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理解《红楼梦》的悲剧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因此我的教学要点是:初步了解作家、作品,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红楼梦》的悲剧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学情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课文篇幅较长,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的两三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尤其我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毕竟缺乏阅读经验,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知识尚浅,而且他们也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之前我询问学生的阅读情况时,全班没有一人完整的读过《红楼梦》,接触阅读的也寥寥无几。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尽量简单处理。于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大胆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具体做法是: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理解《红楼梦》的悲剧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播放音乐《叹香菱》)“自古红颜多薄命”。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荷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诗咏叹的就是薄命女子香菱。不过在她短暂而孤苦的一生中,也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一节,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二、资料助读,了解相关知识分发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字资料1.关于作者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前80回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2.关于《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全书规模宏大,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红楼梦》塑造了一群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曲折而不幸的遭遇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同情。“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3.关于香菱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本为姑苏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儿,出身富足之家。但在三岁那年元宵节看花灯时被拐,十几岁又被呆霸王薛蟠强抢为妾。后来薛蟠娶了正妻夏金桂,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受尽凌辱,直至被折磨而死。4、和本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香菱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激发了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三、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探究: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黛玉是怎样指导香菱的?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明确】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

问题二:【明确】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问题三:【明确】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设计理念】课文篇幅较长,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学习方式】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进行归纳。四、研读赏析品析人物形象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人物出场入场活灵活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作者对香菱进行描写的语句,品析香菱学诗的精神。【提示】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和侧面描写。【设计目的】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讨论。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1)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2)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3)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五、理解《红楼梦》的悲剧内涵(播放音乐《葬花吟》)曹雪芹写了一场由女性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随着薛蟠的归来,香菱终究离开了大观园。等待她的,是薛蟠正妻夏金桂的敌视与折磨……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凌辱,终得病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的被毁灭,是悲剧;美的被蹂躏,是大悲剧。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欺凌,终被折磨而死;风流灵巧,性情刚烈的晴雯终被嫉妒含冤而死;孤芳自赏,才情过人的黛玉终因爱情无望泪尽而死;志比天高,不让须眉的探春远嫁他乡,一去不返;擅长丹青,聪明灵秀的惜春遁入空门,永伴青灯……曹雪芹的书斋名叫“悼红轩”,是表明他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一部红楼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设计目的】初二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情感体验都尚浅,并不能达到理解《红楼梦》悲剧内涵的深度。但是把握这一点对认识《红楼梦》这部名著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六、拓展延伸,情感体验活动:对联结对游戏。下联是: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内容来补充上联。【设计目的】设计这一活动不只是为了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也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能够认识到香菱学诗的榜样力量。同时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香菱学诗》评测练习1.填空。《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分析教学中抓住了香菱学诗这个中心问题来设计问题思路,教学设计结构清晰,主线分明,知识由浅入深,通过赏析人物形象香菱,结合香菱的悲剧命运引出了《红楼梦》的大悲剧内涵,学生初步了解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悲剧艺术,这样一来即便没有读过红楼的学生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悲剧艺术有了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但是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虽然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多次引导,但是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大胆表述的不多,对香菱的品析不深入,于是我的讲解就偏多,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没能得到很好的展示。而且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的太少,即使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学生全书读完的没有一人,接触阅读的也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才能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课文篇幅较长,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的两三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尤其我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缺乏小说阅读经验,小说阅读知识尚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尽量简单处理。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片段,我询问学生的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