态势,D项正确;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

命之后,排除A项;化纤面料属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石油化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排除B项;

19世纪中期,虽然其他国家对英国的对外贸易有所冲击,但其殖民霸权并未旁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5.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

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宣传画的时间为1933年,正值苏联五年计划进行之时,材料中“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

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苏联在列宁去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此时并没有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向,排除A

项;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苏联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排除C项;材料中“工厂厨房的

建设”并非教育基础设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6.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

国家的联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声称美国

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美苏()

A.争夺第三世界国家B.冷战重心转移至亚洲

C.围绕中国进行博弈D.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苏联为了获得国际的支

持,派出了大量的使者到中国周边20多个国家游说,声称要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维护世界和平,实则为了

孤立中国。当时美国陷入了越战泥沼,尼克松经过大选刚刚上台,政权还不稳定。在这样的考虑下,美国表示支

持中国。以此为背景,可知,苏美围绕“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展开的博弈是围绕中国进行的,C项正确;结合所学,

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

家。材料中的日本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项;结合所学,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B项;结合前面所

叙述的背景,可知苏美围绕“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展开的博弈不是为了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另外根据材料苏联“亚

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却把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中国排除在外,结合所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

美苏持续争霸,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等前因后果,也可以得出苏联的真正意图是孤立中国,排除D项。故选C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

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

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

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

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

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

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

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嫡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

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答案】(1)秦国:采取抑商政策。

齐国:积极推动商业发展。

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商业发展水平;统治者治国理念:政治体制。

(2)示例1:持肯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清,随着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

易政策从大体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后趋于闭关自守。该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

律。

示例2:持否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代小农经济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方针。(或明清小农经济高度发展,但海禁多次

松弛。)明清海禁政策与外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朝贡体系、倭寇问题、台湾问题和维护统一)关系密切,并非经济形

态的必然产物。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主流思想,鼓吹重义轻利,不宜轻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小农经济高度

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商品贸易发展要求松弛海禁。)

示例3:对该观点需辩证分析。(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为海禁政策提供了物质前提。明清的海禁政策与外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有密切

关系,不完全是经济形态的产物。当时海禁政策强化了小农经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政治、政策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形态发展。

【小问1详解】

秦国:根据材料一“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采取抑商政策。

齐国:根据材料一“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可知,积极推动商业发展。

因素:根据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可知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发展水平;根据材料秦国重农抑商、齐国管仲支持商业发展可

知统治者治国理念,政治体制。

【小问2详解】

首先,表明态度,如持肯定态度。说明时结合当时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展开即可,结合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小

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清,随着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从大体

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后趋于闭关自守。该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律。如持其他态

度,如否定或辩证看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袁世凯继承历代修史惯例,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馆中执笔者多数是清朝遗老,他们对清末革命运

动或不予记载或视为乱臣贼子,且自民国以后只用干支纪年,1927年至1928年,经张作霖拨款,《清史稿》陆续

刊印。1930年,国民政府宣布禁止销售《清史稿》。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稿说略》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学界围绕《清史稿》展开讨论。1931年,孟森批评《清史稿》缺漏“建州卫”,指

出清朝先世为建州卫,与明朝存在附属关系。力图历史地论证东三省的归属。1934年,容庚认为历代史书多有舛

误,国民政府却唯独禁售《清史稿》,即使与古代专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

——摘编自周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材料三20世纪,有部分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美国学者先后提出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以往汉

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在中国史学界引发轩然大波,质疑之声四起。2002年,为了编

写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型清史,国家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开启新编《清史》工

程,全书计划3000万字,共计92卷。

——摘编自王俊义《郭影秋与清史研究和清史编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所持态度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的角度分别对孟森和容庚的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新编《清史》的意义。

【答案】(1)北洋政府:主持编写并提供资金支持。

国民政府:查禁。

原因:《清史稿》存在否定清末革命和民国的价值倾向;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和同盟会领导、参与清末革命运动,在

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妄图将东北从中国割裂出去,孟森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维护国家主权辩护;容庚受自

由民主思想影响,抨击国民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

(3)弥补《清史稿》的缺陷;回应西方史学界的挑战,构建中国清史研究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国历

史文化,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

【小问1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袁世凯继承历代修史惯例,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经张作霖拨款,《清史稿》陆续刊印”可得出北

洋政府主持《清史稿》的编写并为其编写出版提供资金支持。根据材料“1930年,国民政府宣布禁止销售《清史

稿》”可得出国民政府查禁《清史稿》,禁止其出版销售。

原因:根据材料“馆中执笔者多数是清朝遗老,他们对清末革命运动或不予记载或视为乱臣贼子”可知,《清史稿》

的编写存在否定清末革命和民国的价值倾向;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的前身是反对清政府统治的革命组织兴中会

和同盟会,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不能允许《清史稿》污蔑清末革命;另外,国民

政府又通过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1931年,孟森批评《清史稿》缺漏“建州卫”,指出清朝先世为建州卫,与明朝存在附属关系。力图历史

地论证东三省的归属”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三省,并试图将东三省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

去,孟森从维护国家统治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用史实维护国家主权;根据材料“容庚认为历代史书多有舛误,国

民政府却唯独禁售《清史稿》,即使与古代专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可得出,容庚认为国民政府禁售《清

史稿》缺乏度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