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前言 前言1.1任务由来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为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子公司,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12日取得了XX市国土资源局挂牌出让的2012-66号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于2013年5月10日与XX市XX区国土资源局、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三方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补充合同》,规定由其子公司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司承担对2012-66号地块的开发建设,该地块位于XX市三环北路北侧,XX城东侧,经房五期、六期西侧。根据XX市XX区国土资源局出具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及XX市规划局出具的《XX城东地块规划条件》,该地块规划为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本项目总投资40000万元,规划总用地面积54514.1m2,总建筑面积14358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9025m2,主体建筑为高层及小高层住宅与配套物业用房,地下不计容建筑面积34560m2(包括车库、水泵房、电梯机房)。由于该项目在建设期及营运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该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委托XX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在接受委托后,经过现场勘察,收集整理了评价区域有关的环境基本概况资料,详细研究核实了有关工程资料和污染物排放资料,分析了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并对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在此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1-2011、HJ2.2-2008、HJ/T2.3-93、HJ2.4-2009、HJ19-2011)的要求,并参照《XX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苏环管[2005]148号),编制了《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2012-66地块住宅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2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以下环境问题:1.施工期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2.营运期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是否可行;3.周围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1.3主要结论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XX市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带动市政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址符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与XX市规划局出具的《XX城东地块规划条件》要求。本项目不在丁楼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符合《XX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政发[2013]113)与《XX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11-2020)要求。本项目的建设内容符合当前国家建设部相关产业政策。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满足丁万河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排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化粪池与垃圾收集点采取防渗措施,禁止在污水处理设施周围30m内破坏地层;项目内居民厨房油烟经油烟机脱油净化后通过预留的烟道至屋顶排放,汽车尾气采取加强绿化、地下停车场设置机械排风装置等措施;本项目风机、加压水泵及电机等设备设于地下室内,采取吸声、隔声等降噪措施。采取以上污染防治措施后,所排放的污染物均可达标排放,对评价区的地表水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影响较小,对地下水基本无影响。周围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可以接受。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持支持态度。因此,在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本环评报告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论证,“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2012-66地块住宅开发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1.4评价技术路线 本环评采取的技术路线见图1.4-1。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价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各专题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2、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重大变化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环境影响评价委托1.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2.依据相关规定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1.研究相关技术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2.进行初步工程分析3.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1、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2、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制定工作方案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公众参与图1.4-1评价工作技术路线框图2总则2.1编制依据2.1.1国家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08年6月1日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2011年3月1日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253号令发布施行);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12.《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3号);1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施行);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2011年6月1日);15.《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家发改委21号令,2013年2月16日);1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征求意见稿);17.《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办函[2006]394号);18.《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1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环保部公告2012年第51号);22.《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2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24.《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4号);25.《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26.《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104号)。2.1.2地方法规、文件1.《XX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省人大常委会1997年7月1日);2.《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苏环委[98]1号);3.《XX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省政府[1993]第38号令);4.