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单元青春飞扬第二单元名人风采第三单元亲情永恒第四单元爱情哲学第五单元地灵人杰第六单元崇敬生命第七单元百味人生第八单元人生思辨第九单元家国情结第十单元汉语基础知识第一单元青春飞扬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青春就是一场远行/韩寒金缕曲·赠梁汾/纳兰性德青春是什么?是勇气,是爱国;是梦想,是才华;是自强,是奋斗……青春不朽,无关年龄。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该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该是什么样子?满怀壮志,积极向上;满腔热血,勇往直前;重担在肩,志存高远……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者,国之未来也。生逢其时,既是追梦人,又是圆梦者。青春是奋斗出来的,唯有奋斗才会让青春无悔。每一代青年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和担当,每一代青年人都是未来辉煌的缔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青年,新时代的奋斗者,应该脚踏实地,不负韶光。无奋斗,不青春。越努力,越幸运。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
民国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而处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老师和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国家观念。学生们求学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更多是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改变国家的命运。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但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形势很好,大师依然有风范,校园照旧有弦歌。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师。这篇文章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所做的一场演讲。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年过50,他依然重视年轻人的成长,关心国家的命运。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一个月以来,我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了,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有许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如我想做农民,怎么改良土壤,怎么改良种子,怎么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们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会才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焉刚。”一被物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成钢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我们拿这三件视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彻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为学与做人》以“为什么进学校”发端,引出“为学与做人”的问题。引用孔子的话指出“成为一个人”应具备三个条件:“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首先,文章剖析了不惑。人们要达到不惑,要完成三个层级:常识的积累,有专门的学识,最重要的是智慧的养成:一是要使思维变得细密踏实,二是要使脑子变得条理清晰。其次,针对不忧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仁者不忧的观点。仁者之所以能做到不忧,不外乎舍弃了常人所热衷的成败与得失。最后,文章剖析了属于意志力范畴的“不惧”。一是要心地光明,才能够保持勇气;二是要控制个人的欲望,“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才会意志力强。接着作者以“三条标准”批评现在的教育,告诫青年先要学会做人,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学子们真挚的关爱。对如何做人进行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剖析。最后,作者对听众发出了质询,揭示了青年的现状,令人隐忧,给人以触动,唤起青年的共鸣,进一步发出号召,号召青年养足智慧,建立好的人生观,磨炼意志。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者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未必都使用演讲稿,不少著名的演讲都是即兴之作,是由别人经过记录流传开来的。但重要的演讲最好还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尤其是学生的演讲,因为演讲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条理。其二,帮助演讲者熟悉演讲内容,消除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
青春就是一场远行/韩寒
“成人礼”是前人留下的一种礼仪。人的一生要接受新生礼、毕业礼、婚礼、葬礼,而作为人生中一个很重要阶段的“成人礼”却逐渐被忽视。《成人礼》是由湖南卫视和《中国青年报》等共同打造的青春盛典特别节目,旨在展示90后青春一代于己、于家、于人、于国的盛大情怀,体现他们怀抱理想、感恩尽责、关爱奉献、忠义担当的时代特质。《成人礼》自2009年开始,每年一次。2012年湖南卫视与《中国青年报》再度携手,天娱传媒以青春的姿态全程加盟,线上线下,火力全开,并突破品牌囹圄拉开2012湖南卫视成人季序幕。以年轻的视角,打造全国首档青少年选择盛典———“18岁的选择”。这一年韩寒被邀请参加节目。韩寒的亮相成为现场最大的惊喜。当晚,韩寒畅谈18岁的选择,在现场鼓励所有的18岁青年,忠于自己所热爱的,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不要害怕嘲笑。他告诉全场的18岁青年朋友,不要惧怕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热爱,因为那是自己心底最想要的选择,大胆去尝试去做,在行动的过程中肯定会遭到旁人的嘲笑,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去做了,你就成功了。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18岁,我正在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我的远行就这样开始了。刚上火车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终于可以离开我的父母了,我的家乡,然后我熟悉的环境,我终于可以离开他们,要去北京。至于去北京干嘛,我也不知道。因为据说搞文化的人都要去北京。但是,我现在告诉大家,其实不是这样的,以后千万不要被这句话给迷惑住了。搞文化,哪里都能搞,只要你有一颗自己想做事情的心,在哪里都一样。