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_第1页
环境地质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_第2页
环境地质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_第3页
环境地质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_第4页
环境地质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地质学基础EnvironmentalGeology3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Ge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byHumanactivityEnvironmentalGeology目录3.1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3.2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3.3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自学)3.4能源与地质环境(自学)3.5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注:该部分的自学内容参照潘懋和李铁峰的《环境地质学》学习。343.2目录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3.2.3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2.2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2.1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概念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组成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功能土壤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⑴土壤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物质成分中有粘土矿物和腐殖质胶体,它们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因此能吸附各种离子和某些分子。

⑵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土壤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土壤动物,它们能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起着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⑶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是各种植物和一些动物赖以生存栖息的地方,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因此,进入土壤的外界物质,通过植物和动物的吸收或吞食又输出到环境中,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地势高低等。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的地理分布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一旦被人类利用后,它就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就变成了土地资源。土地与土壤的关系:土地和土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了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的基本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包括空间位置和外表形态)(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固定、有限)(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功能不可替代)(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土壤组成物质更新循环;植被、生物周而复始的动态变化)(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土地的性质和形态随着季节变化)(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农业、牧业、林业、交通、城乡居民点等等)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状况世界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总面积1.48*108km2无冰面积1.34*108km2极地和高寒地区20%耕地10.8%山地陡坡20%干旱区20%岩石裸露10%限制性环境70%适居地30%第11页土地资源状况世界土地资源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1)人均耕地迅速减少;20世纪,联合国曾作出估算:1975年-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将减少一半。70年代初,平均1hm2耕地养活2.6人,到2000年却要养活4人。(2)土地质量日渐退化由于土地数量无法增加,为了缓解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人类就采取了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扩大灌溉面积、开垦荒地等措施来增加人类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这些措施收到了增产的效果,却打破了天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封闭循环机制,使土地系统失去稳定。这个过程称为土地退化第12页土地资源状况世界土地资源状况土地退化主要形式:(1)土地侵蚀(水土流失):是由自然界发生风力、洪水(水力)和机械重力及人为滥垦滥伐滥牧等原因所致(2)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3)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灌溉不当、排水不畅以及咸水入侵引起。(4)土地次生潜育化:是水田土地的退化形式,主要由排灌不当和不合理耕作制度所造成。(5)土地污染:主要是由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生物污染(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的。13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状况14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小重点)(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林地比重大;(2)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下;(3)未利用土地,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状况163.2目录土地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3.2.3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2.2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2.1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第17页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如人造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质荒漠化;同时具有吸收烟尘和净化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人造梯田、山地丘陵区建设梯级小型水库和塘坝,是山区减少水土流失、解决山区灌溉、增加农业产量的有效方法。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总述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第18页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负环境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严重。通常所说的土地环境问题就是指的这种负环境效应,如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和土壤板结、土地污染和耕地减少等。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总述土地利用的负环境效应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率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水土流失的概念全世界每年有700万-900万hm2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0亿吨以上(1.2万hm2);印度每年流失的土壤达80亿吨,养分多达600万吨以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37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38.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82.6×104Km2,风力侵蚀面积为l88×104Km2。全国每年流失的表土在50×108t以上,随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相当于全国每年的化肥生产量。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发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中以黄土高原(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华南山地丘陵发育最强烈。统计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平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km2/a;长江中下游、珠江、辽河流域相对较轻,但也在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前认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分布区,但调查发现,即使在花岗岩、砂页岩、碳酸岩分布区也发生最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如湖南、江西、山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水土流失已成为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人为因素诱发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过程。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以及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等土地利用方式都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上游侵蚀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在山区,水土流失能把山顶、山坡的表土冲刷殆尽,岩石裸露,植被无法生长。石化现象在陕西、湖南、湖北和贵州等省的山区丘陵区十分严重,石化面积增加速度每年达5%—7%,石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上游侵蚀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下游堆积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4.污染水体(径流区和堆积区)http:///rollnews/2009/09/11/2535347.html