《XX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范》(苏环管[2002]46号);5.《关于印发〈XX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的通知》(苏环控[97]122号);6.《XX省政府关于对XX省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7.《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06]92号);8.《关于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6]98号);9.《省政府关于印发XX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4]1号);10.《XX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1996年10月);11.《XX市城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12.《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工作的意见》(徐委发[2013]16号);13.《XX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2013]133号,2013年4月25日);14.《XX市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88号);15.《XX市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防治暂行规定》(徐政办发[2004]131号);16.《XX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XX市人民政府2007.9);17.《XX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政发[2013]113号);18.《XX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XX市环境保护局,2011年9月);19.《XX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XX省环境保护厅,2009年9月);20.《XX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XX省人民政府第59号令,2009年12月1日);21.《XX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2.《关于进一步规范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听证制度的通知》(苏环办[2011]73号);23.《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苏环规〔2012〕4号);24.《XX市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徐环发[2013]73号)。25.《省政府关于印发XX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4]1号)。2.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规定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8.《关于印发<XX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及<环境影响报告书考核评分细则>的通知》(苏环管[2005]148号)。2.1.4项目有关文件、资料1.《XX市XX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地块编号:2012-66号地块,XX市XX区国土资源局,2012.11.30);2.《XX城东地块规划条件》(XX市规划局,2012.8.8);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XX市XX区国土资源局,2012.12.12);4.《关于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2012-66地块住宅开发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徐铜发改经济投函[2013]54号,2013.8.16);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合同书》(2013.3);6.《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与质保单》。2.2评价目的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环境状况及环境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调查、核实其排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本项目的污染源强;预测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等原则,论证项目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审批以及该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3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2.3.1评价因子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见表2.3-1。表2.3-1评价因子一览表环境因子现状评价因子影响评价因子总量控制因子地表水pH、DO、COD、BOD5、CODMn、总磷、氨氮、石油类COD、BOD5、SS、氨氮、总磷COD、氨氮地下水pH、氨氮、氟化物、总硬度、CODMn、六价铬、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砷——大气SO2、NO2、PM10——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生活垃圾—2.3.2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①地表水拾屯河、丁万河和京杭运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具体标准见表2.3-2。表2.3-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类pHDOCODBOD5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GB3838-2002)III类6-9≥5≤20≤4≤6≤1.0≤0.2≤0.05单位:pH无量纲,其余mg/L。②地下水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质量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III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2.3-3。表2.3-3地下水质量标准标准类别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六价铬砷(GB/T14848-93)III类6.5-8.5≤450≤1000≤0.2≤20≤0.02≤1.0≤3.0≤0.05≤0.05单位:pH无量纲,其余mg/L。③环境空气评价区域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见表2.3-4。表2.3-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取值时间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单位标准来源SO2年平均60μg/m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4小时平均150μg/m31小时平均500μg/m3NO2年平均40μg/m324小时平均80μg/m31小时平均200μg/m3PM10年平均70μg/m324小时平均150μg/m3④声环境质量标准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详见表2.3-5。表2.3-5区域声环境标准标准昼间dB(A)夜间dB(A)标准来源区域环境噪声2类标准605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污染物排放标准①废水污染物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经市政截污管网进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和排放标准值分别见表2.3-6、2.3-7。表2.3-6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水质标准CODBOD5SS氨氮总磷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500300400405单位:pH无量纲,其余mg/L。表2.3-7丁万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序号项目标准值标准来源1COD≤50《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2BOD5≤103SS≤104氨氮≤5(8)5总磷(以P计)≤0.5单位:mg/L,pH无量纲。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的控制指标。②场界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标准值见表2.3-8。表2.3-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噪声限值昼间夜间7055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噪声排放参照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2.3-9。