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_第1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_第2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_第3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_第4页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

任何实验结果都应结合病史、体征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实验室检查为诊断提供客观资料,结合临床分析其意义。

注意!参考值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参考值血红蛋白(Hb)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120~160g/L4.0~5.5×1012/L成年女性110~150g/L3.5~5.0×1012/L新生儿170~200g/L6.0~7.0×1012/L(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Hb﹥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Hb﹥160g/L

相对性增多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⒈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⒉绝对性增多称为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继发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EPO①EPO代偿性增加缺氧生理性: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病②EPO非代偿性增加肿瘤、肾脏疾病分泌有关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⑵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骨髓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受累红细胞(7~10)

×109/L

血红蛋白180~

240g/L

白细胞、血小板也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贫血)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儿童低10~20%

老年人妊娠中、晚期血浆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⑵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理状态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将贫血分为三大类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卡-波环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

⑶卡-波环(Cabotring)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或称血细胞压积(packedcellvolume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血细胞比容的检测温氏法男0.40~0.50L/L平均0.45L/L

女0.37~0.48L/L平均0.40L/L血细胞比容的检测参考值血液浓缩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⒈血细胞比容增高血细胞比容的检测临床意义各种贫血贫血的类型不同红细胞大小不同HCT减少与红细胞减少不一定成正比⒉血细胞比容减低血细胞比容的检测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病因正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36AA、急性失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36巨幼贫、恶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IDA、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36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病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4、白细胞(WBC)

(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x109/L

新生儿(15~20)x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见下表18外周血涂片白细胞经瑞氏染色分为白细胞的检测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单核细胞monocyteM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N)杆状核(Nst)0~50.04~0.5分叶核(Nsg)50~

702~

7嗜酸性粒细胞(E)0.5~

50.05~

0.5嗜碱性粒细胞(B)0~

10~

0.1淋巴细胞(L)20~

400.8~

4单核细胞(M)3~

80.12~

0.8白细胞的检测注:百分数×wbc=绝对值成人白细胞>10×109/L称白细胞增多成人白细胞<4×109/L称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数量改变也会引起变化。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㈡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圆形,D10~

13μm,胞质丰富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杆状核,核分叶状称分叶核,通常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一般2~

3叶,叶间细丝相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⒈中性粒细胞增多伴白细胞总数增多

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高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临床意义⒈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化脓性球菌)⒉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⒊急性大出血⒋急性中毒⒌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白细胞的检测⒉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白细胞<4109/L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

中性粒细胞<1.5109/L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0.5109/L粒细胞缺乏症(agraulocytosis)⒈感染G-杆菌感染、病毒

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⒊物理、化学因素损伤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㈢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特点:

圆形,D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分2叶,眼镜状,深紫色。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抵抗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防御机构调节过敏反应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2.寄生虫病蛔虫、钩虫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4.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5.某些恶性肿瘤肺癌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7.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

见于

1.伤寒、副伤寒初期

2.大手术、烧伤

3.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⒉嗜酸性细胞减少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㈣嗜碱性粒细胞形态特征:圆形,D10~12μm,胞质内少量粗大、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盖于核上,胞核为2~3叶白细胞的检测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嗜碱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参与超敏反应⑴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⑵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⑶恶性肿瘤转移癌⑷其他糖尿病传染病(流感、水痘、结核)

⒈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

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㈤淋巴细胞形态特征:大淋巴细胞(占10%):D10~15μm,圆形、椭圆形,胞质丰富,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占90%):D6~10μm,胞质少,深蓝色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深紫色,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偶见凹陷白细胞的检测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检测生理性增多儿童期,4-6天新生儿达50%。⒈淋巴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病理性增多见于⑴感染性疾病病毒、麻疹、风疹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⑵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⑶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⑷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⒈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⑴肾上腺皮质激素⑵烷化剂⑶抗淋巴细胞球蛋白⑷放射线等⒉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㈥单核细胞形态特征:胞体大,圆形或不规则形,D14~20μm,胞质较多,淡蓝或灰蓝色,含较多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核大,不规则,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单核细胞白细胞的检测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及儿童⒈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病理性增多见于:⑴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活动性肺结核等⑵某些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⒈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⒉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白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胞质内残存核糖体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浅蓝或深蓝色体积比红细胞大,D8~9.5μm(Wright染色片中的嗜多色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A、B为煌焦油蓝染色C为煌焦油蓝染色后瑞氏复染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L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⑴溶血性贫血

