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锐基引领漫长地20世纪读后感_第1页
在阿锐基引领漫长地20世纪读后感_第2页
在阿锐基引领漫长地20世纪读后感_第3页
在阿锐基引领漫长地20世纪读后感_第4页
在阿锐基引领漫长地20世纪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阿銳基引領漫長的20世紀讀後感在阿銳基引領下……——《漫長的20世紀》讀後感在看《漫長的20世紀》這本書之前,聽到對該書的諸多好評,於是滿懷希望地開始閱讀,原本以為會有很多新的發現,始料不及的是看過之後我頗感失望,可以稱之為收穫的新發現並不多,自己期望得到的答案書中並沒有提供,相反,倒是覺得作者視野的局限導致他未能很好地回答他想要在該書中主要回答的問題。也許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是我還是力爭保持一個“高傲”的獨立的思考狀態,對這個“大家”、“權威”說三道四。這就是我要在這篇書評或讀後感前要交代的背景。

作者在正文之前講過,他本來是致力於研究漫長的20世紀的金融擴張階段的,想要回答今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走向問題,為此,他需要尋根探源,研究當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來源,於是,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產生到幾次演變的歷史進程,就成了他回答今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未來走向問題的鋪墊、前提和理論基礎。這是作者的總體思路。同時他還明確交代,他是乘在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上開展航行調查的。雖然先前對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我並不瞭解,但是跟隨作者在這艘船上航行調查時看到的景物變化,我對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有了一些感覺,並且感到欣喜,覺得這艘船很值得自己去研究。下面我就回顧一下作者乘座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所觀察到歷史景物以及對他想要回答的問題的結論。

