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10篇
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转变,信息对载体的依靠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共性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力量的同时,也延长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风光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胜利转型,在新产业中进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进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帮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猎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加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经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迟疑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全部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受了体制,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受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
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
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并不鲜见,项目胜利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究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看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当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旧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胜利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消遣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觉,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浩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特地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连续,胜利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进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纳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特地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分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供应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究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将来如何进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进展的标杆还有待观看。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究都会在我国新闻业进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高校中山学院
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大事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纳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供应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力量新闻策划力量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力量,随着媒介融合的进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力量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力量。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楚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非常熟识,并能依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力量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善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力量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把握到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进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进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力量,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
(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进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力量,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把握的计算机操作力量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寻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力量,视频剪辑力量,音视频混编的力量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力量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力量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特别敏锐的推断力量,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力量。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依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制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留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力量,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供应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三、结论
媒介融合的进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力量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进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地缘政治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作用日益凸显,发达国家的文化战略显示出步步为营的姿势。文化强国已成为西方主要政治体为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而使用的常态策略。创新传播手段,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美国战略智库对此始终情有独钟,而且美国传媒业也是始终细心布局。布热津斯基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本能的、固有的民族理想(它甚至无须作出强有力的表述),任何民族都无法立足于宏大国家之列。他还独到地指出,“只有那些国家,具有以某种不确定的方式促成在文化上自发地爆发出不断探究和取胜的、富于自信、敢于竞争和布满活力的欲望,才能自行转变成一个明显高出别国一头的实体。”这足以证明美国战略设计者的心智所系。而美国的文化传播者则通过人尽皆知的“三片”始终在细心地实践着这一美国式的理想。新技术革命为美国实现其文化霸权和改造其信息传播手段供应了便捷,媒介融合亦成为其传播进展潮流。今年10月1日,美国报业标杆《纽约时报》管理层表示,将启动最新裁员方案,拟裁减100名新闻编辑,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就直言不讳道出,裁员方案的目标是“通过裁员掌握成本可连续投资《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将来”。讨论“9.11”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不难发觉,在竭力保持军事、经济、金融在全球领导力并持续不断扩张其影响之同时,美国更加看重其传播策略和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新旧媒介深度融合中,美国文化强国的雄厚基础和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力量焕发出美式文化的勃勃生气。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进展日新月异,其迅猛态势正深刻地转变着各国新闻文化传播事业的局面。有讨论统计,在短短一分的时间里,互联网上会消失如此信息图景:Face-book上传了41万张照片;谷歌处理了400多万次搜寻恳求;空间上传了13.9万张照片;新浪微博了9.5万条微博信息。这一互联网海量信息即时与传播的速度与容积,是传统纸质媒介无法想象的。美国皮尤讨论中心发起的一个名为“昨天你读报纸了吗?”的调查显示,美国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30岁以下的读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读者超过了65岁,年轻代很少阅读报纸而大量转向互联网寻求资讯、学问与社交,这一新的需求在深刻地转变着传播业态、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的行为,当然也广泛地影响着媒介生态,深刻地转变着世界各国政府文化传播战略与策略,传统媒介面临体制性变革是大势所趋。1877年创办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曾因揭露“水门大事”、“五角大楼越战文件”、“棱镜门”等大事而轰动全球,但近年来,《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和广告收入也在不断下降,2024年上半年,该报的发行量就下降了7%。这直接导致其最终被卖给亚马逊网络购物中心缔造者贝索斯的最直接的缘由,《华盛顿邮报》与贝索斯的融合将加强其传播的效应,美国文化帝国的霸权幻想或可以长袖善舞,这也为我们供应了启发。
