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_第1页
演示文稿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_第2页
演示文稿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_第3页
演示文稿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_第4页
演示文稿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第八章地下水动力学当前第1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第一类越流系统:弱透水层的弹性储水释水可忽略不计,而且在主含水层抽水期间相邻含水层的水头保持不变。第二类越流系统:考虑弱透水层的弹性储释水,且相邻含水层在主含水层抽水期间水头保持不变。第三类越流系统:既考虑弱透水层的弹性储释水,同时考虑相邻含水层水头随主含水层抽水而变动。第八章越流系统中的承压完整井流

二、越流系统分类当前第2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一、基本方程的确立1.方程的假定条件:①主含水层与相邻含水层初始水头面水平且相等(图8-1-1)②主含水层抽水期间,相邻含水层的水头保持不变;③弱透水层的弹性储释水可忽略不计;④相邻含水层中地下水越流补给主含水层水,地下水在弱透水层中水呈垂直一维流动;⑤主含水层地下水渗流为水平径向二维流动;§8.1、第一越流系统中的定流量井流

50年代中期,汉图什(M.S.Hantush)和雅可布(C.E.Jacob)研究了这个课题当前第3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⑥其他条件同泰斯假定:含水层均质,各项同性,等厚且水平分布;渗流服从达西定律;完整井;主含水层中地下水瞬时释放。当前第4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根据上述条件,利用ξ2.2建立的越流系统不稳定承压井流的微分方程(2-3-24)式只是越流强度W需要依其具体条件建立关系。

越流强度W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面积补给主含水层的水量,因次为L/T。依据前面所给的条件,越流强度W为式中:H0为主含水层的初始水头;H为主含水层的水头;为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为弱透水层的厚度当前第5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2.数学模型当前第6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通过积分变换,由此定解问题可解得降深方程当前第7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当K’=0时,弱透水层变为隔水。物理含义上:越流补给无法实现,补给量为零,第一越流系统变为承压泰斯模型。解析解当t比较小时,u较大,这时含水层水头刚刚开始下降,越流补给还没有开始起作用,因此t比较小时,汉图什公式应与泰斯公式一致。3.汉图什公式讨论当前第8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b)对比汉图什公式和泰斯公式当r,B相同,同一时刻t

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说明越流含水层比无越流含水层降深要小,这是由于越流系统主含水层得到越流补给量后,在满足同样抽水量要求时主含水层本身的弹性储存释放减少了,因而降深s要小一些。3.汉图什公式讨论当前第9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在同一径距r处,与泰斯公式对比来看,越流系统主含水层降速比无越流含水层要慢,同样,当t足够大时,在一定范围内,越流含水层各处水头下降速度相同。3.汉图什公式讨论c)水头下降速度当前第10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d)当K0:虚宗量零阶第二类贝赛尔函数(表8-1-2)实际上,当Smax:表明第一类越流系统中的井流可以形成稳定流动,泰斯模型是不可能形成稳定井流的。实际上,当3.汉图什公式讨论Smax为最大降深当前第11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e)汉图什建立时要求相邻含水层主含水层初始水头面水平且相等,实际上,通过证明显示:抽水前水头H0保持稳定(相邻含水层和主含水层),则可直接用汉图什公式;若H0不稳定,那么抽水期间观测到的降深S要经过天然动态校正。才能使用汉图什公式。3.汉图什公式讨论当前第12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原理:二、井流试验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

第一类越流系统地层的参数,除了导水系数T和水头扩散系数a之外,还有越流补给系数。(一)不稳定井流实验1、标准曲线对比法两端取对数当前第13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步骤: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图8-1-3);绘s-t实测数据;保持坐标轴平行,拟合曲线,记录可以看出:对于定流量Q抽水,实测的lgs-lgt曲线与理论曲线

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是其纵横坐标彼此平移了和值,反之,如果确定了平移和值,则可确定地层参数。当前第14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当前第15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根据下式分别计算T和a值,即两曲线拟合以后,可任找一点匹配,记下对应的四个坐标值已知r/B和r,可以计算出B值。当前第16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2、拐点法当前第17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1)同一观测孔s-lgt上任一点的斜率m;(一)、原理当前第18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2)、s-lgt曲线有一拐点,可通过s对lgt二阶导来确定:当前第19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8-1-31)(8-1-32)当前第20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3)拐点处斜率当前第21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4)拐点处降深:当前第22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5)建立拐点i处降深si写斜率mi之间的关系:(6)s-lgt曲线对称于拐点i。当前第23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7)当

