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了解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检查复习情况读词语。(多媒体出示)粗壮稠密保持四季常青枝枯叶落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繁衍后代(自由朗读,同位听读,指名,齐读)课题:根据不同的要求读课题。通过朗读体现:这是谁故居的樟树(宋庆龄)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里的樟树(宋庆龄故居)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樟树)(根据要求,再读文题)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二、品一品,感樟树之形(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了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7页,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标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特点的词语。(阅读,指名回答)蓬蓬勃勃。(板书)师:联系实际说说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形容生物很有生命力)。根据蓬勃的字形解释,让学生理解蓬勃的意思。课文中,作者用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多媒体出示句子)(1)交流粗壮:长得很粗,很有力。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非常大,覆盖范围大不高(能去掉吗?):更显得粗壮(2)这樟树真够大的,你能读出樟树的粗壮有力吗?指名读评价:a.
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伸出去的力量还不够大,注意“四面八方”“远远的”,再读读b.
多么粗壮有力的樟树啊!那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每一根都充满了蓬勃生机,伸得远远的!我们也来读一读(齐读)。2: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1)交流稠密:樟树长得茂密,叶子很多。绿得发亮:樟树的叶子很绿。长得好,只有长得好,生命力旺盛才能发亮,这是生命的光泽。(2)引导体会“绿得发亮”“绿得发亮”,你感受到了什么?(叶子青翠、翠绿欲滴、碧绿碧绿、闪闪发光、晶莹剔透……)(学生回答感受,教师点评)。评价:是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晶莹剔透,请你读一读。再读读,“绿得发亮”。是啊,一种生机,一种活力,仿佛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请你读一读。(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一亮。)这是蓬蓬勃勃的具体体现,(3)让我们读出它充满生机,齐读。再读蓬蓬勃勃。4、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不是,从哪里看出来)生答:四季常青“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媒体出示)(1)交流四季常青: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充满生机。找出关联词。无论……总是……:(2)师评,提升:你抓住了这个关联词来谈感受,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想想看,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夏天,会经历什么?冬天,经历什么呢?可无论它们经历什么,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能用“无论……总是……”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预设: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雷声大作,风雨交加,鹅毛大雪,骄阳似火)这个普通的关联词,表现出的却是樟树不普通的品格,一年四季,它保持着蓬勃的生机,无限的生命活力。让我们用朗读来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吧!(齐读这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了樟树蓬蓬勃勃,展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现在樟树的形象是不是已经印在你的脑海中?来看看这些生动语言是不是已经记住了。(多媒体出示填空。一、填写重点词语。二、填写关联词语。)鼓励学生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三、比一比,悟樟树可贵之处。第五自然段也是写樟树的,又写了什么呢?作者写樟树仅仅是写它的外形美吗?除了外形美,还有哪些可贵之处?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可贵之处。有哪些高贵之处呢?拒虫香气。什么时候有的。(本身,与生俱来。天生的。)什么时候消失?永久保存。即使枝枯叶落的时候,作为家具时候,香气仍然存在。进一步说明永久保存。组织交流:(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樟树这种独有的品格的呢?(与其他树木比较写别的树是为了反衬,也就是衬托,更衬托了樟树的香气永存,永远拒虫)。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男女生分读樟树和石榴树。就让我们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吧。
四、体味樟树之情1、宋庆龄故居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单单写了樟树?这里的樟树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和它的主人宋庆龄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出示宋庆龄的资料)学生阅读资料,交流讨论。结合资料,理解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如同樟树的拒虫香气一般,令敌人畏惧。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得樟树也具有了象征意义。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作用。多媒体出示: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解借物喻人。再举列子;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再看:青松
大雪压,写的是青松,青松代表的是所有的革命者,我们给他一个代名词:宋庆龄一样的革命者。老黄牛、来比喻默默无闻却又无私奉献的人物,如清洁工……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奶奶的影子。外形美相同:无论冬夏,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宋庆龄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内在美相同:驱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铃,抗拒黑暗势力,不与敌人同流合污,永远与他们作斗争。2、正是因为宋庆龄和樟树有内在和外在的相似特点。在人们的眼中这两棵樟树就像是——宋庆龄。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难怪人们——(学生读最后自然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多媒体出示第六自然段)五、总结全文1.小结:是啊,这樟树不再是两棵普普通通的樟树了!在人们心目中,它显现出的是宋庆龄女士的人格魅力,它是宋庆龄女士高贵品质的象征。2.最后,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3.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读读有关她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她。推荐书目:《宋庆龄画传》、《孙中山与宋庆龄》、《宋庆龄的故事》作业:课外阅读《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把印象最深的地方摘抄下来。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借物喻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情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以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质却很难理解到位。因此,树和人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引领。宋庆龄本人及其所在年代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所以要学生单纯从课文樟树的描写去体会宋庆龄的人格魅力,着实有困难。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并且巧妙的一步一步的把人和树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懂得樟树的象征意义,知道写樟树就是在写宋庆龄。赞美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透过樟树,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共同学习的解决问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效果分析郓城县水堡中心小学:本节课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在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其外形特点,通过朗读指导读出樟树蓬勃之美。