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这一规定意在()A.彰显主权在民的理念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C.有效减少决策的失误D.增强民众法律意识2.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中华民国举行第一届国会两院选举,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宋教仁兴奋不已,满怀信心地准备北上,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当时

()A.国民党完全把控了政局B.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C.孙中山失去革命领导权D.南方与北方的政治矛盾已然公开化3.下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提案人提案内容蒋凤梧等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罗永诏等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4.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A.直接民主

B.主权在民C.二权分立

D.民生主义5.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其过程体现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近代中国动荡不安C.晚清民国宪政艰难D.保守势力力量强大6.北洋时期,军阀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如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锟通过“贿选”成为“合法”总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受尊重C.议会政治在中国初步建立D.对西方宪政模式的法理认同7.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

()条例主要内容第4条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第5条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第6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8.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组成。在选举中,为让不识字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这些做法

()A.直接导致国共两党之间的分裂B.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了全国性基层民主自治9.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9名常驻议员中有3名共产党员。根据地的这一举措()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B.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C.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D.改善了各阶层的政治地位10.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

()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11.费孝通先生在《我这一年》中提及1949年参加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的场景,仅服装就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表明政治协商会议

()A.代表的广泛性

B.形式的开创性C.会议的重要性

D.内容的保守性12.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这反映了

()1950年4月14日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1951年5月16日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7月7日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A.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13.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C.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14.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的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进行相应的政治动员,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并通过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A.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C.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D.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共和之路时间主要史实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1913年“宋教仁案”(3月);“二次革命”(7-9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10月)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取消,军阀陷入混战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整理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从“三三制”到“民主联合政府”,再到“人民民主专政”,清晰地表明了毛泽东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思路。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上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打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摘编自张欣、朱光远《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资产阶级共和之路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无产阶级建立共和制的实践历程。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文献名称相关内容摘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1.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同时如果发现临时大总统有谍叛行为时,可以弹劾总统,这一规定意在通过国务员和参议院限制总统,进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项;“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民众的法律意识无关,排除D项。2.B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由占有国会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组阁,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通过国会选举获得胜利,所以“宋教仁兴奋不已,满怀信心地准备北上,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即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通过国会选举获得胜利,而不是把控政局,并且“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民党通过国会选举获得胜利,并未体现孙中山是否失去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民党通过国会选举获得胜利,此时南北矛盾尚未公开化,在“宋教仁案”后南北矛盾才公开化,排除D项。3.C材料中蒋凤梧、罗永诏等众议院议员对(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礼提出质问,这是一种民主宪政的理念,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因此,这是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故选C项;材料中的质问不是讨论改良与革命的方式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司法和立法无关,排除B项;对祭孔典礼的质问体现不出科学思想,排除D项。4.B孙中山主张国民享有选罢官员、参与中央政事的权利,说明孙中山坚持实现民众的政治权利,故选B项;“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体现代议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相结合,排除A项;三权分立指中央最高权力一分为三,通常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材料强调的是民权而非民生,排除D项。5.C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发展趋势,但是之后出现的“洪宪帝制”则使民主宪政遭遇挫折,这一过程体现的实质是晚清至民国宪政发展的艰难,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我国政体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宪政发展的曲折,而不是政局动荡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体现的是我国宪政道路的曲折,而“保守势力力量强大”不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角度,排除D项。6.D据材料“往往需要经过国会选举或批准这个‘合法’程序”可知,民国成立后,国会选举已经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即使是反动军阀依然如此,这说明西方的以国会选举为代表的宪政模式已经得到了法理上的认同,故选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指的是维护共和政体,反对封建复辟,排除A项;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曹锟“贿选”都说明临时约法的宪法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排除B项;宋教仁被刺杀说明议会政治在中国基本失败,排除C项。7.B根据材料“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可知,国民党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中在自己身上,其本质就是“一党专政”,故选B项;材料说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没有体现国民政府执政能力提升,排除A项;“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其本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是对民主的破坏,而不是“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排除C项;“宪政思想”需要颁布宪法,《训政纲领》没有颁布宪法,而且本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违背宪政思想,排除D项。8.C豆选能够让不识字的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维持了表面的合作,没有出现分裂,排除A项;这些做法与后来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9.C据材料可知,边区政府召开的临时参议会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这是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C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A项;这一举措属于民主政权建设内容,不属于军事行动,排除B项;“各阶层”说法夸大,排除D项。10.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所以只能建立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体现其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故选D项;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但并不全面,排除A项;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验只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是毛泽东判断形成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11.A根据材料可知,各行各业的人在一起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表明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参加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未体现形式的开创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参加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未体现会议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排除D项。12.A新中国成立后,在基层社会进行了民主选举,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意味着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推进,故选A项;五四宪法是1954年在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C项中的“完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人民代表大会不属于统一战线内容,排除D项。13.A根据材料“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复杂性,既有敌我矛盾,又有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说明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障,不具有阶级色彩,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排除D项。14.A“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的角色”说明民主党派也代表了一部分社会利益的关切者,而且能够把国家的政策传达到这些人当中去,以弥补党的影响真空的地带,实质上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强调的是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体现谁执政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现象并非单指新中国初期,也体现新时期下的民主党派的作用,排除C项;民主党派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而不是不同阶层矛盾冲突的反映者,排除D项。15.(1)特点:艰难曲折,未真正实现共和;政府更替频繁,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军阀割据、政局动荡。(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