当前第24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a.一个观测孔,如果抽水试验时间是足够长,使得可以使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在单对数坐标纸上绘s-lgt曲线。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smax。计算拐点i处降深si,即根据si确定s-lgt曲线上拐点i的位置,并从图上确定拐点处的时间ti。做拐点i处切线,求拐点斜率mi,即2.1拐点法的应用当前第25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计算r/B值:7.已知r/B和r求B。计算T值:计算a值:计算过程中注意:当前第26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

如果抽水时间较长,各孔水位最大降深Smax值均可从s-lgt曲线外推得到,则上述步骤对于每个观测孔都适用。每一孔均可独立计箅地层参数,最后取其平均值。

如果抽水时间不够长,不能从s-lgt曲线上直接外推确定Smax值,但s-lgt曲线的直线部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则可用下列步骤确定地层参数。①毎个观测孔的水位数据均单独作以曲线;②各井分别从图上确定直线部分的斜率m;③在r-lgmi坐标系统上,将各井的相应数据投上,并作最合适的直线④从图上确定此直线(r-lgmi)的斜率;⑤计箅B值,依据方程(8-1-34)式,有两端对lgmi导数,得b.多个观测孔当前第27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⑥从r-lgmi直线与lgmi轴的交点得到r=0时的mi值,记为(mi)0⑦计算T值,将r=0和mi=(mi)0代入8-1-34即得⑧计算各井的Si⑨确定各井的ti,已知si,可直接从曲线上确定ti;⑩计算a当前第28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3.切线法

由方程

(8-1-31)看出,当含水层的水头扩散系数a相当大,越流补给系数1/B较大而观测孔至主井的距离又不远时,拐点出现的时间

ti

是非常短的,以至实际观测数据在坐标系中基本上均落在拐点之后。换言之,实测的s-lgt曲线往往看不出拐点,而很快地趋向稳定(图8-1-9)在这种悄况下求参数,拐点法已失效,但可采用切线法。这是一近似的方法,它只需一个观测孔的数据。当前第29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当前第30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步骤:①作曲线,并用外推法确定值(图8-1-9)②在曲线上任取一点p,记下其坐标t和s;

③国P点作曲线的切线,并测其切线的斜率m;④计算eq

和W(q)值,由(8-1-46)

计算出f(q)后,利用表8-1-3查得eq

、W(q)和q值;⑤计算T值,由(8-1-44)得⑥计算值r/B,由(8-1-37)式,有先计算值,在由表找出值⑦计算B值,已知r和r/B可得B。⑧计算a值,按(8-1-28)式计算,即当前第31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二)稳定抽水试验如前所述,当a值相当大面1/B又很大时,抽水试验在短时间内就可接近稳定。这种情況,如果有较多的观孔(3个以上,最好有5、6个)、可利用稳定抽水试验的数据来确定地层参数T和B,但不能计算a值。1.直线图解法前已导得,当r/B值较小时(如r/B≤0.05时)可利用方程(8-1-8)式由此可见Smax与r的关系,在Smax-lgr坐标系中表现为一条直线(图8-1-10),其斜率为此直线在lgr轴上交点处的r值为因此计算步骤:和B=0.89r0当前第32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计算步骤:①各观测孔的s-t数据投在Smax-lgr坐标系中,并作曲线,然后用外推法分别确定各孔的Smax值;②将Smax-r数据投在Smax-lgr坐标系上并作直线(理论上要求r/B≤0.05),测量其斜率m=ΔSmax/1个对数周期③根据方程(8-1-59)和(8-1-60)式计算T和B值;④验证:利用所计算的B值,检查用来作直线所依据的数据点是否满足r/B≤0.05,否则直线应重新做。当前第33页\共有35页\编于星期二\11点2.标准曲线对比法此法建立在方程(8-1-7)式的基础之上,即此法的原理与前面所述的相类似,其计算步骤简述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