⑵急性失血

⑶缺铁性贫血

⑷巨幼细胞贫血

⑸治疗反应⒈网织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⒉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的检测临床意义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血小板的检测100~300×109/L血小板计数参考值血小板的检测血小板的检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血液稀释(输入大量的库存血或血浆)⒈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00×109/L称之血小板的检测临床意义⒉血小板增多血小板﹥400×109/L称之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肿瘤(轻500×109/L)血小板的检测临床意义血小板增多血片血小板的检测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血沉的检测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血沉的检测参考值血沉的检测正常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沉降较慢①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改变纤维蛋白原、球蛋白↑清蛋白↓②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数↓→ESR↑

球形红细胞↑→ESR↓)影响因素血沉的检测血沉的检测⑴生理性增快见于﹤12岁儿童﹥60岁月经期、妊娠﹥3月⒈血沉增快血沉的检测临床意义①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2~3天)风湿热、结核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梗、心绞痛鉴别

血沉的检测临床意义⑵病理性增快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③恶性肿瘤④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⑤其他贫血、胆固醇高临床意义血沉的检测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组织坏死、感染、贫血⒉血沉减慢无特殊临床意义血沉的检测临床意义尿液的一般检测[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临床意义](1)

pH降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以及口服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2)pH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酸中毒;酸碱反应尿液比密[参考值]波动在1.015-1.025之间,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比密偏低。[临床意义]

(1)尿比密增高:肾前性少尿、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尿比密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尿蛋白[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proteinuria)。

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定性

±++++++++++定量

0.2——1——2———>3g/24h

尿蛋白(1)生理性蛋白尿:

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剂等刺激下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蛋白尿。(2)体位性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见(3)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管肾小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正常定量为<2.8mmol/24h尿,定性(-)尿糖[参考值]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糖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临床意义]酮体[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中毒服用某些降糖药,如降糖灵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参考值]

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

尿胆原:定性阴性/弱阳性,定量≤10mg/L

尿胆红素尿胆原溶血性黄疸阴性阳性肝细胞性黄疸阳性阳性阻塞性黄疸阳性阴性

尿液检测[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为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假阴性常是由于肠球菌感染。亚硝酸盐尿液检测[临床意义]

尿中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参考值]玻片法0~5/HP,尿干化学分析<25个/μl[参考值]玻片法0~3/HP,干化学分析≤10个/μl白细胞红细胞

二尿液的其他检测(一)尿红细胞形态[原理]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并在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的pH和渗透压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1大小改变

2形态异常

3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因毛细血管破裂引起,不存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裂孔,红细胞未受上述过程的影响,因此形态完全正常,呈均一性。形态正常非肾小球性血尿多种畸形、碎片肾小球性血尿(urinaryRBCmorphologyunderphasecontrastmicroscope)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在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呈多形性改变,多形性红细胞>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类似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呈均一的双凹盘状,多形性红细胞<50%。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混合性血尿粪便检查

1、颜色2、镜检1)白细胞:不见或偶见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87粪便检查

潜血试验

潜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少,肉眼无法观察到红色,且被消化液分解又在显微镜下不能发现红细胞。【临床意义】潜血阳性见于:

1)消化道溃疡,呈间歇性;2)消化道肿瘤,呈持续性;

3)其他任何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或疾病。

88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

显微镜检查支气管肺病1、血清钾

[参考值]3.5-5.5mmol/L。

二、血电解质检查

[临床意义]

1.低钾血症<3.5mmol/L

(1)见于摄入不足:营养不良、低钾饮食

(2)丢失过多: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

(3)胞外向胞内转移。90[临床意义]

2.高钾血症:血清钾>5.5

mmol/L

(1)摄入过多,补钾过多过快

(2)排泄困难,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肾功能衰竭等

(3)胞内钾大量释放,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二、血电解质检查

912、血清钠

[参考值]135-145mmol/L。

二、血电解质检查

[临床意义]

1.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

(1)见于摄入不足:营养不良、食物中钠含量不足

(2)丢失过多:消化道失钠

肾性失钠

体表失钠

92[临床意义]

2.高钠血症:血清钠>145

mmol/L

(1)摄入水份不足:血液浓缩

(2)肾性失水:如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3)体表失水:如大量出汗

(4)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如长期使用ACTH和糖皮质激素二、血电解质检查

933、血清钙

[参考值]2.25-2.58mmol/L。

二、血电解质检查

[临床意义]

