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的古代文献典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仅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

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

藏》编纂进展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文学科的多位学者亲切交流,与曾翻译《论语》

《孙子兵法》等古籍的美籍汉学大师安乐哲教授交谈,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相关

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o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少数人文学者()的职业,更是一项事关()中华文脉、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进入新时代,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古籍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

A.卷帙浩繁韦编三绝因袭

B卷帙浩繁皓首穷经康续

C.车载斗量韦编三绝康续

D.车载斗量皓首穷经因袭

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一

A.高校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更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B.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

C.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D.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是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汉书》《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史书;《诗》是经书,

《左传》是古代解释《春秋》的著作。

C.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I日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黄

昏”“人定”对应现代时间分别为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D.《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

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老舍的《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呢?

首先,它是指建安时代的诗文(主要是诗)内容充实、感情丰沛的特点。风是指文章的生气,

能够感染人的精神活力。但这种生气和活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作者情志活动的表现。内容

空泛、感情贫乏的作品,显然不可能有多少生气和感人的力量。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脱了儒

学的束缚,原本就很注意作品的抒情性。他们又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更是常常表现

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因而他们的创作容易显得有风骨。

其次,它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刘勰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也就是说,有风骨必然造成明朗刚健的艺术特征。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

民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

不像后来的文人诗那样过分追求纤密富丽的藻饰。这样,其明朗刚健的风格也就十分突出。

其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与藻饰恰当的结合。南朝的文学家认为,光有风骨没有藻饰也不

是完美的境界。刘勰说,有藻饰而无风骨的作品犹如野雉,羽色美丽而无力飞扬(即品格不高):

有风骨而无藻饰的作品犹如鹰隼,虽能高飞而不够美丽。最好是藻饰与风骨结合,这才是文章中

的凤凰。钟麟也说,文章应“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而建安作家的诗文(尤其是曹植)既

有一定程度的华美,又不至伤害风骨。因而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实际不止肯定了它有风骨的

一面,也肯定了它风骨与藻饰相结合的一面。所以钟嫌对曹植的评价特别高,说他“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是自古以来最杰出的一家。

(节选自骆玉明《“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

材料二: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自幼以才思敏捷为曹操所宠爱,儿乎立

为太子。因而曹丕称帝后,他就一直受到猜忌与压迫,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以曹操的死为界,曹

植的生活与创作可以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中,《送应氏》之一描绘洛阳荒芜的景象,

表现了对战乱时事的感慨。《白马篇》《锻册篇》则以高昂豪迈的词句,抒发自己“捐躯赴国难”

的志向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的诗歌中,《七哀》《美女篇》借女子不遇的哀伤,写出自己空

怀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痛苦。《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拔剑破网救雀的故事为喻,抒写自己不能解救

朋友脱离危难的悲哀。《赠白马王彪》用愤激的语言,指斥曹丕所加于他的迫害,并反复倾诉了

他的苦闷以至对人生绝望的情绪,感情极其强烈。此外《杂诗》六首也是抒情的佳作,尤其是第

五、六两篇,表现出不甘闲居而宁可以死报国的壮烈情怀.在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

历来也最受人们的推崇。他的诗非常讲究艺术形式,刻画工致,辞藻华丽,并注意到对仗的运用

和锻炼警句,由此明显地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成为杜甫以前诗界最高的典范。不过他仍

然注意吸取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所作大都有充实的内容与深厚的情感,所以能保持刚健明朗的

风格。此外他的《洛神赋》也是一篇千古名作。它以精炼妍丽的语言和浓厚的诗情,描绘出洛水

女神艳美绝世、多情而纯洁的动人形象,从中寄托了作者某种迷惘的追求。

(节选自骆玉明《“三曹”是指谁?“建安七子”是指谁?他们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材料三:

每年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万物以荣•进入惊蛰节气,天气回暖,万物萌动,雷鸣也

越来越多。这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以强对流天气(雷暴)为主要特征的节气。惊

蛰节气时,太阳到达黄经345。。

惊蛰所谓“惊”,指的是春雷响动,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动物;而“蛰”就是蛰虫。

在此期间,因南方暖湿空气进一步增强,南方对流性天气明显增多,以江南和华南的雷暴最

为频繁。相比之下,北方此时鲜有雷声。对天津地区而言,常年初雷日大约在4月23日前后,已

为谷雨节气了。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又恰逢“九九”,这一时节,多地全天气温回升到以上,意

