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提纲_第1页
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提纲_第2页
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提纲_第3页
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提纲_第4页
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导学提纲(一)

果酒和果醋和制作

一.课题目标

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置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

1.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2.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三.学习过程

(-)果酒制作

1.原理:菌种,属于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有氧时,呼吸的反应式为:;无氧时,呼吸的反应

式为:«

2.条件:繁殖最适温度,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_。

.,,f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4.实验设计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fff

JJ

果酒果醋

5.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嗅觉和品尝初步鉴定,并用____________检验酒精存在。可

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果醋的制作:

1.原理:菌种:,属于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

醋酸生成反应式是=

2.条件:最适合温度为,需要充足的。

3.菌种来源:到或购买。

4.设计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果酒制成以后,在发酵液中加入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

0C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

瓶盖打开,在瓶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污染。

[课堂巩固]

1.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持续向发酵罐内通入无菌空气,结果是(D)

A.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B.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

C,酵母菌数量增多,酒精减产D.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2.单细胞绿藻的培养液和单细胞酵母菌的培养液,所含成分的最大区别是(B)

A.前者必须含有有机成分B.后者必须含有有机成分

C.前者必须通入氧气D.后者必须通入氧气

3.制作葡萄醋时,必须控制的发酵条件是(D)

A.温度18~25°C,适时通气B.温度18~25°C,隔绝空气

C.温度30~35℃,隔绝空气D.温度30~35°C,适时通气

4.下反应不属于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反应式的是(C)

A.H]2O6+6O2~6CO2+6H2OB.]20(s-2C2H5OH+2c02

C.CO2+H2OTCH2O+O2D.C2H5OH+O2TCH3COOH+H2O

5.在发酵装置中,排气口要和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其主要目的是(B)

A.让产生的气体缓慢排出B.防止杂菌污染

C.防止散热过多D.有利于通过排气口进行气体交换

6.请根据某同学尝试使用罐头瓶在常温(21℃±3℃)下制作果酒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开始时消过毒的罐头瓶中加入新鲜的葡萄汁和酵母菌,添加酵母菌的目的是酵母菌能分解

C6Hl形成酒精,添加葡萄汁的目的是为酵菌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

[课后练习]

1.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一组生物是(D)

A.噬菌体、细菌B.变形虫、草履虫C.蓝藻、酵母菌D.放线菌、圆褐固氮菌

2.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B)

A.降低温度B.隔绝空气C.加缓冲液D.加新鲜培养基

3.将葡萄汁制成果酒和果醋后(A)

A.能量减少,有机物种类变化B.能量增加,有机物种类不变

C.能量不变,有机物种类变化D.能量减少,有机物种类不变

4.细胞结构是原核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不需要氧气、体内不含有氧呼吸酶的微生物是(C)

A.酵母菌B.醋酸菌C.乳酸菌D.变形虫

5.在醋酸菌利用葡萄酒生产葡萄醋的过程中,因为培养环境的改变,醋酸菌也可能出现变异现

象,这种变异来源是(B)

A.染色体变异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等位基因分离

6.(多选)若在制作葡萄酒时,在发酵液中同时生成了葡萄醋,可能的原因是(ABCD)

A.密封不严,有氧气进入B.有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

C.发酵罐消毒不彻底D.发酵液灭菌不彻底

7.(多选)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有(ABC)

A.发酵装置的消毒B.接种菌种

C.通人氧气量和酸碱度的控制D.发酵过程高温加热

8.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该过程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与生产实际相

关的反应式是C6HI2O6JU2c2H5OH+2cO2+能量,在不灭菌的情况下,如何使酵母菌成为优势菌

种?将混合菌置于缺氧,酸性环境下,利用酵母菌兼性厌氧的特点,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无法适应这一环境受到抑制。

9.酵母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类真菌.