1.低钙血症:血清钙<2.25mmol/L

(1)见于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2)需要量增加,如孕妇(3)肾脏疾病(4)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94[临床意义]

2.高钙血症:血清钙>2.58

mmol/L

(1)摄入过多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服用维生素D过多

(4)骨病以及某些肿瘤二、血电解质检查

9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在37℃条件下,受检血浆加入接触因子激活剂,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参考值1.延长见于Ⅷ、Ⅸ、Ⅺ明显减少(血友病A、B)严重凝血酶原、Ⅴ、Ⅹ、Fg缺乏症,重症肝炎、新生儿出血症、口服抗凝剂、肝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临床意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受检血浆加入组织凝血活酶、Ca2+→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prothrombintime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参考值1.PT正常为1113秒超过对照3秒上为异常2.凝血酶原比值(PTR)被检血浆PT/正常血浆PT

参考值1.0±0.05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即PTRISI

参考值1.0±0.1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⒋报告方式①以PT秒数报告②PTR报告③在监测药物时以INR报告④不用百分比报告参考值PT测定临床意义1.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Fg缺乏。后天VitK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

DIC

口服抗凝剂循环中有抗凝物质2.缩短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3.口服抗凝剂监测

PT是口服抗凝剂的首选试验

PT在正常对照(12.0±1.0)的1.5~2.0倍

PTR维持1.5~2.0INR维持在2.0~3.0为宜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PT测定临床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⒈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⒉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出血、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参考值2~4g/L临床意义血清铁

[参考值]

男:11-30μmol/L;女:9-27μmol/L。

减低:缺铁性贫血、感染、尿毒症、痔疮、溃疡病、子宫功能性出血、饮食中缺铁或铁吸收障碍、恶性肿瘤等。增高:肝细胞损害、溶血性及肝细胞性黄疸、血液病,如再障、白血病。105总铁结合力

[参考值]

男:50-77μmol/L;女:54-77μmol/L。

减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如肝硬化;

转铁蛋白缺失,肾病综合症;铁缺乏: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

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和妊娠后期;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106血清铁蛋白

女性12—150ug/L男性15—200ug/L反映体内储存铁状态1、血清总胆固醇(TC)

[参考值]<5.20mmol/L合适水平

5.23~5.69mmol/L边缘水平

≥5.72mmol/L升高三、血脂检查

1081、血清总胆固醇(TC)

三、血脂检查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和性别

(2)饮食

(3)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2.病理性变化(1)增高:①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

②继发性:甲低、肾脏疾病(2)降低:①严重的肝脏疾病;②严重的贫血;③甲亢1092、血清甘油三酯(TG)

[参考值]0.56~1.70mmol/L三、血脂检查

[临床意义]

1.增高

(1)原发性高脂血症

(2)继发性:甲低、肾脏疾病、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妊娠和饮酒

(3)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2.降低(1)严重肝脏疾病(2)肾上腺功能减退(3)甲亢1103、血清脂蛋白

(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0.94~2.0mmol/L三、血脂检查

[临床意义]

降低具有临床意义。HDL-C与TG呈负相关,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脏损害、肾病综合征。1113、血清脂蛋白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2.07~3.12mmol/L

3.15~3.61mmol/L边缘升高

≥3.64mmol/L升高三、血脂检查

[临床意义]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LDL-C升高与冠心病呈正相关。112心肌坏死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测定【参考值】酶偶联法(370C):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临床意义】1、CK增高①AMI:AMI时CK水平在发病3~8小时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小时,3~4天恢复正常。②心肌炎和肌肉疾病。③溶栓治疗。④手术: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引起CK增高。2、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心肌坏死标志物(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参考值】CK-MB:﹤5%。【临床意义】CK-MB增高(1)AMI: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部CK,其阳性检出率达100%,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水平。(2)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3)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心肌坏死标志物(三)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测定【参考值】0.02~0.13µg∕L。②﹥0.2µg∕L为临界值。③﹥0.5µg∕L可以诊断AMI。【临床意义】1、诊断AMI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的cTnT即升高,10~24小时达峰值其峰值可为参考值的30~40倍,恢复正常需要10~15天。对非Q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病人更有价值。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cTnT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或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增大。心肌坏死标志物4、cTnT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围手术期和PTCA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在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四、血糖的检查正常值:

空腹血糖:

邻甲苯胺法:3.9~6.4mmol/L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1)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等(3)其它:肝病、应急状态、药物影响2、减低见于:胰岛素瘤、严重肝病;生理性减低等117【参考值】血淀粉酶800~1800U/dl