表2.3-9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标准昼间夜间标准来源场界噪声2类标准6050《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4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重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1-2011、HJ2.2-2008、HJ/T2.3-93、HJ610-2011、HJ2.4-2009、HJ19-2011)确定评价工作等级。2.4.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对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依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的排放量及受纳水体的实际环境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建设项目主要排放的废水是生活污水,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污染物,以可降解好氧类有机污染物为主,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总磷、SS等;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达到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经市政截污管网排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故本环评只对水环境影响进行一般性影响分析。2.4.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本项目属于I类建设项目,I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具体见表2.4-1。表2.4-1地下水评价等级划分表项目类别划分依据分级判定Ⅰ类项目包污带防污性能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强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含水层易污性污染特征分级“易”和“中”之外的情形。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分级“敏感”和“较敏感”之外的其它地区。不敏感污水排放强度<1000m3/d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简单根据(HJ610-2011)表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划分依据,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本环评只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简要分析。2.4.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本项目建成后,夏季制冷采用分户式空调,冬季取暖由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集中供热,厨房食物加工采用管道天然气为燃料,不建燃煤锅炉设施。厨房油烟经油烟净化器脱油净化后通过内置附壁烟道与燃烧废气一并向楼顶排入大气。地下停车场废气经排风机和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处理后,通过并联的排风主管道由设置在绿地中的排风口排放。项目基本无烟尘和其它有害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本次环评工作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一般性影响分析。2.4.4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本项目属于居民住宅楼开发工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无强噪声源。该区域噪声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声环境功能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要求,本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二级。2.4.5评价重点根据区域环境特点、项目污染特征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定本次评价工作的重点为:施工期的影响及减缓措施、污染防治措施评述、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公众参与。2.5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2.5.1评价范围根据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特点及当地气象条件、自然环境状况及各环境要素,确定评价范围,见表2.5-1。表2.5-1评价范围项目评价范围大气以建设项目为中心,半径2.5km的范围地表水现状评价:丁万河(西月河汇入丁万河后约100m至丁万河下游)、拾屯河(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游500m至下游3000m)、京杭运河(洞山西)地下水以建设项目为中心,20km2的范围噪声建设项目周界外200m的范围2.5.2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5-2。表2.5-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环境保护对象名称方位距离(m)规模环境功能空气环境本项目--居民1090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第五期经济适用房(在建)东南60-330居民9600人,入住率0%第六期经济适用房(在建)东30-250居民4896人,入住率0%九里XX城西40-600居民9811人,入住率80%杨屯小学北560-640师生约160人杨屯中学北520-570师生约240人夏场村南600-850居民约1190人江山村南2000-2200居民约607人杨屯村东北500-1400居民约2687人庞庄东北2000-2800居民约2100人大周屯村东北1000-1500居民约2200人大周屯小学东北1500-1560师生约150人东邓庄西北1400-1800居民约620人天齐村东南1400-1700居民约2800人刘楼村东南2300-2800居民约2628人李屯村西南750-1400居民约2320人李屯小学西南1200-1300师生约160人拾东小学西南2000-2200师生约500人龟山汉墓西南2100-2300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西游记宫西南2000-2100九里区知名景点地表水环境拾屯河北1100小型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丁万河南800小型河流京杭运河东5000中型河流地下水环境场区内及场区外范围小于20km2的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丁楼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声环境本项目--居民1090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第五期经济适用房(在建)东南60-330居民9600人,入住率0%第六期经济适用房(在建)东30-250居民4896人,入住率0%九里XX城西40-600居民9811人,入住率80%2.6城市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2.6.1XX市城市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见图2.6-1),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XX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XX市将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城市。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XX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2005年XX市进行了一次区划调整,将原XX县的大黄山、大庙两镇划入XX市市区,归属XX经济开发区,确定XX经济开发区为XX未来城市发展的工业中心。XX未来10~15年的主导产业是:工程机械产业群、煤炭采掘及深加工产业、化工产业群、饮料食品烟草等食品加工业、纺织及服装业、物流业、非金属矿产采掘与加工业(含建材)、电力能源业。2010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关于同意XX省调整XX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将九里现在的13个办事处,8个划归新成立的XX区,4个办事处划归泉山区,1个办事处划归鼓楼区,新成立的XX区于2010年9月28日挂牌运行。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见图2.6-1),本项目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因此,本项目符合XX市相关规划要求。2.6.2XX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根据XX市“十二五”生态环保规划,“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成一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加快生态市的建设步伐,加速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满意率,构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XX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要指标见表2.6-1。