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 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 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 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 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 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电缆沟工程设计说明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隔墙南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起点自西滘河桥,终点顺接至黄浦东路。本项目道路约全长1.34k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电力管道位于道路东侧人行道下。本次设计范围为道路设计范围内的电缆沟工程设计。对初步设计评审专家及相关部门意见执行情况专家意见补充电缆沟规模、形式设计的依据。答:下阶段补充依据。黄埔区供电局意见1.隔墙南路与黄埔东路连接位置原设计为16线埋管,由于黄埔东路是配网的主要走廊,建议修改为32线埋管。答:按意见增加管数。2.平行于隔墙南路的过路原设计为16线埋管,为避免埋管损坏重复开挖新建道路,建议修改为24线埋管。答:按意见增加管数。3.该项目电力埋管使用MPP单壁波纹管,公称内径150毫米,环刚度等级S2。答:按意见更换埋管材质。电气部分设计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20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201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 07SD101-8;《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DBJ440100T160-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16;《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第8部分:埋地用改性聚丙烯塑料单壁波纹电缆导管》 DL∕T802.8-2014《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年版;《南方电网公司10kV和35kV标准设计》;关于隔墙南路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函 广供电黄函[2018]45号管线综合横断面设计图及其他设计院相关图纸;电力管道设计简述根据工可,设计电力管线设置方案如下:10kV电力管线在东侧非机动车道下采用沉底式十六线电缆沟形式,位置靠近人行道边线侧;沿线路口采用四层六列过路排管的形式;每隔约200米预留一处三层四列过路排管;隔墙南路与黄埔东路交会区采用四层八列排管的形式接顺黄埔东路电力管线。过路排管设计采用MPP单壁波纹电缆导管,公称内径150mm,管顶至地面埋深1m,电缆排管在工井内的管口在施工完毕后必须用管盖进行防火封堵,封堵标准需按供电部门要求进行。电缆沟内电缆支架采用复合材料,表面光滑,无尖角和毛刺。电缆沟每隔10米左右盖上电力标志牌,在两个工井之间设置1~2处走向标识,标识样式按供电部门要求。排水管道敷设时,应有倾向电缆井侧大于等于0.2%的排水坡度。电缆井10kV电缆沟每隔20米设检查井一座,每隔60米设置工井一座。每隔约200米设置一座三通井及12线过路排管,每个电缆井于装饰盖板上设置标识,应明显标注供电警示标志、权属单位、抢修电话、井盖承载等级、井盖编号等管理信息。电缆沟排水电缆沟内不设排水井,通过纵向坡度不小于0.5%流向附近电缆井集水口。检查井、工作井、三通井等电缆井内均设置Φ200PVC管集水口一个,管内需填满粗砂。管排入就近雨水井。电缆沟防火10kV电缆沟每隔200米设置防火墙一面,防火墙材料采用防火环保膨胀模块。施工时,砌筑防火环保膨胀模块后,防火环保膨胀模块与电缆之间的缝隙采用耐火泥材料封堵密实。接地电缆沟通长敷设Φ12的热镀锌圆钢做水平接地极,每隔20米,即检查井内设置一根垂直接地极L50×5×2500mm,并在工井内设置一接地测试板。要求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欧姆,如不满足,则需补打接地极。水平接地极与垂直接地极焊接部位需涂抹防锈漆。装饰井盖检查井、工作井、三通井井盖均采用装饰型井盖,井盖设施顶面须铸有权属单位名称与标识、抢修电话、所执行技术规范的代号、承压等级等标记。井盖设施须具备防盗功能,防盗铰链轴须使用不锈钢螺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填充式井盖顶面应填充广场砖、石材、沥青混合料等使其外表与周边地面材料相同,铺砖工艺应做好与周边材料的对缝处理。其余未尽事宜,均按照《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附图中电力部分相关要求实施,本次不另出大样图。土建部分设计规范(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5221-2005;(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200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1;(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 GB50204-2002;(1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JTJ076-95;(13)其它相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及标准。建设条件2.1地形地貌隔墙南路工程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滨江新城规划区域内,基本呈南北走向,起点位于西滘河,终点位于黄埔东路,沿线地貌为冲积平原地貌,用地现状为道路、厂房及种植地,地势总体较平坦,局部起伏大。