上饶市弋阳县的洪山常年青山绿水,是当地主要的植被地带,亦被人称为世外桃源。可连日来,当地群众强烈反映,于2006年进入山内采矿的姚家铁矿擅自砍伐林木,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猫眼水”变“酱油水”,不能喝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2023/6/17第30页4.污染水体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水土流失防治对策3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重点建成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适当压缩牲畜数量在矿区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林为主提高质量,轮封轮牧,保护草场做到避免大规模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基本措施)35水土流失的治理(农业用地)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等高耕作沟壑种植间、混、套、复种少耕免耕覆盖耕作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

植物篱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水土流失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水文过程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相关性。大面积的森林开采、过度放牧、开荒、草地转为半荒漠、水田改作旱地、围湖造田和建设用地不透水面积的增加等土地覆盖变化,使地表反照率、粗糙度、透水性发生变化,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频率和程度增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地表水分的循环状态。水环境恶化

土地覆盖变化还导致流域上下游水量空间分布和产流持续时间的变化。如植被的破坏,使水量在河流的上、下游或干、支流上的分配发生异常,产流主要集中在暴雨过后的几天内,上游或支流因植被减少而不能有效拦阻地表径流,水量减少;下游或干流则因汇水集中、时间短暂,径流量增大甚至发生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土地覆盖变化对水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河流人工改道、湖泊围垦,使天然水系遭到破坏。丧失或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水系之间正常的水分和养分交换,降低了天然水体的环境容量及其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水环境恶化对水质的影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环湖而居,湖泊水体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湖泊水质普遍恶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更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使湖泊氮磷含量逐年增高,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环境恶化对水质的影响土地沙质荒漠化概念: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基本丧失。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的过程和现象,又称沙漠化。其结果是,土地退化、生物生产量降低、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及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概念: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它被称为“地球癌症”。它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汁,当今世界沙漠化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全世界每年有600×104hm2土地变为沙漠。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和沙质荒漠化土地较多的国家之一,戈壁、沙滩和沙漠化土地共有164.6×104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其中沙质荒漠化的土地约17.97×104km2。土地沙质荒漠化中国沙质荒漠化灾害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尤为严重。最严重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地区是东起吉林白城,西至宁夏盆他的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涉及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西藏等12个省区。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土地沙质荒漠化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土地石漠化的现状土地沙质荒漠化沙质荒漠化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沙质荒漠化根本原因是人口猛增。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要素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都分布在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垦殖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诱发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沙质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是侵吞农田、牧场,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危害土地沙质荒漠化由于风蚀作用,使土壤耕作层变薄、土壤粗化、有机质和养分被大量吹蚀、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农牧业生产能力降低和生物生产量减少。(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危害土地沙质荒漠化(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据估计,全国有2000km铁路、30000km公路和50000km引水灌渠由于风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沙质荒漠化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交通大动脉的正常运行。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危害土地沙质荒漠化(4)污染环境在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受天气过程的热力效应及冷锋侵入的影响,常造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不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过程,而且是沙质荒漠化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是严重威胁中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危害土地沙质荒漠化

防治沙质荒漠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土地砂质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土地沙质荒漠化

林草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土地砂质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土地沙质荒漠化农业耕作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土地砂质荒漠化的危害土地沙质荒漠化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它是干旱沙区生物治沙不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对于流动沙丘,先在其迎风面设置粘土或沙篙沙障,对工程沙障保护下的沙丘,播种固沙植物,以防快速移动的沙丘掩埋尚未形成固沙能力的植物沙障。土地砂质荒漠化的措施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砂质荒漠化的防治效果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生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后形成的土统称为盐渍土。盐土碱土脱碱土土壤盐渍化定义盐渍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

中国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大多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河套地区、西北地区。

全国盐渍土总面积达1016.82×104km2,有潜在盐渍土约17.33×104km2,即如果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就会使土地发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盐渍(化)土发育状况61