表2.6-1XX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XX省指标指标属性环境质量1.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县%100100100预期性乡镇7890902.地表水劣于Ⅴ类水质的比例%6.4515约束性3.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63.87450约束性4.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其中:空气质量优秀天数比重%91.8>92>92约束性%17.52525预期性5.酸雨频率%0<5<30预期性污染物减排6.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万吨15.1313.39-11.5%约束性7.氨氮年排放量万吨1.501.31-12.8%约束性8.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万吨14.4411.05-23.47%约束性9.氮氧化物年排放量万吨20.7815.9-23.5%约束性污染治理10.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859090预期性县城污水处理率60808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8.61009011.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1100100预期性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6.019595建制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22.6410010012.污水厂尾水中水回用率%1220-预期性生态保护与建设13.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9.252120预期性14.森林覆盖率%30.93222约束性2.6.3生态功能区划《XX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政发[2013]113)已于2013年8月30日经XX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根据XX省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结合全省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等,划分出15种生态红线区域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太湖重要保护区、特殊物种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与本项目距离最近的生态红线区域为丁楼地下水(XX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详见附图2.6-2XX市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图),总面积38.12km2。主导生态功能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丁楼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开采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圆形区域,面积0.048km2,为禁止开发区;二级保护区以开采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50m的圆形区域,准保护区包括该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和开采井部分径流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为限制开发区。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在丁楼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详见附图2.6-3丁楼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图。2.6.4项目所在地环保基础设施概况(1)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本项目位于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本项目外排废水可通过市政污水管网进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丁万河污水处理厂管网图见图2.6-4。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位于XX市九里区拾屯办事处东庞庄村东侧,服务范围北至庞庄煤矿,南至九里山,东至京杭运河,西至故黄河,服务总面积约58.5km2,服务人口11.4万人。丁万河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10.0万m3/d,一期规模2.0万m3/d,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外排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中一级A标准。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工艺见图2.6-5。粗格栅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巴氏计量配水井二沉池进水消毒渠储泥池浓缩、脱水机房泥饼外运剩余污泥A2/O氧化池提升泵房微过滤池出水污泥回流图2.6-5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艺路线图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接管标准为:COD500mg/L、BOD5300mg/L、SS400mg/L、NH3-N40mg/L、TP5mg/L,出水水质指标为:COD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P0.5mg/L。丁万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近期污水处理厂尾水经刘楼大沟排入拾屯河(排污口见XX市水系图)后进入柳新河,最终汇入京杭运河,远期待“南水北调东线XX段区域尾水导流系统”运行后,该污水厂尾水将部分回用,未用完部分在班山运河地涵处进入XX市尾水导流系统,不再排入周围水体,对拾屯河、京杭运河水质将不产生影响。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于2012年1月28日通过XX市水务局组织的工程验收,2012年8月完成环保竣工验收。根据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提供该厂出水在线监测数据可知,该污水处理厂2013年4月出水污染物浓度均值为COD35.7mg/L、BOD58.4mg/L、SS7mg/L、NH3-N3.68mg/L,该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要求。(2)固废处置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中转站。(3)集中供热本项目冬季取暖采用城市集中供热的形式,由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供热(供热管网图见图2.6-6)。XX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坐落在XX市西北郊XX区境内,是XX矿务集团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煤电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而发起成立的。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最大供汽能力380t/h,二期工程XX低热值热电联产项目已于2013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5年7月建成,届时供热能力将增至1200t/h。因西区热电厂机组较老,XX市政府“水更清”行动计划用XX热电替代西区热电厂。根据《关于XX热电替代西区热电实施方案的汇报》(市经信委)(2013年4月8日),“XX东、西两条热网年内建成,全面接受西区热用户,经冬季供热运行稳定后,2014年上半年拆除西区热电”。本项目位于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供热范围内,目前,替代主管网东线工程从二环北路XX城开始至西区热电厂已于2013年底铺设完成。2.6.5环境功能区划(1)环境空气该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划定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类区。(2)地表水环境根据《XX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丁万河、拾屯河、京杭运河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体。(3)地下水环境该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4)区域声环境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2.6.6南水北调东线XX段区域尾水导流工程简介XX市地处淮河流域的中部地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中段,担负着调水和输水的双重任务。