(1)从细胞核的结构看,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2)酵母菌常进行出芽生殖,在基因工程中,也常用酵母菌作为转入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因为酵母

菌繁殖快,遗传物质相对少。

(3)用染料使染色体着色,发现一酵母菌细胞核中有17条染色体,该酵母菌是单倍体.在自然环

境中,酵母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成分.

(4)酵母菌体内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上,而醋酸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上.

10.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人

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

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到一定浓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根据上

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出芽生殖

(3)酒精主要是啤酒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

(4)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5)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C12H22On+H2O―匚>2C6H12O6C6Hl2O6-^2C2H5OH+2cO2+能量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导学提纲(二)

腐乳的制作

一、课题目标

1.以制作腐乳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

3.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分析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

1.课题重点: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

2.课题难点:在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腐乳的发酵有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它是一种

一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

2.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分解成小分子的—

和:脂肪酶可以将水解成和_

3.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条件下,将优良菌种直接接种在

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保证。

(-)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

让豆腐长出毛霉一-f密封腌制。

(三)实验材料

含水量70%的豆腐,粽叶,盘子,盐,黄酒,米酒,糖,香辛料等,广口玻璃瓶,高压锅。

(四)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实3cmX3cmX1cm若干块

2.豆腐块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豆腐上再铺干净粽叶,再用保鲜膜包裹。

3.将平盘放在温度为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d后,豆腐表面丛生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呈淡黄色时,去除保鲜膜及粽叶,散热及水分,同时散去霉味约36h。

5.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的菌丝拉断,整齐排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分层摆放,分层加盐,并随层高而增加,在瓶口

表面铺盐____________________,以防止,约腌制8d.

7.将黄酒、米酒和糖、香辛料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_________为宜。

8.广口玻璃瓶刷洗干净,用高压锅在100°C蒸汽灭菌30min,将腐乳成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

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常温下,六个月即可以成熟。

四、课堂练习

1.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A)

A.蛋白酶和脂肪能B.蛋白酶和淀粉酶C.脂肪酶和淀粉酶D.肽酶和麦芽糖酶

2.为了让豆腐上更多更快地长出毛霉,所需的条件是(C)

A.温度为15〜18℃,干燥环境B.温度为15〜18℃,用水浸泡豆腐

C.温度为15〜18℃,并保持一定湿度D.温度为25℃,并保持一定湿度

3.在配制卤汤时,酒是不可缺少的,对酒量的要求是(D)

A.30%B.20%C.15%D.12%

4.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含水量不同,下列哪种含水量的豆腐适合用来制作腐乳(A)

A.70%B.80%C.60%D.40%

5.卤汤的主要成分是(B)

A.氯化镁溶液、氯化钠、香辛料B.酒及香辛料

C.氯化镁溶液、香辛料D.酒及氯化镁溶液

6.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和,脂肪被分解成一

和,因而更利于消化吸收.豆腐变为腐乳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有机物种类有何变

化?,毛霉与豆腐之间的关系是。

7.长满毛霉的豆腐块要逐层加盐,随层数的加高加盐量要,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得

厚一些,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1.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防止杂菌污染B.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C.消灭杂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2.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青霉素,可抑制哪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

A.酵母菌、霉菌B.病毒、酵母菌

C.细菌、放线菌D.大肠杆菌、青霉菌

3.豆腐发酵过程中,毛霉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哪种物质的分解(C)

A.脂肪B.磷脂C.葡萄糖D.蛋白质

4.(多选)下列因素中会影响腐乳口味的有(ABCD)

A.食盐的用量B.酒的种类和用量

C.菌种的选择和用量D.温度、湿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

5.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微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C.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D.微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6.霉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所含的酣(B)

A.种类有差异,数量相同B.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

C.种类无差异,数量相同D.种类无差异,数量不同

7.以下各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的是(A)

A.酵母菌、毛霉B.乳酸菌、醋酸菌C.酵母菌、醋酸菌D.流感病原体、蘑菇

8.测定三类微生物对氧气的需要,让它们在三个不同的试管中生长,下图显示了细菌的生长层,据此判

断:只能在有氧培养基中繁殖、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在有氧和无氧培养基中都能繁殖的微生物依次