接着引导学生用“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樟树赞美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充分发挥想象完成填空,领会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循序渐进的鼓励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在教学樟树“可贵之处”时,教学设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标画、交流讨论,悟出樟树有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深刻内涵的理解,在何石榴树的对比中,深刻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但从课堂反应来看,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紧张等原因。学生并没有深入交流讨论,学生体会不深。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老师出示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宋庆龄的认识得以深化,从而较好地理解了“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由于学生在体会“可贵之处”时比较肤浅,所以,这个环节处理起来效果不是很好。除此之外,我在课堂上虽然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课堂没有一次完整的读文展示,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实属遗憾。以后教学设计学案,语文课堂切实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书的韵味,还语文课堂本色。另外,我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堂细节,例如:学生展示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站姿要求、习惯养成等,切实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水堡中心小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因此,我给本文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2、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3、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为宋庆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情况,因此,在课前必须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综上所述,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第一环:揭题导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所以第二课时一开始先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直接让学生有侧重点的朗读课题。知道本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第二环: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于是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可以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课文的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樟树的特点,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步进一步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思考作者写樟树仅仅是为了赞美樟树吗?宋庆龄故居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偏偏写樟树呢?和她的主人宋庆龄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此时出示宋庆龄资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阅读后思考: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树如其人!教学目的达到了!此时教师可乘势而上,为他们朗诵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的形象:海伦斯诺说:“当时在上海,只有一个光辉灿烂、无与伦比的人物,她就是勇敢、美丽而又孤独的孙中山博士的遗孀。”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新西兰记者贝特兰写过这样一件事:“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卧室里有两张女人的照片,一张是已故的妻子,一张就是孙夫人。”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这时,再让学生齐诵最后的一段,感情可想而知!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里可以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有机拓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测练习班级姓名一、组词。稠()般()纪()做()绸()搬()记()作()二、造句。(1)、无论……总是……(2)、只要……就……三、填空(一)、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而且伸向(),伸得()。()的树叶绿得()。樟树(),无论(),它们总是那么()。(二)、樟树不高,()它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是夏天()冬天,它们()那么蓬蓬勃勃。(三)、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2.()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怕它一天。3.()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那么蓬蓬勃勃。(四)、宋奶奶一生永葆青春,就如樟树;宋奶奶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就如樟树;宋奶奶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上课的大概流程也就出来了。整篇课文内容很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于是我以“人——物——人”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我以课题为突破口;让学生有侧重点的读课题。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樟树的特点。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讲外形特点时,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找出文中具体体现“蓬蓬勃勃”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来体会樟树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是生命的颜色,这是生命的光泽......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洛四联症的护理查房
- 茶叶深加工副产品环保餐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儿童编程启蒙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健康养老产业综合体招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秋水课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课获奖课件
- 高压氧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 环磷酰胺的用药护理
- 2025届四川省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24-2025学年数学七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路政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航空线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嵌埋铜块PCB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法院聘用书记员考试试题(附答案)
- 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 2025年济南综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22名)笔试备考试题含答案详解
- 溺水安全知识课件
- 2025年高三下期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 2025-2030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商业化应用前景报告
- 货代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 食堂易耗品发放管理制度
- 快递车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