然后,在火车上,我就开始回忆。上海到北京的火车,都是在傍晚发车的,没过多久,天就黑了。然后,我看到了窗外,很多昏暗的灯光,然后,有很多的自行车,我就想起了我小的时候。我小的时候,特别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在我们镇上,我是出了名的亭林镇最速男。我骑车很快,很多人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我一眼,他们就吓得会躲得很远。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很自卑,这个事情也要告诉大家,这说明了,的确经济的独立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一直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然后,我跟我的父亲说了很久,我的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有了这辆山地车以后,我就开始骑得更远更多,把几乎整个镇上,所有的犄角旮旯都骑了一遍。和所有的山地自行车一样,不出一年,这个车就被偷掉了。然后,让我们说回到火车上吧。这一路我几乎没怎么睡觉,因为以前无论如何,我都是在家的旁边,那十几公里骑车,等到了晚上,我都会回到我的家里。无论我那个时候多么的叛逆,对父母多么的厌烦,但,我终会回到我的家里。但我在火车上,到了北京以后,我的家就真真切切地离开了我1200多公里。我不知道我去北京究竟要干嘛,而那个时候,也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所有写作的那些在学校里的经历,已经用完了,但我又不想再写那些校园小说,我希望写一些和社会有关的。可是,我刚刚踏上社会,这个社会在我面前刚刚打开,我对它一无所知。但是在后来我找到了我所热爱的东西,那就是赛车。我把所有的版税,都用于去参加赛车。去买了一辆赛车改装它,然后呢,就去参加全国的锦标赛。但是因为版税什么的很有限,所以我的车很破,那个时候看着那些大车队的车手,从我眼前开过的时候,脚一踩油门,就是噼噼啪啪的那种排气管的声音特别的响。而我一踩油门,跟他们一样,也是噼噼啪啪的声音,但那是排气管掉在地上的声音。虽然头两年的成绩很差,但我却一直很开心,因为我找到了一个目标。我虽然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钱都用光了,快要租到北京的山里去了,但是,我还是很快乐。是的,我想要说的,其实跟远行,跟我们的这个选择,跟旅行没有任何的关系。我要说的是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伴侣,你去哪里一点都不重要。旅途上任何一样景物,你要去的任何目的地,其实真的不重要,但是你的伴侣很重要,因为如果你和一头猪同行的话,你去哪里你都会觉得像在猪圈里。然后你如果在路上,被一头疯狗咬了的话,你一样要去医院。所以我觉得,旅行不重要,你所热爱的是最重要的,因为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你会受到很多的排挤。度假和旅行,其实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那我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停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一切。那我就喜欢骑车,喜欢远行,喜欢写作,后来喜欢赛车。在我小的时候喜欢阅读,喜欢钓龙虾,喜欢踢足球。这就是我的兴趣,让我的人生有了目标,也让我有了一技之长,不给这个社会造成负担。所以,同学们,远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他人嘲笑,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在后面笑你,你做得好,做得坏,都会有人在笑你,不要怕被人嘲笑。就算你喜欢研究蚯蚓,或者你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哪怕你立志于,要做第一个华人的美国总统,不要紧,Justdoit!谢谢大家,谢谢!《青春就是一场远行》是一篇叙事散文,最早出现在演讲现场,用比较随意的方式口述了青春时期较为完整的历程。叙述历程时在整体上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在驶向北京的火车上插叙了一部分回忆,接着讲自己在北京的种种经历,最后得出大家都想知道的答案。从语言角度来讲,《青春就是一场远行》偏向于口语化,平静地娓娓道来,具有感召力,强调互动性。从当时现场观众的反应看,它是相当成功的,直白朴实,不追求华丽辞藻,只求公众共鸣。本文强调远行并不重要,去哪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和伙伴,青春就是要在不断寻找一切你感兴趣的事物的过程中解除你的困惑与不解,强调了从自我发现、自我调适到自我解决。关于《飞驰人生》影评,飞驰的不只是赛车!1.电影讲了一个过气车王重新爬起来的故事,剧情非常简单,结局出乎意料,也让人意犹未尽。2.电影的故事改编自韩寒作为赛车手的真实经历,能感受到回顾往昔的柔软心境。和前两部电影不同,这一次的私货段子、人生感悟更本真,更让人信服。3.我个人觉得励志、热血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搞笑只属于附庸品。即便当代类似“你有什么梦想”的话已经把励志玩坏了,但超燃的后30分钟还是会感动一批“在路上”的年轻人。4.飞驰的不只是赛车,更是人生。中年危机的人,放手一搏,张弛冲出悬崖的那一刻,其实才是圆满了,因为他说过“不是一定要赢,我只是不想输”。5.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残酷、悲剧的东西,比如张弛上节目求钱,叶经理说要去旅游却去给人摁电梯……6.生活中,你我皆是张弛。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但我们心中的那份执着和守护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每一个渺小的梦想,都值得被尊重;通往成功的漫漫长路,总伴随着冷眼和嘲讽;任现实如何残酷,不忘初衷,不改热忱,不畏将来,不妄自菲薄,更不轻易言败。7.《飞驰人生》是韩寒给自己的一份交代,顺便告诉世界,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我正与热爱的一切在一起。8.韩寒自编自导的《飞驰人生》,不仅献给他自己所热爱的一切,更是对所有追梦人的崇高致敬。阴差阳错嬉笑荒唐,皆是人生必经的修行,看似诙谐风趣一笑而过,曲终落幕总有知音人潸然泪下。喜欢韩寒,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一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鼓励大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那个勇敢的韩寒。我们或许没有韩寒的能耐,但是我们可以有他的勇气。
金缕曲·赠梁汾/纳兰性德
