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科学考察综合报告_第1页
五指山科学考察综合报告_第2页
五指山科学考察综合报告_第3页
五指山科学考察综合报告_第4页
五指山科学考察综合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五指山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综合报告江海声[1]杨小波⑵王春东囱周燕华囹[1]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2]海南大学生物中心[3]海南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4]海南省林业局海南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地处东经109°32'03〃-109°43’19〃,北纬18°48'59〃-18°59'07〃,位于五指山的主体,包括了五指山主峰。主峰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先疏后密,二指为最高峰,海拔1867m。保护区范围横跨琼中、五指山(原通什市)两县市,面积为13435.9hm2,是海南岛保留有原始热带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一、自然地理(一)地质、地貌及土壤地质五指山保护区出露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和次火山岩。花岗岩主要出露于保护区中部及东部和北部边缘;混合花岗岩主要出露于保护区南部;次火山岩主要出露于保护区中北部,即五指山主峰一带及其以北区域。另外还有少量安山岩。地貌特征该保护区属中山地貌,海拔大多在800m以上,在保护区边缘有一些低山。在火山岩分布的区域,流纹岩非常坚硬,不易风化,但由于垂直节理发育,水分可沿节理面渗入并侵蚀岩石,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长期作用造成岩石沿垂直节理面崩塌,形成陡峻的山崖和峰体,山峰之间形成深切的纵沟。在五指山的南坡,由于白天太阳辐射,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相对于北坡更强烈,因此岩石崩塌后形成几乎垂直的峭壁,岩石裸露,植物不易生长。在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分布区域,岩石较易风化,风化壳相对较厚,花岗岩山岗被剥蚀成馒头形,构成和缓起伏的山地丘陵,故山体外貌并不崎岖,地形也相对较平缓,植被茂盛。土壤特征五指山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和山地赤红壤,另有少量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和流纹岩,它可分为3个发生层次,表层为灰黑色腐植土层、以下为黄色土、再往下土壤发生明显的灰化现象,颜色呈浅灰黄色全灰白色。山地黄壤是该保护区重要的水源林和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山地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一带,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等,风化壳很厚,层次明显,由表全里颜色分别为浅红黄色、赤红色、紫红色,深处由于花岗岩风化不彻底而呈灰白色或灰色斑状。该保护区的山地赤红壤虽然较厚,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植被多为次生林,有些地段已成为灌丛。山地灌丛草甸土:在海拔1600m以上的山地有少量分布,成土母岩为流纹岩,由于不易风化,且地势比较险峻,因此,风化壳和土壤层较薄,土壤颜色一般为黑色或灰黑色,由于山顶气温较低,风强低湿,植被类型主要为山顶苔藓矮林。(二)气候五指山地区年平均气温22.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5°C,平均年降雨量2444mm,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五指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偶有寒霜、春季干旱、夏秋多雨、兼有台风、秋末少日照、雨旱两季分明。冬春气候温和、偶有霜冻、春旱明显、常有阴雨。平均每个冬春仅出现二次低温天气。霜冻天气约四年一遇,平均连续天数为2.2d。冬春是区内旱季,期间雨量占全年雨量约11%。夏秋季雨量充沛、常有暴雨、兼有台风。夏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9%。夏秋季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3-2.0d。平均每年1.0个8级以上的大(台)风过境。主要气象要素的气候状况区内年平均气温20.5-23.4C;1月平均气温14.7-18.2C;7月平均气温24.4-27.6C。区内极端最高气温为40.4C、极端最低气温为-1.5C。在海拔250-700m之间,高度每增加100m,极端最低温度下降0.4°C。区内平均年降雨量2444mm,雨日195d,为全岛之冠,且各地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是偏东气流的迎风坡降雨多,背风坡降雨少。区内全年日照时数1600-2000hr。其中西南部和东北部年日照时数为 1800-2000hr,中部和东部年日照时数1600-1750hr。正午时晴空太阳辐射强度以7月为最大(1.61k/cm2•min),12月最小(1.20k/cm2•min),两者相差25%。透过云层的散射辐射强度:冬春季平均6.0-8.0k/cm2•hr,夏秋季平均为8.5-10.0k/cm2•hr。五指山年平均相对湿度约90%,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年较差约7-9%。区内蒸发量5、7月最大,12月最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00mm,为全岛陆面蒸发的低值区;区内平均风速1.2-1.7m/s。