味着大地融化,天气变暖,万物复苏。

在惊蛰期间,到室外运动锻炼,适宜走跑交替运动,增加腰背和腿部力量,增强体质。对北

方地区而言,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是波动仍然较大,有时初春气温升高较快,而到了春季中后

期,气温反而较常年偏低,俗称“倒春寒”。老年人此时应注意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惊蛰时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以加强营养、慎吃“发物”为主。雪梨清甜润肺,春雷生新

笋,南方地区食用春笋正当时,此时节食用洋葱亦有促进血液循环、发散风寒、降血压的功效。

惊蛰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曰“过了惊蛰地门开”,此时黄河中游晋南地区

土壤开始解冻消融,冬小麦进入返青生长期并开始起身,果蔬进入萌动期,畜禽进入繁殖季节。

华北地区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量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需要充足的水分,

因而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材料四:

天博春季各节气降雨增置和日照增0天或冬春季各节气昼夜温差分布

(材料三、四节选自“天津气象”公众号)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

A.建安时期,很多作家将战乱激发的慷慨激昂的感情倾注于诗文创作中,使文学作品具有感

人的精神力量。

B.较诸建安时代之前、之后的诗文创作,建安诗歌继承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

不追求藻饰,明朗刚健的风格十分突出。

C.生活境遇的变化使曹植的精神境界随之变化,其后期作品不仅情感深厚、强烈,而且讲究

艺术形式,他的诗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

D.曹植早期作品高昂豪迈,直抒胸臆,后期由于受到曹丕的迫害,情感变得低沉,借助故事

婉曲地表达情感。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与“惊蛰”节气有关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惊蛰节气,南北方天气差别明显,江南和华南的雷暴频繁,而天津的初雷一般要等到谷雨

节气才能炸响。

B.惊蛰又恰逢“九九”,多地全天气温回升到以上;北方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但波动较大,

有时会出现“倒春寒”。

C.对天津地区而言,相对于冬季,春季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冬季各节气昼夜温差均在10℃以

下,到了惊蛰时节,昼夜温差已增大至10.59。

D.相较于雨水节气,天津惊蛰节气内每天日照时数增加了0.6小时;春季,天津日照增量持续

增长。

6.下面对四则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一

A.建安诗文呈现出风骨与藻饰结合的风貌,曹植和杜甫的诗文不仅藻饰华美,而且不失丰沛

的情感,因此可称中国诗界的最高典范。

B.《洛神赋》语言精练妍美,吸收乐府民歌的长处,洛水女神塑造得形象动人,诗人的情感

含蓄而丰沛,是“建安风骨”的完美代表。

C.惊蛰期间,北方的老年人在到室外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温度变化,防范心脑

血管疾病发生;此间食用雪梨、春笋与洋葱对人体有益。

D.惊蛰节气,黄河以北地区动、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此时雨量丰沛,那么,这一

年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渔事责成郡邑,陈

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

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则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

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遇我忘物

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

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原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

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篦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

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儿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

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

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

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

类焉,夫又将何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

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

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

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巴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

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

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

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

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日:“君子哉惹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

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

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有遵我忘物之思遗:馈赠

B.予退而原其里人质:问询

C.君仕虽不厚乐天逮:及,达到

D.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间顾往从之吾尝终日加思矣

B.熊粥书不给凌万顷之茫然

C.夫又将巧求不抚壮而弃秽兮,回不改此度

D.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王曰:“若是其甚与?”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一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表现苏氏兄弟对李简夫持褒扬态度的一组是—

①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

②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

③浮沉里闾,不避劳辱

④信乎,其似乐天也

⑤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

⑥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A.①@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

于公务,而无所与游。

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②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13.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①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②,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因西门伫献捷。

【注释】①岑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诗人写此诗为封送行。②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车尔成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

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一

A.“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围绕“风”字落笔,走马川、雪海边,黄

沙飞扬,遮天蔽日,不着“风”字,而风之猛烈,如在目前。

B.“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夜间行军所见之景,化静

为动,狂风咆哮,石大如斗,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

C.“金山西见烟尘飞”句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

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唐军早有戒备。

D.这首诗极力夸张,给人雄浑壮美之感,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经验,故而此诗能“奇而实