南水北调东线XX段13个控制单元,本区段占了6个控制单元,是XX段的治污重点区域和出境区,该区段治污问题的解决关系整个XX段调水安全,能否有效控制该区域的污水不进入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原《治污规划》的要求,运河沿岸的邳州市、不牢河贾汪段、XX市区和XX县柳新河的所有污水不得排入京杭运河。XX市京杭运河沿线7个污水处理厂和XX市区尾水导流工程列入原《治污规划》。根据《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XX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审核意见的复函》和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求,XX市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XX段区域清污分流与尾水导流工程方案》。该方案中对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中运河邳州段、房亭河等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影响的区域尾水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农业灌溉渠网,建立运河沿线尾水“截流、蓄存、回用、导流”体系(带状水库),并通过农灌、工业回用等措施进行综合利用,剩余部分尾水进入导流系统向东输送,沿线尾水将不再进入京杭运河调水线。该导流系统主要接纳XX市区(含贾汪区)、XX县柳新镇以及邳州市污水处理工程尾水,工程总设计规模80.91万m3/d,沿线相应设计流量1.16-9.37立方米/秒。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XX市规划建设的尾水导流工程已经在孙庄附近规划了一个尾水入口,为彻底解决柳新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新地区尾水通过地涵穿越柳新河、桃园河,导流渠从桃园河范山闸上至班山结点与荆马河三期污水处理厂尾水汇流,向东经班山运河地涵穿大运河入老不牢河(茅村段)至104国道东,再向东挖渠经后许家坡地入青黄引河,进入贾汪区屯头河、老不牢河(贾汪段)至朱湾闸上,向东南新开渠至阚口穿大运河入运南灌渠。丁万河污水处理厂规划列入荆马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尾水属于“导流工程”的纳水范畴,可以进入“导流系统”。尾水导排系统距丁万河污水处理厂约5.5km,通过DN800球墨铸铁管压力输送至区域尾水导排系统。目前,“南水北调东线XX段区域尾水导流工程”已投入使用,丁万河污水处理厂部分尾水经班山运河地涵处排入尾水导流系统,不再排入丁万河。3建设项目概况3.1建设单位概况3.2建设项目概况3.2.1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投资总额、环保投资项目名称:2012-66地块住宅开发项目。项目地址:XX市三环北路北侧,XX城东侧,经房五期、六期西侧。用地性质:居住用地。项目性质:新建。投资总额:项目总投资为40000万元。环保投资:700万元。建设单位: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分公司。建设周期:24个月。项目建筑密度:21%,容积率:2.0,绿地率:32%。3.2.2总平面布置3.2.3项目建设内容3.2.4建设规模3.2.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序号项目单位A地块1用地面积m254514.12总建筑面积m21435853地上建筑面积m2109025其中高层住宅m298114小高层住宅m29328配套+物业m215834地下建筑面积m2345605容积率/2.06建筑高度m1007建筑密度%218绿地率%329户数户108810停车位个942户型面积(m2)数量(个)所占比例(%)高层小高层85502/46.11053328838.6120166/15.3合计1088100由表3.2-2可见,本项目住宅单套建筑面积都在140m2以下,属于普通住宅用房,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3.3建设方案3.3.1规划设计理念(1)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地方的文化,挖掘深层的文化底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本设计的核心。(2)体现“社区中心城市化”概念,创造配套齐全、空间变化,居住区服务空间,造势积聚人气,提升城市景观形象。(3)构筑“多样化居住空间”,创造具有多元复合功能的新生活家园。(4)空间的规划①追求个性化空间:通过空间界面的精心设计及个性化景观的极力打造,使业主有更广泛生活意义上的个性化空间。②追求人性化自然空间:通过自然景观的人性化处理,使业主真正有温馨诗意般的住所。③追求情调主题空间:通过景观形式的巧妙处理,景点的精心布置,树木、凉亭、休闲小品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尽显小康之家之文化韵味。④追求运动空间:生命在于运动,住区提供多种多样年青人、老人和儿童的运动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5)动静的规划都市的动感令人眩晕,乡村的宁静又常令人窒息。住区通过便捷的交通和自然景观的优美设计,将人们对“居住、文化、商贸”一体化的现代文明的便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优美宁静完美融合,成为“健康、文明、时尚”的新生活的引导。(6)时代性和传统性紧紧抓住时代的特征,适合现代人居习惯和生活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以现代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理念作为指导,从社区的整体规划入手,将传统的景观意识、环境意识充分融入社区规划设计中,达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共生。(7)人性化、生态性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闹静分区,人车分流,自然景观和人性化的设置时时刻都围绕在业主周围,让社区居民在宁静、优美的氛围中体现出深深的家的眷恋。3.3.2总体设计(1)结合基地形状与城市防护绿带的关系,强化多层次、系统化。居住区内,主干道(宽5米,两边各设1.5米人行道),二级道路(宽3.5米,两边各设1.2米人行道)。为满足分期施工的要求及整个小区道路的完整性,在主干道两侧设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带,特别是在道路中段结合小区主要绿化轴设计景观节点,使沿途景色美不胜收,道路蜿蜒既创造了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又在景观环境上控制了行车速度,使小区更人性化。(2)平面布局强调组团的塑造,通过单体南北的朝向布置,环状道路的平面限定,及单体之间相互错动的布局方式,形成内向围合的带状、点状组团绿化空间。(3)公建布局强调其区域性和标志性,其用地相对集中,便于管理。(3)基本做到以一级道路串联组团,通向一级道路,而每户通过三级道路通向二级道路,但并不拘泥于此,在地形较为局促的地段,考虑尽端车流较小,故部分三级道路直接开向一级道路,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灵活而变,同时还节省了道路面积。(4)基地的中间部分作为集中绿地,使小区有一个延续的景观中心,结合水脉,是该小区给人以绿意盎然的开阔印象,提高了该小区的品质,使居住在其中的人能充分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受。另外,在局部适当改变地形,使一些起坡变得平缓,更适合人居住。3.3.3景观设计本小区在绿化和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强调系统性、原生性和生态性,力求展现具有很高人文价值并能体现纯生态的原生自然风貌。以道路为主线,通过空间的流动,连通及引伸,努力造出“步移景异”、“峰回路转”之感;通过环境小品安排,达到“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1)绿色阳光隧道小区主干道,一扬一抑。5米宽的主干道,两旁各设1.5米宽的人行带,抬眼一望,高高大大的行道树,在半空中缠绕,营造出小区的第二空间,人行其中,如同进入一条绿色阳光隧道。在光景变幻的林荫大道中,遐思连连,自然与人工再次交融。一条南北向的绿化景观主轴线串起了各个景观点,中央步道将组团绿化和中心绿化串成一气,既方便了人们管景,又使各个景观得到了延续。(2)规划的绿化部分系统分成了三个等级,中央绿化、组团绿化和组团内部绿化,每一等级的绿化都力求身处其中的住户有步转景异的感受。小区绿化布局流畅自然,强调了流畅性、原生性和生态性。绿化分散布置于主干道,主河流和组团内部。在各处绿点之中安置了“养神健身”树种,居民驻足其中,可达到健身养病的效果。银杏树润肺,对心血管有保养作用;女贞树消肿、明目;香樟树理气补虚;杜仲皮补血、柏树化痰止咳,同时释放臭氧,具有防癌之效,创造了浓厚的田园风光氛围。3.3.4建筑设计住宅以ARTDECO风格演绎新都市化的住宅品味。通过石材、面砖、线条等创造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形象,使外观不显浮华但又不失端庄与高雅。(1)住宅作为最基本的居住空间单元,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私密和适于居住的场所,是居住行为最基础的表达,她的量化指标反映了当地居住水平的高低。(2)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根据业主的要求,参照现行相关的技术规定,设计标准和生活设施,结合市场反馈,强调平面设计的合理性、灵活性和生长弹性三个方面的特征,以合理的平面布局铺叙居住行为在空间上的展开,提供一个空间人格化的可能,而不仅仅是空间的使用界定,而是竭力促成居民意识和行为的参与。(3)住宅平面采用一梯两户的单元住宅型制,力求功能合理。面积紧凑,提高平面得房率。户户朝南,户户有景观。明厅明卧明厨厕,每户设有景观阳台,厅堂开敞,视野开阔,就餐会客分区,设有相当的贮藏面积,户型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4)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新型”技术的运用,使用绿色建材如PVC管材等,推广新型轻质高标砌块等,并从发展的角度深化,在每户客厅中埋设宽带网以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5)住宅里面倡导时代感与艺术性在当前科技水平下的有机融合,以具有震撼力的新古典主义优雅建筑表情为载体,全面体现城市精英的尊荣与骄傲。