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部编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部编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部编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部编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经典基础题

1.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

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

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

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

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等。

2.如图是2020年4月2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

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

A.嫦娥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北斗导航卫星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

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

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

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3.“50年前,宇宙中第一次出现中国制造的‘星星';50年后,中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

航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50年前中国制造的这颗“星星”是

()

A.神舟一号B.东方红一号C,嫦娥一号D.天宫一号

【答案】

B

【解析】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材料中“50年前”也就是1970年。故B符合题意;神州一号是1999年发射成功,排除A

;嫦娥一号是2007年发射成功,排除C;天宫一号是2011年发射成功,排除D。

4.“嫦娥奔月”表达了人们对于飞天的向往,飞天梦想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一个美好愿望

,现在这一愿望早已实现。那么,现实版成功“奔月”的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最早始于(

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B.1984年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D.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答案】C

C.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最早”,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也是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C。

5.《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下列哪一

项成就与这一技术密切相关。

A.中国制造出第一架飞机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

【答案】D

【解析】D.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

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神舟5号”飞船成功往返开启了中国的载人航天时代。故

D正确。

AC.两项所述与“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无关。故AC错误。

B.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错误。

故选D。

6.“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

【答案】C

【解析】

C.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

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

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C正确。

ABD.A是邓稼先,B是袁隆平,D是钱学森,均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不符。故ABD错误

O

故选C。

7.“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

稻''的科学家是()

A.杨利伟B.钱学森C.邓稼先D.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

方魔稻”的科学家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釉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

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D。

8.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贾平凹B.莫言C.屠呦呦D.路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0月11II,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

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符合题意。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o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自驾出行流行B.食物单调不足C.网购流行D.乘高铁出行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粮食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食物单调不足。

10.“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在家就能点外卖”“逛街骑共享单车“,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的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④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在家就能点外

卖”“逛街骑共享单车”,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

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发达

国家,④错误,排除BCD。

故选:A。

S'优选提升题

1(2021.四川省巴中市.期末考试)2020年5月8号下午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

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回顾历史,我国在载人航天

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B.神州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D.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它标

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

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1•云南省昆明市・期末考试)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开创了

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发现了()

A.青蒿素B.青霉素C.麻沸散D.五禽戏

【答案】A

【解析】1971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

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

几百万人的生命1979年屠呦呦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

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

学家。A符合题意。

故选:Ao

3(2021•全国・单元测试)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

“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O©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

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

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

4(2021.海南省・历年真题)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

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

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这体现袁隆平()

A.一生守护“大国粮仓”精神B.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

C.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D.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

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

平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所以A符合题

意;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不满足题意,所以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

料信息,不能得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所以C不符合题意;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的精神体现的是这次抗疫精神,此项不满足题意,所以D不符合题

意。故选:Ao

5(2022.山东省・单元测试)某学校为了落实“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指示,在网

络直播中推出“共和国的脊梁一一先进人物汇展”的专题活动,下面一组图片反映出的共同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国呦呦在实场室

精神为

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B.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C.艰苦奋斗,献身国防D.勇于攀登,创新科研

【答案】D

【解析】D.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氢弹之父”于敏、袁隆平成功培育

出釉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

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他们所反映的共同精神是勇于攀登,创新科研,故D正

确。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0.全国・单元测试)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取得的成就产生的相同影响

是()

A.壮大了国防力量B.增强了粮食产量

C.促进了科技发展D.保障了生命健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技成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邓稼先的

成就属于军工领域,壮大了国防力量;袁隆平的成就是研制了杂交水稻,增加了粮

食产量;屠呦呦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保障了生命的健康。其共同的影响是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故选C。

7(2020.福建省・月考试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必须()

A.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B.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C.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D.弘扬国家的民族精神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

,没有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从材料中来看,“一打就垮”指的是科学文化,”

不打自垮”指的是人文文化,都说明了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故A符合题

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不选BCD。

故选A。

8(2021・全国・同步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

虽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中,共展出

35部优秀影片,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你认为出

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社会主义制度的简历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