是(A)

向一棉花*一棉花纤•棉花

令-细菌繁殖

细菌繁殖

细菌繁殖

Inm

A.III、I、IIB.IILII、1C.I、IkIIID.I、III、II

9.以下四种微生物都参与的豆腐的发酵,从代谢类型上考虑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B)

A.青霉B.酵母C.曲霉D.毛霉

10.(多选)下列豆腐“毛坯”装瓶时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D)

A.动作要迅速小心

B.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C.加入卤汤后,瓶口不用密封,因为其内有盐,不会再滋生其他微生物

D.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11.(多选)下列有关腐乳制作的过程中,消毒灭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用来腌制腐乳的容器,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B.装瓶前,要将腐乳进行高温消毒避免杂菌污染

C.装瓶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D.灭菌不仅是杀灭细菌,还要杀灭其他的微生物

12.以下是证明食物腐败是山细菌引起的实验,阅读这段材料和图示,请回答:

①把碎肉或大豆加水煮烂,用两层纱布滤取肉(豆)汤备用.

②在3只三角瓶里注入50mL肉(豆)汤,第3个瓶用装有S型弯玻璃管的药棉瓶塞塞住.(如图所示)

③把3只三角瓶放人盛水的锅里隔水加热,使锅里的水沸腾5min,取出3只三角瓶,冷却后放在温

暖的阴暗处(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

④以后逐天观察肉汤的变化.结果一天后,不加塞三角瓶里的肉汤已混浊,液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细

菌的群体.瓶内可能有臭味,说明肉汤已腐败.加药棉瓶塞和直玻璃管的三角瓶的肉汤几天后也开

始腐败.加药棉瓶塞和S型玻璃管的三角瓶维持时间最长,但肉汤也最终腐败.

(1)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法?

对照实验

(2)不加塞的瓶内肉汤为什么会腐败?

不加塞直接接触空气,腐败细菌进入机会最多

(3)加药棉瓶塞三角瓶内肉汤几天后为什么也开始腐败?

加塞细菌进入机会减少,但也很难防止细菌侵入,同时灭菌不彻底,留在瓶内的细菌芽也可能繁殖

⑷实验操作的第1个瓶起对照作用.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导学提纲(三)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一、课题目标

1.尝试制作泡菜,并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2.讨论与亚硝酸盐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课题重点和难点

1.课题重点

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2.课题难点

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三、学习过程

制原理:利用的常见菌种有,代谢类型O

作泡菜

利用葡萄糖的反应式:

泡的《

菜原料加工-________加入■—

1"

并制作

实验流程:加*盐一―泡菜盐水b/-后二装田坛丁―—成品

测亚硝酸盐:色粉末,易溶于,多用作食品添加剂。当人体摄入的总量

亚亚硝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还会转变成致癌物,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酸酸盐作用。

盐的检,原理: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反应,与______________

量测结合形成

步骤:配制溶液一

四、课堂练习

1.膳食中搬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当人体摄入亚硝酸盐的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死亡

B.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30mg/kg

C.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20mg/kg

D.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得超过2mg/kg

2.在制作泡菜时,大蒜、生姜及其他香辛料要放在(B)

A.坛底B.坛中间C.坛表面D.与泡菜混合均匀,分布在整个坛内

3.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过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A.重氮化一酸化一显色-比色B.重氮化一酸化一比色一显色

C.酸化一重氮化一显色一比色D.酸化f重氮化一比色一显色

4.将接种有乳酸菌的牛奶100mL各4份分别装在100mL、200mL、300mL,和400mL的烧瓶内,将

口密封,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4h后产生乳酸最多的是(A)

A.100mLB.200mLC.300mLD.400mL

5.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

C.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

D.亚硝酸盐具有防腐作用,所以在食品中应多加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6.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乳酸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7.在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时,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的是(A)

A.氢氧化铝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氯化镉溶液D.氯化饮溶液

8.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一蔡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

