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训练一★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答案】C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中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的高度赞美之情。【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改编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①情景交融:“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但景中含情,有了人的情怀,因此云的流连也是作者的流连。这说明作者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②用词精当:“众木俱含晚”,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要指出写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诗人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答案】D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解析】在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的场景描写中,诗人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孤高耿介、有鸿鹄之志的形象,是情怀的形象化表达。这两句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看,首联、颔联直接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直接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这三联都是直抒胸臆,而颈联则是场景描写,起过渡的作用,能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该句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选D。【答案】D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解析】A“东北看惊诸葛表”,是指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的是词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C“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明此行之艰难。因虽是王命,但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不必伤别。【答案】A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解析】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暗含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下阕通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词人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词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应结合全诗写作目的以及典故的内容来分析。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答案】B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误,“穷”指“困窘”“不得志”,并不是“贫穷”之意。诗歌是写诗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的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态、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麻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最后两句一语双关,描写了二维场景的变化。“寒风”,指代冬季;“春柳”,春天景色的象征。此句既描写了时间飞逝,又代指世事无常,前一秒还是“寒风”,下一秒就变“春柳”。春风中看那垂下的条条柳枝,却是“烟濛濛”。“烟濛濛”,道出前途迷茫之意,如这世事,“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颈联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而不是烛光。【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酒”的作用,诗歌颔联“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诗人的踌躇满志。【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托物言志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本题所选的诗歌是一首七言古风,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一形象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的赞美,该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的说法有误。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对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答案】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答案。这是一道主观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要说出具体理由。【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诗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只是将这两种花作了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答案】C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解析】B“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诗句“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的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诗歌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诗句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赞美画师和水墨梅。诗歌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过度解读。【答案】A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把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再根据问题在诗歌中寻找相应的诗句概括提炼出答案。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第一首中“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梅花的“清姝”,说明第一首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第二首中“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画家艺术技艺的高超,说明第二首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边塞征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解析】第二联以风吹树林,一叶飘落,露湿野草,百虫竞鸣,衬托出深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解析】理解诗人情感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想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是在半夜无眠之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在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咏史怀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浮云”指小人(奸佞),以“日”比喻君主(统治者)。“浮云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同时也伴随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尾句中的一个“愁”字,既包含着遭贬的悲凉,又蕴藏着失意的幽愤。他极度蔑视权贵,又慨叹报国无门;他痛恨奸佞当道,又苦闷寻不到光明,可见其超然之中隐藏着的无奈。【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一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标题《春日秦国怀古》可以看出本诗的题材是怀古诗;二是结合本诗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今昔的对比;三是由诗歌中所写意象营造的意境进行揣摩。【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结合怀古诗的体裁特点,联系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再结合平日积累的有关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此题答案。【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思乡怀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解析】本题有两问:“闲的表现”和“原因”。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闲的表现:把“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换成自己语言即可。原因:要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来分析。刘禹锡本来年轻有为,他21岁考中博学宏词科,23岁授太子校书,后来又当上监察御史,但革新失败后他被长期外放,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文中写刘禹锡的“闲”,实则是以曲笔写他的不得志。【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解析】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歌的字、词、句和诗中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综合解读。注意题目虽特指“尾联”,但还是需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诗情更远”是对刘禹锡文学成就的肯定、钦佩,“有谁听”饱含同情,也有作为朋友的理解。【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仔细研读诗句,弄懂诗意,找出前两联写景的词语。注意理解题干中要求的“时空变化”,抓住“初落”“月正圆”等体现时间的词语和“孤舟转山曲”“平川”等体现空间的词语,分析其变化。【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解析】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忧国爱民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⑴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解析】该诗为叙事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春、秋、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的季节变换和一天中凌晨、薄暮的变化,依次描写,层层深入,脉络分明。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紧接着第三至六句便对农民的生活景况做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寒风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来换口粮,希望借以度过饥荒。第七、八两句“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八句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过饥荒而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是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答案】采地黄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解析】①叙述手法。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②对比手法。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丿I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雪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0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一脉相承。