新闻传播对内的使命是铸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民族精神,对外则要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宣扬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品质,牢牢把握舆论的制高点,使“近者悦,远者来”,让世界真正体会中国文化敬重自然、开放包涵、和谐共生、强健不息、追求和平的灵魂与魅力。中国是文化大国,在现代化转型进展的征途中,要将文化大国的丰厚资源转化成文化强国的软实力,必需加强文化传播战略设计,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因此,顺应世界信息技术进展运用的潮流,创新传播媒介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深度融合,既是中国和平进展战略的内生需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在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进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进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进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指明白方向。媒介融合将导致中国传播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并将为中国软实力的建成插上现代翅膀。
2.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十年来,伴随改革开放,我国传媒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初始的媒介融合起步不并不算晚,其形式上大致经受了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创办新闻网站,创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向多媒介融合的立体化、特色化方向演进的几个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媒体逐步向传统媒体渗透也日益成为明显之趋向。从1996年1月15日《广州日报》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起,我国报业集团道路已经走了将近20年,至2024年底,全国共组建39家报业集团。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经过20年的进展,我国稍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以安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月,省内各大省级报纸即着手组建报业集团,到新世纪头十年内,各个报业集团也全部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建构,多媒介运行的传播业态基本形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24年,经过多年的进展,现已形成以《安徽日报》为龙头的十二报三刊一网站的媒体集团格局,其网络媒体中安在线运行也收到了巨大成效,成为纸制媒介的强大补充,同时,集团每周分别在美洲、澳洲、欧洲、非洲同步出版五个周刊。《合肥晚报》报业集团也成为一个鲜亮亮点。安徽时代传媒、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集团化整合或上市运行成为同业翘楚,或者深度进展,服务三个强省战略目标,历近20年进展,安徽传统媒体初步完成了历史性转型,传媒业态得到了优化,新兴媒体在安徽传媒生态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各个地方传统媒体的革新也硕果累累,媒介融合呈现向深度演进的态势。2024年10月,由安徽省委宣扬部组织的“崛起安徽投资热土微行动”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安徽省省直主流媒体法人微博记者深化阜阳、亳州、宿州三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访,这是安徽宣扬史上首次利用新媒体的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巨大效应,也标示着安徽媒介融合进展从政策研讨向操作实践演进,安徽传媒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转型,已成为各大媒体的共识。媒介融合在中心媒体的创新性进展中也结出了硕果。
2024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线,短短8个月内,粉丝数量就超过了1000万,到2024年5月,粉丝数量突破了2000万。202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开通腾讯微博账号,2024年5月,听众达到了1150多万。两者相加,@人民日报的粉丝总量就达到了3100多万。这与《人民日报》纸媒发行的280万份订阅数完全是隔如天壤,换言之,一个法人微博账号所聚集的读者,相当于又办了11份《人民日报》的纸媒。跟踪考察@人民日报,有讨论者发觉,其每发一条微博,会平均转发超过1300次,最高转发超过20万次,假如从理论上分析,每次转发可以带来100-500次阅读,那么@人民日报的一条微博,最高就可影响到2000万-1亿的网民。人民日报这种融合新兴媒体而催生新型传播形态的国内传统媒体集群正在消失。今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起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从企业看信念”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组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等11家中心媒体官方微博,走进国内部分省、区、市企业一线采访,进行微博直播,通过传播企业进展正能量,传递我国经济形势向好进展的信念。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新浪联合的报告,截至2024年底,新浪认证的媒体官方微博达到24000多个,其中,三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的官方微博达到13500多个。
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的开设也已成各大媒体争夺受众的有力手段。这说明我国媒介融合实践迈开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较好的阅历,安徽媒介融合态势也证明在文化强省战略政策感召下,新闻文化传播生态正在快速转变,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鲜亮时代特点。但也必需看到,尽管移动互联网的“微时代”越来越热,媒介融合在主流媒体中也取得了上述巨大成果,全媒介时代对主流媒体传播业态的冲击导致其自我转变的动力正在增加,但将移动互联平台、技术与传统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不同体制、模式、功能的媒介实现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媒介组织方式实现创新性融合的国内媒介仍旧凤毛麟角。我国媒介融合现状与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目标要求、与中心为实现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要求,仍旧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媒介融合仍旧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融合熟悉不足相当数量的新闻单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已经实现了有效的互补和促进,从而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效应,为其传播方式和业态的改善供应了支撑。但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主流媒体对媒介融合的熟悉仍旧不足,很多媒介管理者对媒介融合进展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过程中的战略价值还存在观念的缺失现象。刘奇葆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足和缺失表现为有的满意现状,患得患失;有的存在畏难心情和惰性心理,缺乏信念;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由于多数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内容供应必需依靠于传统媒体,这也导致了传统媒体的优越感。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讨论称,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链接都是美国传统媒体公司;站点内容中仅14%为原创,67%的热门新闻站点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站点人员中13%的人是收集管理员,特地收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统媒体依靠体制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以及在历史中积累的传播公信力远远超过了新兴媒体,一些传统媒体管理者对媒介融合仍旧或多或少表现出“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梳理各类社交媒体信息不难发觉,传统媒体斗志昂扬的复苏豪言不绝于耳,这足以证明传统媒介对媒介融合观念与时代要求的反差。
