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凤鸟”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由图腾信仰的载体,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成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湖南西部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戳印有明显的凤鸟纹图案,且有的凤鸟翅膀还承载着太阳形象。在稍晚于高庙遗址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图案,这些形象无疑与原始先民的精神信仰有关。上古圣王在建国、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凤鸟相伴,《吕氏春秋》载黄帝曾令伶伦听“凤凰之鸣”来制作音律,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中载有舜帝时表演《箫韶》乐舞,使得“凤凰来仪”,并以此来彰显舜帝的功劳。这些记载中关于凤鸟翔舞的表达,折射出凤鸟作为文化原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古人独特的信仰体系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作为“鳞虫之精者”的龙和作为“羽虫之精者”的凤。随着巫性时代的退场,龙崇拜将麟麟与神龟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并逐渐衍生出龙兽崇拜模式,同时凤崇拜则将现实性的孔雀、白鹤、雄鹰、燕子等瑞鸟纳入其中,逐渐构成了凤鸟崇拜模式。相比较而言,龙兽崇拜因固有的神圣性,使其作用空间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和族缘信仰领域,而凤鸟崇拜则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分世俗性,这为其对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音乐是凤鸟模式发生作用的重要领域。由于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凤鸟模式发挥效能的领域实际上是“乐舞”和“音乐文学”。就乐舞而言,“凤凰来仪”或“鸟兽率舞”成了基本的叙事逻辑,这最大限度地建构了乐舞的神圣性。就音乐文学而言,凤凰及以之为首的各种瑞鸟不仅是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而且它们也逐渐演化为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料库。先秦时期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据考证,《诗经》中的鸟类有41种,涉及的诗篇多达79篇;在屈原、宋玉的赋中“凤”字出现了56次,并且经常变名为鸾鸟、朱雀、玄鸟等。凤鸟体系在文明起源之初便与天地建立了联系,扮演起了道德载体的角色。孟子以“凤凰之于飞鸟”,来比喻君主对民众的意义。到了汉代,凤凰与道德的关系获得了最充分的建构,凤凰不仅形体被赋予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更是与君王的功业相联系,《春秋繁露》有言“恩及羽虫,则凤凰翔”。随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等逐渐成为艺术法则,凤鸟的文化形象也就被固定了下来。凤鸟体系除具备道德指向之外,自由、适性亦是其应有之义,因此,在石器时代的遗存中除在祭祀中看到的凤鸟之外,还包括大量“无功利性”凤鸟体系成员形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笔下的鹏鸟使是他自由理想的寄托。随着道家哲学影响的深入,凤鸟体系的自由、适性的内涵也就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在艺术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文学中有了相对固定的意象运用。在绘画中借助鸟类表达自然之趣的作品屡见不鲜,在日常生活中“百鸟朝凤”“凤舞九天”等不仅突出了百鸟之王凤凰的崇高地位,也成为人们集体性的美好愿景。(摘编自韩伟《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材料二:凤凰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考古发掘显示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凤鸟形象。商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凤纹所占比例较大,构建了凤凰神异、威严的整体形象。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凤凰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春秋战国时孔子曾被尊为凤凰,楚庄王则自喻为凤凰。先秦以凤喻人的例子寥若晨星,这与凤是神的观念有关。魏晋南北朝时品藻人物成风,凤喻士人在此时逐渐出现,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常常用来统称群官或贤臣,也指称具体官员,另外刚及第者、官宦家子弟都可被称为凤凰;甚至寻常百姓、道德低下者也可喻为凤凰。祥瑞观念在唐朝明显弱化,见则天下太平的凤凰却屡屡出现在唐代人的普通生活中。“尔非凤炙麟麟肉,焉能一挂与齿牙”“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盖覆西施凤花锦,身作匡床臂为枕”“凤辇迎风采紫阁,鸾车避日转彤闱”,可见,唐人吃穿住行一样也少不了凤凰。唐诗中的凤凰离神权越来越远,生活意味越来越浓,装饰性越来越强,凡是与凤凰有一点关系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都冠以“凤”字加以美化,如凤钗、凤髻、凤灯、凤炉、凤铎。“凤”字在前组成的双音节词极多,有一部分形成于唐代。日常生活中凤凰也围绕着女性,织布绣花时多用到凤凰图案,婚姻情爱用凤凰表达,直至身上衣服图案都离不开凤凰。凤凰女性化、柔美化,是唯美化有力的证据。唐人追逐华贵的生活,写诗则讲究华丽的文风。凤凰增添唐诗的形式美,如“交颈文鸳合,和鸣彩凤连”“凤仪常欲附,蚊力自知微”用文鸳和彩凤、凤仪与蚊力构成对仗;唐诗中用到凤凰的典故亦多。如“有威者凤,非梧不栖”。凤凰世俗化是唯美化的基础,唯美化加剧了世俗化。(摘编自李虎子《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石器时代文物上的凤鸟图案中,有的凤鸟翅膀上方承载着太阳的形象,这无疑与原始先民的精神信仰有关。B.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逐步形成的凤鸟崇拜模式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份世俗性,这为凤鸟形象影响艺术领域创造了可能。C.唐代凤鸟文化的世俗化体现在由君王到普通人指代上的彻底转变;唯美化体现在对生活的美化和唐诗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上。D.“凤凰世俗化是唯美化的基础,唯美化加剧了世俗化”,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对唐代凤文化的深层思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关于舜帝时“凤凰来仪”的记载,既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也表明了凤凰与乐舞关系的源远流长。B.在真实反映唐朝人生活的有关影视剧中,观众看到居室里挂着“丹凤朝阳”的画作,就可想象到屋主的富庶。C.唐代人用凤凰指代自己或他人,既美化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满足了指代对象的虚荣心,这样的做法不可取。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及引用论证的手法,但二者在论述的思想方向上却是明显不同的。3.唐诗中凤鸟意象呈现出世俗化和唯美化倾向的原因在于祥瑞观念被弱化。