【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赏析其对比艺术的特色。答案首先要明确何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指出形成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运用对比达到的效果。【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爱情闺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解析】对于本词情感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从标题入手,标题“思远人”就已明确本词的题材范围及感情倾向;一方面还可以把握词的主旨句“千里念行客”;再一个还可以从词中出现的特殊意象“归鸿”来进行分析。第二问指向性比较明确,答题时一方面要结合“红叶”“黄花”的意象分析出所营造的意境,再一个就是对于离情的烘托作用。【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下阕所描写的场景,主要的场景是“临窗流泪”与“和泪作书”,进而明确下阕两个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a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来分析感情的内涵。首先指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出情与景的关系,再揭示情感的内涵。分析时,可抓住上阕的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分析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以哀景写哀情,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解析】解答此题,可注意抓住“捻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微妙情感。“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极含蓄地写了两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敏锐深微的活动。捻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放掉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放花后继之以“无语”,源自这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伤感,“对斜晖”表明看着夕阳西下,更增加了伤春无奈之感。【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山水田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两句是写田埂笔直如线、田水粼粼闪光。此处的“如线”是笔直如线之意,而不是指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答案】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解析】首先弄清语言风格主要有哪些种类,然后找到两首诗中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内容,再加以概括作答即可。本诗可扣住景物描绘的修饰语来分析,如“东西”“嘤咛”“竹枝”,可以得出本诗语言具有清新明快、通俗浅显、富有民歌俚曲神韵的特点。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从“闻笛赋”和“烂柯人”可知都用了典故,再从全诗中有哲理性的句子分析,可得出其语言具有言简意深、含蓄深沉、语言雅丽、感情浓郁等特点。【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改编题)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作描绘了春天田园的自然美: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流露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风光浓浓的喜爱之情。②诗歌描绘了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这样的叙述和描写中得到了自然的表达。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孑b父即孑b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解析】“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分析错误。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这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环境的幽僻。【答案】B“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仔细寻找并解读那些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是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训练2★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应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非常偏僻遥远。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解析】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答案】D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却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越:古国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颈联中的“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解析】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答案】D(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语较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的直接自然流露。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①韩愈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②。久钦江总③文才妙,自叹虞翻④骨相屯⑤。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艹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频?【注】①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②绮罗春:酒名。③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④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被孙权贬至交州。⑤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来往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中的常见客气话,无须拘泥地理解。【解析】“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有误,应该是对张端公的赞美。上下句一说对方,一说自己;另外,作为咏别诗,自吹自擂也不合适。【答案】C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答案】妙在炼字精巧:“急”写出天色已晚,启程在即;“缓”写出别情依依,不忍离去。对仗相反相成,工稳巧妙。妙在借景抒情:描写了“鸣笛”“落日”“清歌”的典型送别之景,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以及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逢故人杜牧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的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解析】“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不正确。本诗颈联中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答案】C(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答案】①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②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③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④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徐兴公①还家谢肇淛②枫落空江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斜日雁边看故国,孤帆雪里过残年。怜予久负寒鸥约③,魂梦从君碧海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注】①徐兴公:诗人同乡好友。②谢肇淛:明后期著名诗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做官。③寒鸥约:与鸥鸟订立的盟约。喻指退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句描写枫叶飘落在空阔的江面上,江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诗人渲染的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友人归家的心情。首联中“西风羸马不胜鞭”一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让读者感受到友人归家途中的辛苦。颔联描写浙水冰块消融,春天已到闽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友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颈联诗人用“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解析】“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错,是想象朋友旅途劳顿、在路上度过残年的情景。【答案】D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用枫叶、空江、冻烟、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远行朋友的牵挂惦念之情。对比抒情。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诗人常年异地为官的思乡之苦。朋友虽经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旅途劳顿之苦,但就快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客居在外,有家难归。用典抒情。尾联“寒鸥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想法。★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人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解析】“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答案】D(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①想象(虚写)。诗人想象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往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振兴的期待和希望。②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尾联描绘了驿道上梨花盛开的景色,画面优美,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从句子内容、结构、情感、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温汤客舍刘长卿①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且喜礼闱秦镜③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④。【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②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③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④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点出了皇帝“冬狩”的时间、地点,展现了宫城气象之美,暗含对君王的赞美。颔联运用对比,“千旗暖”与“万井寒”等描绘,使宫中与民间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君门”一句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客舍”一句写诗人囊中羞涩的窘况和仍能自安的心态,其中或有无奈与自嘲。【解析】“暗含对君王的赞美”错误。古代帝王冬天狩猎,跃马扬鞭,勇猛威武,而唐玄宗却耽于享乐,与杨玉环在华清宫温泉沐浴。