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段为1.7-2.0m/s。11-12月和5-6月平均风速较小,一般为0.8-1.5m/s和1.3-2.2m/s。最大风速多出现在秋季。五指山对海南气候的影响受五指山山脉等山地对降水的影响,海南全岛降水分布的总趋势是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四周减少,等雨量线几乎呈圆形;全岛年平均台风降水量都超过500mm,中部山区降水量最大,超过800mm。当台风西行时,东南面为迎风坡,五指山等山脉对气流起强迫抬升作用,降水随高度迅速增加。西部为背风坡,山脉对气流起强迫下沉作用,即所谓焚风效应而使降水大为减少。海南岛东北、北部以及西南部的台风最大风速均超过33m/s;西部的最大风速小于24m/s;其余各地的最大风速介于24-33m/s之间。海南岛绝大部分地区台风极大风速大于等于40m/s,而西部地区由于五指山的作用极大风速降到33m/s以下。登陆海南岛的西行台风,大体是自东或东南向西或西南移行,而越过海南岛时,由于五指山山脉等山地的强烈阻挡作用而强度明显减弱。由于海南岛中部山区五指山山脉等的地形作用,每次寒潮路径清楚的分成两束,一束在中部山区的西侧,另一束在东侧。而且寒潮期间,两支路径上冷中心强度稍有差异,西路冷中心稍强些。海南岛中部山区和北部受寒潮影响最重,其次是西部、东部沿海,而南部地区最轻。这主要是受到五指山的阻挡作用的影响。在寒潮和强冷空气次数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山间盆地的极端温度偏低,显然与山间盆地有利辐射降温的地形条件有关。山间盆地辐射冷却期间风速和近地层湍流交换小于沿海平原,同时因四周高山冷空气容易汇集而形成“冷气湖”。这样在五指山这样的山地就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三)五指山水文水文概况五指山是海南三大江河中的万泉河、昌化江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400mm。径流主要由雨水补给,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85%。昌化江和万泉河的集水面积分别为5150.4km2和3693.2km2,两条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总面积的26%。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向西南流经琼中、保亭等6市县。全长231.6km,总落差1272.0m,+流坡降1.39%。,平均流量124m3/s,年径流量39.0X109m3。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2.88X104hm2o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风门岭,向东流经琼中、屯昌等4市县。全长156.6km,总落差523.0m,十流坡降1.12%。,年平均流量157m3/s,年径流量49.5X109m3。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3.63X104hm2。河流水质评价2000年的水环境监测结果:昌化江评价河长231km,全年期属II类水的河长200km,占评价总河长86.6%,III类水河长16km,占评价总河长6.9%,污染河长15km,占评价总河长6.5%,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万泉河评价总河长156km,全年期属II类水的河长100%,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回升。二、植物(一)植物区系植物区系概况五指山地区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2146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85属216种、种子植物177科825属1930种(含变种、亚种及变型),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3681种,其中蕨类植物约55科136属466种、种子植物233科、1201属、3215种,中国记录维管束植物约32500种,其中蕨类植物约5000种(陈灵芝,1994)、种子植物337科3200属、26276-27268种(李锡文,1996)。五指山的维管束植物种分别占海南和全国维管束植物的57.7%和6.5%,五指山种子植物占海南和全国的科属种比例分别为75.97%、68.69%、60.03%和52.52%、25.78%、7.34-7.08%。海南岛计有中国特有种509种,海南地区特有种505种。海南地区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又以四大山地较为集中,如霸王岭140种、五指山223种、尖峰岭238种、吊罗山237种等。至今仅见于五指山地区的海南特有种约有16种。此外,五指山地区的植物区系中还有丰富的种下分类等级,是在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均为五指山特有或海南特有。植物区系特点五指山被子植物区系中占较大比重的科有冬青科、金缕梅科、山矶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犀科等,这些科占海南区系的比例也很大,五指山是海南岛植物区系这些科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它们在五指山乃至海南的山地雨林中具有重要地位。五指山种子植物中,各类热带性质的属有695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扣除世界广布属,下同)88.20%,其中以热带亚洲分布和泛热带分布占优势,各占26.78%和26.40%;各类温带性质的属有81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0.28%;中国特有属12属,占本地区总属数的1.52%。