成(C)

A.血红色染料B.棕色染料C.玫瑰红色染料D.桃红色染料

9.(多选)在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的操作中,用到的试剂是(ABCD)

A.对氨基苯磺酸溶液B.N-1一蔡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C.氯化镉和氯化钢溶液D.氢氧化铝溶液

10.某学生把廿蓝切丝后制作泡菜,为了探究甘蓝在不同的温度下经过3天发酵后所生成的乳酸量,在第

4天检测的实验结果如表:

温度乳酸含量

16七0.81%

26"C1.04%

3ir1.20%

35,C1.12%

43°C0.95%

⑴分析资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知,甘蓝在31匕时所生成的乳酸含量最多,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温度所生成的乳酸量都比较少一些

(2)在泡菜制作时,乳酸含量大致在o.8%左右时风味最好,此时维生素C的保存率也较高,结合以

上材料,你在制作泡菜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把温度控制在16'C左右为宜

五、课后巩固

1.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造成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B)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⑧罐口封

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乳酸菌培养液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B)

A.碳源供应太充足B.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C.改变了乳酸菌的pHD.葡萄糖不是乳酸菌的原料

3.夏天,煮沸过的肉汤很快就会腐烂变质,主要原因是(B)

A.蛋白质被破坏B.细菌大量繁殖

C.肉汤中水分过多D.空气使肉氧化分解

4.乳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D)

A.自养需氧型B.自养厌氧型C.异养需氧型D.异养厌氧型

5.下列有关细菌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细菌没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在自身的核糖体上进行

C.细菌的代谢终产物都是C02和HzOD.细菌的储藏性颗粒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6.下列细胞中不能合成蛋白质的是(C)

A.乳酸菌B.醋酸菌C.成熟红细胞D.酵母菌

7.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提供出02,则’02进入酵母菌细胞后,最先

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D)

A.丙酮酸B.乳酸C.二氧化碳D.水

8.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是为了(B)

A.获取乳酸B.获取能量C.氧化有机物D.获取热量

9.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一蔡基乙二胺

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染料。

10.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沸自然冷却后的种子分别放入甲、乙两个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

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据图分析回答:

(1)甲试管放置几个小时后,管内顶部出现气泡,其中的气体成分主要是CO2;将该气体引入Ca(OH)2

溶液中,可使该溶液变混浊.

⑵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种子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的,写出表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C6Hl2。6-------------->2C2H5OH+2c。2+能量。

(3)乙试管在与甲试管同样的时间内,试管内顶部未出现气泡,原因是被煮沸过的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无

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4)乙试管继续放置几天,一些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试管内顶部也出现少量气体,这是这些微生物从

试管中的死亡种子中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5)这些微生物可能的来源是(答出两个来源即可)

⑴未灭菌的试管内壁的菌类⑵石蜡油中的菌类⑶铁丝网上的菌类⑷种子表面耐高温未被杀死的菌类⑸操作过程中带入

的菌类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导学提纲(四)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目标

1.简述果胶醐作用。

2.检测果胶酶活性。

3.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影响。

4.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搜集有关果胶酶应用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

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影响

三、教学难点

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

四、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果胶:果胶是由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果胶酹

果胶酶: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

在果汁

概念:指的能力

生产中

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来表示

的作用

酶的活性《表示彳在科研与生产中,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或

I来表示

影响因素:和等条件会影响酶的活性

(二)实验操作

1.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过滤果汁,nr量筒测睢果汁的吊,填入衣格

2.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搅拌器搅拌制成苹果泥果胶酶水溶液

均分装入

9支实验用的试管中梯度可设计为5.0、95、6.0、6.5、7.0、

7.5、8.0、8.5、9.0并将试管放入恒温水箱中水浴加热

恒温保持lOmin

过滤果汁,用量筒测量果汁的量,填入表格

实验

5.05.56.06.57.07.58.08.59.0

PH

果汁量

(mL)