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君王的讽刺。【答案】A(2)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该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案】含意:让人高兴的是礼部科考是公平的,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考官,让考官评判优劣。情感相同点: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美好前景的期待。(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情感不同点:刘诗表达了对科考公正的坚信,而李诗没有这种情感;刘诗相信自己会科考高中,李诗相信自己必定能实现政治抱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托物言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桃花白居易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注】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清幽的生活环境。颔联写诗人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颈联把议论和比喻相结合,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解析】分析错误,不仅因为诗人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答案】B(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他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阅读下面的两首咏物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两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侧重写它开放的美。【解析】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答案】D(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该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成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边塞征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比喻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做铺垫。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其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颔联紧承首联,但所写角度不同。“形胜”言黑林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尾联写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之景历历在目,而如今这里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解析】“比喻手法”错,应为夸张手法。【答案】A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意思是笔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其神巧、精妙之处。【答案】①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②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③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雄放的笔调蕴含着复杂情绪。④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黑林如今的萧瑟凄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啼乌”,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解析】“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出现偏差。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答案】C(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若答“哀景衬哀情”或衬托亦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咏史怀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歌风台①张方平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淮阴反接②英彭③族,更欲多求猛士为。【注】①歌风台:在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为后人所建。《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反接:反绑双手。③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感。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面。三、四句机杼别运,说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尚未达到,却枉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借古迹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解析】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已经达到。【答案】C(2)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本诗三、四句运用了反诘的手法,借咏叹古迹的方式反映了汉高祖刘邦在得到天下后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宿将大加杀戮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诛杀“猛士”行为的强烈不满,对刘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挖苦。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集庆寺①仇远半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顾恺漫留金粟影③,杜陵忍赋玉华诗④。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注】①集庆寺: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寺院。③金粟影: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④玉华诗: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玉华宫》,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如今的繁盛辉煌。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院中的萧条冷落。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诗人心中诸多感怀。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诗人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解析】“繁盛辉煌”理解有误。漫:模糊。第三句正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第四句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意思是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败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此联今昔对比,表现集庆寺如今的荒凉寂静。【答案】A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答案】直抒胸臆。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用典。正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借景抒情。颈联诗人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以景结情。尾联写了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思乡怀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①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颈联中叙写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邈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尾联作者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流”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解析】“以'万里春流’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分析错误。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流”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答案】D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己身“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①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①此为李清照南渡后有代表性的一首词。②沉水:一种熏香料,入水即沉,又名沉香。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词从明媚的春光写起,写词人自己脱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轻薄的夹衫,心情美好。上片中的“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细致描写了词人心中一股浓浓的愁怨。本词词意深沉,由觉微寒、知梅残到思故乡之间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引发想象。由某些联想积蓄、酝酿而成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下片开头突然喷涌而出。【解析】从“微寒”“残”来看,“细致描写了词人心中一股浓浓的愁怨”错,应是“悄悄流泻出一股淡淡的愁怨”。【答案】B本词是怎样抒发词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对比。上片的喜与下片的苦形成对比,突出思乡之情。②开头以乐景衬哀情。用“风柔日薄”的明媚春光反衬愁思,倍增其哀。③上片末尾触景生情。以天气微寒、鬓上梅残暗写美好心情的削减,由上文的心情美好过渡到对故乡的思念。④“故乡何处是”直接抒情,突出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想之情。⑤“忘了除非醉”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情感。⑥末尾句侧面表现和衬托。在“酒未消”的情况下的思乡之情,比清醒状态下的思乡之情更为浓重。★忧国爱民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伤春①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宫,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讠垔,当时做长沙太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第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解析】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答案】C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青春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讠垔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桩基础概预算课程设计
- 音准节奏训练课程设计
- 音乐案例分析课程设计
- 死锁课程设计
- 遥感信息处理课程设计
- 透明塑料试管课程设计cad
- 蓄满产流课程设计
- 液压设计课课程设计书
- 造价管理课程设计的
- 江河湖海洋的课程设计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制造车间用洗地机安全操作规程
- 2025河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商场电气设备维护劳务合同
- 油气田智能优化设计-洞察分析
- 陕西2020-2024年中考英语五年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9 阅读七选五
- 砖混结构基础加固技术方案
- 助产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 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骨质疏松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