2.2体制障碍突出讨论显示,上述观念熟悉的滞后在传媒业界大致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挽救传统媒体衰落的最有效途径,能有效扭转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急速下滑的局面,一种观点则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件烧钱的嬉戏,更有人惊呼“不办新媒体是等死,办新媒体是找死。”认真考察这两种观点形成的缘由,我们发觉主要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体制痼疾所导致。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依靠的体制土壤存在巨大差异,其对融合的预期截然相反,另一方面传媒资源配置方式迥异导致其参加的主动性明显不同,新兴媒体依靠网络和数字技术,走市场化进展之路,其话题设置、传播敏感以及顺应公众诉求的力量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在大数据分析取代了传统的统计手段,云服务释放了无限的信息空间时代背景中,传媒影响的体制壁垒已经渐渐失去其唯一的效用,舆论生态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丢失的新闻资源却被新兴媒体大量发掘并快速“在网上快速生成、发酵、集中”。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传统媒体习惯于固守体制,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实际发挥的作用难成正比,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则寻求持续创新,以不断维持其传播的新技术力量优势,一方面新兴媒体热衷于对传统媒体的渗透,而传统媒体则陷入体制的依靠路径,成为自我创新的阻滞。在新形势下,这种体制障碍严峻地约束了媒介融合的乐观性和主动性,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2.3人才队伍缺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告知我们,在人类两大生产门类的生产不断进化过程中,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依靠于新的劳动工具的革新。人类传播史也深刻地证明白这一点。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人类传播方式的每次飞跃都源于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革新,现代化传播手段依凭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科学技术总是通过把握这些技术的人才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在当代传播高度依靠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媒介融合对人才的依靠就显得更加突出。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是全球第一,而在将来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大约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大多数传统媒体采编方式约束于其媒介形式,因此人才队伍单一化成为普遍现象。以安徽为例,各个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时代传媒集团等传统媒介文字、音像采编人员充盈,而能整合网络技术、视频采编、客户端服务、微博应用、文字书写、中英文贯穿的新型高素养、专业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则处于紧缺状态。地方主流媒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即将到来的媒介融合大潮将对传播专业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期盼。
3.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育的新期盼
“你最终降落,思想突破了藩篱,最终展翅飞向遥远的世界,在那里,正进行这严肃的对话,这就是过去与将来。”这是恩格斯对印刷术创造的赞誉,实际上也道出了我们对媒介融合及其人才生长的期盼之情。人类的传播史既是一部技术进步史,也是一部人才成长史。造纸和印刷术导致纸制媒体的产生,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报人和出版家;电报的创造加快了通讯社的进展,也成就了大批新闻电讯人才。今日,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领人类享受信息消费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从业者的基本素养、道德品质、战略思维力量、信息化处理技术、全媒介采编本事、市场化策划与营销水平、大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为高等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育的质量标准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3.1要坚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强化传播专业人才职业道德训练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坚持作用的前提。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之公器,其意识形态宣扬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社会的眺望哨和监测仪。锋芒锋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气。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已经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渗透、不同文化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不同利益集团的明争与暗斗,在传输与挖掘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中,变得更加虚拟而便捷。因此,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与文化平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需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贞品行,筑牢思想道德的底线,坚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明辨是非对错,把握舆论方向,恪守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因此,在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信息技术专业训练的培育方案中必需增加这些训练的重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育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合格的全媒介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人才。
3.2要遵循和驾御两大规律,强化传播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力量2024年8月18日,在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进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进展。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中新闻传播人才素养和力量提出了战略性要求,也为新闻传播类训练改革指明白新方向。首先,媒介融合要求从业者擅长把握新闻传播和新兴媒体进展的规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育必需紧紧抓住这个战略要求,从国家需求动身,培育专业人才驾驭新闻规律和新兴媒体进展规律的力量。无论媒介融合侧重哪个方面,也无论融合以后传播介质怎样变化,但其作为新闻传播和意识形态管理的基本规律仍有其连续性和全都性,这就要求媒介融合的管理者、新闻信息采编从业者,要敬重新闻传播规律,把握这一规律,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对新兴媒体进展趋势、运行与变化规律、功能与效用做出精确 推断,从而发挥出最好的传播效果。其次,在新形势下,高等新闻传播类专业训练具有新奇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必需加强传播专业人才互联网思维训练,摆脱传统培育方案中的思维定势,优化人才学问结构体系架构与设计,增加传播学与新兴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同学世界眼光和国际化传播视野,融合信息集成与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培育出将来引领融合时代媒介所需要的具有国家水准的人才。
3.3要兼容艺术与科学,强化新闻专业人才的人文与科学修养钱学深先生曾经指出,要建设一流高校,就必需实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针。在媒介融合时代中,创意将成为传媒业普遍依靠的才智。线性的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意时代传播要求,利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产品形态传播国家战略意图和文化信息,越来越成为大国角力的战场,但新兴技术的采纳必需依靠艺术方式才能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艺术是人文的精髓,科学技术假如失去人文的光辉就会失变成异化人类的力气,因此,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全球化与交互性影响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沟通中,兼备艺术与科学素养是主流媒介与新兴媒介深度融合以后对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高等新闻传播专业训练必需明确训练宗旨,固守人文立场,坚持艺术人文与科学技术并举的训练原则,把握世界现代传播趋势之同时,加强专业人才的艺术训练,涵养生命灵性,结合当代传播实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艺术与科学素养。因此,必需更大范围地扩展新闻专业人才培育视野,尽快转变传统人才培育的理念,增加新闻专业、艺术设计、信息服务专业艺术或科学课程设置的板块,转变目前新闻传播、信息服务、艺术设计等传播类专业培育方案中缺失科学与艺术的现状,为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文化强国供应合格的人才支撑。