确”,真实动人。

15.鉴赏“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6.结合诗句分析,此诗塑造了西征将士怎样的形象?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

(4)—,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的特点,将《离骚》与《诗

经》并提;指出《离骚》虽“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却不失分寸,屈原虽怨气郁结,却始终

眷恋祖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釜底游龙

李晓君

我来龙游在夏日。满目苍翠,南面仙霞岭,北面千里岗巨大的山随余脉拱起一个马蹄形

盆地,中间河流纵横,丘陵起伏。暑热的风中传来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座遮。如此梦中之

城仿如故里。龙游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

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

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衢江赋予

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

别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这些头顶瓦釜、身披兽皮、言语不详的人,如水底游鱼,朝着

文明启蒙的晨曦举起兴奋的火把。雨量丰沛,光照充足、草木蕨辇的大地,一支被称为姑蔑

的人群开始建立方国。江河劈开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们伐木为舟,筑土为室,烧造陶器,

开始吟唱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歌谣。我站在衢汀边,漫无边际地幻想一一江岸树木葱茗,我的

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出"

字内多加了一笔。人们依照在土地播种时的画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赐予万物生

长的太阳,或许,人们也可以解读为栖息在江边的人编织渔网一一田,也是网格的象征,是

一种渔猎生活的符号化想象。总之,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烟,象征着人

类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属性。

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

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

逐。一切充满着生的热望和活力。无须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这拙朴的雕刻中。它是

关于生命、信仰和时间的图腾。人类的童年,总给人以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葱茏可爱的形

象。他们每刻下个符号,描下一个图案,都是一种创造,都在更新和演进着人类文明。在这

样时间之河的段落,没有世故、暮气、虚无的戾气,人类童年时期发出的啼声鲜嫩而动人。

博物馆里的文物无声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感到他们依然活在你身边一一他们其实从来没有

死去,以血缘的纽带,代际相传,在衢江边建立了新的城市。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种釜底漫游的状态,除了衢江引起的历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

窟带来的视觉震撼有关。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这个沉睡千年地下宫殿的发

现源于偶然。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将一个沉睡在时间之外的地

下石窟暴露出来。这个村现在叫石岩背,背山面水,衢江环绕而过,临江禅院的钟声雨声般

洒落。数十个大小不一、明显经过精心布局的人工洞窟,被发现前均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

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燧、阔大的地下暗室里

迹卡,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史谜题。暗

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的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洞高达四十米,石柱粗

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凿有流波形石阶。可以想见,要动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

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起初,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但随着

衢江北岸类似的近五十个洞窟被发现,这些星罗棋布的地下工程,显然难以采石场定案。在

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设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馆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引起我的注意。

此记为唐代韩愈所撰。徐偃王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同为嬴姓之国的徐、秦,其命运不

尽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

而不用于今也。"偃王说:“圣人不可杀人以逞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

我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去国,走彭城,自愿追随的民众数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

韩愈说,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

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评论可谓中允,姑蔑之

墟,太末之里。不单龙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国后裔,现中国东南的苏浙皖赣,徐偃王南迁留下

的印记比比皆是。据说徐偃王“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他不能看清近距离的微小事

物,却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委实是他精神的写照。

古称太末的龙游,文风鼎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都

曾任太末令。他们注重梳理太末历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时之间,家颂诗书,儒风遍

地。刘勰为官清廉,公道正派;杨炯外放太末,以自己的勤勉与才华赢得了龙游人的尊重。

龙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称为“龙丘三贤”的西汉著名隐士龙丘在、经史大家徐伯珍和唐代享

有诗名的徐安贞。

衢江岸边,蝉声如沸,白日吐焰,绿荫铺地。这是一个江南小城,是中国少有以“龙”

命名的县。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龙如何将小城环绕一一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

与灵气,你便会感到,她担得起这个名称。而斯地人民,亦是釜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

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

(有删节)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山麓(lu)座(yi)通衢(qu)江

B.驯(xun)稻威蕤(rui)葱茏(long)

C.静谨(mi)游弋(ye)烧灼(zhu6)

D.苏浙(zhd)陇亩(16ng)屡召(zhOo)不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一

A.首段概述龙游地势,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写龙游夏日之美,继而追溯龙游地质成因,时空转