上船後先看電影

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首先在緒論部分給我們播放了他乘在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上觀察歷史景物時的電影紀錄片的縮略本。電影一開始,他就力圖給人一種衝擊,告訴觀眾,“資本主義歷史確實處於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關頭,但是情況不象乍一看來那麼嚴重”。他還直白地宣佈:“我們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確認可能發生的新的一次這類重建的體系條件,並探討如果新的重建果真發生,它會是什麼樣子。”接下來,電影裏傳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變化場景,顯然作者做了倒序處理,可是伴隨這種畫面出現的是幾個學者爭吵的聲音,他們對這種顯著變化做著不同的解釋,給出不同的判斷和結論。在這種爭吵中,作者最後放大了哈威的聲音提出了問題,而答案卻是作者的聲音:“我們的答案是通過對當前趨勢的調查來尋求的,並參照了持續作為一種世界制度的歷史資本主義的整個生命過程的重現和演變的模式。一旦我們這樣擴大了自己的觀察和理論推測的時空視野,那麼看起來新奇而又難以預料的傾向就會顯得十分熟悉了。”於是,電影畫面首次集中於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顯出一個遠景,同時伴隨著作者的畫外音:“我們調查的出發點是布羅代爾的觀點:歷史資本主義的基本特點在一個很長時間裏——也就是在它的整個生命週期裏——一直是資本的‘靈活性’和‘相容性’,而不是後者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呈現的具體形式。”畫面靜止在布羅代爾的船上,作者朗讀布羅代爾的文字:“允許我強調以下我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通史上的一個基本特點:它的無限靈活性、它的變化和應變能力。”隨後,電影畫面裏顯示作者在布羅代爾的船上看到了另一艘船,船的旗幟上畫著大鬍子馬克思的頭像。作者一時興奮,隨口說出:“馬克思有個關於資本的一般公式:MCM’。貨幣資本(M)代表流動性、靈活性和選擇自由。商品資本(C)指從利潤著眼投資於某個特定的投入-產出組合的資本。因此,它代表具體化、僵硬化以及選擇的縮小和喪失。M’代表擴大了的流動性、靈活性和選擇自由。按照這般理解,馬克思的公式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機構把資本投向隨之會喪失靈活性和選擇自由的特定的投入-產出組者,本身不是目的。他們這樣做,只是一種手段,為了達到在未來某個時候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自由的目的。馬克思的公式還告訴我們,假如資本主義機構看不到他們的選擇自由有增大的可能性,或者這種可能性難以徹底實現的話,資本往往轉向更加靈活的投資形式,尤其是轉向它的貨幣形式。換句話說,資本主義機構‘喜好’流動性,往往讓現金周轉中的非同尋常的一大部分保持流動狀態。布羅代爾把‘金融擴張’描述為某種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標誌,這裏面就包含著這第二種理解。”然後,畫面鏡頭再次回到布羅代爾的船上,集中於站裏在甲板上的作者,隨著作者把手指向遠方的馬克思的船,鏡頭又回到了飄揚著的馬克思的旗幟,同時傳來作者的畫外音:“馬克思關於資本的一般公式(MCM’)可以被解釋為不光描述了單個資本主義投資的邏輯,而且也描述了作為世界制度的歷史資本主義反復出現的格局。這種格局的中心畫面是物質擴張時期(資本積累的MC階段)與金融再生和擴張階段(CM’)的交替更替。在物質擴張階段,貨幣資本使越來越多的商品‘開始運轉’;在金融擴張階段,越來越多的貨幣資本從商品形式中‘自我解放’出來;積累通過金融交易(即馬克思的簡略公式MM’)不斷進行。這兩個時期或階段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積累週期(MCM’)。”這時,畫面又定格在作者的身上,他的正上方出現紅色的“體系積累週期”字樣,這意味著這是該書的核心概念。而後,畫面出現豐富多采的快速變換,從15世紀的熱那亞一直到當下的美國,繁榮和蕭條,和平與戰爭,勝利與失敗,歡樂和痛苦,一一閃現。作者的聲音則是高亢宣告:“本書主要是對一系列體系積累週期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確定(1)重現和演變的模式:這些模式在當前的金融擴張和體系重建階段中再度重現;(2)當前這個金融擴張階段的反常現象:這些現象可能會導致與過去的重現和演變模式的決裂。我們將識別四個體系積累週期,每個週期都以在世界規模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主要機構和結構的基本一致為特徵:第一個是熱那亞週期,從15世紀到17世紀初;第二個是荷蘭週期,從16世紀末開始,貫穿到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第三個是英國週期,從18世紀下葉開始,貫穿到20世紀初期;第四個是美國週期,從19世紀末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金融擴張階段。這一系列資本積累週期是互相重疊的;雖然它們持續的時間越來越短,但都超過了一個世紀:於是就產生了‘漫長的世紀’這一概念。它將被作為分析世界規模的資本積累過程的基本時間單位。”接下來,電影裏再次出現爭吵,幾個學者在討論“體系積累週期”、“百年一次的週期”、“康得拉捷夫週期”等概念,最後只留下了作者的聲音:“體系積累週期概念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和闡明一個接一個體制的形成、鞏固和瓦解的全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中世紀後期的次體系萌芽擴張到今天的全球規模。”隨後布羅代爾的船再次出現在畫面上,顯示出明顯的三層格局:底層是一派祥和氣象,被標注為“物質生活層”,中層是一派忙活的交易場景,被標注為“市場經濟層”,高層是叢林裏虎狼獅子的野鬥場面,被標注為“資本主義層”。作者說:“布羅代爾認為,資本主義從其出現到擴張完全依賴於國家權力,並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對立面。”在接下來,電影裏又出現了一群學者的討論場面,這次他們討論的主題是資本競爭和權力鬥爭所形成的資本主義歷史進程。討論完畢,畫面上打出了該書的主副標題和目錄。隨後,作者學著馬克思的聲調詼諧地說道:“布羅代爾也懇請我們離開一會兒喧鬧的、透明的市場經濟領域,跟著貨幣佔有者進入另一個隱蔽住所,那裏只有因商才能進入,但那個隱蔽住所位於市場的樓上,不是它的樓下。在這裏,貨幣佔有者不是與勞動力佔有者相會,而與政治權力佔有者相會。還是在這裏,布羅代爾許諾,我們將揭開獲取巨大的、固定的利潤的秘密;這個秘密在過去的五六百年時間裏使得資本主義在闖入生產的隱蔽住所之前和之後能夠‘無限地’擴張。”最後,作者表白:“今天,正是應該接受布羅代爾的邀請,對位於貿易大廈頂層的資本主義老家做一番探索的時候了。我們將要做的正是這件事,而且只做這件事。”電影放映完畢。下面我們跟隨作者一起進行調查航行。

起航之前講故事,戴眼鏡

航船剛一啟動,作者先是給我們講關於霸權、資本主義和地主階級統治制度、現代國際體系、歷史資本主義的三大霸權的故事,而不是看景觀。通過這些故事,作者讓我們建立起了理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基本概念,對於即將開始的航行有個輪廓,戴上觀察歷史景物的眼鏡,有效而又輕鬆地進行這次調查。在這些故事裏,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演進過程中先後出現了三個歷史霸權:先是荷蘭霸權,它創建了現代國際體系;再是英國霸權,它創建了自由貿易帝國主義體系;最後是美國霸權,它創建了自由企業制度體系(跨國公司資本主義體系)。而且,每次霸權的更迭都是通過戰爭完成的,這種霸權更迭也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制高點的換崗。