1、媒介融合对采集力量提出了新要求在融合技术的支持下,记者的新闻源变得更加丰富。记者可以通过各类搜寻网站,查找到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记者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名人微博等渠道,搜寻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爆料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博客、邮件等,更加便利、快捷地与记者联系。这也意味着,记者必需要有更加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鉴别力量,从海量的讯息中筛选出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猎取新闻线索后,记者还需要获得与大事有关的全部元素,包括采访素材、主题摄影照片,视频或音频文件、文献资料等。媒介融合对记者的采集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事发生时,记者需要马上推断出有关新闻信息应当首先供应给哪些类型的媒体,是互联网、电台、电视台,还是报纸?可以选择的方法可能是,记者们先进行现场电视报道,然后再录制一个后续报道,接着为网站改写出一个文本新闻,给无线电网发送音频报道,最终再为报刊采写深度报道。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全部的工作都得尽快完成。
2、媒介融合对制作力量提出了新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形势下,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电视、互联网视频、数字广播等新媒体越来越普及。这就要求记者把握跨媒体写作、编辑、摄影、音频及视频编辑力量,既要成为新闻报道专家,也要成为媒体多面手。当然,要求每位记者把握全部媒体的制作技巧也是不现实的,但记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力求把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优势。在新闻制作中,文字类的新闻多以倒金字塔为主,广播电视新闻多实行单线结构。文字类新闻偏重深度、呈现过程;广播电视新闻强调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这就意味着,记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介的新闻语言风格和结构特点,才能创作出适合不同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的新闻内容。
3、媒介融合对口才力量提出了新要求。记者需要为各类媒介采集不同的新闻素材,就得笔上和嘴上功夫都要过硬。在文字新闻采访中,假如记者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提问、与受访者进行良好沟通、挖掘到充分的素材,后期的成稿工作也就基本无忧。而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还要求把握镜头语言、现场采访等技巧,对口才力量的要求自然更高。因此,记者要懂得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合理支配问题的挨次。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力量,做到口齿清楚,发音标准。记者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的句型结构,说出被访者和受众都能一次性听懂或看懂的问题。这样,受访者无论是面对录音笔还是摄像机,都能马上做出针对性的、有效的回答。除了做到提问的口语化,针对不同媒介所需的采访对象,记者还应实行不一样的采访方式。记者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对采访对象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术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结果,选用相宜的采访方式。
二、多技能型记者的培育
近几年来,我国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快速增多,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仍旧比较突出。结果就是,高校每年输出大量的新闻传播专业同学,而业界人士却总是感叹新闻传播人才匮乏。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育新闻人才的重要摇篮,必需要应时而变。
(一)“术”、“学”实时结合。如今,不少高校都熟悉到“术”和“学”应当并重,开头调整人才培育方案。一些高校除了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等方面的专业课程,还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一门“实训课”,指导同学进行实践操作。但笔者认为,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应当做到实时、有机结合。假如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割裂成两门课程,分别设置在不同学期,同学很难将从前整个吞枣式地汲取的理论学问,敏捷、有效地应用到实践课程中。为了解决“术”、“学”课程的割裂问题,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高校成都学院,将每门课程的学时划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并规定所占比例。这样,老师在授课时就能主动地将“术”、“学”实时、有机结合。此外,人才培育方案应以培育“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为指导理念。无论是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还是网络新闻专业,除了开设针对本专业的课程,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将不同专业类课程进行打包,让同学依据需求自助“点菜”。
(二)多渠道育“术”。随着社会的进展、科技的进步,新闻训练已经步入了高投入训练范畴。要做好新闻的校内实践工作,就需要加大媒体试验室投入,让同学有机会把握各种先进的现代媒体装备。由于受制于资金短缺等缘由,好多理应开展的项目被迫搁浅,导致同学动手力量差。因此,在做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高校必需要开拓更多渠道,多方位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如DV大赛、摄影大赛、校内新闻创作大赛等。这些竞赛成本低、同学参加效果好,既能弥补校内试验器材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同学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各类“术”的提高。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播方式瞬息万变,课堂上常常需要不断更新传媒进展动态,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高校的新闻老师并没有真正的媒体工作经受,有媒体经受的也大都脱离实践过久。为了让同学接触到传媒的最新讯息,同时更新老师的学问体系,一些高校开头推动“记者编辑进课堂,老师同学进媒体”。这样,可以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有助于解决高校教学与媒体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并最终培育出拥有“多技能”、懂得如何运用“多技能”的新闻人才。
新闻传播技术的进展,使得网络传播大行其道,其结果是催生了媒体的融合。喻国明的讨论更看重数字技术对媒介的影响,他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靠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转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媒体融合转变了原来的媒介生态,带来了很多颠覆性的变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大数据的使用,技术的更新换代,人好像正在成为数据的搬运工和盲从者,新闻传播中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美国Narrative公司有一个软件,利用这样的软件大约每30秒钟就可以完成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新闻报道的模式是:首先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搜集大量高质量的有关某一个内容的数据,然后依据资深记者团给出的主题,记者和技术人员就可以生产出一些新闻稿件。“Narrative创始人曾说过,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计算机程序编出来的新闻就会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假如机器写作真的能代替记者的报道,信息传播就会不再是新闻人的“职业专权”。随之带来的新闻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新闻记者的职业定位等,都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端详,予以仔细对待。
1.传播不受规范的约束,带来信息污染融合媒介环境下,博客、微博、微信的消失,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写。如今,在各个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搜出某人成百上千篇文章。这使得大量信息变得冗余,更多成为垃圾信息,受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原来猎取可信的信息。此外,由于融合媒体的开放性,传播的限制较为松懈,各种谣言、虚假信息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秦火火、薛蛮子大肆传播谣言就是例子。2024年的全国十大假新闻,大多也是由网络传播开来的。