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

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A

正确。

故选A。

9(2022・全国・同步练习)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

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C.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用

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

”,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故选:Do

10(2022.全国・同步练习)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运

输也获得较快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等,还有便捷的地铁,私家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材料

主要体现了()

A.我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之列B.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新时期铁路交通不断发展D.交通的便捷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运输

也获得较快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人们的出行方式也

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等,还有便捷的地铁,私家车

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交通的便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o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题干不仅仅体现了新时期铁路交

通的发展,也体现了公路交通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o

11.(2021.河南省平顶山市.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很

多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中国政府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

分子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

历程。邓稼先便是其中的一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

列重大成就。

材料二:王大布、陈芳允等科学家针对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世界主要国家已制定了

高科技发展计划的紧迫现实,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追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根据他们的建议,中央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全面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

发展计戈I。近年来,“天眼”探空、高铁奔驰、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北斗组网……

厚积薄发的中国科技交出了让世界瞩目的答卷。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1)据所学知识,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哪一项领先世界的成就?该成就对中

国社会有何重大贡献?

(2)据材料一、二,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请再介绍一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你所敬佩的中国科学家及其成就。

【答案】

(1)

袁隆平成功培育构型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粮食安全问

题。

(2)

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步伐;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和使命担

当。

(3)

示例:屠呦呦,她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12(2021.四川省广元市・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

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

材料一: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

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

“两弹一星”。

材料二: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名利,

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

了一个使命,执着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了一

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一一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

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3)材料三中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哪项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答案】

(1)

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

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筑起共和国钢铁

长城,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袁隆平;育成釉型杂交水稻。

(3)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Q高频预测题

1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

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构型杂交水稻④“东方红一号”卫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两弹”成功研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釉型杂交水稻、“东

方红一号”卫星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取得的科技成果,符合题干中“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

的要求.

故选A.

2"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用一生耕耘造福人民,他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他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

A.邓稼先B.钱学森C.袁隆平D.屠呦呦

【答案】C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釉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

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

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

故选:Co

3疫情当头,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国人努力撑起一把保护伞,成为家喻户晓

的人物,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有作为的人物是()

A.屠呦呦B.袁隆平C.邓稼先D.杨利伟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钟南山在中国医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家屠

呦呦与钟南山同属医学领域。

故选:Ao

4、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了月

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推进中

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50年前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舟一号B.神舟五号C.神舟七号D.东方红一号

【答案】D

【解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东方红一

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

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50年前我国发射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o

52021年5月24日,在湖南长沙,大量市民甚至很多外地市民驱车赶来,冒雨沉痛悼

念一位为解决我国这样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这个人

是()

A.袁隆平B.邓稼先C.屠呦呦D.钱学森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

出构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

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

密*E八六*H*短・

“500克0.5公斤

伍仟克

2UJi*.wm«:

;产拾市只颇国:

国一过去购物凭票证四二今日商其任意买

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D【解析】从图-购物凭票证到图二今日商品任意买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

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是改革开放前计

划经济和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资II益丰富,购物票

退出历史舞台,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ABC.这三项均错误,排除。

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提到:1978年至2017

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2017年,全国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2017年,城镇

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所列数据直接反

映的变化是()

A.生活水平提高B.思维方式改变C.传统观念更新D.通信技术发展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判断材料直接反映的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向前跨跃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

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文化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

故选:Ao

81993年4月1日起,国家逐步取消了布票、粮票和油票等票证,实行商品敞开供应。

从此,伴随城镇居民增多,40年历程的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下

列票证变化背后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壹市寸★

Cfla..._X-

Af・八,、♦•一・♦♦♦••♦―♦•••♦••♦♦・♦•♦•・“一•”♦♦•♦♦♦♦••♦♦••“•♦•♦♦♦♦•♦♦z.c””.Bu

A.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B.从屈辱外交到和平外交

C.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D.从政企不分到实行公司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实行粮票、油票和布票供应,主要是因为人民公社时代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发行票据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1993年取消布票、

粮票和油票等票证,实行敞开供应、自由买卖。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获得巨大

发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1992年,中共时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些票证变化背后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从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