3.探究果胶酶的用量

分别称取纯果胶酶1mg、2mg、3mg、

4mg、5me、6mg、7mg、8mg、9mg、制取苹果泥

配成等体碗的酶溶液

取9支试管依次

编号为1~9号

37C水浴恒温

保持20min

过滤果汁,用量筒测量果汁的量.填人表格

试管

123456789

编号

果汁晟

(mL)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哪一项会影响前的活性,但不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的是(D)

A.过酸B.过碱C.高温D.低温

2.下列不能影响酶活性的是(D)

A.温度B.pHC.酶的抑制剂D.酶的数量

3.下列关于果胶前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B.能够降解水果细胞壁

C.可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使水果汁变得澄清

D.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4.果子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醐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A)

A.酶具有专一性B.酶的成分是蛋白质

C.醐的活性受环境影响D.该沉淀的是氨基酸

5.下列能表示酶活性高低的是(D)

A.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总量B.一段时间后生成物的总量

C.一段时间后,一定体积内消耗的反应物的量

D.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6.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01234010203040

反应物浓度温度CC)

AB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受反应液中酶浓度的限制。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是该酶的活性最适温度.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使酶活性下降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min中后取出转入37℃的水

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甲反应速度先加快,后快速下降

乙:无反应.

(5)图C表示了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B)

A.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D.植物淀粉酶

(6)图C中的反应若在pH从10降到2的过程中,反应速度将为零.

六、课后巩固

1,下图中,横轴表示酶的反应条件,纵轴表示酶的反应速率,能正确反映温度、pH、时间和底物浓度与

酶反应速率关系的是(D)

A.甲、乙、丙、丁B.甲、甲、丙、丁

C.甲、丁、乙、丙D.甲、甲、乙、丁

2.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实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反应液的pH必须相同

B.底物浓度一定时,酶用量越大,滤出的果汁越多

C.应控制在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

D.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3.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pH对酶活性的影响、果胶酶的用量三个实验中,实验变量依次为

(D)

A.温度、酶活性、酶用量B.苹果泥用量、pH、果汁量

C.反应时间、酶活性、酶用量D.温度、pH、果胶酶用量

4.(多选)下列有关制作果汁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CD)

A.用橙子做本课题实验,应去掉橙皮

B.用体积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和盐酸进行pH调节

C.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应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

D.制作苹果泥时,可先将苹果切成小块放入榨汁机中

5.(多选)下列与酶的活性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A.酶的活性是由蛋白质结构决定的,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B.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C.醒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D.酶活性高低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6.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

系的是(B)

7.下列关于果汁生产工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缓解产销矛盾B.提高产品附加值

C.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要求D.降低水果中农药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8.由下列何种生物生产的果胶酶是食品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B)

A.植物B.霉菌C.酵母菌D.细菌

9.实验探究pH对能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n?

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质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蛋白质消失的时间(min)

1.513

28

2.511

345

3.5>60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2.

(2)蛋白质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酶活性超强,蛋白质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请用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①增加酶的量;②将凝固蛋白质块切碎.

(4)在人体消化道中,能分泌本实验中酶的部位是胃。

10.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及胞间

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请你帮助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实验

课题.

实验用具和材料:磨浆机、烧杯、试管、量筒、刀片、玻璃棒、漏斗、纱布等.苹果、质量分数为2%

的果胶酶溶液、蒸储水等.

实验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将苹果洗净去皮,用磨浆机制成苹果泥,加入适量蒸储水备用.

(2)取两个100mL洁净的烧杯,编号为1、2号,按相应程序进行操作,请把表中未填写的内容填上.

操作烧杯

项目

顺序12

①在烧杯中加入苹果泥20mL20mL

②2mL

③注入蒸储水

在恒温水浴中保温,并

④10min10min

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3)取出两个烧杯,同时进行过滤.观察或比较注入果胶酶溶液2ml,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在相同时间内,滤出的果汁体积和果汁的澄清度:

如果相同时间内1号烧杯滤出的果汁体积比2号烧杯滤出的果汁体积大,澄清度高,则说明果胶酶对果胶的水解

具有催化作用.