第一階段航行:資本的崛起

講完這些故事,作者才作為嚮導真正開始引領我們去觀察歷史景物。航行第一階段是“資本的崛起”,這期間我們看到“體系積累週期的背景”和“巨額融資的形成”,從“熱那亞體系積累週期”到“荷蘭體系積累週期”的演變。在這段航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由於蒙古帝國的衰落,熱那亞所依賴的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北端貿易路線斷絕了,所以熱那亞商人階級開始同威尼斯商人階級爭奪地中海東部地區南端貿易路線的控制權,結果在戰爭中敗北,1381年的《都靈和約》將熱那亞商人階級逐出了地中海東部地區。威尼斯的商人階級開始了立國活動,在同貴族地主階級的鬥爭中控制了國家政權,依靠對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壟斷地位成為能夠影響歐洲大陸的地區強國。因此,威尼斯被作者介紹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驅。熱那亞商人階級在同國內的貴族地主階級鬥爭中失敗,被迫離開由貴族地主階級統治的熱那亞國,轉而撤退到伊比利亞半島尋求與西班牙王室建立政治交換關係,支援西班牙王室的霸權事業,獲取西班牙帝國的政權保護。在這種國家政權和流動資本獨特的結合下,形成了第一個體系積累週期,在這個體系的制高點上站崗的是熱那亞資本。因此,熱那亞被作者介紹為“國際(金融)資本主義”的先驅。熱那亞資本在西班牙王室的保護下開闢通向非洲和北美洲的貿易路線並獲取大量利潤的過程形成了熱那亞體系的物質擴張階段。隨著大量剩餘資本的產生,西班牙王室的霸權擴張事業力量更大,然而不幸的是在佔領荷蘭要求徵稅的戰爭中卻遭遇到挫折,荷蘭反叛分子成為海盜控制了波羅的海的貿易權,還搶劫西班牙帝國的運輸物資,自己積累了財富和力量,卻使西班牙帝國的財政陷入困境。於是,荷蘭興起,率領其他歐洲王室反對西班牙帝國,終於確立了新的霸主地位。荷蘭海盜積累起巨額財富成為荷蘭資產階級,與奧蘭治家族聯合建立了聯省共和國,控制了荷蘭國家政權。他們把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變成世界商品貿易的集散中心(大倉庫)和世界金融資本的聚集地,建立了股份特許公司和全球第一家永不停業的證券交易所。這樣,形成了歷史資本主義的第二個體系積累週期,即荷蘭體系。看完這個階段的景觀後,作者又講述了“國家和資本之間的辨證關係”,認為二者相互依賴,國家為資本提供保護,資本為國家提供支援;但是,二者實際上也存在鬥爭,要爭奪主導權。

第二階段航行:工業、帝國、“無限的”資本積累

乘坐布羅代爾的船,作者引領我們繼續前行,進入到第二階段,我們看到“工業、帝國、‘無限的’資本積累”,這就是“第三(英國)體系積累週期”。在歷史進程中,事實上荷蘭國從來沒有真正領導它所建立的體系,它的暴富引發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效仿,激發了形形色色的“重商主義變體”,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英國和法國向它挑戰,最終英國取得了霸主地位,歷史資本主義演進到了第三個體系積累週期,即英國體系。工業革命帶來資本貨物工業的大發展,為大規模的世界貿易創造了良好條件,這構成英國體系的物質擴張階段,這是最為顯著的典型特徵。大量的剩餘資本產生,倫敦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全世界的閒散資金彙集到倫敦通過那裏的金融機構投向任何能夠安全贏利的地方和領域,這構成了英國體系的金融擴張階段。看完這些景觀,作者分析了“資本主義和地主階級統治的辨證關係”,在我看來,這些還屬現象層面的東西,其本質乃是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階級的關係,他們存在著圍繞國家政權的鬥爭,只是有些時候,雙方力量接近,只好暫時妥協,形成合作的局面,比如英國和荷蘭,隨著雙方的融合變化和力量此消彼長,最終還會決出勝負,如英國最終還是由資產階級佔據主導地位。最後,作者引領我們戴著眼鏡回頭看看,往前看看,然後開始了最後一個段的航行。

