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_第1页
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_第2页
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_第3页
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_第4页
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1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升训练试题B卷附答案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西方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与地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形成于()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3、在教育文献检索中,题录、书目、索引、提要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A零级文献

B.一级文献C.二级文献

D.三级文献4、在教育文献中,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属于()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5、PISA测验是一项国际性的测验,并针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这种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的研究属于()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性研究D.定量研究6、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述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进尺C.入乡随俗

D.吃小亏得大便宜7、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8、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原因是此书()A.宣扬教育为现世生活作准备B.只谈教育实务,不谈教育理论C.并非教育理论著作,而是教学理论著作D.以自然类比教育,理论论证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9、学习单词basket(筐子)有助于学习basketball(篮球)。这里所产生的迁移是()A.顺应性迁移B.低路迁移C.水平迁移D.特殊迁移10、为了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模式执教三个班的代数课,这一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A.教师和学生B.教师和学生代数成绩C.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D.教学模式与学生代数成绩11、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A.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生态化B.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C.教育科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D.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A.分斋教学B.自由讲学C.注重考试D.藏书读书13、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A.全结构式观察B.准结构式观察C.半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14、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A.系统性B.等级性

C.制度化D.专门化15、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6、创制文法、修辞、辩证法科目,为后来“七艺”成型奠定基础的是()A.智者派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学派17、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1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心,其最广泛、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A.工读校B.半日校C.列宁学校D.冬学19、研究者要检验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采用的检验类型是()A.t检查B.z检查C.F检查D.X2检查20、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A.“实才实德之士”B.“读书明理之人”C.“博学笃行之士”D.“明体达用之才”21、某团队在进行职业教育调查时,将×职业高中里没上课的老师都召集到一个会议室进行访谈。这种形式是()A.结构性访谈B.非结构性访谈C.重复性访谈D.集体访谈22、为了研究教师的强化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把被试学生分成受表扬组、受训斥组、静听组、无强化组等四种强化方式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设计违背了教育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伦理原则23、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24、.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

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25、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A.初级学院

B.社区学院

C.赠地学院

D.技术学院26、研究者想快速了解近年来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动向,最便捷的办法是查阅()A.教育辞书B.教育年鉴C.原始性文献D.综述性文献27、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28、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29、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地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或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A.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B.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D.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30、夸美纽斯提出直观理性教育,其依据是()A.泛智论B.感觉论C.天赋论D.善性论31、某幼儿园教师欲对班上每个孩子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参与情况(如滑滑梯、玩积木、做手工、看图书等)进行观察研究。他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A.事件取样记录法B.行为核查记录法C.时间取样记录法D.轶事描述记录法32、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A.思想控制B.动态管理C.分类教学D.身份限制3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35、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A.经述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36、“曹冲称象”反映了曹冲的()A.抽象思维B.聚合思维C.动作思维D.发散思维37、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规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A.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B.教授应用科学,培养专门人才C.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D.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技术人才38、为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取(roletaking)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模式外,还有()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学模式39、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40、豆豆妈妈将豆豆送到幼儿园后极不放心,于是,在幼儿园的监控室观察豆豆的在园表现。豆豆妈妈的观察属于()A.直接观察B.间接观察C.参与式观察D.实验室观察41、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偏向的学习方式是:()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C.探索学习