据顾贞观记云:“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可知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这首词是顾贞观应聘为纳兰揆叙家庭教师,与纳兰性德一见如故,结为挚友时纳兰性德填写的词。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首词写于二人相交之初,表现出作者纳兰性德乍逢知己的狂喜、豪情与感慨。该词情感直露、奔放,使一个“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但直露却不浅薄,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眼界高,气势足,大有睥睨一世之慨。二是善用“顿挫”。如上片由开篇的“狂生”转入“谁会”的落寞,再转为“青眼高歌”的昂扬,继而跌入“英雄泪”的感慨,最后以“月如水”宕开一笔,一气贯穿而又跌宕有致。三是用典恰当。读者阅毕自然联想到屈原、阮籍、李贺和平原君,从而使词作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该词上片言风尘京洛,乍逢知己,狂喜不已,青眼相加,门第并不能成为障碍;下片说两人以心相许,郑重约为知己,哪怕横遭风波,情谊亦不会动摇。全词慷慨淋漓,跌宕生姿,与他的其他词作之凄婉缠绵颇为不同,将重交谊、笃友情之执着展露无遗。作者鄙视名利而喜结交饱学超俗之士,与顾贞观交情甚深。顾贞观仕途失意,只任过秘书院典籍的微职,但是作者却视他为知己,不仅平等相待,而且在他及他的朋友遇到麻烦时都是尽力帮助。词词,文体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抒情诗体。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来。始于南朝,中晚唐定型,兴盛于宋,所以我们常说“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乐章诗余、琴趣等。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趋于衰落。词的特点: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它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一般分为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阙),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词是极少的。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差异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第二单元名人风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何光沪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为后人作出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从“见贤思齐焉”的孔子到“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苏轼,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甘做‘小小螺丝钉’”的雷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他们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人类历史才会不断进步。他们是我们一生的挚友。翻开书本,走进历史殿堂,感受名人风采,领悟名人精神,汲取力量与勇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带领我们长大,带领我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带领我们去寻找人生的幸福。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时,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0岁的苏轼考中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近榜首。苏轼的宦途正要开始,突然母亲病故,遂引发人生无常、生死之思。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离。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因作此诗相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此诗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慨,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颔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写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惜当下。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已经展示出了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海上灯塔,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畅,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始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这八位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何光沪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是何光沪为特蕾莎修女写的《活着就是爱》一书的中文译本所做的序言。《活着就是爱》作者是特雷莎修女,本书收集了特蕾莎修女的谈话、祷文、默想和书信,充分反映了她对人那份深切的爱。她的一言一语极具震撼力,既能振奋人心,也能安慰心灵。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女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修女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用于救助穷人的事业。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做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治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在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疫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特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上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workersofMother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为这本书写序,实际上我是不配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名字不配与特蕾莎的名字放在一起。我之所以还是写了,不仅是因为无法推却编辑朋友的嘱托,而且更因为这嘱托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理由,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关于特蕾莎的事迹说得太少(因为她从不多说自己),而且更因为我愿意多了解一下她的事迹,并且向读者朋友介绍。我自信有时能写漂亮的文章,特蕾莎从不自信(她说:“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却终生做着天底下最美丽的事情。我相信,这篇文章一点儿也不漂亮,恰恰是因为她做的事情太美丽。漂亮的文章不能给街头的弃儿带来什么东西,但是特蕾莎的仁爱修女会给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带来的,不仅有饮食和被盖,而且有内心的温暖,有做人的尊严,有来自天上的爱!她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死于苦难之中,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伸出援手,将我们可以给出的食物、衣服和爱心带给他们!