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歌鉴赏二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歌鉴赏二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歌鉴赏二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歌鉴赏二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诗歌鉴赏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第二节了解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情感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一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题材阐释】(1)题材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2)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情感①古盛今衰的感慨;②对前贤的缅怀仰慕;③壮志难酬的悲叹;④借古讽今,抨击时弊;⑤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3)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4)方法突破了解史实或人物⇒体会意图⇒领悟感情。【例1】(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学而思用】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36930137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1)曲的前三句分别写了

、班超老在西域三个重大历史事件。(2分)

答案:项羽自刎乌江(霸王别姬)赤壁鏖战(2)作者“长叹”什么?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长叹列举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长叹广大百姓所处的境地。作者借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但也流露了无可奈何的慨叹。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在金陵城西。②离宫:帝王正式宫殿以外的宫室。(1)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比如下片,实写了

等景;虚写了

。(2分)

答案:离宫破败,芳草萋萋,松径无人,鬼火明灭歌女青春渐逝(2)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

二新松恨不高千尺——咏物言志诗【题材阐释】(1)题材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

(2)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寓理、托物讽世情感①高尚情操的表白;②理想抱负的寄托;③怀才不遇的悲叹;④命途多舛的伤感;⑤年华易逝的哀愁;⑥理想破灭的感慨;⑦悠闲舒适的心境;⑧托物讽世的针砭

(3)常用技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4)方法突破

析意象

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借技巧

借助咏物诗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悟感情

把握领悟“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例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答出原因2分,情感2分。情感要点:①“惜花伤春”,②“痛惜衰败”)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7分) 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1)“捎云”句运用

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

做铺垫。(2分)

答案:夸张高节(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虞世南《蝉》(“垂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清白”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貌美如仙,爱好歌舞。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约如处女。”本诗中

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2分)

答案: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案: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三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

“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等

(2)内容情感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②望尽天涯怀人愁;③羁旅他乡幽怨情(年华易逝的苦闷;独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3)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4)方法突破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泊钱塘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精妙传神的两个字是“

”“

”。(2分)

答案:迸入(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5分)答案:诗歌尾句总括全诗。“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5.(2018·杭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乔吉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答案:“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象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答案: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烘托了悲的心情;结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王昭君[唐]李商隐①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和聂仪部明妃曲③

[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王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③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1)《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答案: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2分)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流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3分)(2)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3分)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宫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3分)四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怀人诗【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2)内容情感内容送别诗涉及的内容有官场赠别、朋友相别、亲人情人送别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坦陈心志的自我告白

(3)常用技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4)方法突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彭芳远愁满关山,又吹得、芦花雪深。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①。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

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②。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③秋月续琴心。待醉骑、黄鹤度苍寒,霜满林。

【注】①龙挟秋吟: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或低沉。②羽属水,乐音柔和温婉。商属金,乐音略带悲伤但却不凝重。③鸾胶:据传能续弓弩已断之弦。(1)上阕主要借

(意象)以诉诗人内心的

之声。(2分)

答案:笛音(笛声、乐音)或秋风(答“笛子”“笛”不给分)凄苦(意思相近即可。)(2)下阕表现情感的手法有哪些?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5分)答案:下阕借物抒情,描写了风中笛声,如“江南路,晴又阴”“羽泛商沈”,借助笛声的特点写尽人间别离之苦。又直抒胸臆,通过对笛声的内心感受的抒写,“泪盈襟”“添别恨”写出了与旧友分离心添别恨。又借景抒情,“牛背斜阳”“度苍寒,霜满林”,进一步抒发出别离之恨、孤寂思念之愁。又通过想象虚写,“待醉骑、黄鹤度苍寒”,来表达此时的不舍。(答出其中两种手法并结合下阕分析即可得4分,点明情感1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

?

”中的“青衫”含义相近。(2分)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有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多指隐居之所。

(1)“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

,暗含了

。(2分)

答案:京城年年都会有明媚的春光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五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标志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2)内容情感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⑥沉痛的反战思考;⑦对和平安宁边疆生活的向往

(3)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4)方法突破【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思维导图】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4分)

答案:“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1)首联两句交代了“塞下”

的特点。(2分)

答案: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六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内涵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标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内容情感内容自然山川与田园风景情感①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③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④表达闲适淡泊之情,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3)常用技法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③常用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

(4)方法突破【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诗的第一句描写了

的景象,渲染了

的气氛。(2分)

答案:夕阳斜照村落暮色苍茫(2)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5分)

答案:①直抒胸臆,反衬自己。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微》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11.(2018·湖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苏诗旨在感受夏天当午的

,而杨诗则重在表现夏天晚上的

。(每处4个字,2分)

答案:清幽静谧心静自凉(意思相近即可)(2)简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主要手法及作用。(5分)答案:苏诗,以衬托为主,用“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灵动丰满起来,表现了盛夏炎热之时的一种清幽之境,幽旷之情。杨诗,以渲染为主,以“追凉”着笔,通过皎洁的月光,浓密的树荫,婆娑的竹林,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各2分,手法1分,内容1分,有分析具体的加1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

、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

之情。(2分)

答案:柳条藤蔓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5分)

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七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闺怨诗【题材阐释】

(1)题材特征内涵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劳燕分飞”“临笺泪长”等

(2)内容情感内涵①体现诗人对妻子真挚感情的作品,分赠内和悼亡诗。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情感①夫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③思妇空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惆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3)常用技法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方法突破抓住细腻的心理描写—分析情景交融的比衬关系—结合“浅而能深”的艺术特征—把握情感主旨。【例7】阅读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