2.个人隐私受到侵害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依靠记者编辑层层把关,个人隐私受到侵害的情形可以最大限度地被掌握。而融合媒体环境下,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个人隐私被侵害好像是合理和必要的。以“马航失联”报道为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利用有关分析工具监控网站和手机网页的受众反馈,通过人机互动技术来生动形象地对整个大事进行可视化、形象化的传播,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受众的隐私被侵害却不幸被忽视了。“新媒体平台包涵多元化价值,不断销蚀道德层次和距离感,同时也扩大了公共道德空间”,“这是一个极具个人性的大众信息传播平台。它的大众性类似狂欢节的氛围,匿名性使每一个发表意见的人推卸了责任的压力,如同进入了狂欢场地”148。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度地偷窥或者围观他人的信息,个人隐私也变得荡然无存。
3.被受众的喜好左右,降低了媒体的品行融合媒体对新闻生产的模式和流程进行了重构,因而形成了新的内容生产流程。这个流程是一切依据受众的状况,随时调整内容生产。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该公司长期追踪大数据进展动向,把实时的以观众反馈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应用到电视运营的各环节,假如观众喜爱看节目的某一部分,就延长这部分的播出时间,反之,假如观众不喜爱,就进行相应的调整。带来的疑问是,假如这是融合媒体的日常运作规章的话,在迎合观众的口味的同时,媒体是否应当坚守自己应有的独立品行?媒体的受众引导与文化建设功能如何实现?
4.全方位掩盖进行信息“轰炸”,对“人本传播”造成损害美国新闻学会媒介讨论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正是由于这种“融合”与“联盟”,一些媒体名义上是传递信息,实际上将多个媒介平台整合,全方位对受众进行信息“轰炸”,信息的泛滥使得受众无从选择,背离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人本传播”。
5.记者负担加大,新闻真实性受损彭兰提出:“在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新闻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新闻中的事实、要素、背景等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动的方式进行采集,并通过相关的技术进行过滤、分析。”石磊也认为:“数据驱动新闻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流程的改造,使新闻生产效率和新闻呈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报道特点和专业要求,对记者的要求也是有区分的。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工既是信息采集者与者,又是音像、视频等传播方式的制,这种对记者全能的要求无疑加重了记者的负担。新媒体实时传播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的虚假信息,记者不行能一一核实。事实上,记者也无法各方面都做得十全十美。
二、应对策略
无论媒介的融合进展到一个什么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媒体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同时,它也是社会公器,需要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发言,表明立场与态度,需要对一些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国计民生问题,进行广泛调查与追问,为社会代言,为生民立命。面对媒介融合给新闻伦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与造成的缺失,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1.更新传播理念,重塑“传播者意识”新闻事业的元点是“信息”,由信息的收集、整理、核实、,构成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从而建立起新闻传播平台与价值宣扬平台,价值宣扬平台的现实结果是舆论平台的建立,由舆论平台与宣扬平台的共同作用,延长出赢利平台。但现在信息的猎取成了一种“社会福利”,信息与接受者绕过了原有的传播职业化过程,传者与受者合二为一。在这种传播语境下,既有的传播者意识受到全面挑战。既有的传播者,突然成了“多余人”。在媒介融合进展语境下,必需用全新的传播意识,应对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传播者必需打破信息收集(记者)、信息处理与信息整合(编辑)及信息(信息终端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界限,将原来界限分明的传播流程的分工协作,融为一体,建立起全新的传播者意识。而全新的传播者意识,意味着宣扬平台与舆论平台的高度统一,这必定带来传播思想、传播方式、传播管理机制,包括信息机制、传播系统的工作岗位设置等的全面变革。应当说,这将是下一步深化媒介融合进展的“攻坚课题”。
2.加强新闻抱负训练,坚决“守望者意识”当新闻“受众”变成信息服务的“客户”,新闻传播便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新闻传播受到终端的市场份额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新闻传播的风向标,很可能为客户市场风向标所左右,这时,新闻传播者很简单放弃自己原有的社会角色意识,不再以“社会表情的描述者”为己任,不再以“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来确定自己的人文抱负,放弃动员社会、打造社会共识这样的人文价值诉求,而成为一个单纯的传播技术的把握者。这种价值诉求的让度,将是新闻伦理面临挑战过程中,新闻记者最大的精神失守。所以加强新闻抱负训练,坚决新闻传播者的“守望者意识”,是应对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伦理价值崩盘的有力抓手。必需坚决新闻抱负,以社会良知守望者、社会表情描述者、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者的“抱负诉求”,为净化社会心态,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供应舆论支持。的确,媒介融合让信息的起点与终端变得模糊起来,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味走调,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转变价值张力,最终可能导致新闻影响社会的方向,但作为有抱负、有担当的职业新闻信息传播者,应充分考虑新闻信息在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新闻质量变数”,以文化建设者的使命感,传播分散人心、引导受众乐观向上的思想与舆论。
3.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查找新的“职业意识”被西方一些新闻理论讨论者反复提及的“公民记者”,受到的最大质疑,是新闻信息的价值彰显。非专业传播,更多地受到传播者主观价值诉求影响,很简单放弃客观、公正、平衡等专业主义精神。将新闻信息与传播者的夹叙夹议合而为一,从而让新闻信息本身带上深厚的人为因素,最终使新闻失真,让新闻担当了不应担当的价值载体,这是“人人皆为麦克风”时代,新闻传播遇到的最大尴尬,也是目前各类社交媒体,包括许多网络信息缺乏公信力的最本质缘由。应对媒介融合进展给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社会使命感、记者的专业精神等带来的伦理挑战,必需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新闻专业主义操守,克服传播者的主观性、片面性、心情化,从而保证传播过程本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有讨论者认为,对信息的“核实”可能是将来新闻人的职业新起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4.推动新闻法治建设,强化从业者“法治意识”网络的进展,让我国极其落后的学问产权意识快速清醒,30年的互联网文化进展,让版权意识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既是文化伦理道德重建的契机,也让学问产权、版权意识建设提到了日程。媒介融合进展,让信息成为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让信息的传播与生产,一再突破法律的底线,而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除了信息伦理建设本身尚存在缺陷外,很重要的缘由,是学问产权与版权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法治观念淡薄,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模糊,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应担当的法律责任,缺乏明晰的规定与界限。这必定影响新闻传播的职业行为与伦理价值诉求,影响到整个新闻伦理价值走向。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进展带来的新闻伦理混乱,必需强化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过程的法治意识,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强化学问产权意识,强化版权意识,等等,从而让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符合法治建设的需求,从而让新闻传播在具有法治意识的伦理语境下健康进展。
当然,新闻伦理建设与新闻管理的全新改革无法分开。新闻传播在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影响着新闻传播在整个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也影响着既有的新闻伦理的价值走向。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的内部分工,新闻传播的管理机制,新闻机构的社会身份,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最终孕育出的全新的伦理价值追求,将使媒介融合进展由拘束状态走向自为状态,这种自为状态的最终实现,须依靠新闻伦理的全新重建。