她更提醒我们:饥饿者需要的不单是食物,受冻者需要的不单是衣服,无家者需要的不单是住房,他们同你我一样,所需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亲切的关系,还有人对人的情谊和关心,还有很少人愿意给予陌生人的爱心!读到这些,我们能不羞愧吗?我们每天从报纸上、杂志上、广播里、电视里看到和听到这么多的人在受难,我们每天在城市里、乡村里、邻里中、家庭中感受到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但是,我们往往无动于衷!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在一个玩世不恭盛行、贪婪压制人性的时代,特蕾莎,这个来自偏僻乡村的瘦小妇女,能够挺身出来,走进苦海,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这份爱,来自何处?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就在她那些简洁的话中……特蕾莎修女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圣女。她不仅仅把一生奉献给了穷人、孤儿、病人、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的临终者,而且执着地让自己做了一辈子一文不名的穷人;然而她所创立的仁爱组织却有四亿多资产。她不仅从物质上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让人们感到人格的尊重和被爱的温暖。为此,她忘怀自我,情愿下跪。圣洁,在她那里呈现出完美无瑕;大爱,在她那里发挥到极致。全文展示了特蕾莎修女感动世人的人生事迹,从而诠释出特蕾莎修女“大爱”的真正内涵。文章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阐述。①特蕾莎修女的精神:特蕾莎修女的大爱是饱含真诚尊重的大爱;②特蕾莎修女的一生历程:她的一生是为穷苦人奉献爱心的一生;③特蕾莎修女精神的影响:她的真爱无私值得世人感动、深思。该文引用特蕾莎修女的话语和作者的某些对比性、哲理性语言,也是相当出彩的。序言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现代作品的序言可分为作者序言、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言三种。作者序言顾名思义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译者序言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本文是梁衡所写的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美丽跨百年。玛丽·居里(1867—1934),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91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她还被多国聘为科学院院士。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被一起移葬先贤祠。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尤其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激励了很多人。一九九八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比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一八九六年一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一八九六年五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零点一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二十五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一八五二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五十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一○八二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十项奖金、十六种奖章、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六十七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四十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一九九八年十月此文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居里夫人的故事世人皆知,然而在作者妙笔生花下却成另一番景致:她蜕去了身上的光环,一改严肃的面孔,玛丽·居里这个沉静的波兰女子,优雅生动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文章讲述了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坚定执着、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文中选择“美丽”作为主线,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优雅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显在读者面前,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接着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然后写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作者通过居里夫人向世人阐释美丽的真正内涵。作者以“美丽”为切入点,从居里夫人的外貌美,到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性之美,成功刻画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形象。这让世人理解到,居里夫人的美丽绝不在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人格魅力。全文笔调清朗,语言流畅、凝练、深邃、柔和,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细细读之,如清风扑面、朗月当头,又如良朋在座、灯火照人,情深理重、阔达深远。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平实描写和议论,既突出了居里夫人研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又深刻挖掘了居里夫人坚定、执着、高尚的人格精神,使文章内容具有了发人深省的哲理意味。梁衡的散文梁衡作为当代著名散文家,其散文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不管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哲理散文,都是大手笔、大境界,处处呈现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盈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独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梁衡的人物散文情调高昂,豪放激越,理趣并重,具有超凡的艺术境界。他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名垂后世、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至百世的文人。