拟改造道路地段钻孔地面标高6.12~11.30m。2.2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2.2.1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露,互通区域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冲积层(Qal)、残积层(Qel)及燕山期花岗岩(γ)。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描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ml)素填土层(地层编号1):灰黄、灰色,松散,由中粗砂、粉土、砂质粘性土及花岗岩碎块石堆填组成。本层全部钻孔均有揭露,厚度1.10~5.90m,平均3.52m,层顶标高6.12~11.30m,裸露地表。本层取得6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主要定名为粉粘土、粉质粘土及粉土,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23次,实测击数N′=6~92击,平均值为7.4击;杆长校正击数N=5.6~9.0击,平均值为7.2击,标准值为6.8击。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90kPa。2、冲积层(Qal)本层为珠江三角洲冲积物,主要为粘性土及砂土。2.1淤泥质土(地层编号2-1):深灰色,饱和,流塑,含腐植质及粉细砂,局部夹团状粉砂,略具臭味。本层局部分布,本层于ZK1、ZK3、ZK5、ZK7、ZK10、ZK13、ZK16、ZK17、ZK18、ZK28、ZK29、ZK30、ZK31、ZK32、ZK33、ZK34、ZK35、ZK36、ZK38、ZK39、ZK40共21个钻孔有揭露,厚度0.90~6.90m,平均3.73m,层顶标高3.06~7.90m(层顶埋深2.20~4.10m)。本层取得1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26次,实测击数N′=2~5击,平均值为3.3击;杆长校正击数N=1.9~4.2击,平均值为3.0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50kPa。2.2细砂(地层编号2-2):灰色,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石英,次棱角状,分选性一般。本层局部分布,仅于ZK1、ZK3、ZK7、ZK19、ZK20、ZK32、ZK36、ZK41、ZK42共9个钻孔有揭露,厚度1.00~6.10m,平均3.03m,层顶标高-0.28~5.56m(层顶埋深0.60~2.00m)。本层取得3组砂样进行筛分析,颗分结果为细砂,其颗粒分析结果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9次,实测击数N′=7~8击,平均值为7.3击;杆长校正击数N=5.7~6.9击,平均值为6.4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00kPa。2.3粉质粘土(地层编号2-3):灰、灰褐、灰黄、褐红色,可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组分较均匀。本层仅于ZK2、ZK4、ZK6、ZK8、ZK9、ZK11、ZK12、ZK14、ZK15、ZK21、ZK22、ZK24、ZK27、ZK29、ZK30、ZK31、ZK35、ZK36、ZK37、ZK38、ZK39、ZK40、ZK42、ZK43共24个钻孔有揭露,厚度1.00~10.60m,平均3.42m,层顶标高-1.59~7.13m(层顶埋深1.00~9.10m)。本层取得6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33次,实测击数N′=6~14击,平均值为10.7击;杆长校正击数N=5.5~12.2击,平均值为9.1击,标准值为8.5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50kPa。2.4淤泥质土(地层编号2-4):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腐植质及粉细砂,略具臭味。本层局部分布,仅ZK2、ZK4、ZK6、ZK8、ZK9、ZK11、ZK12、ZK14、ZK19、ZK20、ZK21、ZK22、ZK23、ZK24、ZK25、ZK26、ZK27共17个钻孔有揭露,厚度1.30~6.50m,平均3.44m,层顶标高-0.01~3.84m(层顶埋深3.80~7.50m)。本层取得4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17次,实测击数N′=2~4击,平均值为3.3击;杆长校正击数N=1.8~3.7击,平均值为2.9击,标准值为2.7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60kPa。2.5粗砂(地层编号2-5):灰、灰黄色,饱和,稍密,主要成分为石英,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混少量粒径为1~3cm石英质卵石。本层局部分布,仅ZK2、ZK19、ZK20共3个钻孔有揭露,厚度1.00~1.40m,平均1.13m,层顶标高-0.58~1.81m(层顶埋深5.50~8.40m)。本层取得1组砂样进行筛分析,颗分结果均为粗砂,其颗粒分析结果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2次,实测击数N′=12~14击,平均值为13.0击;杆长校正击数N=10.0~12.2击,平均值为11.1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70kPa。4、残积层(Qel)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根据状态分为硬塑状砂质粘性土。砂质粘性土(地层编号3):褐黄、褐红色,硬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约含20%石英砂。本层于ZK1~ZK4、ZK6~ZK12、ZK14~ZK34、ZK36~ZK39、ZK41~ZK43共39个钻孔有揭露,厚度0.85~8.20m,平均厚度4.38m,层顶标高-7.08~3.08m(埋深5.10~14.70m)。