盐渍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壤中盐分的蓄积过程。

当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在盐渍化严重的情况下,盐分的淀积往往呈白色盐结皮出现在土壤表面,成为不毛之地。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富集。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表,形成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化。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干旱气候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蒸发量与大气降水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缺乏环境影响评价,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灌、排渠系不配套,不能满足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水量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等因素使地下水长时间处于高水位,也加速了土壤表层盐分的积累,最终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吉林省中部各流域县、市盐渍化分布统计表水资源三级区县级行政区名次生盐渍化面积1950年盐碱地面积(km2)2000年盐碱地面积(km2)1950-2000年次生盐渍化面积(km2)扩展速度(km2/a)轻度中度重度总面积西辽河公主岭市0.000.931.300.092.312.310.05双辽市12.9267.72149.4855.03272.23259.315.19东辽河公主岭市0.002.381.520.003.903.900.08梨树县0.004.6911.310.0016.0016.000.32双辽市2.1125.7123.5515.0164.2762.171.24丰满以下德惠市0.007.000.000.007.007.000.12公主岭市0.004.964.200.009.179.170.18农安县0.20130.42168.8239.91339.14338.946.78合

计15.23243.81360.18110.04714.02698.813.98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分析-以吉林省中部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吉林省中部土壤次生盐渍化由诸多因素造成:(1)

土壤因素:目前,吉林省中部盐碱土与黑钙土、栗钙土等地带性土壤相邻分布,与草甸土、沼泽土等土呈复区分布,极易使非盐碱化土壤受侵害变为盐碱化土壤,为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了条件。(2)气候因素:梨树、农安一线平均降水量为507mm左右,由东南向西北平均每百公里降水量递减3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2~3倍,且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分析-以吉林省中部为例(3)湖泡萎缩:吉林省中部平原大小湖泡约有200多个,主要分布于农安、双辽市,且多为盐碱闭流型湖泊。由于气候干旱,湖面蒸发强烈,近半个世纪以来,湖泊的进水量不断减少,湖面不断萎缩,加之湖泊周围地下水埋深较浅(多为1.5~2.5m),蒸发浓缩作用强烈,潜水的蒸发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进程。土壤盐渍化盐渍(化)土形成分析-以吉林省中部为例(4)灌区开发和管理不合理:五十年代就已建成的梨树灌区运行时间较长,由于灌溉水的大量入渗补给,致使灌区(特别是灌渠附近)的地下水位上升,埋藏很浅,特别是排水渠道两侧地形低洼,次生盐渍化尤其严重。土壤盐渍化盐渍(化)土形成分析-以吉林省中部为例(5)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梨树灌区的团山子分场曾利用矿化度为1.9g/L地下水灌溉农田,引起严重地土壤次生盐渍化。(6)草地退化:平原草地地下水位埋深浅,矿化度高,加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覆盖面积急剧减少,潜水蒸发量增大而在包气带土层中不断积盐,致使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农安县和双辽市盐渍化增加主要来自区内的草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盐渍(化)土形成分析-以吉林省中部为例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盐渍土填筑路基时,会使基床强度降低、膨胀松软、翻浆冒泥。有的地方还会因盐渍土被溶蚀,形成地下空洞,导致地基下沉。盐渍土还可侵蚀桥梁、房屋等建筑物基础,引起基础开裂或破坏。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危害(1)恶化生态环境盐渍化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影响农牧业生产土地盐渍化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一般轻度盐渍化土壤,作物减产25%,中度盐渍化土壤减产50%,重度盐渍化则减产75%以上。牧区盐渍化,使草场生产力下降,牧草质量降低,从面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危害(3)毁坏道路路基硫酸盐盐渍土随着温度变化,本身体积也产生变化,引起土体变形松胀。结果导致路肩坍塌、路基下陷,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由于降雨淋溶造成的退盐作用,会使路基变松、透水性减弱、膨胀性增强,从而降低路基的稳定性。(4)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

盐渍土中的易溶盐,对砖、钢铁、橡胶等材料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硫酸盐含量超过1%或氯盐含量超过4%时,对水泥将产生腐蚀作用,使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疏松、剥落或掉皮。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地盐渍化的防治应以盐渍化土壤的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开展区域水盐运动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土地资源质量及盐渍化监测预报体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对盐碱地和盐渍化土地进行改良,排除土壤中过多的可溶盐类,降低土壤溶液浓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使有益的微生物活动增强,提高土壤肥力,以减轻土地盐渍化程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或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施用化肥和农药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其次,垃圾、废渣、污水都以土壤作为处理场所,包括不合理的污灌,例如,大气中的SO2、重金属,可以经“干降”或“湿降”而进入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概念污染途径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