实验二: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在课题实验步骤中,在完成“烧杯中分别加入苹果泥、试管中分别加入果胶醐溶液、编号、编组”

之后,有下列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

10.

方法二: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

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请问哪一种方法更为科学:方法二,并说明理由:方法二的操作能够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到实验预设

的PH.

(2)实验步骤中也有玻璃棒搅拌的操作,其目的是使酶和反应物充分接触.,以减少实验误差.

(3)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当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果胶体积,实

验的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在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甲。若实验所获得的最适宜为m,请你在所选的曲线图中标出“m”点的位置。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导学提纲(五)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一、课题目标

1.说出加酸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2.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影响;

3.探讨不同种类加酶洗衣粉的同一污物和不同污物洗涤效果的区别。

二、课题重点和难点

1.课题重点:区别不同种类徊酶洗衣粉对同一污物和不同污物的洗涤效果。

2.课题难点: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

三、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

和O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和o碱性蛋白酶能将

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或小分子的,使污迹从衣物上

脱落。

2.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等,为此科学家通过

生产出了特殊的酶,并制成酶制剂,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实验操作

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

(1)实验遵循的原则:实验变量为洗涤剂,设计时应遵循原则、原

则,有效地控制其他变量,如水的用量、污染物的量、所用实验用布的质地大小、两种洗衣粉的用量,搅

拌及洗涤时间。

(2)实验过程

①取两只大烧杯并,用量筒分别量500mL蒸储水放入其中,放入40°C的水浴锅保温。

②将制好的污染布和洗衣粉(一组为和,另一组为

和)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同时充分搅拌时间,一段时间后搅拌可重复进行。

④过相同的时间后观察洗涤效果,探究加酶洗衣粉使用时的最适温度.

2.不同种类的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的洗涤效果

(1)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所加的酶不同,而酶具有,所以对不同污渍的洗

涤效果不同。

(2)实验过程:根据表格设计实验步骤

污渍洗涤效果

编号

类型蛋白酶脂肪酶淀粉能复合酶普通洗衣酶

1鸡血

2牛奶

3菜油

4番茄汁

5墨水

6染料

四、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洗衣服中的酶制剂的是(D)

A.蛋白酶B.脂肪酶C.淀粉醐D.麦芽糖酶

2.科学家生产出了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是通过哪一种技术手段(B)

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发酵工程D.酶工程

3.下列关于加配洗衣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加酶洗衣粉是指仅加入蛋白酶的洗政粉B.加酶洗衣粉里的酶制剂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C.加酶洗衣粉里的酶制剂会污染环境D.加酶洗衣粉是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

4.下列不能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因素是(D)

A.温度B.酸碱度C.表面活性剂D.水的数量

5.酶制剂中的酶化学本质是(B)

A蛋白质B.有机物C.RNAD.核酸

6.下面是有关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洗涤物效果是否相同的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

脸盆加入物质洗衣粉褪色

温度水量

编号(等量)(等量)时间

1油污布37P加酶2L5min

2油污布37℃普通2L7min

3油污布5℃加酶2L8min

4油污布5C普通2L9min

(1)能说明加酶洗衣粉效果好的组合方式是1与2。

(2)能说明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是1与3。

(3)如果想进一步验证该酶与另一种加酶洗衣粉对血溃的洗涤效果,至少还应该设置2组实验,这时

的实验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而其他的变量都应相同且适宜。

五、课后巩固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碱性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及其多肽的水解B.蛋白酶、纤维素酶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C.醐的催化作用不受温度的影响D.果胶醐可以催化彻底水解掉细胞壁

2.加酶洗衣粉的酶不易失活,原因不可能是(C)

A.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特殊酶

B.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洗涤剂隔离

C.加醐洗衣粉的酶是直接从筛选出的耐性强的微生物中获得的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