本层取得14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51次,实测击数N′=16~29击,平均值为20.7击;杆长校正击数N=11.7~24.4击,平均值为16.6击,标准值为15.9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200kPa。4、燕山期(γ)花岗岩本次钻探揭露的花岗岩,按其风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带:4.1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4-1):褐黄、褐红色,矿物风化剧烈,原岩结构可辨,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本层于ZK1~ZK28、ZK31~ZK43共41个钻孔有揭露,揭露厚度0.20~7.60m,平均厚度2.76m,层顶标高-12.08~1.73m(埋深6.10~18.20m)。本层取得7组土样进行常规试验,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及附表5:土工试验分层统计表。进行标贯试验40次,实测击数N′=41~66击,平均值为48.2击;杆长校正击数N=29.9~49.5击,平均值为36.5击,标准值为35.3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350kPa。4.2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4-2):灰褐、黄褐色,矿物风化强烈,原岩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石状,遇水易崩解。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本层于全部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度3.00~3.90m,平均厚度3.25m,层顶标高-13.68~0.46m(埋深6.6~19.80m)。本层进行标贯试验36次,实测击数N′=71~92击,平均值为78.9击;杆长校正击数N=51.8~64.4击,平均值为57.3击,标准值为56.5击。详见附表6: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500kPa。2.2.2地下水1、地下水概况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补给:根据地下水的水力学特征,可划分为第四系上层滞水、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上层滞水、孔隙水:赋存于填土及砂层中,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条件较好,主要通过地表渗流排泄,其次为向上的大气蒸发,季节性水位变化明显,常随地表水的水位变化而变化。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岩的风化裂隙之中,含水层无明确界限,埋深和厚度不稳定,其透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含泥量。风化程度越小、裂隙充填程度越大,渗透系数则越低,基岩风化裂隙水为微承压水。施工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80~2.10m(标高4.82~9.9m)、稳定水位埋深1.10~2.40m(标高4.92~9.80m),水位变化幅度约1~2m。2、环境水的腐蚀性判别根据所取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为HCO3-—Ca2+·Na+型。本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层渗透类型为A类。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02-2011)附录K相关条文综合判定:场地地表水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场地水水质分析成果及建筑材料腐蚀性判定表取水位置PH值矿物成分含量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性Ca2+(mg/L)Mg2+(mg/L)Cl-(mg/L)SO42-(mg/L)HCO-3侵蚀性CO2Ⅱ类环境地层渗透干湿交替长期浸水ABZK296.3162.5354.18130.8970.069.25014.95微微微弱微ZK326.0919.4913.398.6236.983.0839.2微微微微微ZK417.0525.985.9116.1442.822.5093.45微微微微微3.土的腐蚀性评价场地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场地土易溶盐分析成果及建筑材料腐蚀性判定表编号PH值HCO3-(mg/kg土)Cl-(mg/kg土)SO42-(mg/kg土)Ca2+(mg/kg土)Mg2+(mg/kg土)对砼结构的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腐蚀性对钢结构的腐蚀性ZK2-16.78111.58107.7497.2532.4212.16微微微ZK28-37.13159.39152.63106.9712.164.86微微微ZK29-17.90337.9144.89340.37162.089.72微微微ZK31-17.24366.6035.91184.77190.4414.59微微微ZK41-17.33334.7353.87116.70109.4012.16微微微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规定。2.2.3场地稳定性和地震评价1、场地稳定性差、适宜性差,通过地基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本工程的建设。2、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17条,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抗震地段划分为对抗震一般地段。