1.公共广播: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在美国传统公共广播电台中,NPR近年来的媒介融合实践成效最为显著,NPR特地成立“数字服务部”全面开展后台数据分析。④目前,NPR已经开通网站、播客、手机等众多移动客户端(见表1),其数字平台用户数的增长有效弥补了广播频率听众数量的流失。NPR内部数据显示,目前NPR有一半的数字受众来自于移动终端。2024年,NPR在2024年即推出的移动端应用TheInfinitePlayer(试验版)的基础上更新升级,并新推出了移动客户端NPROne。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该应用在电脑、手机、电视和雪佛兰、欧宝等车载终端收听到NPR节目,还能依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或爱好爱好自动猎取节目。
2.商业广播:iHeartMedia美国第一大商业广播电台运营商清楚频道于2024年9月正式改名为iHeartMedia的举动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标志着清楚频道由单一的广播业务向多平台媒体公司转型。早在2024年,清楚频道即推出iHeartRadio移动应用,该应用如今已集成1500家直播电台、订制电台,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消费者品牌,其消费者品牌认知率已经接近70%,目前可以触及约5000万名注册用户,数字化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和Pinterest。⑥“我们致力于打造美国最大的移动媒体公司——我们的广播用户中有超过60%都在户外,有30%使用的是移动设备。”iHeartRadioCEO如是说。⑦目前,iHeartRadio已经进入亚马逊的FirePhone和FireTV、三星的NewSamsungGear2和Smartwatch、摩托罗拉的Moto360、LG的GWatch、谷歌的AndroidWear和Chromecast及苹果的CarPlay系统,并与捷豹路虎、沃尔沃、斯巴鲁等汽车厂商长期合作,打通了手机、平板、智能电视、车载和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平台。
3.网络广播:潘多拉(Pandora)、声破天(Spotify)、苹果iTunesRadio近两年,美国流媒体网络广播用户数不断增长,收入逐年递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进行的数据平台创新、受众分析诊断以及多平台媒介融合的探究。依据Statista的数据(见图1),2024年2月,流媒体音乐服务供应商潘多拉在美国市场上照旧遥遥领先,所占份额为31%;iHeartRadio排名其次,把持9%的市场份额,苹果的iTunesRadio以8%的份额排名第三,声破天占据着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四。(1)潘多拉潘多拉2024年其次季度业绩显示,其活跃听众数量上升7.5%至764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0%。截至2024年1月,潘多拉已经嵌入到了23个汽车品牌的130个车型之中。⑨公司第一季度的汽车听众从去年同期的250万上升到700万。在可穿戴设备拓展方面,公司已与谷歌眼镜和Pebble智能手表进行合作。⑩(2)声破天截至2024年5月,声破天在全球的付费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活跃用户数量超过4000万。11为了能够更加智能地筛选用户喜爱的音乐,声破天在2024年收购了音乐数据平台TheEchoNest。有消息称,声破天将于2024年启动IPO(首次公开募股),估值最高可能达到80亿美元。12(3)苹果iTunesRadio从图1中可以看出,刚刚推出半年的苹果iTunesRadio已经跻身美国流媒体音频广播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甲,占比为8%,呈现了惊人的快速进展态势。除音乐节目外,苹果iTunesRadio还与消遣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开展合作,为用户供应新闻、体育类等综合性节目。
4.数字广播:iBiquity截至2024年1月,美国共有2200个广播电台供应数字服务,在所出售的共计1750万个高清楚度(HD)广播接收器中,多达1500万个被装置到了车载系统中。高清数字广播被广泛安装到奥迪等30余种车型,美国范围内每天出售2万辆带有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汽车,平均每4秒卖掉一部。近年来,iBiquity数字公司乐观关注车载市场。在奥迪等15种车型中启动“艺术体验项目(ArtistExperience)”,掩盖650家广播电台。该项目旨在让听众听广播的同时,可以在车载界面中看到艺术形象、电台和广告商标识。此外,iBiquity还开发了“应急警示”功能,在气候、地质等灾难来临时,与联邦和地方政府形成联动。频道指南、书签、交通等功能也一应俱全,项目实现集音频、图像、数据服务和公共服务于一体。135.卫星广播:SiriusXM近几年卫星广播SiriusXM在美国市场的年化增长率约为5%左右。截至2024年其次季度末,卫星广播Sir-iusXM拥有接近2600万付费用户。创收同比增长10%,达10.35亿美元。但净收入有所下降,为1.19亿美元。14值得关注的是,SiriusXM不仅重视车载预装,还将二手车市场作为关键市场之一,对已经拥有汽车且装有车内广播的一般家庭用户推出特殊版本的服务合约。
二、美国音频广播数字化媒介融合趋势分析
(一)广播移动应用较受欢迎在美国,基本上每家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App),独立应用程序开发非常普遍。应用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除iHeartRadio等音乐类应用、NPROne等新闻类应用之外,公共广播沟通网(PublicRadioEx-change)还推出了特地讲故事的应用PRXRemix。总体来看,广播音频类App在美国非常受欢迎。依据美国网络流量统计公司Score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广播”类应用占到18岁以上美国人移动应用总使用时间的8%,排名仅次于“社交网络”和“嬉戏”应用(“其他”类除外),在“多媒体”“零售”和“即时通信”等应用之上。另外,美国“广播”类应用多为苹果iOS系统,更倾向于移动使用场合,广播移动应用的受众抵达率高达70%,如图3所示。在2024年6月的“美国独立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前十五名移动应用”中(见图4),Pandora和iTunesRadio两个广播音频移动应用荣登榜单。同Facebook、YouTube和谷歌等跨平台“大佬”们同台竞争,对单纯的音频媒体来说,这已然是一个不错的成果。圆满的是传统广播应用没有入围。
(二)借力数字媒体进行多平台分发随着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渗透到美国人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谷歌、苹果、社交媒体等取得了直接抵达受众的渠道优势。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触受众,除了建立独立App应用,美国音频广播还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开展了广泛合作。从节目制作来看,广播与Facebook、Twitter、Snapchat、Pinterest等社交媒体的预热、互动已经特别普遍。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美国广播记者热衷于使用Soundcloud18和Mixcloud19录制、上传、编辑和共享音频节目。对在外采访的记者来说,这两家网络电台的“节目应用界面(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比广播媒体本身所开发的音频制作系统用起来要简洁、便利许多。美国广播节目播放利用网络流媒体拓展出口的案例也许多。比如:听众可以在iTunesRadio、TuneIn上收听到消遣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的节目。更为深化的合作还表现在把广播音频应用程序嵌入手机、网络电视、户外屏幕以及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种移动终端。比如Radio和iHeartRa-dio已经嵌入了谷歌的互联网电视Chromecast;Pandora和iHeartRadio已经嵌入到多个品牌智能手表和眼镜中,受众只要摇摇胳膊、眨刺眼就能为好节目“点赞”。
(三)车载界面系统引发白热化竞争提及“借力平台”,车载界面(CarDashboard)已然成为广播音频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依据美国麦格理资本(MacquarieCapital)公司的数据,截至2024年4月,车载收听在美国广播受众收听场景份额中占比高达44%(见图5)。传统广播、商业广播、数字广播、卫星广播和数字音频流媒体等在车载消遣系统争夺战中呈白热化程度,这种迹象从上文所介绍的NPR、Pandora、iBiquity、SiriusXM车载进展中可见一斑。2024年上半年,苹果与谷歌推出的CarPlay、AndroidAuto成为美国车载消遣系统中更为有力的竞争者。车主只需开启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蓝牙系统,或使用数据线与车载节目连接,即可在CarPlay、AndroidAuto上用语音操控节目播放。而这些节目需来自第三方的节目支持。比如CarPlayAPI已经开放给了播客Podcasts以及音频流媒体BeatsMusic、Spotify、Stitcher、CBSRadio和iHeartRa-dio。预装汽车品牌包括沃尔沃、丰田、福特等29家;21AndroidAutoAPI开放给了播客PocketCasts、新闻音频收听应用Umano和音频流媒体GooglePlayMusic、Pan-dora、Spotify、Songza、Stitcher、iHeartRadio和TuneIn等。预装汽车品牌有斯巴鲁、大众等共计28家。22有专家提示,对特斯拉等联网汽车(Internet-connectedCar)也不能小觑。依据美国移动运营商行业组织GMSA猜测,到2024年美国将有一半的新车联网,到2025年全部新车将实现联网。23目前,与特斯拉签订定合作车型内置协议的音乐服务有SlackerRadio和Radio。
(四)数据分析技术盘活音频节目制作与传播长期以来,传统FM/AM广播人始终都在闷头做节目,并苦于无法直接与听众沟通,质疑第三方公司收听数据,节目科学评估方法悬而未解。但在数字时代的今日,网络数字平台为广播节目精准评估带来契机,法宝即为数据分析。Pandora的基金组工程背后是12人的科学家团队,24Spotify、Radio和iHeartRadio的爱好节目推送背后靠的是音乐数据分析平台TheEchoNest。传统媒体NPR更是注意数据分析,并组建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数字服务部门。其数据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挖掘管理(TagManagement)与综合报告(ComprehensiveReporting)。图6、图7即展现了2024年4月28日在NPR网站播出的一个叫《与残疾伴侣一起学习:唤醒课堂的一次努力》节目背后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状况,充分反映了该节目的受众关注度、受众扫瞄路径与社交媒体反馈状况等。以上此类数据分析图表每天都会以内部邮件的形式向NPR包括高管在内的全部员工发放,为节目制作供应了精确 而详实的数据反馈依据,有效提高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效果。
