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精编版_第1页
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精编版_第2页
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精编版_第3页
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精编版_第4页
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南昌大学1-密级:公开NANCHANGUNIVERSITY个性选修论文(2010—2011年)题目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系信管系专业班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起讫日期: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分析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增强,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对于探寻拉动经济增长的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地区收入、行业收入和不同经济类型间的收入情况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并分析出发展趋势。关键字:收入差距现状趋势原因正文: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加速扩大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上,而且也体现在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这种差距状况主要是由竞争起点不同、国家政策效应、市场自发倾向等所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降低全社会的总消费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应运用财税手段、法律手段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高收入,减少贫困,规范分配行为和兼顾收入公平,对再分配关系进行调整,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1、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1.1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逐渐扩大的过程。1978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由0.21扩大到0.34,扩大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0.8个百分点。1996年基尼系数下降为0.32,比1995年下降2个百分点,恢复到90年代初期水平。随后差距开始逐年扩大,1999年的基尼系数为0.34,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2000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35,2003年的基尼系数进一步扩大到0.37,比1995年的最高点扩大3个百分点,而2005年又有略微的扩大,超过了0.37。另外,按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五等份分组,高低收入组收入比2001年为6.8:1,2002年扩大到6.9:1,2005年进一步扩大到7.3:1。同期,我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之中。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比2002年提高0.018,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略有扩大。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高低收入组收入比2002年为5.1:1,2003年扩大到5.3:1,2005年比例继续上升并超过8:1,最高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最低组。1.2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构成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1995~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由36%上升到43%,且呈逐步扩大态势。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为133.6元,相差209.8元,1989年相差772元,2000年相差4026.6元,2004年相差6486元,2005年城镇和农村收入分别上升为10493元和3255元,相差7238元。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波浪式扩大的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致使我国城乡名义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56:1下降到1984的1.84:1。随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改革兴起,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后劲,致使城乡收入差距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城乡名义收入比率为2.60:1这比改革开放前更大。1995年后由于政府提高农产品的平均收购价格,使得城乡名义收入比率在1997年下降到2.21:1,而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回升,直至2005年城乡名义收入比率达到3.22:1。我国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普遍采用的是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高估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低估,从而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低估,加之非法非正常收入,福利差异等造成低估的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已经直逼6倍,大大超过了公认的3倍警戒线,这不得不引起重点关注。1.3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若以中部地区为1,则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从1978年的1.28:1:0.88扩大到2003年的1.52∶1∶0.68,2005年又进一步扩大到1.57:1:0.80。虽然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而同期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比例也从1978的1.10∶1∶1.01上升到2003年的1.47∶1∶1.01,2005年为1.52∶1∶0.997。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变动不明显。我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除表现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外,不同省份间也存在差距。省际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加,农村省际间人均纯收入差距倍数从1978年的2.78倍扩大到1995年4.82倍,1995年后由于受到国家西部政策的影响,略有下降,2005年仍高达4.17倍。省际间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与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从1978年的1.37倍扩大到1996年的2.43倍,1996年后虽然有小幅度的下降,但2005年仍达到2.30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03元,最高水平上海(18645.03元)是最低水平新疆(7990.15元)的2.33倍,相差10654.88元。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平均为3254.93元,最高水平上海(8247.77元)是最低水平甘肃(1979.88元)的4.17倍,相差6267.89元。我国居民收入各省份内部也存在着差距。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台州市(30550元),最低的是嘉兴市(20552元),两者相差999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市与最低市的比例由1995年的1.29:1(最高为宁波市7361元,最低为衢州市9806元)扩大到2003年的1.32:1(最高为杭州市23969元,最低为衢州市18116元),2005年进一步扩大到1.49:1。1.4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现状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呈逐渐扩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最高行业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81倍,1987年缩小到1.58倍,1992年上升至1.86倍,1994年为2.38倍,2000年高达2.63倍,2002年进一步上升2.99倍,2005年更是飙升到4.69倍。1978年以来行业收入排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收入最高行业依次为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与供应,最低的行业为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教育,文化艺术,房地产以及批发零售与餐饮业。进入90年代后,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由原来的低收入行业逐渐跃居为高收入行业,而采掘建筑等行业则沦为低收入行业。2、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1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缩小到重新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随着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城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又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以后,国家虽多次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城乡收入差距小幅回落到1997年的2.47倍,但因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扩大到2002年的3.11倍。2.2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0年为1.19:1:1.07(以中部地区为1),2000年扩大为1.49:1:1.06;东部与中部、西部的绝对差额由71元和44元分别扩大到2517元和2195元。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1980年为1.20:1:1.95,2000年扩大为1.4:1:0.77;东部与中部、西部的绝对差额由37元和46元扩大到986元和1470元。2.3行业之问职工收入差距扩大。据统计调查,1978年平均工资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850元)仅比最低的社会服务业(392元)高1.17倍,绝对差额为458元。2000年平均工资最高为民航业(26201元),最低为棉纺业(6936元),相差2.78倍,绝对差额19265元。2000年职工年平均收入排在前五位的行业是:民航业(26201元)、商业银行(20814元)、烟草加工业(20420元)、电信业(19496元)和保险业(18480元)。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4按国际通行标准看,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观察居民收入差距状况。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呈现扩大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21,2000年为0.35,上升66.5%;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16提高到0.32,上升100%;城乡合并计算的综合基尼系数逐年上升,2000年为0.417。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象,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必须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个人能力与占有财富的不同必将导致收入存在差距。在我国,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基础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所有制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再加上收入再分配与调节手段的弱化,从而导致90年代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为:3.1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外部环境始终存在差距,虽然改革开放的实行,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未能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1978年、1983年、1990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86倍、2.2倍、2.71倍、2.1倍、2.47倍、2.61倍。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先天基础与条件差异外,还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发展资金短缺,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且农村生产力水平仍较低,再加上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时未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最终造成单位耕地有效产出大幅下降,严重妨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3.2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导致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由于享受了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其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获得了比中西部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相比之下,尽管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且科技、人才、教育等投资软环境也较差,国家投资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东西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个人收入差距为1.15∶0.88∶1,而到1995年已扩大为1.42∶0.97∶1。1986年~199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81年~2000年,省际间的基尼系数由0.06上升为0.16。3.3不同所有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既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也有经济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反,由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许多优惠政策,同时大力鼓励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目前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是目前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原因。3.4不同行业之间发展差距的加大也进一步拉大了个人收入差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兴行业,如IT行业、生物制药等,其与传统行业相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这些行业的职工收入要明显高于传统行业的职工收入。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那些带有垄断经营性质的如金融、保险、证券、邮电、电力等行业,依托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这是多数传统产业做不到的。4、解决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4.1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0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