本工程市政道路抗震设防类别可定为标准设防类(丙类)。电缆沟工程3.1电缆沟主体结构3.1.1一般规定电缆排管和电缆沟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防水等级标准为二级。结构耐火极限不低于1h。3.1.2电缆沟十六线lOkV电缆沟标准断面尺寸为1.41m×1.30m(内净空),侧墙厚为240mm,垫层厚为100mm。沉底段盖板采用120mm厚预制钢筋混凝土砼盖扳。电缆沟每25~30m设一道沉降缝,缝宽30mm,内填夹沥青浸透纤维板,外用密封胶封口。3.1.3工井十六线电缆沟工井盖板采用120mm预制钢筋混凝土砼盖板,二十四线电缆沟工井盖板采用150mm预制钢筋混凝土砼盖板盖板,电缆盖板印有供电警示标,方案须报供电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3.2地基处理电缆沟按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fa≥100kPa设计,回填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0%。地基处理统一由道路工程考虑。施工时若发现土质的实际情况与设计要求不符,须通知设计人员及地质勘察人员共同研究处理。3.3电缆沟设计技术要求(1)电缆沟纵向每隔0.8m应有承托支架,支架宜使用复合材料支架;复合材料支架主要性能指标序号项目名称要求1支架设计使用年限50年2承载重量(一托二/一托三)1.7kN/1.9kN3耐腐蚀性能≤1.5g/m²4阻燃性能≥27%5简支梁冲击试验≥70kJ/m²(2)电缆沟纵向排水坡不小于0.5%。地下水位低于电缆沟底时,电缆沟每隔10m设置自然集水口一个;地下水位高于电缆沟底时,采用UPVC110管(i>1%)与就近雨水井连接并采取防防倒灌措施。(3)电缆走廊在人行道上设置电缆标志牌;在绿化带或泥土路段设置电缆标志桩。电缆沟每隔10m处设置电缆标志牌。每隔20m设置一个标志桩。所有电缆井口应设置电缆标志牌;(4)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工业水管沟的上方;(5)电缆盖扳的尺寸出现高差的情况下,需进行放坡处理,放坡坡度不宜大于15°。(6)电缆盖板的尺寸以及承载力按照图纸要求执行。(7)沉底段电缆沟盖板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3.4电缆排管技术要求电缆排管敷设设计要求(1)管材选用通信保护管和电缆保护管:车行道下均采用MPP(改性聚丙烯)单壁波纹电缆导管。MPP(改性聚丙烯)单壁波纹电缆导管的机械物理性能序号项目指标1环刚度(3%),S2,kPa≥50.02环段热压缩力(70℃±2℃),kN≥0.503维卡软化温度(10N,50℃/h),℃≥1354弯曲半径≤20ID8滑动摩擦系数≤0.359接头密封性能接头无渗水同时管材需满足DL/T802.8-2014《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的要求。(2)人行道路段埋管覆土深度0.5m,车行道路段埋管深度1.0m,回填采用石屑。如果局部路段人行电缆排管覆土深度小于0.5m及车行道电缆排管覆土深度小于1.0m时采用钢筋砼包管加固处理,但电缆排管覆土不应小于0.3m。(3)电缆导管的底部需有不少于lOOmm厚的垫层,垫层基础采用C15素砼。(4)并列排管管壁净距不小于90mm(受条件限制时净距可缩小),埋管段每隔1.5米需设一个管枕,排管按单条管长度6米标准考虑。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4.1主材料及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制砼盖扳:C30砼;电缆沟主体:砖砌;电缆排管包管砼:C20砼;素砼垫层:C15砼。(2)钢筋强度等级直径≥lOmm者,采用HRB400级,fy=360N/mm²;直径<lOmm者,采用HPB300级,fy=270N/mm²,技术标准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3)钢材角钢采用Q235B钢,质量符合GB/T1591-2008规定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外露钢构件一律做热镀锌处理。(3)砌体:M15防水水泥砂浆砌MU20砖,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砌体技术标准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4.2电缆沟砌筑砖砌筑前要复测量,确定方向后进行砌筑,应提前24h浇水湿润。砖砌砂浆要充分搅拌均匀,确保砂浆质量,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必须在拌成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温度超过30℃时,应在拌成后2h内使用完毕,超过上述时间的砂浆,严禁使用。砖砌体要横平竖直,竖缝要错开,灰缝饱满均匀,水平灰缝宜为10mm,且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5施工顺序及施工注意事项5.1施工顺序道路开挖至换填底标高——道路软基处理——路基施工——电缆沟开挖——电缆沟沟体砌筑——吊装预制盖板——土方回填——路面结构施工。5.2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先摸查清楚工程范围内的各种管线,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2)本工程范围有雨污水管、箱涵以及桥梁等同时实施时,应协调好先后施工顺序,避免重复施工;(3)电缆保护管必须保持平直,施工期间防止水泥及砂石漏入管中,覆土前电缆管端口须用管盖封好:(4)施工回填时,应严格按200mm厚度分层夯实,压实度须满足道路工程设计要求;(5)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问题,由施工单位提出,经业主、设计、监理等有关各方商量措施,再实施:(6)其余未尽事宜均应满足相关施工、验收规范。6安全生产技术要求(l)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