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赛事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课赛事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课赛事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课赛事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课赛事活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2、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3、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及启示。(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2、通过观察课件提供的《唐人街图》、《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日本的《和同开珎》钱币、《鉴真坐像》、《玄奘像》、《玄奘西行路线图》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3、通过学生讨论总结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先进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2、通过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优良品格。3、通过学习唐朝在与日本、天竺的交往中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对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及影响。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心大胆地对学生放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对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也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及表扬,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生动直观的历史资料、图片等,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和计划,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恰当地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四课,在学生学习了前3课,了解了隋唐的强盛、繁荣之后,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活跃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产生的重要影响,突显了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唐朝的对外交往还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周边国家优秀的文明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对世界文明是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从整个中国文明史的发展来看,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上也为今后学生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埋下了伏笔,更加有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气氛,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方法:综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等因素,我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五、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唐人街》,引导学生思考:居住在唐人街的主要是哪国人?然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因为唐朝的强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的强盛是怎样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通过唐朝与各国的交往。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从整体上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框题一遣唐使学生阅读课本,说出“遣唐使”的涵义: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的使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遣唐使来华是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交往行为。预设疑问:日本政府在当时的情况下派“遣唐使”来华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财力负担很重。

B、航海技术差,不掌握季风规律;

C、造船技术差;

D、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教师顺势引导:既然有那么多的困难,日本政府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懈地派“遣唐使”来华呢?“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读课本,找出答案: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课件展示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学生读课本,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的次数、规模及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加深学生对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感性认识,我选择了三个方面对学生进一步讲解:A政治方面: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模仿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走上了封建社会的道路。B日本文字:日本模仿汉子创造了日本文字。C日本货币:日本奈良时期的“和同开珎”钱币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钱币。

3、学生阅读课前提示部分的小字内容,简单了解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华的史实,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阿倍仲麻吕来华是中日两国民间交往的杰出代表。教师提出唐朝时中国去日本的民间交流的杰出代表是鉴真和尚,顺势进入第二框题的学习。框题二鉴真东渡课件展示:鉴真干漆坐像图简单介绍鉴真。预设疑问:鉴真为什么要东渡日本?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因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日本僧人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戒律。课件展示:鉴真东渡日本路线图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鉴真六次东渡才终于到达日本的史实。教师引导学生看路线图,重点讲解第五次东渡历经磨难的史实,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鉴真身上能够发现哪些优良的品质?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鉴真东渡日本的勇于开拓、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的学习。学生遇到课本,分组讨论,找出鉴真东渡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为了加深学生对影响的理解,课件展示了《唐招提寺》和《鉴真干漆坐像》两幅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鉴真东渡对日本产生的影响。6、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我特意增加了一项“古往今来”板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把现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国宝级文物鉴真和尚干漆像请到了展馆。后来鉴真大和尚像又运到扬州大明寺回乡省亲。通过增加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加深学生对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的感性认识。框题三玄奘西行课件展示:《西游记》剧照预设疑问:玄奘西行与《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是一回儿事儿吗?

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天竺?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的真实史实为原型创作的文学作品,两者有同也有异,玄奘西行天竺是为了学习佛法。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总结能力。课件展示:《玄奘西行》路线图学生看课本,小组讨论玄奘西行天竺的主要经历。小组代表发言:A路途遥远,充满艰辛。B那烂陀寺学佛C取经回长安,翻译佛经D《大唐西域记》3、预设疑问: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答题能力。4、顺延第二框题的“古往今来”板块,课件展示“重走玄奘之路”活动,使学生认识玄奘执着、勇敢,为了理想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及好学不倦的优良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课堂小结:一本书: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以亲身见闻口述由

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

两个人物:唐朝时东渡日本的是鉴真,到天竺取经的是玄奘。两个国家:本课提及唐朝与日本、天竺频繁来往。课堂检测: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心大胆地对学生放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对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也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及表扬,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生动直观的历史资料、图片等,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和计划,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恰当地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分析:一、在导入新课方面,通过预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导入效果良好。二、授课过程中,从课件选用的史料和相关历史图片来看,数量、质量合适,在辅助课堂教学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三、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按老师的要求阅读课本,并能从课本内容中找出问题答案,自学效果不错。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也较多,学生参与面较广,回答问题积极主动。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现的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提醒相关同学。四、落实学科德育方面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历史人物相关史实的学习,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对于培养学生自己坚持不懈、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从鉴真、玄奘身上感受到他们的这种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五、知识落实情况通过课堂检测,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到了当堂内容当堂清。同时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四课,在学生学习了前3课,了解了隋唐的强盛、繁荣之后,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活跃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产生的重要影响,突显了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唐朝的对外交往还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周边国家优秀的文明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对世界文明是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从整个中国文明史的发展来看,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上也为今后学生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埋下了伏笔,更加有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评测练习:一、选择题

1、重视对外交流是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右下图人物

曾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

A、阿倍仲麻吕

B、玄奘

C、吉备真备

D、鉴真

2、隋唐时期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好学的民族,下列日本到唐朝的人员中——————是政府委派的?()

A、留学生B、留学僧

C、遣唐使D、商人

3、2016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6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下列古迹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是:()

A、那烂陀寺B、唐招提寺C、云冈石窟D、龙门石窟

5、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A、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端午节的习俗;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给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6.下列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7、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禅

8、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C、道教 D、佛教

9.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大运河开凿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

二、材料分析题

1.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一个西行取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东渡日本广传中国佛法,他们进行的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识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两个事件的相同作用是什么?由此可看出两个人物的什么精神和唐文化的什么特点?

(2)试举出唐朝与A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3)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该道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经过此段路程可能遇到怎样的恶劣气候?

(4)请你为这幅地图取一个合适的标题。2、阅读下列材料:【唐朝缔结友谊桥梁】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以玄奘的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和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史实有哪些。

(3)以上材料中的史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当代再创和谐外交】

材料四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指明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根本着力点,向两国各界和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政府致力中日友好的明确信息,彰显了中方对发展两国关系负责任的态度。

(4)阅读材料四,你认为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选择题:1、D2、C3、D4、B5、C6、C7、C8、D9、A二、材料分析题:1、(1)人物:玄奘、鉴真;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精神: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3)丝绸之路;张骞;沙暴、干旱、酷暑、昼夜温差大等。

(4)朝的对外关系、开放与交流等。2、(1)印度;《大唐西域记》(2)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