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二)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词汇(二)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词汇(二)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词汇(二)教学讲解课件_第4页
词汇(二)教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阅读古书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词义的理解。十五年春,宋向戌来聘,且寻盟,见孟献子,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左传·襄公十五年》)天夺吾食,都鄙荐饥。今王将很天而伐齐……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国语·吴语》)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文化习俗的传承以及人们认识的变化和提高,都会在词汇中得到最迅速最及时的反映。古今词汇之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主要表现为基本词汇的稳定、旧词旧义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演变等四个方面。(一)基本词汇的稳定语言中有一部分词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它们都是很古老的旧词,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一直被继承了下来,这就是基本词汇。自然现象:风雨冰雪星火山水天地日月动植物名称:象鹿虎马牛羊花草肢体名称:骨肉心血唇舌手头亲属名称:祖孙父母夫妻子女方位名词:上中下左右南北西东抽象概念:大小多少长短方圆生死有无饥寒冷暖一、古今词汇继承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旧词旧义的消亡1、旧词的消亡(1)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已经消亡。如:古代的官职:太尉,封人,司马,车右,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古代的活动:祠,礿,祓,禅,社。古代的制度:刖,大辟,膑,劓,黥。古代的器物:箪,干,爵,鬲,簋,觚,觥。古代的动物:犙(sān

三岁的牛)牭(sì四岁的牛)犕(bèi

八岁的牛)(2)词所指称的事物并没有消亡,但后代的说法发生改变。如:醯/醋假/借牡/公牝/母足/脚準/鼻子汲/打水奕/下棋的/靶心屦/鞋子恙/疾病雉/野鸡庠序/学校膏腴/肥沃囹圄/监狱絺/细葛布绤/粗葛布肩舆/轿子

2、旧义的消亡。指一些多义词在发展过程中部分义项消亡了。如“牧”:《康熙字典》:①养牛人。②畜养。③放也,食也。④郊外谓之牧。⑤养也。⑥临也。⑦察也。⑧治也。⑨州长也。⑩田官。11九夫为牧。12经牧。13使也。14牛黑腹者名牧。15卫邑。16人名。17姓。《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牧”字则只收了“放牧”一个义项。(三)新词的产生在李孝定主编的《甲骨文集释》里,从玉的字仅有3个,从“金”的字在《甲骨文集释》中仅有6个,而《说文》“玉””“金”部却收了很多。战国时期,生理卫生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于是出现了“疡”“痈”“疥”“肾”“腹”“肌”等词。东汉以后,出现了“纸”“浑天仪”“佛”“塔”“寺庙”“罗汉”“大乘”“小乘”等新词。宋代出现“桌”、“椅”、“板印、板本”。

(四)词义的演变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而没有变化的

2、古今词义迥然不同的。[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绸]古义:缠绕。今义:一种丝织品。[抢]

以头抢地;呼天抢地。[揭]

揭竿而起;昭然若揭。[僵]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树]一年之计,在于树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行人]《国语·吴语》:[夫差]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野人]《淮南子·人间》:孔子行游,马失,食农夫之稼;野人怒,取马而系之。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是最值得注意的情况。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指词从原义发展到新义,所代表的概念由下位概念变成了上位概念,内涵进一步抽象概括,外延则相应地进一步地扩大,原义所代表的事物仅成了新义所代表的事物中的一类。[皮]上古指“自然的、带毛的、兽类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菜]

古义专指蔬菜.[醒]

本指由酒醉的状态愎复到正常状态。《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睡]《说文》“坐寐也。”,即坐着打瞌睡。[布]

指用麻织成的衣料。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古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礼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现在指麻、棉以及用化纤织成的布料的总称。[粗]

本义是米之粗者,词义扩大后引申为一切粗疏的事物,皆称“粗”。与“细”相对。[理]

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整治一切东西皆为“理”。此外,“雄、雌、江、河”等词也表现为词义范围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从原义发展到新义,所代表的概念由上位概念变成了下位概念,内涵进一步增多,更加具体化,外延则进一步缩小,新义所代表的事物仅成了原义所代表的事物中的一类。[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再后来专指昆虫。[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大学》:“如恶恶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朕]《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亲戚]《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谁与孝?”《战国策·秦策一》“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兄弟]古代包括姊妹在内。“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丈人]《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丈夫]3.词义的转移指与原义相比较,新义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转变,即所代表的概念发生了更替,原来指甲事物,转变后指乙事物。例如: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涕]《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汉代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临表涕零”“感激涕零”“破涕为笑”

[树]《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寺]本义官署、官舍。如:大理寺、太常寺。自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转指僧侣所居住的地方。[闻]《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豆]

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也是一种量器的名称。《左传·晏婴论季世》:“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豆类植物在先秦用“菽”来指称。到了汉代,“豆”开始指豆类植物了。[谅]本指诚实。《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宋代以后,“谅”有了“原谅”的意义。(二)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由褒义变为贬义[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后来逐渐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类似的还有“心腹(也作腹心)”和“走狗”。[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

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3.由中性变为褒义[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后指吉祥。4.由中性变为贬义[谤][犯]古指“进攻”

,如《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溃败奔逃)。”[贿]古义是赠送财物,《左传宣公九年》:“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现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下流]古指地位或处境低下,《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今指品德恶劣。(三)轻重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由轻变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2.词义由重变轻

[怨]古义指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