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弱化严重程度的一项是()A.鸳鸯殿里参皇后,龙凤堂前贺至尊。(贾岛《上杜驸马》B.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杜牧《偶呈郑先辈》C.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韩愈《辛卯年雪》D.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李白《赠瑕丘王少府》)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头一段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5.《南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见则天下安宁。”请结合文本中相关论述,对这段话做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同:都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都是为了引入正题,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异:材料一突出凤鸟形象作为图腾的精神意义;材料二突出凤鸟形象的变异。5.凤凰形体被儒家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的思想内涵,表明凤凰扮演着道德载体的角色;“见则天下安宁”,凤凰降临,意味着天下安宁,把凤凰和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彰显君王的功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由君王到普通人指代上的彻底转变”错误。由原文“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错误。由原文“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中载有舜帝时表演《箫韶》乐舞,使得‘凤凰来仪’,并以此来彰显舜帝的功劳”可知,“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于文无据。B.“就可想象到屋主的富庶”错误。由原文“在绘画中借助鸟类表达自然之趣的作品屡见不鲜,在日常生活中‘百鸟朝凤’‘凤舞九天’等不仅突出了百鸟之王凤凰的崇高地位,也成为人们集体性的美好愿景”可知,画作反映的是屋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显示其富庶。C.“美化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满足了指代对象虚荣心”错误。由原文“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常常用来统称群官或贤臣,也指称具体官员,另外刚及第者、官宦家子弟都可被称为凤凰;甚至寻常百姓、道德低下者也可喻为凤凰”可知,用凤凰指代自己或他人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以“凤”表示“至尊”的高贵。B.“凤”指的是平民衣裙上的装饰,祥瑞观念的弱化程度最严重的。C.以“凤”表示大自然的伟力,带有神话崇拜色彩。D.将“鸾凤”和“神仙”对举赞美别人。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开头说到“凤鸟”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由图腾信仰的载体,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成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且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材料一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通过这些考古发现以及记载中关于凤鸟翔舞的表达,从而提出凤鸟作为文化原型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观点。所以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是为了引入正题,为文章的主题服务。材料二第一段开头说到凤凰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并且从考古发掘中发现显示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凤凰形象,并且到了唐朝凤凰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材料一第一段也是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都是为了引入正题,为文章的主题服务。材料一第一段说到它由图腾信仰的载体,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成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且从考古的发现也可以看出凤鸟形象作为图腾的精神意义。材料二第一段说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凤鸟形象。商周则构建了凤凰神异、威严的整体形象。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凤凰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材料二突出凤鸟形象的变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及进行运用的能力。由原文“凤鸟体系在文明起源之初便与天地建立了联系,扮演起了道德载体的角色。孟子以‘凤凰之于飞鸟’,来比喻君主对民众的意义。到了汉代,凤凰与道德的关系获得了最充分的建构,凤凰不仅形体被赋予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更是与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可知,凤凰扮演了道德载体的角色,特别是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而《南山经》中记载“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可见凤凰形体被儒家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的思想内涵,表明凤凰扮演着道德载体的角色。由原文“成书于春秋时期《尚书》中载有舜帝时表演《箫韶》乐舞,使得‘凤凰来仪’,并以此来彰显舜帝的功劳”“凤凰不仅形体被赋予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更是与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可知,把凤凰和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彰显君王的功劳。而“见则天下安宁”,凤凰降临,意味着天下安宁,把凤凰和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彰显君王的功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文本二:不正面描写敌人,一味关注我方军民人情美人性美,必然无法正面和具体描写战争或战斗场面,这样会不会掩盖至少是让读者看不到战争本身的残酷,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战争?尤其当作家代表战争受害者一方时,这种未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一味追求美好的写作方法,会不会本末倒置?孙犁的“抗日小说”确实不经常写到大规模战争场面。小规模的战斗,也避免描写血腥屠杀。无论敌人覆灭或我方牺牲,都以极俭省的笔墨轻轻带过,战斗场面始终放在远景。