D.有意义学习42、“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A.实战能力B.创新能力C.理性思维能力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在编写上除了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A.联系儿童生活B.采用韵语形式C.图文并茂D.内容生动有趣44、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45、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的实现因素通常是()A.实践者对阻碍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B.阅读教育文献C.系统的需求分析D.向局外人咨询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2、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3、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2、简述教育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简述我国现行学制。4、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5、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1、某研究者欲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为题在某地区初中开展研究,旨在了解该地区出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称。请回答:(1)该地区有三所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定点初中,共有96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A校256名,B校360名,C校344名。现拟从中抽取12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使样本与总体在结构上保持一致,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应采用何种取样方法?如何抽取样本(写出步骤)(2)请按问卷指导语的要求,拟出一份问卷指导语。(3)为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深层次问题,研究者还拟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调查,请按访谈调查的要求拟出一份访谈提纲(至少包含5个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路易斯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门课程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学。他说,自己在四年级时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班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么?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完成学业而刁难他们。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后就可以四处游玩。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话,学校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学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训、实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得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2).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例如:(1)1971年,伊凡•伊里奇厅发表《非学校化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以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人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只是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我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造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里厅的观点。(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A2、A3、C4、D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中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搜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析,用数字或度量表述研究结果,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包括调查、测验、实验、结构化观察等方式。定性研究通常指在自然环境下,运用现场实验,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证伪、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加以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本题的测验属于定量研究,因此,答案是D。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6、B7、A8、D,解析:夸美纽斯所在的年代,思辨法是教育基本的研究范式,《大教学论》也是采取思辨法对自然主义教育进行论证的,缺乏科学的实践依据,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答案选D项。9、A10、D教学模式的变化在引起学生成绩的变化。所以模式是自变量,成绩是因变量。1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有:生态化、综合化、跨文化化、现代化。教育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研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12、B13、A14、C15、B16、A,解析:智者确立了七艺当中的前三艺,故本题选A。17、B解析:教育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的合理存在的人的活动。选项C是教师的学生管理,D是小明的自学,A虽然看似是父亲对小明的教育,但是,给予的是一种负向的影响,是基本的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从选择最佳答案出发,答案选择B。18、D,解析: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候开办的,故本题选D。19、B,Z检验适用于小样本(n﹤30),T检验适用于大样本。F检验又叫方差齐性检验。在两样本t检验中要用到F检验。X2检验还可用于检验总体的次数分配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及进行成对资料的符号检验、两组或两组以上资料的中位数检验等。20、A2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访谈调查的类型。根据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以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22、D,解析:本题选D。伦理原则要求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承担保护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23、C24、B25、C26、B只有教育年鉴有大量的各年份的数据。27、C28、C29、B30、B直观理性与感觉论相联系。31、C,解析:本题选C。时间取样法:即在特定的时间里(如一节课等),观察所发生的教育现象,对这一时间内发生的行为作较全面的记录,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32、B这个需要了解六等黜陟法的含义,它是动态实现对学生成绩的奖惩。33、A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34、C35、C36、D,解析:本题选D。发散思维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37、A,解析:1929年,教育部公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把大学(包括独立学院)宗旨确定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的场所。故本题选A。38、A39、C4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按照是否借助媒介,可将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41、B42、C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人的理性。43、B44、A4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行动研究的研究结果是通过研究者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实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答案:错误。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因此,马卡连柯所谓的集体教育并不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所提倡的“集体主义教育”。2、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本题比较倾向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法国的萨特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2)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台勺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可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一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1)社会依据。教育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来确定,体现鲜明的阶级性。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确定。(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曼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积极调整教育目标,建立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教育体系,造就具有新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代新人。3、错误。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由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中心课程和学习核心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周边课程组成的课程类型。主张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等。主要课程:完成学位培养目标需要学习的课程,如文学、历史、数学等。核心课程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等,题干缩小了核心课程的范围,故本题错误。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2、答案要点:(1)掌握知识是提高智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学生认识智力的发展;(2)掌握知识与提高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水平的高低。(3)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两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防止重知轻能或轻知重能的倾向。因此,探索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3、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1)学前教育:招收3-6、7岁的幼儿。(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成人教育方面为成人业余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学校。简述各类修业年限。(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简述各类修业年限。4、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通过“水中打靶”实验,贾德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重要原因,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②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但应,原则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同时,应注意到在对知识进行概括时,常会出现过度概括化,或者是由于错误的概括化造成学习定势,导致负迁移的产生。(2)对教学的启示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首先肯定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用经典实验总结了“概括化”——让学生掌握一般知识原理、公式是产生迁移的关键这一观点;最后,指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学习者学习心向(定势)两个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作用。这些看法都是可取的。但是,它把迁移仅看成是概括化了的结果——学生掌握现存的原理、公式,而不是概括的过程——学生运用思维,自己去把握理论知识的观点,却是片面的。因为,这是一种只满足于新旧课题里共同要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学习地位的迁移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对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同时在进行概括过程中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概括化的经验只是影响迁移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只抽取出两种情境中的基本原则,而忽略二者的差异,也无法正确地解决新问题。5、答案要点: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