本地区拥有一些专性的热带科属,另一些基本上属于热带分布的科属种也很丰富,热带性质的成分较亚热带成分更显优势。至于亚热带性质较强的科五指山种系较少。R/T值(热带属数/温带属数)=7.47,表明五指山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强烈。在被子植物中,许多原始的离生心皮类和柔荑花序类植物在五指山也不乏其代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桑科、胡桃科、木通科等都有许多原始类型。如木兰科在五指山有4属9种,其中木莲属Manglietia,木兰属Magnolia和含笑属Michelia都是较原始的类型;金缕梅科具有多胚珠的5个比较原始的亚科中,本区系有4个亚科的代表,且多为华夏特有,山茶科比较原始的山茶亚科是以华夏为分布中心,最原始的山茶属Camellia和石笔木属Tutcheria见于五指山;壳斗科的Lithocarpus和Castanopsis两属是原始类型。五指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尖峰岭的关系最为密切,相似性指标为79.82%、两地种的相似性65.25%;尖峰岭的R/T值为7.81,略高于五指山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五指山海拔更高,山体复杂,有更多典型的山地亚热带成分,并且处于中热带、北热带的交汇地带,自然条件更复杂一些。珍稀保护植物五指山维管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I级3种(全部为种子植物)、11级36种(其中种子植物29种,蕨类植物7种),另有省级保护植物14种。在这些保护物种中的陆均松、见血封喉、鸡毛松、海南韶子、广东松等在局部地区可形成优势种;而石碌含笑、皱皮油丹、蝴蝶树、海南梧桐、山铜材、琼岛杨、海南韶子、海南紫荆木、琼棕等均为海南特有种。(二)植被五指山森林植被类群热带湿润雨林(含沟谷雨林)分布在西南、东南和西北方向,海拔700-1000m地段的坡面和山谷中及东北方向的海拔500-1000m地段的坡面和山谷中。湿润雨林分为四个主要群系。热带山地雨林主要分布在各坡向海拔1000-1400m地段。该森林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与湿润雨林的略有差异。组成山地雨林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相对减少,亚热带植物区成分则渐次增加。该群系组分成3个群系。热带亚高山矮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700m地段,是海南分布最高的森林植被之一,林木矮小,植物区系成分和森林结构简单,植物种类以亚热带成分为主。该植被类型主要由壳斗柯+厚皮香+厚皮香八角群系构成。热带山顶灌丛主要有2个群系:分布在海拔1700-1867m地段及山顶的崖柿+南华杜鹃+红脉南烛群系,是五指山山顶灌丛的主要组成群落,以及分布较零散、非典型山顶灌丛的广东松单优群系。次生热带雨林是由于湿润雨林被破坏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性森林植被类型,在五指山主要有枫香林,它们逐渐向顶极群落发展。不同地段、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成分差异较大。灌丛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边缘,与草地镶嵌分布或与次生林镶嵌分布。灌木植物比较发达,在群落中乔木的小树较多。草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坡和西南坡边缘及外围。它们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芒、五节芒和白茅为优势。植被结构特点五指山森林植被各群系的优势种、主要伴生种基本趋于随机分布,仅4个种趋于集群分布。在五指山2hm2热带山地雨林中共有单个体种44种,双个体种25种。这些偶见种相对于群落主要种来说,更易受到各种胁迫影响而在群落中绝灭,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使热带山地雨林有极高的物种损失率。由于五指山水热等环境条件优越,各物种协调利用环境资源,出现种群间独立分布的比例较大,因此湿润雨林和山地雨林种间负联结比例比亚热带区域的大,显示热带森林群落比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湿润雨林的负联结和零联结的比例都比山地雨林低,说明目前湿润雨林不如山地雨林稳定,这是因为前者海拔低受到人为的轻微干扰的缘故。五指山湿润雨林物种比山地雨林丰富,但物种多样性基本一致,而山地雨林的均匀度比湿润雨林的大。由于五指山湿润雨林受到的干扰比山地雨林的稍大,尽管前者物种较后者丰富,但群落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均匀度较小。五指山的陆均松年龄结构呈典型倒金字塔型,为衰退种群,有可能在自然条件下,经过若十年让位于别的种群。青梅的种群III、W、V级也是倒金字塔结构,但和陆均松的情况不一样,其I、11级苗木比例大,是在保护下重新得到发展的种群。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的第二层乔木线枝蒲桃、海南韶子、鸭脚木、谷木、山苦茶和海南柿等6个主要种群均为增长型结构,现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种群的发展状况对五指山热带雨林未来的类型有一定的影响。五指山湿润雨林的种-面积曲线变化在样地面积扩大到3000廿开始缓慢,缓慢上升到3500-4000廿;山地雨林的曲线变化是从样地面积扩大到2000廿开始缓慢,缓慢上升到2500廿。五指山森林群落有较大的最小面积,说明它比亚热带湿润雨林具有较多样的物种和组成成分。五指山2种雨林类群中的植物随着树高的增高,立木个体数量的百分比例(相对密度)则逐渐减弱。从而,使各不同高度级立木在群落中的分布呈“倒J”型特征。表明大量的潜在植物是热带雨林更新的强大后备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渐次生长发育,以森林的新成员补充加入各个层次,不断维持森林的动态平衡,保持热带森林(雨林)的顶极状态。