(五)广播市场资本运作硝烟四起资本融合是指媒介全部权的集中体现,是当今传媒集团最高层次的融合。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与2024年第一季度相较,美国电台交易成交量翻番,达3.3亿美元。共有202家广播电台实现售买,平均每个电台的出售价格为160万。27截至2024年10月,美国广播市场资本交易与收购动作不断:2月,清楚频道与纽约广告公司HorizonMe-dia达成1亿美金交易,后者将从前者的数字平台猎取数字广告收益;3月,Spotify收购数据分析公司TheEchoNest;5月,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收购流媒体服务BeatsMusic和BeatsElectronics公司,成为苹果史上规模最大的交易;7月,谷歌收购音频流媒体服务Songza;8月,继收购音乐流媒体后,苹果又以3000万美元收购共性化新闻电台应用Swell。10月,美国传媒集团GannettCo以18亿美元收购的剩余股权。Gannett分拆出版和广播业务。估计在明年完成分拆后,将被并入新的广播业务公司。宏盟媒体集团(OmniMe-diaGroup)与iHeartMedia达成2亿美元交易,合作开发跨媒体新型音频平台。也有媒体正在为上市做预备。Spotify已在其官网以及Linkedin上刊登聘请广告,表明聘请岗位需要帮助公司预备符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标准的文件。有专家猜测,Spotify可能在2024年IPO(首次公开募股),估值或最多达80亿美元。无独有偶,近期也有消息称,仅次于清楚频道和积云媒体的美国第三大广播集团Townsquare也在预备上市,届时首次公开募股达1.44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亚马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曾多次方案收购音频流媒体,专注全面生态布局的苹果和谷歌已然开头了实际行动。就连亚马逊也正式推出流媒体音乐服务PrimeMusic。面对激烈竞争,美国各大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网都倍感压力。
(六)乐观打造新品牌,沿袭主品牌背书除了平台融合、资本融合,2024年还是品牌融合的一年。许多音频媒体纷纷整合了旗下广播、户外媒体、电视、出版等业务,相继更改了公司名称与标识,从由广播为主营业务朝着多媒体融合业务转型。比如拥有百年历史的“清楚频道”改为“iHeartMedia”、“EnvisionRa-dioNetworks”改为“EnvisionNetworks”、“JournalBroad-castGroup”改为“JournalCommunications”。看这些公司的易名规律,从“频道”到“媒体”、从“广播网”到“网络”,从“广播集团”到“传播”,预示着公司业务正在向数字和移动媒体领域深化进展。另外,2024年的音频市场也孕育出许多新的流媒体音频公司,如iStreamMedia、iServeMedia和NextRadio等。从这些公司名称中可以看出,和iHeartMedia类似,这些新应用都以“我(i)”开头,体现了用户中心愿识,拉近媒体了与受众的距离。但不管公司名称如何变化,美国广播媒体所开发出的新媒体应用标识大多沿袭了母媒体主品牌背书,或留取主品牌色调,或仿照主品牌形象,或截取主品牌字母,或秉承主品牌标识气质。并且多以图形为主,文字较少,简洁易读,颜色鲜亮。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白美国音频媒体主品牌形象深化人心。数字化生死挑战就在一线之间,略微落后一点或许就会被远远甩开。通过梳理近两年美国广播市场的近况,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广播媒体探究数字化融合之路的乐观姿势。虽然目前美国音频媒体也面临着转型不彻底、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和数字化商业模式不清楚等问题,也同样遭受着“手已经扒在数字化火车栏杆上,但脚还在传统业务公路牙子上狂奔”的转型尴尬,但我们需向广播媒体乐观适应颠覆性数字化变革的每一次努力致敬。数字化媒介融合是过去时、进行时,更是将来时。虽然目前“数字广告”在美国整个广播广告市场的所占比例不大,但我们更应当看到数字广告的快速增长态势与巨大的增长空间。除了传统广告收入,我们更应当相信依靠数据分析技术,车载广告、网络流媒体广告将实现更为精准的受众定位,相信移动互联将带给音频广播宽阔而无法预期的数字化商机。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独特的优势:第一,传播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满意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没有大量整段的时间去猎取信息,闲暇时间呈现碎片化的倾向,新媒体供应的信息资源正符合这一时间特征。如微信伴侣圈的信息、公众微信号推送的文章,人们利用等人、坐车等闲暇分散的时间即可便捷地猎取信息。其次,新媒体可以满意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与伴侣谈天、嬉戏等需求。如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查询自己需求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参加消遣嬉戏等休闲活动。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速度越来越快、内容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这种随时随地猎取各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可以得到更高效地满意。第三,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与目的性得以突显,个体选择的内容也更具共性化。传统媒体是媒体供应什么,受众就看什么。而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选择的主动性与目的性更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感爱好的或需要的信息资源。其选择的内容更具共性化特点。第四,新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如微信、微博等,都有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信息者可以准时地与受众沟通、沟通。第五,新媒体可实现多媒体信息传播。传播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等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为受众供应了新的媒介渠道与信息呈现、共享方式,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服务于学术信息传播。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依靠一种传输方式获得胜利,由于广阔读者正习惯同时使用多种终端猎取所需信息[3]。学术期刊不能仅依靠纸质出版单一的传输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在保持以往内容占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准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扩大信息的传播效应,增加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延长学术期刊的意义。
二、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进展,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铺张,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状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4]。中心宣扬部部长刘奇葆曾强调,“乐观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5];学者StephenQuinn,VincentFilak,M.讲到,“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闻进化方式正日益凸显,即融合。作为21世纪初的新闻学人才,你必需了解融合。由于它很可能影响你职业道路的推动”,甚至中心明确要求主流媒体限期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抢占舆论主阵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的进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缺陷,扩高校术信息的传播路径,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能。新媒体进展的速度是惊人的,进展的势头非常强劲,尤其是微信。据统计,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累积到5000万受众,分别用了50年、38年、13年、4年,而微信仅仅用了14个月。在新媒体应用上,时政新闻类的大众传媒远远走在学术期刊的前面[6],作为传统媒体的学术期刊不得不面临新媒体应用问题。正如某传媒人所讲,学术期刊主动拥抱新媒体是时展使然[7]。主动利用新媒体,服务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对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应意义重大。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如传播的准时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与互动性,受众面广泛等,不仅有利于扩高校术期刊的受众面,挖掘潜在的读者,还有利于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准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提升学术信息的传播效能,延长期刊的意义。有了新媒体,学术期刊不仅只做传播者,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去做媒体。由于新媒体实现了期刊社与读者、便利快捷的互动沟通,期刊社可依据、读者供应的信息适时调整采编思路,更好地给期刊定位,进展期刊[8]。
