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
强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共。分)
1.(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
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土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答案
选C项。
【结束】
2.(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
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结束】
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I)
【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
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
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
第1页共23页
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
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
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
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
项。
【结束】
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
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安抚使司(帅司)
卡运使司(漕就]
-i—褪点刑狱司(宪司)
'’5举常平司(礴'
L即州J或知府等)
fg县(或县令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
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结束】
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
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C
【点拨】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
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
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
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
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结束】
6.(2008年江苏高考3题)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第2页共23页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A
【点拨】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
此应选A项。
【结束】
7.(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答案】C
【点拨】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结束】
10.【选择题】(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答案】D
【点拨】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
【结束】
8.(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第3页共23页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点拨】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
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
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
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
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结束】
【结束】
9.(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
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答案】A
【点拨】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
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
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结束】
10.(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L•战子笫
□实素子力
国小处子弟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第4页共23页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
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创立后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本题图示可了理解到,
进士的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
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数有限。本题选D项,ABC三项说法与所学不符。《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
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
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
误。
【结束】
11.(2009年上海高考5题)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似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
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
科举制。
【结束】
1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点拨】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
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
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
案为C。
【结束】
第5页共23页
1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答案】A
【点拨】“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此
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
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o
【结束】
14.(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
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答案】D
【点拨】选项A,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A项;选项B,枢密使是北宋时
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B项;选项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
非明朝官职,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
【结束】
15.(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8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寻找历史政治制度的可借鉴之处。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唐朝中央官制
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结束】
16.(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
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点拨】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
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
第6页共23页
【结束】
17.(2009年海南高考6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
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结束】
18.(2008年海南高考3题)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献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
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答案】A
【点拨】“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
(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
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
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结束】
19.(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
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
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
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
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结束】
20.(2009年海南高考5题)“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答案】C
【点拨】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
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第7页共23页
【结束】
2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
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人,代表中央
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结束】
2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
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
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A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
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
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B项的措
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无宰相,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
【结束】
23.(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
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第8页共23页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点拨】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结束】
24.(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
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
C项正确。
【结束】
25.(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
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1).云南行省
【答案】B
【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
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
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o
【结束】
2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
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C
【点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
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此题考查的是对中
第9页共23页
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和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结束】
2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两宋的繁荣
与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
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结束】
2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H卷14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点拨】唐朝三省的职能是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执行。
【结束】
29.(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H卷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理藩院D.乌斯藏都司
【答案】B
【点拨】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理藩院和乌斯藏都司分别是
清朝和明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结束】
30.(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4题)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第10页共23页
A.①B.②C.③D.©
【答案】D
【点拨】元朝的宣政院管辖今西臧地区,即图中的④。
【结束】
3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4题)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2X3)D.③④
【答案】D
【点拨】属于容易题。木题考查对事物发展历程的概括表达能力。“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
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
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选项区分度很明显。
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就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君王主要通
过削弱相权甚至废除宰相来达到加强皇权的H的。那么,主要历代君主主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
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答案是D。
【结束】
32.(2008年上海高考A7题)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
【答案】C
【点拨】北宋建立以后,为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避免“黄袍加身”事件再次发生,采取了重文
轻武的政策,并削弱武将的权利。选C项。
【结束】
第11页共23页
3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4题)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
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B
【点拨】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
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结束】
34.(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
是-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
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
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
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
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
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
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
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
错误。
【结束】
35.(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
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宋分割相权
【答案】B
【点拨】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
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
第12页共23页
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
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
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
【结束】
36.(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
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
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
宋元话本、宋词等。本题考察的是宋朝相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其中②选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创立的,
所以排除ABD。
【结束】
37.(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
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①C.@@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跨度大,并考查学
生的识图能力。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是秦朝。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
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①为行省,应是元朝,图②为道,应是唐朝,图③为诸侯国,
应是春秋,图④为郡县制,应为秦朝,故A项正确,BCD顺序错误。
第13页共23页
【结束】
38.(2010年高考全国n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
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
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
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
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结束】
39.(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
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I).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点拨】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
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I)。
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制词语“元朝”,此题可用排除法,科举制开始形成于隋朝,排除A;殿试成为科举
定制是在北宋,排除B;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元朝建北京孔痈,实行科举制说
明元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第14页共23页
【结束】
40.(2008年上海高考A9题)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答案】C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而且当时的西藏是“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
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同时设有行省制度和“宣政院”。从图中可以看出推行了行省制度,是在元朝。选C
项。
【结束】
41.(2008年海南高考6题)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答案】D
【点拨】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
高官的,B错。唐朝的节度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分割宰相的军权,D符合题意。
【结束】
4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H卷13题)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
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第15页共23页
汉归义无长
图5
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
【点拨】从官印的印文“汉归义羌长”可知,不是结盟,也不具有属国的性质,西汉王朝的封国都是刘姓,
因此只是汉统治下一个区域。可注意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立。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
4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4题)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
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第16页共23页
【点拨】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
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运用概述的
方式进行组织。
考试内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分析:此题实际考查了自秦汉以来,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皇权不断加强的途径(方式)和作用。对于非
上海的师生而言,材料差不多就是教材的表述了,但问题(2)却不简单。答案1很新颖,要得满分确实
不易;答案2肯定是一普遍现象。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
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结束】
44.(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西周汉唐
C=>1=>③
©②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
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1: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第17页共23页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中,由第三个表
格可知,表格第:行应填写选官制度;由前两个表格可知,表格第::行应填写选官标准和依据。联系所学
知识可知,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第二问中,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回答应有述、
有评,论据充分,结合推举制和科举制的特点,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
点,说明了高考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主要考
查基础知识,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题,在评述汉、唐
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
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结束】
4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
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篓(ju)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
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
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
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
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一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
第18页共23页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
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
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
“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点拨】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
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
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权
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
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
人才的H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
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
角度作答。
【结束】
4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H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
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
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
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
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
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
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一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
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第19页共23页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己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
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
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
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
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II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
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
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
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
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
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
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点拨】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一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一次归结,
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
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本题考查人才选拔。本题要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
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
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
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
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
第20页共23页
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一问中,对材
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关键词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到
秦至汉初,''官有能而禄有功”、“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
能者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唐朝,“四善”,考核分为九等。分析德才观变化
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问中,答题关键词是
“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有评,也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
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结束】
4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I卷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
最为盛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央视频X快手《LIVE“来福”之夜》手晚 策划方案
- 市场营销活动与促销制度
- 医疗消毒灭菌制度
- 岗位职责车辆管理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精美课件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玉林客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4年黄石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4年宁夏客运员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鄂尔多斯客运资格证题库
- GB/T 38883-2020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
- GB/T 31288-2014铁尾矿砂
- GB/T 18488.1-2001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条件
- CRRT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共74张PPT)
- 外贸业务员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模板课件
- 血液透析中心火灾应急预案
- 二年级数学22-分物游戏-优秀课件
- 危大工程巡视检查记录
- ACS患者随访管理表1-3-16
- 苗木供货服务计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