他的人物散文抒发对笔下人物的景仰之情,感怀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大背景下命运跌宕的悲情壮阔,展示其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他解读人物时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仰天长啸,时而高歌赞美,都是有所思有所感时情不自禁地流露。梁衡在他的散文中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将情之所钟,将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第三单元亲情永恒项脊轩志/归有光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傅雷家书(节选)/傅雷母爱似水,点点滴滴;父爱如山,浑厚深沉。亲情似歌,美好一生;真情如金,弥足珍贵。有一种爱,如山似水;有一种爱,血浓于水;有一种爱,刻骨铭心;有一种爱,净化灵魂……这就是源于血脉亲情、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父爱与母爱。父母之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避风港,时时接纳我们,包容我们,温暖我们;父母之爱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让我们奋力前行,敢于迎接风雨和挑战。就是这样一种爱,绵延千年,亘古不变;就是这样一种爱,需要儿女一生珍爱。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每个匆忙的身影旁边,爱人的支持始终相随,友人的话语不断响起。父母艰辛的养育、亲友默默的关怀、爱人无私的付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深刻的含义,更为我们战胜挫折、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父母、感悟亲情、懂得真情,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融入社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获得人生的幸福。让我们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爱的流淌,在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感恩父母、亲友、爱人陪伴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就自号“项脊生”,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同时用这样的名字怀宗追远。《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久试不第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原文可分为两大部分,自“余既为此志”以前为《项脊轩志》。若干年后,又加了一段后记,就是“余既为此志”起的段落。所以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着意描写轩室环境,描绘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修葺前,项脊轩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总之,项脊轩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修葺后,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一小段的描写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第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客观地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此可悲一也。第二层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做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第三层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灾而幸存,均关题意。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第三段是作者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第四、五段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文章语言质朴,不加藻饰,叠词的使用增加形象美和语言美。明代散文明代散文流派较多,虽然散文创作没有出现类似唐宋八大家那样杰出的作家,但是对继承唐宋散文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明代中期以归有光的成就最大,他擅长抒情、记事类散文,通过平凡琐事抒发浓厚深情。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在肯定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同时,强调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法度,世称唐宋派。唐宋派作家的散文能直抒胸臆,做到文从字顺,朴素自然。尤其是归有光,善于即事抒情,描绘家庭琐事,真挚动人,“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像《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都是具有这样特色的作品。正是归有光、马中锡、王守仁等唐宋派诸散文作家的努力,使明代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爱心献给你》课件
- 文学记忆的现代性反思-洞察分析
- 《热管及其性能测试》课件
- 《物业投诉处理》课件
-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团队协作的关系探讨
- 全球视野下的创新科技产业概览
- 办公环境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字体设计建议
- 办公环境变革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 健康生活习惯助力工作生活双丰收
- 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 红色澳门回归纪念日PPT模板课件
-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名校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股骨Hoffa骨折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课件
- 仓储业行业SWOT分析
- 县委书记在县委审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2023年版: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版)
- 平凡之路歌词全文
- 商务英语口语与实训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英语二》模拟试卷一
- 报刊杂志发放登记表
- 大学物理(下)(太原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