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清明与清明节_第1页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_第2页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_第3页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那么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那么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识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相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改变,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预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的由来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那么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到处显示出勃勃生气。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季节雨纷纷',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状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备。

清明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暖和,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旧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反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季节雨纷纷',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状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备。

清明季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处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季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相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留意搞好人工帮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