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土壤中的木本植物种子所占的比例远比其它样地大得多。随着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土壤中草本植物的种子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在植物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在91种被子植物中,热带成分(地区性成分)占80%,但不同的样地热带成分所占的比例有一定差异。原始林的热带分布成分比例最高。土地利用强度愈大,土壤种子热带分布成分所占的比例愈小,世界分布成分的情况相反。原始林和次生林与其它人类经常进行经济活动的土地上,土壤种子物种多样性指数有较大的差别,在人类经常活动的土地上尽管种子数量较多,但是物种多样性指数却较小,且多是一些次生的草本植物。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五指山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大气的影响,导致各坡向水热条件及土壤类型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森林植物的水平分布上,特别是海拔在1000m以下地段有较明显的不同。湿润雨林的优势种蝴蝶树与青梅在东南坡与东北坡分布最密,相对密度可达4.7以上,但在西南坡与西北坡仅有2.1。优势种分布密度的变化导致了伴生种及其它树种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五指山森林群落内植物种群的垂直分布与尖峰岭的比较,其森林植物的优势种或常见种总体上明显比尖峰岭高一些、生态位幅度大一些。三、动物资源(一)昆虫昆虫概述至今,除了海南全岛性的昆虫区系调查中将五指山作为一个调查区外,尚未对这里的昆虫区系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对海南全岛昆虫区系的调查中在五指山地区采集的标本初步整理统计,这里有昆虫1700余种,其中不乏新种、特有种、新记录种,如玄麝凤蝶和渡边何华灰蝶为新种、红绶绿凤蝶海南亚种为新亚种、细纹凤蝶为中国分布新记录。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于80年代初对尖峰岭的昆虫区系所作的较系统的调查显示,尖峰岭昆虫有21目、145科、2222种。两者相比表明:初步的调查和统计已经显示了五指山具有与尖峰岭一样丰富的昆虫资源;五指山的昆虫区系需要做进一步的系统调查。蝴蝶海南岛已记录的蝴蝶有11科216属609种,其中海南特有种(或亚种)127种。五指山地区已知种类有11科167属307种,其中海南特有种(或亚种)66种,五指山蝴蝶的科、属、种分别占海南岛蝴蝶的科属种的100%、77.3%、50.4%,特有种(或亚种)占52.0%,而且渡边何华灰蝶等种类仅在五指山记录到。世界各地记载的凤蝶有548种,中国有94种,海南岛有48种,五指山有41种。五指山凤蝶物种数占全世界凤蝶数的7.5%、全国的44.1%、占海南岛的85.4%。五指山凤蝶具有以下特点:①东洋区种类比例高,属东洋种的有21种,占全岛东洋种的65.5%:②种群多、优势种群少。种群虫口数量普遍较少,优势种群仅红基美凤蝶1种。③热带特色种群多。凤蝶、钩凤蝶、臀珠斑凤蝶等热带区域的特有种主要栖息在热带山地雨林中,其中褐斑凤蝶、小黑斑凤蝶只分布在五指山地区。④珍稀种类多。该区的金斑喙凤蝶、金裳凤蝶等均属珍稀种类,其中金斑喙凤蝶为我国I级重点保护物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细纹凤蝶为中国分布新记录。红绶绿凤蝶海南亚种为新亚种。玄麝凤蝶为新种。瓢虫海南岛记录瓢虫科7亚科34属125种,其中海南特有种7种;五指山记录62种,海南特有种5种,分别占海南瓢虫物种和特有种的50%和71%。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区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具有云雾大、气温低、蒸发量小、终年湿润的特点。此区瓢虫种类丰富,统计的11族101种瓢虫中有11族89种分布于本区,占88.12%。特有种相对多,统计的7种特有种在此区均能采到。季节性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域的瓢虫种类不多,仅38种,占37.62%,没有特有种。(二)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五指山记录鱼类6目18科52属67种(亚种),比过去的记录(46种)增加了22种,增加比例达48.9%。五指山67种鱼中纯淡水鱼64种。海南岛有淡水鱼类106种,五指山淡水鱼类的物种数占海南的60.4%。在五指山纯淡水鱼中,鲤形目种类43种,占64.2%,鲈形目15种,占22.4%,站形目6种,占9.4%。鲤科为最大的科,有33种,占51.6%,其次是暇虎鱼科6种,占9.4%,平鳍鳅科、鳅科各5种,分别占7.8%。五指山有鲃亚科、鱼亚科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计22种,占34.4%;鲌亚科、嗣亚科等东亚类群,合计10种,占15.6%;野鲮亚科、平鳍鳅科等南方类群,共计29种,占45.3%;小条鳅属、条鳅属等青臧高原类群,共计2种,占3.1%;北方冷水性类群仅花鳅属1种,占1.6%。从区系组成看,南方类群鱼类占优势,占45.3%,表现为热带区系特征。珍稀鱼类、新记录和特有种花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鱼类,但现今数量稀少。保亭近腹吸鳅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稀有种,它也是平鳍鳅科的最原始种类,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美丽沙鳅为海南新记录。保亭近腹吸鳅、海南原缨口鳅、大鳞细齿塘鳢、项鳞吻暇虎等4种为海南特有种,占海南特有种的40%。琼中拟平鳅为海南特有亚种,占海南特有亚种的16.7%。评价五指山鱼类物种丰富,占海南岛纯淡水鱼类的60.4%,特有物种占海南岛鱼类的40%,是10多个鱼类的模式标本产地,戴氏吻暇虎等鱼类至今仅在五指山有记录。