尿淀粉酶,<1000U/dl临床意义: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急性胰腺炎,血和尿淀粉酶均显著升高。

血淀粉酶发病早期升高,尿淀粉酶对急性胰腺炎后期有诊断价值。

五、血、尿淀粉酶的检查1181.血清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参考值:总胆红素(STB)3.4-17.1umol/L结合胆红素(CB)0-6.8u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1.7-10.2umol/L六、肝功的检查119临床意义:(1).根据总胆红素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STB17.1—34.2mol/L隐性黄疸

34.2—171mol/L轻度黄疸

171—342mol/L中度黄疸

>342mol/L重度黄疸120(2).根据黄疸程度判断黄疸原因

(总胆红素水平)

完全阻塞性黄疸>342mol/L

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1-342mol/L

肝性黄疸7.1-171mol/L

溶血性黄疸<85.5mol/L

121

(3).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得比值,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CB/STB>50%淤积性黄疸

CB/STB20%-50%肝细胞性黄疸

CB/STB<20%溶血性黄疸122参考值:ALT0-40U/LAST0-40U/LALT/AST≤1临床意义:(1).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和急性期ALT和AST均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几十倍。中等程度的肝细胞损害时,以ALT升高更显著,ALT/AST>1;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可导致AST的释放。(2).AST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3).骨骼肌、肺肾损伤:皮肌炎,肺梗死,肾梗死2.血清转氨酶的测定1233.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参考值:成人40-110U/L

临床意义:1.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2.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

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124临床意义:1.胆道梗阻性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外胆汁淤积。2.急慢性肝炎,肝硬化。3.酒精性肝损伤时,ALT和AST仅轻度升高时,GGT则出现明显升高。4.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等GGT可轻度升高。4.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参考值:正常人<50U/L1255.血清总蛋白(STP)和白蛋白(A)球蛋白(G)白球比值(A/G)

[参考值]TP60-80g/L

A40-50g/L

G20-30g/LA/G1.5-2.5:1126⑵营养不良性如蛋白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⑶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症,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等。⑷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等。2.STP升高及G升高:主要见于血清水份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及M球蛋白血症临床意义1.STP和A降低:⑴常见于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127肾功能

全血:88.4~176.8μmol/L

血清/血浆:男53~106μmol/L

女44~97μmol/L(一)血清肌酐128意义:

(1)血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①急性肾衰竭,血肌酐明显的进行性的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②慢性肾衰竭血Cr增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

肾衰竭代偿期血Cr<178μmol/L

肾衰竭失代偿期血Cr>178μmol/L

肾衰竭期

血Cr>445μmol/L

尿毒症期血血Cr>707μmol/L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但并非早期诊断指标肾功能[参考值]2.9~8.2μmol/L

(二)血清尿素氮(BUN)测定临床意义

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升高具有临床意义。1.肾前性(1)蛋白代谢增加(2)肾血流量下降2.肾性3.肾后性130血β2-MG测定原理:正常人血β2-MG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在近端肾小管几乎全被重吸收。【参考值】成人血清1~2mg/L【临床意义】1.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上,血β2-MG升高比血肌酐更敏感,在Ccr低于80ml/min时即可出现,而此时血肌酐浓度多无改变。若同时出现血和尿β2-MG升高,血β2-MG<5mg/L,则可能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均受损。2.IgG肾病、恶性肿瘤,以及多种炎症疾病如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升高。七、肾功能[参考值]90~420μmol/L

(三)血清尿酸(UA)测定临床意义升高具有临床意义。1.原发性:如原发痛风;2.核酸代谢增加3.肾功能损害性疾病132肾小管功能检测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昼夜尿比密试验3h尿比密试验尿渗量(渗透压)测定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尿β2-微球蛋白的测定α1-微球蛋白的测定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原理】由于分子量小并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经肾小球滤入原尿,但原尿中99.9%的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尿中仅微量自尿中排出。【参考值】成人尿β2-MG0.3mg/L,或以尿肌酐校正微0.2mg/g肌酐以下。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尿β2

-微球蛋白测定(1)尿β2-MG较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情况。(2)肾移植后出现尿β2-MG,表明排斥反应未能有效控制。【临床意义】应同时检测血β2-MG,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升高才反映肾小管损伤。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二)α1-微球蛋白测定【原理】游离-微球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但99%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重吸收并分解,故仅微量从尿中排出。【参考值】成人尿α1-MG<15mg/24h尿,或<10mg/g肌酐;血清游离α1-MG为10~30mg/L。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二)α1–微球蛋白测定(1)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尿α1-MG升高是反映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敏感指标。(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比血Cr和β2-MG更灵敏,在Ccr<100ml/min时,血清α1–MG即出现升高。