最有名的是《荷花淀》,写刚刚成立的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一船日军,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两话:“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这之前和之后,年轻媳妇们的欢歌笑语,她们在背后对解救他们的丈夫们的充满娇嗔和自豪的议论,远远超过枪弹的声音,才是小说叙述真正的主体内容。但孙犁的“抗日小说”并不完全回避残酷。他写“残酷”,不是具体的战斗或敌我之间的流血与死亡,而是“北方人民”在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这场战争中遭受的极度的贫穷与苦难。战场上的残酷转移到人民的日常生计的艰难,体现为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与恐惧,这些内容的震撼力,即使孙犁的唯美的笔致,也不曾令其减少分毫。“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表现战争中的残酷,孙犁完全有材料,但他节制了笔墨,留出更多的空间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有节制的表现更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具有更大的暗示性,所以他丝毫不担心这样节制的描写会冲淡战争的“残酷”。只有从未经历战争的磨难、不知道“残酷”为何物的某些当代作家,才会拼命渲染“残酷”,生怕读者看出他不会写“残酷”。在这方面,孙犁的“含蓄”和某些作家对战争的“残酷”的刻意渲染,是有区别的。(摘编自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绘了北方冬天农村的景象,写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展现了乡村军民辛勤劳动的画面。B.小说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与残废军人卖的猪肉进行对比,突出了残废军人的猪肉品质好,表现了他敦厚的品质。C.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老板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D.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明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日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B.孙犁,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创作了《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C.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就发生在此期间。D.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8.文本一的“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关于孙犁“抗日小说”的观点,你赞同吗?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A7.B8.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②“我”是小说的叙事者,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③以“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9.赞同。①《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②《战士》通过战士们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以及通过村干部之口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③《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言,但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但敢于与敌人战斗,他们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暗示了宁静、祥和时代气象”错误。小说描写的环境虽然表面上宁静、祥和,但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危机四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B.“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错误。他的小说一般不正面描写战争场景。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如《荷花淀》虽然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可知,“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由“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我”是小说的叙事者,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以“我”的见闻和经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使表达更加亲切自然,能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赞同文本二关于孙犁“抗日小说”的观点。由“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由“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可知,《战士》通过战士们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以及通过村干部之口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由“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里,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等可知,《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言,但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但敢于与敌人战斗,他们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B.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C.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D.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撒兵以赴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历史。B.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C.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B.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C.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知军情。D.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2)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14.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C13.(1)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2)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以前。