保亭近腹吸鳅等对于探讨平鳍鳅科鱼类的起源和进化,探讨海南岛鱼类的区系和起源都有重要意义。在这里历史上记录的部分种类如宽鳍照从1899年采集后,未有再报道,历史上有记录的一些种已多年没有采集到,至少说明其种群数量已很少,急待加以保护。(三)陆栖脊椎动物1•种类概况五指山记录的陆栖脊椎动物(后文简称动物)27目75科289种,其中的249种有标本记录。289种动物中两栖纲2目6科28种、爬行纲2目13科56种、鸟纲16目36科159种、哺乳纲7目20科46种。最近5年调查记录到152种,占全部已知种类的52%,其中56种是五指山过去没有记录的,物种记录数增加比例高达24.0%。黑领剑蛇和云南半叶趾虎2种为海南新记录。五指山地区是海南焦、银胸丝冠鸟等物种或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五指山有珍稀动物73种,占该区物种的25.1%。国家I级和II级保护种分别为5种和37种。有39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I3种、附录II25种、附录III9种);9种列入IUCN红皮书;4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此外,蟒蛇、三线闭壳龟等濒临灭绝的珍稀保护物种在五指山虽然没有正式记录报道,但当地居民反映在五指山地区都有分布。动物区系特点在动物地理上,五指山属于东洋界华南区海南岛亚区,289种中东洋界区系成分有236种,占81.7%。在东洋界区系成分中有海南岛特有种15种、特有亚种74种,分别占海南岛特有种(19种)和特有亚种(89种)的79%和83%。还有细鳞树蜥、圆鼻巨蜥、盘尾树鹊、笔尾树鼠等35种局限于热带分布的种类,这些种类都是热带陆栖脊椎动物区系成分的典型代表。非东洋界成分的种类(53种)仅占整个动物区系的18.6%。其中有34种是迁徙鸟类,占非东洋界成分种类的61.2%。生态分布五指山动物可分为热带沟谷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山顶矮林及灌丛、山地次生灌木草坡、农田等5个动物群。山地雨林是五指山的主要植被类型,处于山地中部或中上部。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结构完整。从各种小型和大型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到小型和大型肉食性动物都有。在这个群落中,圆鼻巨蜥,蟒蛇,大型的猛禽乃至云豹和黑熊等海南岛最大型的猛兽的存在,而且云豹和黑熊在最近5年的调查中还记录到,说明整个生态系统至今处于相当良好的状态,在近几年海南岛全岛范围的调查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细鳞树蜥、灰孔雀雉、海南长臂猿、海南鼯鼠、笔尾树鼠等众多的热带原始森林指示种在此出现,表明五指山山地雨林的热带原始森林的风貌。资源评价五指山的动物区系是东洋界华南区海南岛亚区的典型代表,该区的动物群落具有原始热带雨林陆栖脊椎动物群落的典型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在五指山记录的289种动物中,有56种是最近5年实地调查新增记录,即新增物种记录24.0%,其中2种是海南新记录。而且,一些采自五指山的标本至今尚未定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五指山核心处非常特殊的地形形成了封闭的小环境,这里树大林密,人迹罕至,未曾开展过资源调查。因此认为,五指山很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认识的物种,而这些有待认知的物种也是最宝贵和最值得保护的资源。五指山有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和37种,各种珍稀保护陆栖脊椎动物73种,占五指山动物种数的25.1%。黑熊和云豹近年已少有听闻,但在五指山还能见到踪迹;这里也是最有可能重新找到野外多年没有发现的濒临绝灭的圆鼻巨蜥和笔尾树鼠的地方。这里还生活着80%的海南特有种(亚种)。保护五指山对于保护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五指山多次的陆栖脊椎动物调查中发现不少新种或新亚种。这里是2种鸟类和1种哺乳类的模式标本产地,1种蛇类的配模标本产地,以及10种陆栖脊椎动物的亚种模式标本产地。这些种类在该区的种群,作为该物种鉴定、衡量和比较其它异地种群的标准,在科研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该种群及其生境的保护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下,五指山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显得相当脆弱。海南原始热带雨林占全岛面积的比例已经由公元前111年的90%减少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9.7%(胡玉佳等1992),如不加强保护,五指山的原始热带雨林也可能会很快消失。由于生境的破碎化,五指山林区与其它地方的森林已基本被隔开,从而阻碍了动物的迁移,这对于破坏后的种群的恢复极为不利。五指山地区的森林面积对于黑熊、云豹等大型食肉动物是十分有限的,只可能维持一个数量非常有限的种群,因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不高。五指山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要求我们必须对该地区进行有效保护才能使之维持下去。四、保护区及社区管理(一)基本情况保护区基本情况海南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现由海南省林业局直属管辖。现设有五指山保护区管理站和公安分局各1个,下设五指山、红毛、上安、长征等4个管理分站。共有事业编制19人、公安干警10人,另聘用19名当地居民为护林员。保护区内无任何居民和其他单位,常住人口以保护区工作人员为主。保护区所属范围均为国有林区,土地与林木所有权国有,土地所有权清晰明确,无林木权属争议。保护区面积13435.9hm2,全部属林业用地,森林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共有天然林面积11122hm2,占总面积的82.8%,其中绝大部分为原始林。