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_第1页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_第2页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_第3页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_第4页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心理上还未完全准备好.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较差,又无教学经验,心理上难免犯怵,焦虑、恐怖等消极体验就应运而生;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正是个人解决婚姻问题的时期,恋爱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消极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教师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够高,加之许多教师在校偏僻的学校工作,虽然对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26-35岁年龄组的教师经过前一阶段的短暂适应,对教师职业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学校中属挑大梁的人物;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他们的社会角色较多,具有温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较稳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师年富力强.志得其意;虽然学校对其委以重任,但他们感到的只是领导的器重和信任.而无工作的压力感。因此,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36一45岁年龄组的教师,虽然年富力强,但经过前一阶段的磨练.在体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往往委任重任,使他门既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体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从社会化进程看,这一阶段的教师面临的家庭问题较多.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作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的琐碎事务,心理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上一阶段的教师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阶段的教师;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经过岁月的蹉跎,他们的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身体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从杜会化进程来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较高级阶段。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尽管他们此时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处于这一阶段,更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比第一阶段即青年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阶段的教师。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欣喜若狂,其心理和行为与其年龄、身份和社会规范明显不符,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和社会都有害,而其本人却不以为然,完全没有羞耻感,这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另外,还应根据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比如,一个人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好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语,甚至绝望轻生;或者相反,一向沉默寡言,喜静不喜动,突然,反常态,变得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如此等等都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形成了病态心理。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对于那些传统的保守落后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反叛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开拓者、改革者,尽管其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常模不相容,也不能把他看做心理异常者。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题为《中小学“班主任危机”》的报道时,我心震动了。原来,现在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在不当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也要面对残酷的生存境遇,每天都得超负荷工作,以至于无奈地呼喊:“我已经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其实,教师之“病”,就是教育之“病”。病在应试教育,病在功利教育。“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现在一些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考核”,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教师的待遇、职称统统与分数“挂钩”,于是,教师之间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造成同事间关系紧张;为了分数,不择手段。于是,师德日下,还造成教师的心理疾病。问题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招生体制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升学率”就是“政绩”。君不见,学校中,受表扬的都是那些诸如带病工作、主动放弃休息“苦干实干”的教师。一些领导还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随意训斥教师,甚至将教师视为奴隶和工具,手拿“下岗”的大棒吓唬老师,这使教师队伍中普遍蕴蓄着长期积压的愤懑,厌教心理在教师群体中弥漫。教师能维权吗?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或对处理不服的,要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可是,那些校长们正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啊,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教育体制与招生体制不改,教师们只能被“应试教育”驱使,成为“分数的囚徒”,老师们的“病”也会越来越严重。只有革除应试教育弊病,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并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教师维权建立有效保障,才能医治教师之“病”、教育之“病”,就是我们教育之“痛”、国家之“痛”、民族之“痛”呀。教师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呢?一、教师的职业倦怠。何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那些助人行业的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一种疲惫不堪、身心耗竭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中比较新的表现形式是戴上“科学”的外衣,即让儿童去做智力测验,然后根据测验的结果,给学生贴上弱智的标签,从而以“科学”的名义将儿童逐出自己的班级乃至学校。教师的这种办法也是在升学、考试等压力下职业倦怠的表现, 不过更具有隐蔽性。 这种倦怠的表现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教师的角色冲突。三、教师的人际交往障碍 四、教师的压力与挫折 五、教师的神经症针对以上心理问题我们教师应学会应对的方法。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有:听歌、请假、自满、不生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静静的储存在教师的头脑中,是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在这种知识观支配下,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灌输教学的现象。而新课程则认为,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师也要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要不断建构新的知识。教师的这种知识建构的性质,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因而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知晓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把促进知识发展建构的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看作是动态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是在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研究者。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年份比学生大,知识、经验比学生丰富,地位比学生高,在教育工作中充当“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主导角色,要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满意的成效,就必须利用和维护自己的权威者地位,让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因而他们在学生面前从来都是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上课时板着面孔说教,下课后迅速离开课堂,不让学生有接近他们的机会。他们认为,与学生接触多了,在学生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或者对学生态度温和,都有损自己的厨房和尊严。由于教师在行为上远离学生,在感情上排斥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师生关系陷入不正常状态。其结果不是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相反使学生学得很累。但是,反过来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友好,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浏览,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边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感情的事。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精神财富。缺乏这咱精神的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当我们面对压力和挫折,我们要知道“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压力好比胡椒、味精等作料,适量可调味,过量则有害。在生活中,有压才有力,经历多种压力的人,才会成功。因为成功的源头就是压力。人生需要压力,生活需要压力。我们需要压力,需要考验自己,没有压力就像没有盐的菜,会觉得乏味;没有压力,就是无聊。压力会让你先苦后甜,没有苦怎么有甜呢?总是闲着没有压力的人,他不会品味到成功的喜悦。田园诗人的生活只是紧张后的调剂品。只有逃离尘世看破红尘的人,才能于世无争地生活着,因为没有压力就是寂寞的、孤独的,没有竞争对手的比赛是难以进行的。那种认为压力都是不良因素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道理的。适量的压力使生活丰富有趣,高质量的生活必然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人从挑战中获得兴奋和愉悦。另外,正如优质钢材在冶炼过程中的回火工艺利用了材料的应力,如果你能够友善地对待压力,那些与你作对的消极力量便会转化为积极的力量,从而帮助你提升自身的价值,强化个人的能力,发掘创造才能并获得最大的快乐。正如那位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将压力这个字眼与人类联系到一起之后就一直被称为“压力之父”的加拿大学者塞里所说的“压力不会使你垮掉,它只会使你更强大”。某种程度的压力是必要的。正常的压力可以让你保持奋发,不断刺激你,让你在高效率下创造性地工作。但是,如果压力超量时,身心会受到伤害。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影响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怎样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之外,学校做为教师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来。主要体现为学校在后勤保障、教师考核、创设学校心理环境、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心理辅导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政策和行为的作用,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如下:第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和教师的政策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的投人,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和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从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还能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加人到教师行列,使教师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第二,政府还应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杂志、报纸等,大力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让全社会的人都认识教育和教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关心教育事业,热爱尊敬教师,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为教师提供一个舒心、愉快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的制度与标准,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选拔优秀的人才当教师,并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修养,更新教师的知识,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其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为国家、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第四,新闻媒体要对教师多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教师的模范事迹,引导人民群众对教师有客观的正确认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好的,从而促进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五,通过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社会地位,促进教师形象的重塑。教师有了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与肯定,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教师的各种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减轻,心理健康也就得到了维护。第六,社区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