三、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对策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乐观尝试新媒体的应用,提升传播效应。但目前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的现状不尽抱负,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刊物的网站建设;二是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如采编系统的应用;三是集群化统一出版,如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通过数字化中介机构统一学术信息。这些更多停留于将文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简洁应用,而对当下用户量浩大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学术期刊涉猎很少。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乐观尝试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多渠道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增加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信息资源数字化、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捷、准时,服务内容共性鲜亮、交互性强、受众面广。传播科学技术成果的传统传播媒体———学术期刊,要擅长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拓展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学术信息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实现多角度交互、多层次衍生以及多渠道服务,充分彰显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扩大期刊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可通过微信、微博等增加信息传播路径,增加信息的交互性。例如,设立面对、读者、审稿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读者推送各期重点文章要目,准时搜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强化联系。向审稿专家推送刊物取得的进展、编辑部近期的工作要点,编辑部把握的国内外学科进展前沿信息等,使审稿专家能准时了解刊物动态,增加其仆人翁意识,有利于保障其审稿质量。
(二)转变学术信息的传播形式,主动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传播领域,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传播碎片化[9]。新媒体的特征打算了传播信息的特点。碎片化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特点。学术期刊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学术信息时,要使信息的传播形式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寻求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策略,将科技学问与科研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传播,如把的创新信息或相关的点评信息,加工成简短的信息条,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供应给目标读者群体,使得他们可以在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里,准时共享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再如利用新媒体准时报道学术前沿信息、学术动态等,还可以利用博客窗口来提高期刊的检索效率,展现优秀论文,宣扬期刊,展现期刊动态等,对刊物进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0]。
(三)尝试搭建多种新媒体平台,形成纸版、电子版或网络版等多种载体的传播格局有学者认为,新技术给出版业“内容为王”给予了新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力量,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掌握力[11]。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要谋求更好的进展,必需整合更多的学术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新媒体的平台,以统一的电子资源加工、管理、应用和模式,创建专业化的网络资源库,利用网络学科门户集成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优势,扩展内容资源的品牌和平台效应,实现期刊的纸版、电子版或网络版等多种载体的传播格局,例如,中华医学会的系列杂志,他们与万方数据库合作,开展了STM在线出版业务,为自己的原创内容争取了更高的价值补偿[12]。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分化,而消失融合的新趋势。大众新闻媒体已经走在前列,许多媒体已经实现了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是指打通传统的印刷、广播、电视媒介界限,在数字介质上,构建全新的融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内容平台,实现24小时多媒体滚动内容供应。其核心在于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渠道的融合。如2024年7月,烟台日报的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上线运营,记者向全媒体终端———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学术期刊同样如此,应努力实现学术信息的全媒体传播,但它不同于大众传播。其受众具有典型的小众化特点,与新媒体融合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要更好地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全媒体转型,将需要学术期刊界同仁长期的共同努力。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必需充分熟悉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取长补短,才能长久进展。新媒体基于网络资源,通过数字页面承载进行信息传播,其优势在于实时性强,互动性高,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丰富。比如论坛、微博、微信等,都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将网络数字资源,包括以文字、图片、影音等为载体的各类信息,实时不断地传递到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屏幕上,如手机、电脑、户外灯箱等。对于传播者而言,假如没有人为限制,他们几乎可以传播任何想要传播的信息给任何一个人。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介的数字版面设计可以将信息编辑成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通过图文影音的混编,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而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新媒介的移动化,新媒介版面的智能终端版,如手机版和Pad版,也应运而生,从今读者的阅读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共享无处不在。
新媒体在版面设计上带来颠覆性体验的同时,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如信息海量带来的焦点涣散、虚假信息带来的困扰和误导、新闻内容的粗制滥造对阅读体验产生消极影响等。新媒介版面通过层层嵌套和链接应用,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但信息量过于浩大,超出了读者所需要和真正能够消化的范围,读者在扫瞄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焦点。久而久之,读者可能会失去持续关注和利用信息的力量。一些新媒介版面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其弊端在于虚假信息满天飞,对个人理解及舆论导向都带来极大的误导,一些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外,由于强调实时更新和信息量,很多新媒体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时间来对新闻或信息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接触网施工》课件 6.1.2 人工进行目测
- 2024故宫课件研讨会:学术研究及教学实践
- 2024年绘本比较:《逃家小兔》与经典童话
- 2023年“中国银行杯”枣庄市“鲁班传人”职业技能大赛-枣庄市高端装备职业技能大赛电工赛项
- 2024年《认识钟表》教案:虚拟现实与实体钟表结合
- 2024年母亲节特色课件:《感恩母亲》的创意应用
- 培养逻辑思维:2024年特色5以内加减法教学
-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校际联考试题 英语 含答案
- 2024年教育改革:《师说》公开课教案解析
- Q2桥门式起重机试题题库及答案
- 手诊-PPT(精)
- 地标,DB11890-2012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北京)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探究
- 中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究
- 消防安全操作规程(20211127050648)
- 设备包机制度
-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案
- 1803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
- 胎心听诊技术PPT参考课件
- 《三只小猪》剧本
- 药厂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安全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