社区基本情况五指山保护区跨琼中、五指山两县市,保护区周边与水满、红毛、长征、上安4个乡镇的32个自然村接壤,这些村庄居住着汉、黎、苗等三个民族、人口4685人(2000年统计数据),其中以黎族为主,占周边农民的88%。这32个村庄的土地总面积为5157hm2,人平均土地面积为1.1hm2;其中,耕地面积总计672hm2,人平均为0.14hm2;有林地面积总计3190hm2,其中,天然林面积为1822hm2,人工林面积为1368hm2。保护区周边社区是海南省最贫困的山区之一,其中水满、长征、上安为全省19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其农民年均收入759元;五指山市、琼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当地黎族至今还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持续的压力。据调查,琼中县1996年农村开荒面积达2952hm2,大多数是五指山区黎族群众刀耕火种造成。社区居民建房、家具、生产设施(如羊栏、猪栏)等都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且烧柴量大。90年代中抽样调查,农村群众自用材和烧材消耗占全县林木资源总消耗的47.8-57.2%;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影响了社区森林资源的正常培育。人口的迅速增长增加了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压力。如水满乡新村,1990年人口约320人,1995年人口增加至428人,5年增加108人,增长率约25%。(二)保护区社区共建为保护和恢复海南的热带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探索解决五指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农村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自然保护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中国和德国政府启动了“海南热带林保护和恢复”(GTZ)项目,在五指山保护区周边32个村庄实施社会林业工程。工作内容由政府代表、保护区干部、项目办代表及当地社区代表组成五指山社区参与式工作组、调查社区经济情况、森林和土地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区及社区森林数据,评估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掌握社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现状等。以此使得社区群众认识社会林业的根本目的并参与其中。调查显示,社区土地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开展社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活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减轻他们对自然资源破坏性的索取,提出多种林业发展方案。以推广复合式林农果园为主,选择多种林果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供农民自主选择,并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使当地农民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帮助居民改善农业和林业的收益,增加社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为了增强社区造血功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启动了竹藤发展项目。竹藤是非林木产品,具有速生、自我更新能力强的特点;同时竹藤用途广,经济效益高,有广阔的市场。为推广环境教育和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选派社区教师参加世界自然基金(WWF)环境教育培训研讨班;举办社区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培训班。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社区周边生态环境与现实生活及长远发展上的内在联系,树立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是单纯为自然保护区而维护环境的观念。根据社区经济情况,积极筹集资金,实施小项目资金扶持计划,帮助社区改进基础设施,包括改善饮水条件和卫生设施、修建道路、资助失学儿童等。特别是推广节材灶、解决农村肥料供应的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刀耕火种、降低农村烧柴量,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社区资源矛盾,从而降低对保护区林木资源的潜在威胁。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保护区社区共建和社会林业工程,保护区各级管理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调解各种争端的能力和知识得到加强,工作责任心和自豪感得到充分展现,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发展。保护区和社区土地及森林等资源调查和管理规划、小项目资金扶持计划的实施、生产资料的改进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社区教育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走出去、请进来的环境保护教育让社区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随着生活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社区保护和善待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并开始主动参与到自然保护的行列。