第三階段的航行:漫長的20世紀

調查航行剛剛進入“漫長的20世紀”,作者立即興奮起來,給我們講述“市場和計畫的辨證關係”,讓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好去辨認這個世紀體系的最新特徵。而後,才正式進入到“第四(美國)體系積累週期”,並看到“全球危機的動力”。根據作者的分析我看到,隨著英國體系晚期的競爭加劇,德國資本和美國資本做了調整,一方面在宏觀上強調國家保護,使用計畫手段,另一方面在微觀上進行公司合併,用計畫取代市場。德國採取橫向合併,美國採取縱向合併,依此來實現交易成本內部化,並降低交易風險和成本。這樣,德國資本和美國資本就贏得了相對於英國資本的競爭優勢。德國急於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先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起衝鋒,結果慘遭失敗,卻成全了兩次世界大戰中發家的美國,得以確立了美國體系。這也是計畫戰勝市場的過程。在航行進入美國體系期間,我看到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資本和世界有效需求高度集中於美國使得剩餘資本與需求市場之間的深刻衝突形成了僵化的格局,而最終改變這個僵局的不是資本家階級集團自身,而是政治家們鼓動起來的“冷戰”。政治家們宣揚,為了防止蘇聯對自由世界的侵略,為了避免西歐和日本發生紅色革命,必須把西歐和日本建成自由世界的堡壘和視窗,因此資本必須流向這兩個地區。於是,馬歇爾計畫和援助日本計畫出籠並實施,方才開始了美國體系下的物質擴張階段,跨國公司大肆興起。然而好景不長,1970年代即發生了該體系的信號危機:“在軍事上,美國軍隊在越南陷入越來越嚴重的麻煩;在金融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現,要保持在佈雷頓森林建立起來的世界貨幣生產和調節模式已經十分困難,因此是不可能的了;在意識形態上,美國政府的反共運動開始在國內和國外失去其合法性。危機迅速惡化。到1973年,美國政府已經在所有戰線上撤退。”美國體系進入了金融擴張階段。

終結調查航行:資本主義成功後,能繼續下去嗎?

調查航行即將結束,作者帶領我們一起站在甲板上向前方眺望,發出疑問:“資本主義成功後,能繼續下去嗎?”說著,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順著慣性繼續滑行了一段,使我們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一些景物,似乎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正在升起,可是搖搖欲墜的美國仍然高出它一大截。作者最後在回答本想弄清楚的問題時卻顯得不那麼鏗鏘有力了,也許航行迷失了方向,也許船體要下沉了,總之他只是含混地指出:作為一種世界制度的資本主義面臨三種前景:第一,美國通過組建一個真正全球意義上的世界帝國來結束資本主義歷史。第二,日本漸漸佔據體系積累過程中的一個制高點,從而進入新的體系積累週期——日本體系。第三,伴隨著暴力恐怖的升級人類化為灰燼,不但資本主義歷史結束,甚至人類歷史也將結束。

調查航行終於結束了,可是我的心頭十分恐懼,為什麼?我們乘著布羅代爾的理論之船,在作者的引領下進行歷史資本主義的航行調查,過程雖然艱苦,但是看到了大資本家集團和國家政權的勾結鬥爭的清晰畫面,就好象叢林裏的虎狼獅子之間的打鬥,但是最終前景仍然是灰暗的,人類似乎沒有希望,要麼是資本主義虎狼繼續侵吞人類的幸福,要麼是人類的毀滅。這怎不讓人心頭猛然緊張?

我的收穫與懷疑

雖然如此,我還是得承認,作者在引領我們開展航行調查時讓我們看到的內容十分精彩,宏觀和微觀兩條線索的配合十分默契,最終讓我們清晰地明瞭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從何而來。在歷史資本主義的宏觀演進方面,其主導性力量是大資本和國家政權的結合,先後出現了三大霸權,形成了四個體系;在微觀方面,克服資本競爭的“組織革命”是關鍵性的力量,荷蘭的特許股份公司具有政府和企業雙重性質,英國的中小型家族企業在大英帝國的自由貿易世界裏被緊密地連成一個體系,美國縱向合併生產與交換分支過程而成的現代工商企業是跨國公司的前身和基礎,每次的組織革命都引領新體系的產生。另外,作者引領我們觀看主要是虎狼獅子搏鬥的場面,所以,歷史資本主義的體系演進伴隨著殘酷的戰爭,展現得非常的清晰,雖然沒有戰爭的具體場景,但是我們都知道那對人類意味著什麼。而且,最後,很清楚,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所處的體系日益混亂的世界發端於中世紀歐洲義大利北部城市國家的資本主義次體系。這很好地切合了該書副標題——“金錢、權力與我們社會的根源”。這些,都是我從該書中受益的地方。

但是,我分明感受到作者的局限仍然十分明顯。第一,作者考察的視野是世界性的,時間跨越500多年,可是居然將視角主要集中於歐洲和美國,只是到了最後才轉到東亞,暗含著歐洲中心的前提。我不否認,歐洲在近代以來佔據世界中心的地位,但是這從何處開始,怎麼變化的應該認識清楚。在作者的視野裏,似乎威尼斯、熱那亞在14、15世紀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後中心轉移到西班牙,再到荷蘭,到英國,到美國,最後可能到日本。在這個轉換過程中,亞非拉廣大地區只是作為邊緣存在而很少被提及,特別是中國,在從威尼斯、熱那亞到英國期間,有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它的世界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根據《白銀資本》的內容,遲至1840年代,中國始終居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地位,只是由於自身王朝週期的衰落和英國因為工業革命而崛起的歷史偶然才使得中心發生轉移。當然,這次體系制高點的換崗也是通過戰爭實現的,就是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忽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