14.①关羽:喜欢恭维,粗心大意;目中无人,对人严苛。②吕蒙:为人谲诈,善惑人心。(“足智多谋,善抚人心”亦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陆逊到达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德,深深地自我谦恭,表示愿意尽忠和托付自己的前程。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定,不再有疑心,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赴樊城。“至”的宾语为“陆口”,所以应在“口”后面断开,排除AD;“稍”修饰“撤兵”,做“撤兵”的状语,所以应在“稍”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意思相同”错误。“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思是“问候”;句意:慰问和抚恤老人。“存君兴国”中“存”意思是“思念”;句意:思念君王,希望能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错误。由原文“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可知,吕蒙的确身体有病,以此为理由也是事实。B.“关羽智勇双全”错误。由原文“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可知,只说关羽向来勇猛,而未体现其智勇双全。D.“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错误。由原文“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可知,“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是在关羽“南还”时的事情。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矜”,夸耀;“陵轹”,欺压;“务”,致力于;“嫌”,怀疑。(2)“相”,代词,代指家中情况;“参讯”,询问;“无恙”,平安;“见待”,所受待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能力。由原文“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可知,关羽喜欢恭维,粗心大意。由原文“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可知,关羽目中无人,对人严苛。由原文“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可知,吕蒙为人谲诈。由原文“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可知,吕蒙善惑人心。参考译文:关羽进攻樊城,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征讨樊城而多留防守的部队,必定是担心我谋取他的后方。我时常患病,请分派一部分兵力回建业,以我治病为名,关羽听到这一消息后,必定撤走留守后方的部队,尽数开往襄阳。那时我们大部队从水路昼夜逆流而上,袭击蜀军空虚所在,则南郡可得,而关羽也就可以擒获了。”于是(吕蒙)假装病重。孙权就公开发布文书召吕蒙回(建业),暗中与(他)密商计策。吕蒙顺江而下到达芜湖时,定威校尉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现在如果出其不意,就能将他擒拿制服,应该妥善筹划此事。”吕蒙说:“关羽向来勇猛善战,我们很难与他为敌,况且他已占据荆州,大施恩德和信义,再加上他刚刚取得很大成功,胆略和气势更加旺盛,不易对付。”吕蒙回到建业,孙权询问:“谁可以替代你?”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而且没有大名声,不是关羽所顾忌的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如果任用他,就应该要他在外隐藏锋芒,内里观察形势,寻找可乘之机,然后(向敌人进攻)便可取得胜利。”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以接替吕蒙。陆逊到达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德,深深地自我谦恭,表示愿意尽忠和托付自己的前程。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定,不再有疑心,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赴樊城。吕蒙暗中到达寻阳,把精锐士兵都埋伏在船中,让一些人穿着平民衣服作为百姓的模样摇橹,船中坐着的人都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昼夜兼程,来到关羽设在江边的哨所,将江边驻守的官兵全都捉了起来,因此,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副将麋芳、傅士仁一直都不满意关羽轻视自己,加上二人供应军用物资没能全部运到,关羽说“回去后,当会治罪”,麋芳、傅士仁都感到恐惧。于是吕蒙写信游说二人开城投降。俘虏了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家属,对他们都给以抚慰,对军中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财物。”于是全军震恐,南郡因此道不拾遗。吕蒙还在早晨和晚间派亲信去慰问和抚恤老人,询问他们生活有什么困难,给病人送去医药,对饥寒的人赐予衣服和粮食。关羽家库存的财物、珍宝,全部被封闭起来,等候孙权前来处理。关羽听说南郡被吕蒙攻破,立即向南郡撤回,并且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到处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署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以前,因此,关羽的将士们都无心再战了。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儿子关平,均予以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余杭道中范成大落花流水浅深红,尽日帆飞绣浪中。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已禁风。牛羊路杳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匆匆?[注]本诗作于绍兴二十四(1154)年,作者二十九岁赴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了地点,诗中所写的田园风光正是诗人在赴余杭的路上所见。B.春花落入流水,或浅红或深红,诗人乘着船,航行在如锦绣一般的波浪中。C.桑叶因久旱而干枯,麦芒经不住风吹而摇动,主要表现诗人对农事的担忧。D.本诗写景由近及远,从江间到岸上,再到山中,写景工丽细致,层次清晰。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归隐生活所需不多,很容易办到。诗人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热爱。②何苦为了功名利禄而在旅途奔波呢?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追求仕进的厌倦。【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桑叶因久旱而干枯,麦芒经不住风吹而摇动”对诗句的理解有误,“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已禁风”的大意是说“新生的桑叶像眼睛一样迷离,诗人揣测应该是需要雨水了,麦芒在摇动,仿佛禁受不住风吹”,这里是写诗人的一种猜测,并非实写,从中可看出诗人观察乡间景物很仔细,可见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同时“主要表现诗人对农事的担忧”理解有误,对诗人感情分析不准确,颔联虽流露出对农事的担忧,但是更主要表现诗人对乡村的喜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作于作者二十九岁赴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时。