随着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的降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种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现象得到有效的遏止,森林资源质量、数量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五指山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及社会林业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五指山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一条如何有效地开展自然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路子。事实说明保护区的管理和各种自然保护等与社区居民脱贫致富息息相关,保护区及其管理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社区居民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对于有效管理和保护保护区及其它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指山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及社会林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引进、借鉴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提高保护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对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中的问题、需求、机会等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土地利用、项目建设、资源监测和评估等工作的选择、策划、设计、实施等能力。这些值得在海南等相关区域的自然保护及保护区建设管理中予以借鉴和发展。五、综合评价(一)自然属性1.典型性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热带雨林和以西双版纳为中心的滇南热带雨林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个原始热带雨林林区。西双版纳的雨林有两类:在海拔800m以下主要属于热带季节性雨林,在海拔800-1000m左右为热带山地雨林,但显示出热带雨林向南亚热带季风长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而且表现为偏十性质,这里的山地雨林没有得到较好和完整的发育,分布比较零散(王光汉等,1987)。五指山森林生态环境良好,年平均气温22.4°C、最冷月平均气温16.5°C,最热月平均气温26.6C,年降水量高达2444mm,降水量高于100mm的月份全年有9个月,其余月份也在30-60mm之间,年蒸发量为700mm,温湿条件较优。湿润雨林是五指山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具有更加典型的雨林特点(胡玉佳等,1992)。在植物区系方面,泛热带分布类型五指山有208属,西双版纳有87属;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五指山有82属、西双版纳有55属;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类型五指山有209属、西双版纳有126属;中国特有分布,五指山为12属、西双版纳为4属(王光汉等,1987)。五指山热带雨林比西双版纳雨林具有更强的热带性和典型性。从目前海南陆栖动物群落结构来看,五指山的动物群落是最为完整的。这里不仅拥有海南物种的50%、特有种(亚种)的80%左右,而且从各种小型和大型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到小型和大型肉食性动物都有。整个生态系统全今处于相当良好的状态,在近几年海南岛全岛范围的调查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脆弱性在出露于保护区中北部的次火山岩区域,流纹岩非常坚硬,不易风化,但由于垂直节理发育,水分可沿节理面渗入并侵蚀岩石,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长期作用造成岩石沿垂直节理面崩塌,形成陡峻的山崖和峰体,山峰之间形成深切的纵沟。在五指山的南坡,由于白天太阳辐射,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相对于北坡更强烈,因此岩石崩塌后形成几乎垂直的峭壁,岩石裸露,植物不易生长。这里是五指山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一部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五指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原始林已经退缩到五指山主峰的边缘,或主峰山脚下,相对来说分布区狭窄。由于原始林分布海拔较高,分布区坡度大,土层较薄,加上雨量过于集中和受台风的影响,且在五指山森林中,单种科或单种属多,偶布种和濒危植物种类的比例较大,现存的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物种损失量较大,水土流失和土壤中种源的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极难恢复。