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课件_第1页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课件_第2页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课件_第3页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课件_第4页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及其演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外交的起源(1)、神话中的外交赫尔墨斯、天使、菩萨(2)、人类学中的外交起源传令官、“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严格意义上外交具备的三个条件:1、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2、生产力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可能性和必要性;3、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第一节中国古代外交一、春秋时期:早期的外交惯例盟会是一种国际会议。聘问有关修好、庆贺、吊唁、通报情况、解答质疑探听虚实等。一般派大臣前往。质表示信任。二、战国时期:外交战略的出现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合纵连横合纵连横:韩非子《五蠹篇》曰:“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而攻众弱也。”苏秦、张仪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在于系统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出现

三、中央集权时期:

外交体系的建立隋唐时期的中国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东方独特的国际环境,无可匹敌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封建帝国时期的外交特点。在外交形式上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1、朝贡体系的特点

(1)、在思想上是儒家伦理观的外化(2)在文化上体现为华夷秩序夫远客知礼行义,何可称之夷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中国是一个以文化立国的国家,儒家文化从不强调民族的不平等,而重视文化的差异。孔子讲”有教无类”。(3)在国家关系上表现为宗属关系没有能够与中国抗衡的国家。战败或仰慕中华文明以及为了通商往来等目地,一些国家成为了中国的属国。中国既不干涉属国的内政,也不干预属国的外交,属国的标志是向中国皇帝称臣,奉中国正朔。(4)在运行机制上体现为朝贡制度藩和属国定期、不定期向中国朝廷朝贡的制度。首先,是属于礼仪。其次是为了贸易。2、外交的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亲王昭君、文成公主派特使宣扬国威

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班超、甘英、郑和。郑和航海图第二节欧洲古代外交近现代的国际关系的形成,欧洲国家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因此在现代外交研究中,外交的传统或延续性主要来自欧洲。欧洲古代外交也因此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地区形成了大约200个城邦国家。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准则。如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经宣战不能开战,使节不可侵犯,寺庙中的人不可以杀害,战场上的死者无论敌友一律掩埋等。同盟会议与古希腊国际社会。在外交方式上也有所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同盟会议”的设立。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合在一起,各国一律平等,每个国家选派一名正使和两名副使出席会议,每个国家有两票投票权。同盟会议决定宗教、战争、仲裁、缔约等重大问题。最初参加的国家有12个。同盟会议在共同外交规范的基础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均势原则。公元前492、490、480年,波斯以雅典人援助米利都为由,发动了三次征服希腊的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双方进行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雅典战败。古希腊的外交艺术。使节具有国王或元老院颁发的全权委任证书,使节交往频繁,其职能由传令官变成了演说家。雅典在通过外交演示其修建长城等行动中都表现出极高的外交艺术。二、希腊化和罗马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各城邦受到了极大削弱,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征服了希腊,前330年其子亚历山大建立了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不久即崩溃。从这时到罗马帝国的兴起,史称希腊化时期。外交由国际社会的交往变成了追求权力的斗争。服务于战争的外交。罗马共和国的崛起通过的是不断的对外扩张。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都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在战争的过程中,罗马人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方式。元老院总揽国家政治和外交大权,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条约都由元老院来决定,由公民大会通过。罗马帝国时期由20个祭司专门分管外交,他们根据祭司法来处理有关宣战、媾和、缔约等。很明显,罗马的外交始终是服务于扩张目的的。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分裂后的罗马帝国注重法律的外交

1、对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如何开战、战后如何处理敌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2、罗马人根据本国的《市民法》制定了处理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开启了国际法实践的先河。3、重视使节的国际保护三、中世纪封建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

公元768—814年,法兰克王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国家,建立了囊括西欧的查理曼帝国,并且在公元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LeoⅢ,约750—816年在位)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整个欧洲似乎又成了一个帝国。罗马皇帝成为世俗世界统治者,教皇成为精神世界统治者。查理曼帝国承认封建领主在所辖地区的政治权力和司法权力,这是后来出现私人战争权和私人外交的根源。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奠定了现代德、法、意三国的基础。封建割据加强,王权削弱,出现了中世纪特有的现象——私人战争权和私人外交。中世纪初期的外交特点:(1)外交权掌握在国王手中;(2)外交仍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3)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4)外交具有欺骗、狡诈的风格。

四、拜赞廷帝国的外交五、中世纪中期的教廷外交

从查理曼帝国时代起,欧洲的外交具有二元性质,即教廷外交和王权外交。教皇的权势从公元8世纪以来到11世纪日益扩大,教皇进而要求支配原罗马帝国的全部遗产。外交的中心大有由皇帝移至教廷的趋势。教皇势力的增强同世俗的王权发生冲突。罗马教皇和封建国王之间,既相互争权,又互相利用。