换,为文章增加了历史厚度。

B.“釜底游鱼”喻指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本文化用此成吾,赞美龙游先人在恶劣的自然

环境中创造文明的伟力。

C.作者站在衢江边回味博物馆中的陶片和石刻上的图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历史,游踪与

龙游先人的生活串联在一起。

D.文章将徐偃王与周文王、秦与徐的国运、偃王视物与常人视物对比,再现了龙游历史上出

现过的儒与法、王道与霸道之争。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表现龙游人杰地灵的特点,文章文化

底蕴丰厚,语言优美。

20.文章尾段写到“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龙游的“古意”与“灵

气”表现在哪里?“古意”与“灵气”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1.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2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分析《釜底游龙》与《釜底龙游》哪一个题目更好。

23.请指出下面材料描写的是大观园中哪座院落,其主人是谁?结合环境描写分析此人物的

形象特点。要求100字左右。

(1)“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

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

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

阶缘屋,至前院儿盘旋而出。”(《红楼梦》第十七回)

(2)“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

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

了。”(《红楼梦》第四十回)

(3)“满地下竹景参差,苔痕淡淡。”(《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24.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

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

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

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

儿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

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适圈一词,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

识的入相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生活在这个圈中,人就感到轻松自在。

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舒

适圈并不会永远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

围内感到自在。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B、C

【解析】(1)卷帙浩繁:书籍(数量)浩大而繁多。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

为奇。语境强调的是古代文献典籍的多,应填“卷帙浩繁”。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皓首穷经:钻研经典到老,在句子中通常作谓

语、定语。语境中要求填写一个可以做定语的成语,应填“皓首穷经”。

因袭: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模仿(别人)。廉续:继续。语境强调的是能

够继续传承中华文脉,应填“震续”。

故选B。

(2)根据前文“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

动力,也为相关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以及后文“弘扬民

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可知,先是说明高校的一般作用,然后说

明高校对古籍事业的推动作用。

故选C。

答案:

(1)B

(2)C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

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看顺序是否合理;看话题是否一致;看句式是否一致;看前后是否照应;

看前后语境因素:看标准是否统一;看关联是否紧密;看音节是否和谐。

3.【答案】A

【解析】A.“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错误,贾谊的《过秦论》是史论。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文化常识题,功夫在平时。教材是个大宝藏,考生若

能回归教材,抓住教材多学习、多积累文化常识,这样解题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4~6.【答案】A、D、C

【解析】(1)B.“较诸建安时代之前、之后的诗文创作”“不追求藻饰”错,材料一原文为“虽

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不像后来的文人诗那样过分追求纤密富

丽的藻饰”。

C.“其后期作品不仅情感深厚、强烈,而且讲究艺术形式”错,根据材料二“在建安诗人中,曹

植留下的作品最多,历来也最受人们的推崇。他的诗非常讲究艺术形式”可知,“讲究艺术形式”

是曹植作品的整体特征,非“后期作品”独具的特征。

D.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后期的诗歌中,《七哀》《美女篇》借女子不遇的哀伤,写出自己空

怀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痛苦”可知,曹植后期作品有一部分“借助故事婉曲地表达情感”。

故选:Ae

(2)D.“春季,天津日照增量持续增长”有误,依据材料四,图中春季“清明”节气“日照增

量”“-0.04”,非“持续增长”«

(3)A.“不失丰沛的情感”非其成为诗界典范的原因,材料二原文为“他的诗非常讲究艺术形式,

刻画工致,辞藻华丽,并注意到对仗的运用和锻炼警句,由此明显地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

成为杜甫以前诗界最高的典范”;“曹植与杜甫的诗文可称为中国世界的最该典范”错,材料二

原文为“成为杜甫以前诗界最高的典范”。

B.“吸收乐府民歌的长处……是‘建安风骨’的完美代表”于文无据,见材料二“此外他的《洛

神赋》也是一篇千古名作。它以精炼妍丽的语言和浓厚的诗情,描绘出洛水女神艳美绝世、多情

而纯洁的动人形象,从中寄托了作者某种迷惘的追求”。

D.强加因果,材料三原文为“华北地区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量多,玉米、棉花等播

种成苗,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因而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故选:Co

答案:

(1)A

(2)D

(3)C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

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

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

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13.【答案】A、A、B、B、D、、

【解析】(DA.遗:忘。句意:(他的诗)有物我两忘的情思。

故选:Ao

(2)A.而,表修饰关系。句意:间或与他来往交游。

而,表修饰关系。句意:我曾经整日地思考。

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稀粥都不能供给。

之,助词,定有后置的标志。句意:在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漂行。

C.何,疑问代词,什么。句意:还希求什么呢?