立面处理简洁、大气,从整体入手细腻刻画,注重空间造型手法的变化,突出个性强调识别性和归属感。(6)注重细节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整体采用素雅的色调,保持民居清新雅致的气息,入口等重点部位以浓烈色彩点缀,制造视觉兴奋点;妥善处理各构件交接部位,在用现代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细部。3.3.5结构设计采用框架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内墙可采用轻质隔墙(ALC板材)或加气混凝土砌块,以降低建筑物自重,降低综合造价。建筑类别为丙类,住宅按70年设计,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场地类型为三类,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待提供工程地质勘探资料后综合考虑。3.3.6消防设计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要达到规范防火间距的要,并按照规范距离配置足够的室内外消防栓。建筑物四周要有环形消防通道相连接,各项要求均符合有关防火规范,在公建及配套用房内要设置消防栓系统。室外消防给水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时,其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用水总量达到最大,且水栓在任何建筑物的最高处的充实水柱不小于12米,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给水系统时,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的消防栓的水压,不小于10米栓。3.3.7建筑节能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国家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科[2005]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05]68号)和《XX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XX省人民政府第59号令,2009年12月1日),新建住宅的节能标准必须达到50%,设计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将不予审批通过。建设项目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从建筑物隔热、保温、通风和排湿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在设计、选材和施工中采用下列技术,落实建筑节能措施。(1)控制建筑体形系数注意控制建筑物外形,不采用过多的凹凸变化。(2)实施围护结构节能技术①墙体节能技术通过适当增加外墙保温隔热效能,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使建筑物室内温度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以减少通过辅助设备如采暖、制冷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高效保温隔热材料设于主体结构外侧,墙内设置空气间层或通风间层,增加保温隔热效果。②窗户节能技术窗户大小与保温关系甚大,窗墙比控制适当。设计上安排好门窗相对位置及开启方式,设置可调节的活动遮阳,如窗帘、百叶、热反射帘等,以便夏季减少太阳辐射热、冬季又得到日照。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玻璃)和窗框、扇型材组成。建设项目通过采用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等)、节能型窗框(如塑性窗框、隔热铝型框等)来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③屋面节能技术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引起顶层房间过热,是一个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项目根据建筑物的特点,有的采用隔热层、有的设计有架空通风层、有的设计有坡屋顶,利用阁楼通风散热。通过改善屋面层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达到节能效果。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家庭讲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可节省日常用于加热水的电费、气费90%,可减少家庭开支,对社会讲,可减少我省有限的能量资源的消耗,使这些能源及配套设施能用于工农业生产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十二层以下住宅,应当按照规定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3.4公用及辅助工程3.4.1给水系统本小区水源由地块周边的市政给水管引入,两根引入管,在地块内形成环状管,市政供水压力为0.25Mpa。生活加压水泵房设于地下室内。本小区给水系统分为4个区:四层以下为一区,由市政给水直接供给;五至十五层为二区,十六至二十五层为三区,二十六层至三十四层为四区。二、三、四区采用蓄水池、变频调速水泵联合供水,变频泵组及生活水池设于地下给水泵房内。建筑内各区各层的供水压力不超过0.20Mpa,超压在支管上设减压阀,住宅每户设立水表计量用水,水表设于每层管井。公建按各单位,设独立水表计量。3.4.2排水系统本项目排水实行雨污分流。(1)废水排放系统①室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室外采用雨、污分流。②地上部分污水重力排放,多层采用单立管伸顶通气方式,高层采用设专用通气立管方式,地下部分污水、废水由集水坑收集后,采用潜水泵提升排出。③污废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道。(2)雨水排放系统①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收集后,由雨水立管排入室外雨水管道。同时屋面应设置溢流口、溢流堰、溢流管系等溢流设施。②阳台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阳台雨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③室外道路雨水及绿化带雨水经道路雨水口收集后排入室外雨水暗管,雨水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网。3.4.3供电强电部分:a.负荷等级小区内消防电源、通信电源、安保中心电源及小高层电梯等重要用电设备按二级负荷要求配电,其余动力、照明、空调等按三级负荷要求配电。b.小区生活泵等动力预留100KW。c.小区泛光及景观照明预留100KW。d.在小区内设一座10KV开闭所,由供电局提供两路10KV电源供电,同时工作各带50%负荷,以保证住宅小区内二级负荷满足消防要求。根据以上负荷计算及建筑总图在小区绿化带根据负荷情况设置8座10/0.4KV箱式变压器,500KVA及630KVA各设4座,每台箱变的低压供电半径小于200米。e.计量方式住宅:每层设电表箱,每户一表,设10(40A)单相表。楼梯公灯等公用负荷在每单元底层电表箱内设表单独计量。f.防雷措施本工程按第三类民用建筑设置防雷措施。屋顶采用25×4镀锌扁钢作为避雷带,引下线利用建筑物外围柱内钢筋,接地极利用建筑物桩基及承台内主钢筋。凸出屋面金属构件,管道均应与避雷带连接。弱电部分:a.通信系统每户设一根五类(或以上)非屏蔽对绞电缆(宽带数据网络通信用)和一根2对电话线引入;每户起居室、主卧室、书房设置数据/电话终端,其余房间设置电话终端。b.有线电视系统每户在起居室、主卧室、书房均设有电视终端。住宅每单元每层设一个电视接线箱,多层于走道外嵌墙安装;由市有线网络引进一路SYWV-75-9四屏蔽同轴电缆,穿预埋套管进入,进入小区的电视总箱。由该总箱通过分配分别引出电缆埋地进入各幢住宅底层的电视接线箱。c.安保系统在小区周界设置红外报警探测装置,并于小区安保中心的主机连接,从而可及时发现非法越界者。部分探测器可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现联动,以便小区管理中心能实现显示报警路段和时间,并能自动记录与保存报警信息。3.4.4防雷、接地本工程采用TN-S接地系统。设总等电位联结,接地电阻≤1Ω,并在卫生间等部位,做局部等电位联结。所有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均应可靠接地;所有金属构件、支架等均应可靠接地。本工程建筑按二类防雷设防,利用建筑物基础做接地装置,利用柱内主筋做引下线,屋面设置避雷带,对直击雷、侧击雷及雷电波的侵入分别采取防范措施。3.4.5垃圾处理本项目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由小区内的保洁员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做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3.4.6燃气供应本项目的燃气采用管道天然气,天然气由港华天然气公司供应。天然气由市政燃气管网引DN200中压燃气管接入,经设于小区内的燃气调压站调压后,低压燃气管网接入各单元;室外燃气管道均采用埋地敷设、室内天然气管采用沿墙柱架空明管敷设。3.4.7供暖本项目冬季取暖由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集中供热,区内无锅炉等燃煤设施。室内系统:采用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的方式,供回水公用立管和热计量表敷设在公用管道井内,采用双管下供下回异程式系统,分层接入每户的支管。室外系统:小区分为高区和地区两套供暖系统,一至十八层为低区系统十八层以上为高区系统。