多样性五指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多样的小气候造就了多样的植被类型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植被类型有次生的草地、灌丛和次生林,有原始的热带湿润雨林、山地雨林、亚高山矮林和山顶灌丛;热带湿润雨林与山地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与典型的热带雨林相接近,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较少有的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地区之一,是在海南已经开展过植物资源调查的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分布的物种数最高的。就海南全岛而言,五指山生物物种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五指山各生物类群物种数占海南相应物种数比例为45.7-85.4%、特有种(亚种)占海南的比例为40-83%(表1)。表1五指山物种、特有种(亚种)统计表厥类植物种子植物蝴蝶凤蝶瓢虫淡水鱼类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海南物种4663215609481251063911634877特有50512771019(89)五指山物种2161930307416264285615946特有223665415(74)%物种46.360.050.485.449.660.471.848.345.759.7特有44.25271.44079(83)4.稀有性海南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虽然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较少中国特有分布属,但是有一定的海南特有种和五指山特有种。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多样,雨、热量丰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是海南岛植被类型的高度缩影。构成了在地球上同一纬度地区为数不多的以热带湿润雨林和山地雨林为主体的植被生态系统。五指山热带湿润雨林和山地雨林虽属于亚洲雨林体系,但因纬度偏北,处于热带地区北缘并受一定的季风气候的影响,无论在种类组成还是外貌结构等方面都显著不同于赤道雨林。龙脑香科的青梅仍是森林组成的优势植物之一,但龙脑香科植物种类较少,仅有青梅与海南坡垒两个种。优势科却是樟科、木兰科、壳斗科、大戟科、桃金娘科、楝科、桑科和棕榈科等,即热带科与亚热带科并存,表现出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典型过渡类型的特征。五指山维管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I级3种、11级36种,另有省级保护植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昆虫I级1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II级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栖脊椎动物I级和II级分别为5种和37种。另外,琼中山矶、海南桑叶草、剑叶梭罗、海南常山、琼中柯、扁果藤、海岛远志、蜜茱萸、刺毛头黍、海南千里光、海南鹤顶兰、海南箭竹等16种植物,以及渡边何华灰蝶、褐斑凤蝶、小黑斑凤蝶、戴氏吻暇虎等昆虫和鱼类等物种仅在五指山记录到。无论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还是目前仅在五指山记录的物种都反映了五指山物种的稀有性。5.自然性在被子植物中,许多原始的离生心皮类和柔荑花序类植物在五指山不乏其代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桑科、胡桃科、木通科等都有许多原始类型。木兰科中木莲属、木兰属和含笑属都是较原始的类型;在金缕梅科具有多胚珠的5个比较原始的亚科中,本区系有4个亚科的代表;保亭近腹吸鳅是平鳍鳅科的最原始种类。在最近5年的调查中,在五指山地区新增陆栖脊椎动物物种记录56种、海南新记录2种,本次的野外调查中,捕获到多年未有记录的海南毛猬、新增五指山淡水鱼类物种记录22种。这些原始类群的存在和新增记录等都充分显示了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五指山核心处即五指山主峰北坡山脚和铁钉岭之间,由于山体的切割形成非常特殊的地形和封闭的小环境,这里树大林密,人迹罕至,未曾开展过资源调查。1997年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我们试图深入此区域进行调查,但由于遇到未曾预想的困难,最终无法实现。但是在这个区域的外围发现了大量的参天大树和数不清的黑熊和水鹿的活动的痕迹。这里基本上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原始”,保持了其自然性。根据这种“原始”自然性和近年在各生物类群不断有新种、新记录出现,因此认为,五指山很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认识的物种,而这些有待认知的物种也是最宝贵和最值得保护的资源。(二)可保护性1.面积适宜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不论岛屿的面积多大以及侵殖种源多远,都存在一平衡物种数;岛屿上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并且只取决于物种的迁入和灭绝。多数情况下,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张建华(1992)通过对全国26个保护区的动植物物种资源进行分析统计,得出陆生脊椎动物LogS=1.2534+0.3827LogA-0.003845DXLog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