何,副词,为什么。句意:君王不趁早修好美德,又怎能将不好法度改掉?

D.若,代词,这。句意:君子就应该这样,现在失去了!

若,动词,像。句意:像这样严重吗?

故选:Ao

(3)句意:平生不在声色名利面前昏了头,不在贫困面前悲伤,安于所遇,乐于所欲的人,大概

是陶渊明的率真吧。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采用“不……于……”的结构基本相同

的句式,排除AC。"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是“……者……也”判断句,排

除D。

故选:Bo

(4)③是李简夫之子的行为。⑥苏轼赞陶渊明之语。

故选:Bo

(5)D.苏轼未将陶渊明与孔孟比较,赞李简夫有陶渊明之“真”。

故选:D。

(6)①素:一向,平素。高:认为高尚.嘉:赞许。蹈:践履。译文:我一向认为李简夫品行高

尚,赞许他知止知足,而又担心自己不能践履他的道路/学习他,以他为榜样。

②以……为:认为。嫌:令人生厌。去:指归隐。译文: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

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

(7)相同点:由“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其家萧然,篦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

然”“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等可知,苏辙

与苏轼赞美了李简夫品行高尚,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甚至贫困而能随遇而安。

不同点:由“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可知,

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由“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

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

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可知,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力,归隐

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

答案:

(1)A

(2)A

(3)B

(4)B

(5)D

(6)①我一向认为李简夫品行高尚,赞许他知止知足,而又担心自己不能践履他的道路/学习他,

以他为榜样。

②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

显得清高。

(7)相同点:苏辙与苏轼赞美了李简夫品行高尚,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甚至贫困而能随遇而安。

不同点: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

力,归隐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

参考译文:

熙宁初年,我跟随张安道教授陈地的读书人和官吏。那时候,朝廷指定府县完成徭役,农田

水利的任务,陈地虽然没有多少任务,但官吏奔走忙碌,为不能完成为忧。只有我凭借诗词文章

讽谏议论在其中无所事事领取俸禄,虽然庆幸能从公文中脱身,但没有可以与之交往的朋友,所

以也没有什么快乐。

当时太常少卿李简夫告老还乡,在当地居住已经十五年了,间或与他来往交游。他的生活起

居简约而不粗陋,丰盛而不多余。听他的言语,从来不涉及世俗之事;(我)慢慢吟诵他所写的

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于法度,有物我两忘的情思;问他和谁交往,大多是庆历

年间的名士,晏殊非常了解他;探求他生平志向,他说:“白乐天,我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我

仰慕他的为人,所以学习他的诗歌,担心不能比得上他罢了。"我回来后询问他的同乡人,同乡

说:“他少年好学,精通为吏的方法,所以曾经出使到朝廷各部。还没有年老却患疾病,没有到

不能理事的地步却辞去官职。他的家四壁空空,稀粥都不能供给,但是他身处其间安然自得。他

的儿子李君武,辞去官职谋求财富以赡养父母,在乡里劳碌,不辞辛苦,没过多久家里就因为丰

衣足食而广为人知了。”陈地的百姓喜爱种花,和洛阳一样。每年的春夏季节,游览的人整月接

连不断。他带着酒壶和朋友,没有一天不在花间,嘴里从来不谈及家事0晚年,他的诗作更加高

妙,神似白乐天。我当时正因为宦游在外而感到劳累,认为读书人即使没有通达的际遇,就像白

乐天一样,入仕就作了君王的近臣,凭借直言讽谏名声显赫,被贬为州郡的长官,凭借奉公守法

而闻名,老年归隐山水间,忧患不能够加诸其身,文章诗歌足以扬名后世,可以老死而没有遗憾

了,李简夫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而我还没有离开陈地他就亡故了。之后过了十七年,元祐六年,我凭借幸运的际遇而参与国

