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教案_第1页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_第2页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_第3页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_第4页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初三化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学问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洁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由于不纯的氢气燃烧简单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学问。

二、推动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猛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试验探究:粉尘爆炸。(试验7—2)

试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布满罐,观看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布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快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快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猛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猛烈。在肯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试验可知,在面粉厂四周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学问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常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现: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

(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2)禁止放易燃物;

(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4)当心火灾——氧化物;

(5)禁止烟火;

(6)禁止带火种;

(7)禁止燃放鞭炮;

(8)禁止吸烟。

师:依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当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由于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急。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留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需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学问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猛烈。在肯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学问

教学反思:

鉴于同学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故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动身,让他们在熟识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神秘,并把所学的化学学问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2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肯定转变”及“一个可能转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试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当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试验现象相联系,说明缘由。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留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假如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依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娴熟把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B.40C.56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行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行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日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3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学问和技能:知道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进展的关系特别亲密。

过程和方法:通过同学间相互争论沟通,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同学亲近化学、喜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2.激发同学对化学的奇怪   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熟悉化学的价值。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同学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同学的

学习爱好,对同学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提出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同学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很多美妙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盼望了解化学的剧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熟悉化学、利用化学和进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现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学问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同学结合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老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试验、图片、影像资料、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同学能以轻松开心的心情去熟悉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深厚的化学学习爱好,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老师引导同学做趣味性试验,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同学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异→同学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同学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看”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同学猜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预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同学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消失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奇怪   心。导入

要求同学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索

让同学在观赏精致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剧烈的求知欲。[讲解]这些精致的图片都与化学亲密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别材料产生的奇妙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会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同学在剧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育同学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觉)[播放录像]: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观赏]:

走进化学世界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同学的思维,使同学在轻松开心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同学阅读教材,并思索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争论,沟通对化

学的熟悉。

培育同学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一般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同学对“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的.熟悉。

拓宽同学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熟悉,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进展密不行

分的关系。

引发同学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同学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索或小组争论。

引导同学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化探究[假设]:假如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小组争论,提交结论。

让同学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生活中到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同学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学习方法

1.勤思索、敢提问、善沟通、常总结。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看、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赐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到处有化学。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索、敢提问、善沟通、常总结。(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看、务求真。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试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育观看、记录、描述和分析的力量,以及合作、沟通和评价的力量。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同学的探究试验为主,因此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同学,使同学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同学同学求实的探究精神。2.培育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同学理解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同学亲身体验从试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同学的探究活动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同学对化学试验的熟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到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叙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

炼金的作坊就是今日的化学试验室的前身。

3.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的化学成果与制造都是在试验室中反复地试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需重视化学试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试验边完成下表)

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今日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试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神秘。

2.组织同学进行试验讨论,叙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认真观看蜡烛的组成、

外形、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具体的记录。(提示同学用水作为参照物来讨论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别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外形,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稍微的气味。(2)假如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觉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同学的回答表示充分的确定,让同学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看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

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外形有没有什么转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宁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稍微地闪耀,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假如没有风,

火焰可以始终保持稍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其次层火焰较光明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光明而不刺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外形、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白什么?[可以看处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其次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上升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确定同学在试验探究中的表现,连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看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看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快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想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白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同学: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觉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马上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试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7.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4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与老师

缺席老师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同学基本学问状况分析

1、同学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肯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把握。

2、同学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简单混淆。

3、盐与金属反应的学问点中,盐必需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需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同学较简单忽视的问题。

4、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殊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基本内容

1、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育,特殊是强调学习对比的试验方法。

3、目标:

1)把握依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推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挨次来推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同学熟悉量变到质变的详细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育同学的分析归纳力量。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试验的分析,使同学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同学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学问:把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把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力量:培育同学阅读和自学力量。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力量。

思想教育:培育同学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物质的共性与共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分。培育同学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盐的化学性质。

[提问]依据已学过的学问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酸—新盐+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AgNO3+HCl—BaCl2+H2SO4—CaCO3+HCl—NaHCO3+H2SO4—[争论]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盐必需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碱(可溶)—新盐+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FeCl3+KOH—

[小结]盐和碱必需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盐(可溶)—新金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