4工程分析4.1建设项目工艺流程4.1.1建设项目工艺流程简述本项目主要建设住宅小区,故营运期主要污染因子为:生活污水、停车场汽车尾气、生活垃圾、设备噪声与社会活动噪声等。本项目工艺流程见图4.1-1。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烹饪油烟、燃烧废气汽车尾气、社会生活噪声噪声、固废、粉尘、废水噪声、固废、粉尘、废水噪声、固废、粉尘、废水扬尘、噪声、弃土、汽车尾气、废水扬尘、固废、噪声扬尘、固废、噪声装修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场地平整入住装修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场地平整入住营运期施工期营运期施工期图4.1-1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图4.1.2主要污染工序(1)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①废气: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以及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②废水: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设备冲洗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混凝土养护等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是由施工队伍的生活活动造成的,包括食堂用水、洗涤污水等;③噪声:建筑施工时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④固废:施工垃圾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⑤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2)营运期主要污染工序①废水:居民区、公建等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②废气:居民厨房使用天然气产生的燃烧废气、烹饪油烟和汽车尾气;③噪声:电梯机房、加压水泵房、风机、空调外机组等设备噪声以及汽车进出的噪声,社会活动噪声等;④固废:居民生活垃圾、公建配套设施人员产生的垃圾。4.2废水污染源分析4.2.1用水量分析本项目用水主要为居民生活用水,用水项目及用水量如下:1、居民住宅用水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入住居民为1088户,人口约3815人。根据《XX市用水定额》(DB3203/T501-2013),居民生活的用水定额为120L/人·d计,则用水量约为458m3/d,即167170m3/a(全年以365天计)。2、公建设施用水本项目公建配套设施为物业管理用房、机房等。根据《XX市用水定额》(DB3203/T501-2013),公建配套设施的用水定额为4.5L/m2·d。本项目配套公建面积为1583m2,则公建设施用水量约为7m3/d,即2555m3/a(全年以365天计)。3、绿化及道路喷洒用水根据《XX市用水定额》(GB3203/T501-2013),“绿化用水在一、四季度按0.5L/m2·d,二、三季度按1.8L/m2·d计算”,本项目绿化面积17444m2,则绿化用水量约为20m3/d,4012m3/a(全年浇灌天数以200天计,其中一、四季度与二、三季度各100天)。4、未预见用水项目未预见用水量按项目总用水量的5%计算,则该部分用水量约为24m3/d,8760m3/a(全年以365天计)。综上,本项目用水总量为509m³/d,182497m³/a。项目用水量统计详见表4.2-1。表4.2-1建设项目用水量统计表序号用水项目用水标准日用水量(m³)年用水量(m³)1居民住宅120L/人·d4581671702公建设施4.5L/m2·d725553绿化及道路喷洒一、四季度按0.5L/m2·d,二、三季度按1.8L/m2·d2040124未预见用水总用水量的5%248760合计5091824974.2.2废水量分析本项目绿化基本不排水,住宅、公建生活污水和未预见用水排放量按照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则废水排放量约为391.2t/d,142788t/a。废水排放情况见表4.2-2。表4.2-2建设项目废水量统计表序号废水项目日废水量(m³)年废水量(m³)1居民住宅366.41337362公建设施5.620442未预见用水19.27008合计391.2142788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达到XX市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经市政截污管网排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中的一级A标准。4.2.3水平衡图本项目水量平衡见图4.2-1。排放排放142788拾屯河/XX市尾水导流工程排放142788丁万河污水处理厂化粪池市政污水管网排放142788绿化用水4012142788未预见用水8760消耗33434小区居民用水167170133736新鲜水182497公建用水消耗511255520447008消耗消耗1752消耗消耗4012图4.2-1本项目水量平衡图(t/a)4.2.4排水水质本项目废水量约为391.2t/d,142788t/a。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2版)中典型生活污水水质,列出本项目生活污水水质预测值见表4.2-3。表4.2-3建设项目生活污水水质单位:mg/L项目CODBOD5SS氨氮总磷水质指标400220200363根据相关资料,一般化粪池对SS的去除率为50%,BOD5、COD去除率为15~25%(本项目以20%计),则本项目废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前后的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情况见表4.2-4。表4.2-4本项目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污水量t/a污染物处理前处理后削减量(t/a)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mg/L)产生浓度(mg/L)产生量(t/a)排放浓度(mg/L)排放量(t/a)142788COD40057.1232045.6911.43500BOD522031.4117625.136.28300SS20028.5610014.2814.28400氨氮365.14355.000.1440总磷3.00.433.00.4305由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值符合丁万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接管标准。4.3废气污染源强分析本项目夏季制冷采用分户式空调,冬季取暖由XX坑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实施集中供热,区内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居民生活使用天然气产生的燃烧废气、居民烹饪产生的油烟废气和汽车尾气等。4.3.1天然气燃烧废气本项目投入使用后,居民厨房使用管道天然气,属清洁能源。本项目规划住户1088户,每户每天用气量以1m3计,则小区建成后居民天然气总用量约1088m3/d,即39.71万m3/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社会区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2005年12月)中对天然气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系数进行计算,本项目建成后,区内天然气燃烧废气排放情况见表4.3-1。表4.3-1本项目区内天然气燃烧污染物排放状况表项目SO2NOX烟尘排放系数:kg/1000m3燃料0.181.800.29日排放量kg/d0.201.960.32年排放量t/a0.0710.720.12根据表4.3-1可知本项目区内燃烧天然气,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SO20.071t/a、NOX0.72t/a、烟尘0.12t/a。4.3.2烹饪油烟根据调查,小区住户每户每日消耗动植物油以0.05kg/d计,本项目规划居民1088户,则本项目居民消耗食用油量约19.86t/a,在炒菜时挥发损失约3%,则居民厨房油烟产生量约0.60t/a。居民厨房烹饪产生的油烟在采用厨房抽油烟机脱油净化后,厨房抽油烟脱油净化效率约为40%,故本项目厨房油烟排放量约0.36t/a,统一进入预留的烟道至屋顶排放。4.3.3汽车尾气本项目机动车停车位942个,全部设置于地下车库内,主要是小型机动车位,停车场污染物主要是CO、NOx和THC。本项目不设地面车位,主要考虑地下车库内车辆排放的废气污染。地下汽车尾气的排放源强与机动车的数量、类型及进出车库的时间有关。本项目地下机动车停车位942个,地下车库面积为28460m2,层高按2.5m计。根据《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DGJ08-98-2002)》中的有关要求,本项目地下车库设排风(兼排烟)风机,烟气由集中竖向井道进入排气系统,与景观结合直接排出地面,风机排风量为6次/时。本项目共设置16个地下车库排风口,具体位置见附图3.2-1。小区道路内行驶的汽车产生的尾气属于无组织排放,对小区空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小区道路空气流动性好,且污染物产生量较小,经类比分析,产生的汽车尾气通过大气扩散,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较小的,通过加强小区及环小区道路的绿化,小区内道路的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及住户影响较小。4.4噪声污染源强分析本项目营运后噪声主要来自公建配套设施等使用的电梯机房、加压水泵房、风机、空调外机组等设备噪声,源强约在60~85dB(A)左右。这些设备如安装位置不当,将会产生噪声扰民的现象。因此应将主要噪声源放置在单独的构筑物内,进行降噪处理,应避免安装在邻近居民楼的一侧,确保噪声排放满足区域噪声环境的要求。经类比这些设备的噪声源强见表4.4-1。汽车交通噪声源强见表4.4-2。