中世纪末期王权兴起与外交发展

中世纪末期,即14—15世纪,欧洲处于大变动时期,教廷势力削弱,王权兴起。1378—1417年,天主教会出现40年的大分裂局面,实际上是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对教廷的控制,争夺意大利半岛。

六、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

(1)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权力论《君主论》将政治学与伦理学彻底分离否定宗教道德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政治家应该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马基雅维利是旧时代的掘墓人(2)博丹的主权理论《论共和国》主权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主权理论源自欧洲的自然法传统。(3)格劳秀斯(HugoGrotius)格劳秀斯还提出,主权即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国家主权者是国家本身,它的具体体现是君主或少数人。国际关系即国家之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而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格劳秀斯的这些主张对于外交的理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法律依据,逐渐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4)霍布斯的整体主义主权观《利维坦》自然状态的假设社会契约论主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邪恶的自然状态主权一旦产生就不可分离、让渡(5)洛克的分权主义主权观《政府论》自然状态假设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权,“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不可剥夺的人权”如何保障人权不受强大的政府的侵犯是洛克关心的主要内容,因此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七、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常驻使节制度的建立八、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中心原则十分明确:一块领土上的统治者可以决定该领土上的宗教。这改变了过去一块领土上存在的多重效忠的现象,为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48年的欧洲第三节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中世纪外交的批判

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外交特点

1、从走上世界舞台之日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就带有明显的两重性。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君主外交和神权外交,提出了“国家主权”、“独立自主”、“主权在民”、“民族自决和独立”的思想,提出了“普遍和平与正义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但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它们在国际关系中不能始终坚持这些原则。

2、从18世纪开始,外交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单独的外交机构。外交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摆脱了过去从属于军事的地位。

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外交充满着尔虞我诈。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手段主要是剑与火的军事手段,但也不乏外交上的欺骗、威胁手段。

4、结盟外交在资本主义时代具有特殊意义。英国长期以来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与欧洲大陆的次强结盟,以扼制首强。

5、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外交也存在干涉主义与不干涉主义的斗争。法国大革命初期曾提出不干涉原则,但在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封建势力抬头,神圣同盟建立,它维护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国际政治秩序,“正统主义原则”、“干涉主义”又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君主制国家外交的指导原则。

确立了关于外交官等级位次的制度

英国于1708年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成为英国法律的一部分。美国在1790年几乎一字不改地采用了英国的《外交优惠法》。

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同一级别的外交代表以递交国书日期来决定相互间的位次,这种外交位次的安排制度解决了由血统、姻亲关系、政治同盟关系来决定外交代表位次的争斗。1818年的亚琛会议又签订了关于驻办公使等级的议定书,规定驻办公使是公使和代办之间的中间等级。驻办公使同大使、公使一样,是向国家元首派遣的,而代办则是向外交大臣派遣的。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的基本原则一直延用至今。

二、西方外交惯例传到东方

1、东西方外交的第一次撞击——

1793年英国马戈尔尼访华承德避暑山庄(1703-1792建设)1793年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访华,图为英使在热河觐见乾隆皇帝的场面。

2、第一次鸦片战争——朝贡体系走向崩溃3、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三、帝国主义时期的强权外交和集团外交

1、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问题突出了。2、外交成为实现帝国主义大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3、结盟外交已发展为集团外交。结盟外交在奴隶制时代就已产生,但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借口下,用条约把利益相同的国家联结在一起,形成军事同盟。4、秘密外交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推动着军事集团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口号下加紧准备战争。

第四节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

一、无产阶级外交原则提出的客观基础

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原有的民族国家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欲望。为了开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列强以大工业生产的廉价商品和大炮作为武器,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奴役弱小国家与民族,占领殖民地,控制海洋通道,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而相互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

1、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2、和平的原则。

3、民族独立的原则。

4、民族自决的原则。5、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二、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对外原则

1、坚持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压迫。

2、坚持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平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解放斗争。

3、和平共处的原则。

4、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外交”

一、“新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

1、威尔逊的新外交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1856—1924年)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提出了

“十四点纲领”,在西方赢得了“新外交之父”的称号。

2、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原则与实践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

列宁将苏维埃俄国的对外原则建立在以下基础上:(1)高举和平旗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2)坚持民族自决权思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3)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原则,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民族自治”、“民族平等”、“民族自决”。二、拉美国家提出的外交关系原则

在1928年5月3日签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