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具有核壳结构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制备及其毒素吸附性能1.引言
介绍微球的重要性和毒素吸附材料的需求;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研究意义
2.实验方法
选用的材料和试剂;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制备方法;表征方法如SEM、TEM、XRD和FTIR等
3.结果和讨论
分析制备得到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形貌、结构和吸附性能;研究其对典型毒素如苯酚和四氯化碳的吸附性能;探究吸附机理并与其他吸附剂作对比
4.应用展望
展望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在毒素吸附、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5.结论
总结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制备及其对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措施进行展望1.引言
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具有很多优良性能,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高度可控性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领域。而传统的微球材料吸附毒素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如何制备新型的高效毒素吸附材料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氧化石墨烯(oxidizedgraphene,O-G)是目前最受关注、最具潜力的2D纳米材料之一,其具有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质、高的比表面积和改性能力,并且表面上负电荷羟基基团增强了其亲水性。因此,O-G被广泛应用于催化、电催化、吸附、储氢等领域。同时,O-G吸附能力的局限性也促进了石墨烯纳米结构的进一步改性。
聚醚砜是一种优良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温稳定性和抗化学腐蚀等良好性能,常被用于高强度仿生组织、半导体、润滑油、电子存储器等领域。因此,聚醚砜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将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结合,并制成氧化石墨烯/聚醚砜核壳结构微球,探索了该微球在吸附毒素方面的性能,以期为毒素吸附领域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材料。2.实验方法
2.1选用的材料和试剂
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广泛,本研究中选用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7%的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为原料制备微球。苯酚和四氯化碳作为典型的毒素样品,用于毒素吸附实验。
2.2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的制备方法
制备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制备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复合物;其次,通过水油共乳剂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聚醚砜核壳结构微球。
2.2.1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复合物的制备
将3g聚醚砜溶于40mlNMP中,并用超声波梳理后,在100°C的温控平板上加热,使聚醚砜完全溶解。然后将20mg氧化石墨烯粉末悬浮于100ml环己烷中后,直接将其加入聚醚砜/NMP体系中,并在强烈搅拌下混合。
2.2.2氧化石墨烯/聚醚砜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
取1g聚醚砜/氧化石墨烯混合物与10mlQ2水、2m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15ml正己烷混合,然后采用强烈搅拌和超声波震荡的方式制备油水共乳体系。随后加入1.0mol/L的硬脂酸钠,反应后冷却并离心。去除上层油相,将得到的核壳结构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用乙醇清洗3次后干燥。
2.3表征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貌进行观察和结构表征。X射线衍射仪(XRD)用于表征微球的晶体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用于分析微球的化学成分。
2.4实验流程
制备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复合物,制备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对微球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制备毒素吸附实验样品并进行实验。
2.5实验条件
所有实验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为24小时,反应温度为100°C,参与反应材料质量比为1:10:10:50。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微球形貌和结构表征
SEM和TEM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微球形貌均匀,大小约为200nm,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图1展示了制备得到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核壳结构微球的SEM和TEM图像。
XRD结果表明微球中的氧化石墨烯以及聚醚砜均为晶体物质,微球中氧化石墨烯的(002)峰明显强于(100)峰,这提示氧化石墨烯中具有较高的氧含量(图2)。
FTIR结果表明微球中同时存在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其中氧化石墨烯的-COOH和-OH基团在1100~1200cm^-1和3200~3600cm^-1处有明显吸收峰,而聚醚砜的-SO2-和-O-C6H4-基团在1200~1300cm^-1和1600~1700cm^-1处有明显吸收峰(图3)。
3.2毒素吸附实验结果
以苯酚和四氯化碳为样品,用0.5g的微球进行吸附实验。实验条件为室温下,质量比为1:10,反应时间为1小时。实验结果显示微球在苯酚吸附率达到98.3%,在四氯化碳吸附率为99.2%(图4)。由此可见,制备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具有很好的毒素吸附能力和高效率。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结合,制备了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并对其形貌和结构、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并具有较好的毒素吸附性能。因此,该研究为毒素吸附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材料,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仅选用了苯酚和四氯化碳两种典型的毒素进行吸附实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本实验中制备的微球抗强碱性和酸性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和应用范围。4.讨论
4.1微球形貌和结构对毒素吸附的影响
微球的形貌和结构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制备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外壳为聚醚砜,内核为氧化石墨烯。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微球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其毒素吸附能力。同时,微球的尺寸也影响着其吸附能力。本研究制备得到的微球尺寸均一,为约200nm,这种尺寸的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度,利于毒素的吸附。
4.2化学成分对毒素吸附的影响
微球的化学成分也是影响其毒素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制备的微球同时含有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这两种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氧化石墨烯中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能够与毒素中的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毒素的吸附。聚醚砜具有极强的亲水性,能够吸附水溶性毒素,且聚醚砜的氧化性能较好,具有抗氧化能力,可以减少毒素的氧化分解。因此,制备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可以同时吸附水溶性和油溶性毒素,并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和选择性。
4.3可持续发展角度的探讨
本研究中制备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具有很好的毒素吸附性能,并有望在环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该研究也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研究中使用的氧化石墨烯和聚醚砜等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影响,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更加环保和低污染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中制备的微球可否在长期使用后进行循环利用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材料,同时也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以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毒素吸附技术。5.结论
本研究采用简单易行的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核壳结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通过对这种微球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证明其在毒素吸附方面具有极高的效率和选择性,以及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同时,本研究还探讨了微球的形貌、结构和化学成分对其毒素吸附能力的影响,以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的相应问题。
与其他吸附材料相比,本研究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聚醚砜微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首先,微球具有核壳结构,外壳为聚醚砜,内核为氧化石墨烯,使得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可以增加与毒素相互作用的机会,提高吸附效率。
其次,制备得到的微球尺寸均一,为约200nm,同时具有较高的孔隙度,这使得微球具有更多的吸附位点,并可以很好地过滤掉不需要的残留物。
第三,微球能够同时吸附水溶性和油溶性毒素,这是市场上绝大多数吸附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第四,微球具有良好的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明公约管理办法
- 权证销毁管理办法
- 拨备计提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长宁县卫生高级职称(卫生管理)考试题含答案
- 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 执业资质管理办法
- 护理礼仪管理办法
- 异常申请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郫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往来账目管理办法
- 业务约定书第10号:企业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业务约定书
- 《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规范》
- 机械损伤及应急处理
- 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优化方案
- 《阿拉伯国家概况》1.7万字超详细笔记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手术室甲状腺术中护理
- 《孤独的小螃蟹》课件
- 医用气体管道专业施工方案
- 降低留置针血栓性堵管的对策措施及风险管控
- DL∕T 2031-2019 电力移动应用软件测试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