表4.4-1主要噪声源排放源强序号噪声源名称噪声值dB(A)所在位置排放方式距最近场界距离(m)1空调外机75居民楼外非连续—2电梯机房75地下一层非连续S303加压水泵85地下一层连续S204配电室电器设备60配电室内连续E105地下车库排风机80地下车库非连续S206人群活动噪声75—非连续—表4.4-2交通噪声源强声源运行状况声级(dB(A))小型车怠速行使59~76正常行使61~70鸣笛78~84中型车怠速行使62~76正常行使62~72鸣笛75~85大型车怠速行使65~78正常行使65~80鸣笛75~854.5固体废弃物源强分析本项目固体废弃物排放主要是居民及配套公建产生的生活垃圾(类别编号99),不属于危险废物。根据XX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对全市累年垃圾接受处理统计结果,每人每天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平均为0.5kg。本项目投入使用后,住户人数共计3815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696.2t/a。配套公建垃圾排放系数为0.05kg/m2·d,本项目内配套公建建筑面积共1583m2,垃圾排放量约28.9t/a。综上所述,本项目建成后固废总产生量约725.1t/a,主要成分包括厨房残余物、废纸、废塑料等,各类废弃物所占比例大约是:废弃包装材料11%,厨房残余物83%,各类灰、土等6%,垃圾的含水率约25%。项目生活垃圾由小区保洁员集中收集后运至小区外城市配套的垃圾中转站。4.6污染物排放“三本帐”根据以上工程分析,建设项目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汇总见表4.6-1。表4.6-1建设项目污染物“三本账”汇总表(t/a)种类污染物名称产生量削减量接管考核量排放量废水废水量1427880142788142788COD57.1211.4345.6945.69BOD531.416.2825.1325.13SS28.5614.2814.2814.28氨氮05.00总磷0.4300.430.43废气污染物名称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厨房油烟0.600.240.36燃烧废气SO20.07100.071NOX0.7200.72烟尘0.1200.12汽车尾气CO2.9202.92NOX0.3400.34THC0.3700.37固废污染物名称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生活垃圾696.200696.20配套公建垃圾28.90028.905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5.1自然环境概况5.1.1地理位置。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XX省总面积的11%。XX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XX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XX区隶属于XX省XX市,2010年国务院批复XX部分行政区域调整,撤销原XX市XX县,设立XX市XX区。XX区为XX省XX市五个市辖区之一,环绕XX市云龙、泉山、鼓楼三区。东北接贾汪区,邳州市,东接邳州市、睢宁县,南和西接安徽省宿州市,北靠微山湖,西北接XX市沛县、丰县。区人民政府驻XX镇。本项目选址位于XX市XX区拾屯街道办事处杨西村,XX城东侧,经房五期、六期西侧,目前为空地。具体地理位置图详见图5.1-1。本项目周围500m土地利用状况见图5.1-2。5.1.2地形、地质、地貌XX西北、东南系黄泛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田园平整。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区,是沂蒙山区南缘的剥蚀残丘。京杭大运河横贯北部,废黄河自西北而东南穿越区境,构成“三片平原三片山、黄河故道一高滩”的地貌特征。区内西北片、东片以及东南片为平原,东南片废黄河堤下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自西向东缓倾,地面高程(以废黄河基面为水准零点)30~28左右,地面坡降万分之一。西北和东片平原地面高程39~27左右,地面坡降自西向东八千分之一左右。废黄河高滩是历史上黄河泛滥而成。地势高而平坦,高出两岸地面5~7米,自西北向东南,地面高程45~35米,地降七千分之一。滩面4~10公里。XX境内有700余座山头,分布于东北、西南和东南三片。山丘海拔高程在50~200米之间,平均坡度小于9度,属鲁中南剥蚀山丘的南缘。其特点是:山头孤立成片,山体矮小,低山缓丘,高低不平,不成山脉,山基线高程一般为50米。地基承载能力一般在16吨/平方米以上,普通建筑不需做地基处理。按国家规定建筑物抗震等级7度设防。5.1.3气候、气象评价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气温14℃,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1.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7℃。年均降水量800~930mm,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9%,集中在6至8月,年变化幅度高达81%。全年及季的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1m/s。年日照时数为2284~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220天。评价区域气候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过渡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5.1.4水文(1)地表水XX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地表水体有拾屯河、丁万河、京杭运河,属京杭运河水系,具体位置参见评价区域水系图(图5.1-3)。京杭运河XX段长约27km(蔺家坝取水口至解台取水口),京杭运河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通道,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在京杭运河的解台闸下和蔺家坝上建有XX市地面取水口。京杭运河是一条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为自北向南,南水北调时则流向相反。京杭运河平均水位30.15m,最高水位32.99m,最低水位28.2m,平均流量12.48m3/s,最大流量422m3/s。南水北调方案实施后,在滩上集经XX市不老河段向XX调水量为150m3/s。拾屯河是XX市北部拾屯一带排水骨干河道,自刘马路向东北穿徐丰公路至张圩子西北于柳新河交汇,后经张圩跌水入京杭运河,全长12.6km,汇水面积32.6km2。河流现状河底宽5~10m,河底高程31m左右。丁万河为故黄河上游分洪道,自丁楼经大孤山水库接万寨河至运河,全长12.5km。丁万河除了分泄故黄河洪水外尚需承担九里山以北约27.5km2的排水任务以及向云龙湖水库补水的任务。现状分3个梯级,大孤山水库以上河底高程35.0m,河底宽10m;大孤山水库至天齐庙段河底高程32.0m,河底宽12m;天齐庙至大运河口段河底高程27.0m,河底宽12m。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处理经处理达到丁万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经市政截污管网,排入丁万河污水处理厂。(2)地下水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有两种类型,即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潜水地下水流向由南而北。项目所在地潜水埋深1米左右。第四系孔隙潜水在第四颗粒较粗的地层中较为丰富。基岩地下水赋存于岩石裂隙中。其埋深在约30米以下。其富水程度受到岩性及构造控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本项目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纪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层③粉土层中。层①粉土在富水季节可能含有地下水。该场地平均稳定水位约为32.95m,地下水随枯水季节发生缓慢变化,变化幅度约1.50m。本项目建设区靠近丁楼水源保护区,距离丁楼水源保护区最近距离约600m。丁楼水源地位于XX市九里山—义安山一带,是XX市城市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38.12km2。丁楼饮用水源地是XX市主要的城市地下水地供水水源地,开采井大部分分布在市区西部的废黄河边,日开采水量12-15万吨/日左右。一级保护区:以开采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的圆形区域;二级保护区:以开采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50m的圆形区域。准保护区:包括该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和开采井部分径流区。主要为九里山、霸王山山体分布区域。一级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面积0.048km2;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为限制开发区。丁楼水源地在构造上处在拾屯复向斜南东翼,XX复式向斜的西北翼。水源地内次级褶皱主要有义安山背斜、闸河向斜和九里山向断裂。该水源地内有九里山—小山子、丁楼、新河矿和虎腰四个富水区。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中、下统合寒武系中、上统。丁楼水源地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孔隙水的越流补给,其次,在九里山北侧和苏山头一带由新运河、万寨河以及东、西闸河部分切割岩溶含水层,可接受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另外,水源地的西部边界,接受区外高水位的岩溶水侧向径流补给。本项目所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