诗中前六句,作者借景抒情,由近及远,从江间到岸上,再到山中,描绘在赴余杭的路上所见之景,春花落入流水,或浅红或深红,诗人乘着船,航行在如锦绣一般的波浪中。从诗中所写的田园风光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的喜爱。(2)尾联:“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匆匆”的大意是“五棵柳树能占多少土地呢?何苦为了功名利禄而在旅途奔波呢?”尾联运用反问加用典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追求仕进的厌倦。面对桃花源般的村落,诗人不由得让诗人想起陶潜,那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地种得不怎么样,“草盛豆苗稀”,可是门前的五棵柳树却长势极好,那就自号“五柳先生”吧,诗人长时间地在外奔波,反复调换任所,确实厌倦,辞官隐居能要得了多少地呢,我又何苦整日漂泊在这江湖之间?这不如归去的归隐之心就尽显纸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今昔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白日闲极无聊消磨时光的生活状态。【答案】①.出师未捷身先死②.长使英雄泪满襟③.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乳戏分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捷”“襟”“荠”“矮”“斜”“窗”“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电视上和网络里,我不止一次听到草海这个柔软的名字。我在网上见到过许多草海的美图。那辽阔的海面上,泛黄的水草在初冬的冷风中,低头摇晃。成群的黑颈鹤三三两两地翱翔在碧空之下,在荒草丛中横卧的渔人的旧木舟,不远处的水畔花间,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忙着拍照那多梦的青春。黑颈鹤灰白的羽翼油光发亮,它们修长的双腿,正从海面浮出,溅起的浪花从它们趾间滑落。说不清自己是怎样喜悦的心情,当真真切切地走进自己①的草海,当轻而易举到只需推开窗就能见到梦想已久的草海风光,以及那风光中的黑颈鹤和辽阔无垠的海时,只觉得那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优越感②。这就是我梦想了许多年的草海。它属长江水系,为横江之源,它汇聚了流自周边的海子河、东山河、白马河、大中河等溪涧河流。你可以从江家湾码头远眺,也可以在西海码头近观,在月光的抚摸之下,微波细浪会直朝眼前奔来。水畔,寂静的羊关山、店子山、门前山等山脉和海子屯、温家屯、夏家屯、攀家营、土家屯等闲散的村落,默默地守候着这一片温厚的海。出下,屯营里的乡友们正披着月光盘点着一日的收成,那肥硕的鱼虾还在网兜里③,这些便是小城威宁的市民们次日的盘中美肴。丰水之际,鱼虾成群,渔民们远销他地,让万民共享草海美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答案】18.①心驰神往②油然而生③活蹦乱跳19.成群的黑颈鹤翱翔在碧空之下,渔人的旧木舟横卧在荒草丛中,不远处的水畔花间,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忙着拍摄那多梦的青春。20.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微波细浪”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之态,以及微波细浪的涌动之势。流露出作者对月下草海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形容对草海的向往之情,可用“心驰神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②处,语境形容优越感自然而然的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处,语境形容鱼虾的活泼欢快,可用“活蹦乱跳”。活蹦乱跳:活泼、欢乐,生气勃勃的样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成群的”与“三三两两地”语意矛盾,可以删掉“三三两两地”;二是中途易辙,主语“旧木舟”怎么样没有说完,后面又出现主语“女子”,改为“渔人的旧木舟横卧在荒草丛中”;三是搭配不当,“拍照……青春”动宾不搭配,改为“拍摄……青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抚摸”“奔来”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微波细浪”人格化,写出人的动作情态,描绘出月光的温柔,微波细浪的动感,表现出作者对月下草海美景的喜爱。拟人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更鲜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很多伟大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品质——好奇心。好奇心可谓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李政道说过:“好奇心非常重要,我们搞科学离不开好奇心,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奇心事关问题的提出,而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新知,其前提就是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创新必须要有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①;没有了问题,我们就很难去深究,我们的科学就很难一步步向前推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一味地遵循标准答案,很少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只喜欢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做,那么,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②,将来进入研究领域之后,很难提出创新问题。很多重大科学发明都是源于好奇心,比如,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有一次在游船上,看到有人在展示实体电磁体,心生好奇,随后他自学电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发明了电报。③,但只有保持长期的好奇心,才能促使人不断地去探索,从而成就事业。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权转让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协议
- 精神专科护理门诊规范化建设
- 苏州变更离婚协议书
- 道路工程转让协议书
- 事故认定书和解协议书
- 超市鞋架转让协议书
- 萝卜书摘婚后协议书
- 边贸生意转让协议书
- 项目自负盈亏协议书
- 公司给员工社保协议书
- 驻足思考瞬间整理思路并有力表达完整版
- 《艺术概论》章节测试及答案
- 普通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阑尾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护理查房
- QC小组培训教材流程
- 青岛科技大学Python程序设计期末复习题
- 无菌技术操作培训-课件
- 开曼群岛公司章程
- 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六篇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表格模版(共3个)
-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年产1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