血清和尿中α1-MG均升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3)血清α1–MG降低见于严重肝实质性病变所致生成减少。【临床意义】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原理】正常尿液生成过程中,远端肾小管对原尿有稀释功能,而集合管则有浓缩功能。

生理情况下,夜间水摄入和生成减少,肾小球滤过量较白昼低,而稀释-浓缩功能仍同样进行,故夜尿较昼尿量少而比密高。

检测尿比密可间接了解肾脏的稀释-浓缩功能。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方法】

正常进餐(每餐含水不宜超过500-600ml),晨8时完全排空膀胱后至晚8时止,每2h收集尿1次共6次(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晚8时至次日晨8时的夜尿收集在一个容器内为夜尿,分别测定每次的尿量和比密。【参考值】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其中夜尿量<750ml,昼尿量和夜尿量比值为3~4:1;夜尿或昼尿中至少1次尿比密>1.018,昼尿中最高与最低尿比密差值>0.009。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临床意义】

(1)夜尿>750ml或昼夜尿量比值降低,而尿比密值及变化率仍正常,为浓缩功能受损的早期改变。

若同时伴有夜尿增多及尿比密无1次>1.018或昼尿比密差值<0.009,提示稀释-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若每次尿比密均固定在1.010~1.012的低值,称为等渗尿,表明肾只有滤过功能,而稀释-浓缩功能完全丧失。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一)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临床意义】

(2)尿量少而比密高、固定在1.018左右(超值<0.009),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影响减少GFR的情况。

(3)尿量明显增多(>4L/24h)而尿比密均低于1.006,为尿崩症的典型表现。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三)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原理】

系指尿内全部溶质微粒总数而言,受溶质的离子数量的影响,而不受溶质微粒大小和分之量大小的影响,真正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采用“冰点下降法”,1渗量的溶质可使1kg水的冰点下降1.86℃,冰点下降的程度与溶质渗量成正比。渗量(Osm/kg·H2O)=冰点下降度(℃)/1.86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三)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方法】

①禁饮尿渗量测定:用于尿量基本正常的病人。

晚饭后禁饮8小时,清晨一次送尿检测;同时静脉取血后分离血清,作检测。②少尿时的一次性尿渗量检测:若在少尿情况下,只需取临时一次尿样检测就有意义。

【参考值】禁饮后尿渗量为600~1000mOsm/kg·H2O,平均800mOsm/kg·H2O;血浆275~305mOsm/kg·H2O,平均300mOsm/kg·H2O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三)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临床意义】

①判断肾浓缩功能:

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称等渗尿;

若<300mOsm/kgH2O,称低渗尿;

正常人禁水8h后尿渗量<600mOsm/kgH2O,再加上尿/血浆渗量比值等于或小于1,均表明肾浓缩功能障碍。②一次性尿渗量检测用于鉴别肾前性、肾性少尿:

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浓缩功能完好,故尿渗量较高,常>450mOsm/kgH2O;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时,尿渗量降低,常<350mOsm/kgH2O。血尿酸检测【原理】

尿酸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亦可经肾小管排泌,但进入原尿的尿酸90%左右在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因此,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参考值】成人酶法血清(浆)尿酸浓度男性150~416μmol/L,女性89~357μmol/L。血尿酸检测【临床意义】

1.血尿酸浓度升高①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其比血肌酐和血尿素在反映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上敏感。②体内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常见于原发性痛风、以及多种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因细胞大量破坏所致的继发性痛风。亦见于长期使用利尿剂和抗结核药吡嗪酰胺、慢性铅中毒和长期禁食者。2.血尿酸浓度降低各种原因致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损害,尿中大量丢失,以及肝功能严重损害尿酸生成减少。十二、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包括抗-HBc总抗体和抗-HBcIgM抗体。参考值:均为阴性。十三、血气分析

(一)动脉血氧分压(PaO2)参考值:80~100mmHg。临床意义:判断机体是否缺氧及程度。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参考值:35~45mmHg。临床意义:临床上用于:

1、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

2、判断是否有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

3、判断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的代偿。

4、判断肺泡通气状态。(三)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参考值:95%~98%。临床意义:SaO2与PaO2相关的氧合曲线呈S形。PaO2在60mmHg以上,曲线平坦,即使氧分压有大幅度变化时,SaO2变化很小,从而掩盖了缺氧潜在危险。温度、PaCO2及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因素增高时,氧合曲线右移,上述因素降低时氧合曲线左移。pH影响氧合曲线与上述因素相反。(四)血液酸碱度(pH)参考值:7.35~7.45。临床意义:

pH<7.35为失代偿酸中毒,即酸血症;

pH>7.5为失代偿碱中毒,即碱血症。

(五)碳酸氢根(HCO3-)参考值:包括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AB为22~27mmol/L,正常人AB和SB相同。临床意义: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HCO3-增加。

(六)全血缓冲碱(BB)

参考值:45~55mmol/L。临床意义: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BB增加。

(七)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参考值:22~31mmol/L。临床意义:CO2CP是指血浆中呈结合状态的CO2,反应体内的碱储备量,临床意义与

SB相同。

(八)剩余碱(BE)参考值:±2.3mol/L。临床意义:

BE为正值时,说明缓冲碱增加,

BE为负值时,说明缓冲碱减少。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理化刺激外观 淡黄,浆液性 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比重 <1.018 >1.018凝固性 不自凝 能自凝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蛋白定量 <25g/L >30g/L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常低于血糖水平细胞计数 <100×106/L >500×106/L细胞分类 淋巴/间皮C为主 中性/淋巴C为主细菌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积液/血清总蛋白

<0.5 >0.5积液/血清LDH<0.6 >0.6LDH <200U>200U156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液常规参考值1.性状无色、透明水样液体。2.蛋白定性试验阴性。3.细胞计数及分类成人0~10×106/L,儿童0~8×106/L,淋巴细胞:70%,单核细胞30%157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常规临床意义1.性状红色:穿刺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黄色;黄疸,血清中胆红素升高

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脑膜炎时,蛋白含量增加;

米汤样: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增多);

微绿色:绿脓杆菌感染;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细胞瘤。158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常规临床意义2.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1)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脑膜炎、出血和中毒

(2)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脊髓肿瘤、粘连等。

(3)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如神经性梅毒和多发性硬化。159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常规临床意义3.细胞增多见于:(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3)脑寄生虫病(4)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160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生化参考值蛋白定量:0.2~0.45g/L葡萄糖:2.5~4.5mmol/L氯化物:120~130mmol/L161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一)脑脊常规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定量升高的临床意义同蛋白定性。2.脑脊液葡萄糖减少的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脑膜肿瘤及其他脑膜炎脑脊液葡萄糖升高: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糖尿病3.脑脊液氯化物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明显减低

化脓性脑膜炎

血氯降低162㈠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颗粒粗大而密集为(+)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正常骨髓的粒细胞胞浆中见蓝绿色颗粒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临床意义

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弱(+)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

AM1

阳性BM2阳性CM5弱阳性DALL阴性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白血病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aseNAP)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细胞均为阴性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为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参考值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

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⒈感染性疾病化脓球菌感染NAP↑↑

病毒NAP正常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NAP↓或0分类白血病反应NAP↑↑→重要鉴别指标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正常或↓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⒋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鉴别⒌其他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⒍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素、ACTH、雌激素↑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慢粒NAP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㈢铁染色⒈细胞外铁(幼红细胞外铁)骨髓小粒上见到浅蓝绿色均匀的无形物质或呈蓝色或深蓝色的小珠状、粗颗粒状或蓝黑色的小块状物为阳性⒉细胞内铁(幼红细胞内铁)正常幼红细胞核周围见1~5个铁颗粒→称铁粒幼细胞计数100个幼红细胞,记数铁粒阳性细胞占百分率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测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测细胞外铁参考值⒈细胞外铁1+、2+,大多为2+⒉细胞内铁20%~90%(平均65%)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⒈缺铁性贫血(IDA)早期细胞外铁(-)、内铁﹤15%

补铁数天→幼红细胞中出现铁小粒细胞外铁→待贫血纠正后出现是目前诊断IDA及指导铁剂治疗的一项可靠和临床实用的检验方法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⒉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外铁↑﹥3+~4+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幼红细胞15%

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IDA细胞外铁:阴性SA细胞外铁: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IDA细胞内铁SA细胞内铁骨髓细胞学检测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第四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一缺铁性贫血

(irondeficiencyanemiaIDA)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血象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粒系、巨核系正常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