政,俸禄比以前多,但声名却不被人知晓。快到暮龄了,国家的恩德还没有报答,不敢说要挂冠

归田。大概是曾经担心力不从心吧。李简夫的孙子宣德郎李公辅拿着他的诗集来央告我,希望得

到我的文章放在诗集的前面。我向来仰慕李简夫的品行,赞常他的知止知足,却怕(自己)不能

践行,所以全部道出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李简一共有古诗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

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

结合虚词搭配组合功能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一定

的断句方法进行断句,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态度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各个句子,仔细比对,

正确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评价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

比较和分析。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4~16.【答案】B、、

【解析】(1)B.“化静为动”有误,这些描写本身就是动态的;“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理解

有误,还有在乱石滚动的环境中前行。

故选:Bo

(2)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是说“敌军听到大军出

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从“应胆慑”“料知”可知,

此处是虚写,作者料想敌军闻风丧胆,不敢与唐军短兵相接,并预祝唐军凯旋,表达了作者对官

军将士的信心与美好祝愿。

(3)诗人一开始就写到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中间写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通过写边塞之地的极寒以及黄沙漫天,斗大之石被风吹起等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以

此来衬托唐军将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写的是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碰撞”。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

则。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

的情景。通过写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也表现出士兵们军容

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答案:

(1)B

(2)虚写。想象敌军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画面,表现出唐军将士勇武无敌。

(3)通过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唐军充满不畏苦寒与艰险,斗志昂扬及高昂的爱国的精神:通

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

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

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

彼此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

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

等待报捷。

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

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

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

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

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

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

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

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

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

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

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

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

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

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入,诗歌的主人公一一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

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

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

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

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

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

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

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

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

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

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

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

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

感内涵;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注意从句子位置出发。

(3)本题考查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能够展现人物形象

的诗句并做分析,最后总结将士们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青冥浩荡不见底

【小题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小题3】三顾频烦天下计,《国风》好色而不淫

【解析】故答案为:

(1)青冥浩荡不见底(重点字:冥)

(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重点字:鉴)

(3)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重点字:辅)

(4)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烦)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诽)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

关名句。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辑录: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

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霄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

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

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泳水荡漾清猿啼。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

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18~22.【答案】A、BD、、、

【解析】⑴B.“驯稻”的“驯”应读为“xim”0C.“游弋”的“弋”应读为“yi”0D.“陇亩”

的“陇”应读“16ng”,“屡召”的“召”应读为“zhAo”。故选A。

(2)B.“恶劣的自然环境”理解有误。从原文看,自然环境是美好奇特的。D.“再现了龙游历史

上出现过的儒与法、王道与霸道之争”理解有误。应是为了证明“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

人”。故选BD。

(3)结合“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

大声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

可知,远古板块碰撞形成了龙游的自然环境;结合“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

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可知,衢

江赋予龙游以灵气,龙游先人点亮农耕文明的曦光;结合“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

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出'字内多加了一笔”“在博物馆,另一

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

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

诸多未解之谜”可知,龙游遗存的古物古迹(刻符陶片、石质浮雕、石窟);结合“奇特的地理

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可知,龙游孕育的不凡的先贤。

结合“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

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可

知,古意是指龙游历史悠久。

结合“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

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可知,灵气指龙游的人民富有智慧/创造力,有矫健、豪

迈之气。

(4)结合“巨大的方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谧、阔

大的地下暗室里游弋,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

史谜题。暗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灼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可知,使用比喻

修辞,动静转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龙游石窟中石柱的形状、花纹及颜色;结合“可以想见,要动

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可知,虚实结合(通过想象)表

现了石窟规模宏大,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与汗水。

(5)结合“龙游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

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

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

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

的曦光”可知,对龙游自然及文化的喜爱,结合“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

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出'字内多加了一笔“''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

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

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

谜”可知,对龙游先民创造力及先民创造的古物古迹的赞叹,结合“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

的人”可知,对龙游不凡的人(目光远大的仁义之君、地方贤达)的仰慕,结合“而斯地人民,

亦是釜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可知,对龙游

人民矫健豪迈之气的赞颂。

后一问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釜底游龙》题目好,结合“衢江自

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

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

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可知,题目有比喻义,衢江如游龙盘绕

龙游,给龙游带来生命力;结合“而斯地人民,亦是釜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

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可知,龙游人民亦是釜底游龙,从古至今自有矫健、豪迈之气,

激人奋进。

答案:

(1)A

(2)BD

(3)远古板块碰撞形成了龙游的自然环境;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