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节选)_第1页
项羽本纪(节选)_第2页
项羽本纪(节选)_第3页
项羽本纪(节选)_第4页
项羽本纪(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项羽的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学会对人物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会对人物进行辩证的认识、评价。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学课时:3课时。

导入新课

项羽兵败,乌江自刎。项羽的这一死,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感慨。唐代诗人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诗人王安石却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兵败之际,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羽本纪》。知人论世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48岁终。中国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龙门,即龙门山,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采集传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关于《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基础知识1.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然后全体朗读。

(1)为秦将王翦所戮(lù)者(2)力能扛(gāng)鼎(3)狱掾(yuàn)(4)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5)田父绐(dài)曰:“左。”(6)斩将,刈(yì)旗(7)项王瞋(chēn)目而叱之(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9)乃自刎(wěn)而死(10)舜目盖重(chóng)瞳(tóng)子(11)自矜(jīn)功伐(12)岂不谬(miù)哉

2.通假字(1)老弱罢转漕(D5,“罢”通“疲”,疲困。)(2)天下匈匈数岁者(D5,“匈匈”通“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3)骑皆伏曰:“如大王言。”(D15,“伏”通“服”,佩服。)

3.词语释义(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D2,敌:抵挡,对抗。)(2)不肯竟学(D2,竟:完。)(3)梁以此奇籍(D3,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D3,扛:举起。)(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D17,购:悬赏征求。)4.词义辨析(1)莫

①左右皆泣,莫能仰视(D10,无指代词,没有人。)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副词,表禁止,不能。)③莫辞更坐弹一曲(副词,表否定,不要。)(2)独

①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16,副词,表范围,唯独。)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D16,副词,用于反问句,难道。)③独在异乡为异客(副词,表范围,独自。)(3)数①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D5,shǔ动词,责备。)②天下匈匈数岁者(D5,shù数词,几,几个。)③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D8,shuò副词,屡次。)④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ù形容词,细密的。)(4)亡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D4,动词,逃亡。)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灭亡。)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亡的军队。)(5)制①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D4,动词,控制。)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③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④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名词,体制。)⑤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名词,制度。)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6)举①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D4,动词,发动。)②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D6,动词,攻取,攻下。)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动词,抬。)④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端起。)⑤举身赴清池(动词,投。)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全,都,尽。)(7)壁①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D5,名词,壁垒。)②项王军壁垓下(D10,动词,修筑营垒。)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名词,陡峭的山崖。)(8)发①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D4,动词,派遣。)②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D5,动词,射箭。)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动词,焕发。)④发号施令(动词,发布。)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名词,头发。)⑥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名词,草木。)

5.词类活用(1)毋妄言,族矣(D3,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2)梁以此奇籍(D3,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3)使公及桓楚将(D4,将,名词活动为动词,率领。)(4)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D5,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5)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D7,坑,名词活用为动词,活埋。)(6)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D7,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

(7)项王军壁垓下(D10,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壁,名词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8)项王泣数行下(D10,泣,动词活用为名词,眼泪。)(9)田父绐曰:“左。”(D12,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往左边走。)(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D13,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往东走。)(1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D13,身,名词活用为动词,亲身参加。)(12)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16,东,名词作状语,向东。)(1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16,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6.古今异义词(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D3,古义:才情气势。今义:才华。)(2)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D14,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D16,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4)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课后练习一,古义:统一、治理。今义:筹划管理。)7.特殊句式(1)项籍者,下相人也。(D1,判断句)(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D1,判断句)(3)此亦天亡秦之时也。(D4,判断句)(4)后则为人所制。(D4,被动句)(5)谕以所为起大事。(D4,介宾后置句,省略句)(6)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D8,判断句)(7)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D8,判断句)(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10,省略句,介宾结构后置句)(9)不忍杀之,以赐公。(D16,省略句)8.翻译重点句

(1)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D3

即使是吴地中部的子弟,都已经畏惧项籍了。(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D4

我听说先动手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就会被别人所控制。(3)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D5

几年来天下动荡不安,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的缘故。

(4)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D6

谨慎地防守成皋,如果汉军要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D16

江东虽小,但是地域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人,这也足够称王了。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D16

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而使我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7)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D16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内心里感到愧疚吗?

1.在“少怀壮志”部分的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这样写有何寓意?

【提示】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如下信息: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所戮。这段介绍的寓意是: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基础。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贰,志在灭秦,疾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文本探究

2.“叱咤风云”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提示】“叱咤风云”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战,可分为三层。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3.项羽自刎前的仰天高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应怎样看待项羽的这一说法?

【提示】项羽爱士卒如子弟,驰骋疆场,所向披靡。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结局,这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的仰天高呼,正体现了他身死而心未平,失败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4.根据材料,分析项羽(或刘邦)的性格。(1)“鸿门宴”实际上是楚汉相争的开始,在这一回合中,项羽表现出怎样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项羽骄傲轻信,刚愎自用,胸无城府,致使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失。(2)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

高祖尝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直率粗犷。刘邦:胸有城府。

(3)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本纪》)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怒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先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凶狠暴戾。

(4)A.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B.“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性,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C.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提示】项羽:急躁,性情中人。刘邦:老奸巨猾,无道德感。重点剖析1.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回答问题。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李清照、王安石对于项羽过不过江东,持什么观点?

【提示】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提示】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从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除以上诗人外还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这篇传记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项羽本纪》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还有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在历史事件的现场,很多材料是他听来的,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象,你是如何看待传记作品中的“真实”和“想象”?拓展延伸

【提示】故事的结局是真实的,过程有大量的推测和想象;重大事件是真实的,具体对话和细节是推测和想象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真实的,内心的活动是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