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文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文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文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文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写作背景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生字新词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不惑(huò)不逾矩(yú)(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qǔ)(gōng)(zhěn)好之者(hào)

笃志(dǔ)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生字新词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做)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思而不学则殆(有害)生字新词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生字新词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生字新词品味语言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特别强调以下字词的翻译: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品味语言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品味语言(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段落结构

《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板书设计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4、5、7、9、10、12章关于思想品德修养:2、3、6、8、11章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2章知识链接流传版本《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汉初,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今日所读之本经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不到一百年后,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知识点解析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3.词义转移4.褒贬变化知识点解析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词义发生了转移,即古义表示甲事物,今义表示乙事物了。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古代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例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重视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有效方法:知识点解析

古今异义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的词。简单地说,我们判定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词,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这个词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条件,那就可以判定这个词就是古今异义词了。把握好判定标准知识点解析

复习中,把课文里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整理出来,作为牢固的词语积累。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就将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含义灵活迁移出来,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了。例如,翻译句子“购仰妻子急”,“购”和“妻子”都是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文《桃花源记》“妻子”是“妻子儿女”之意,我们将该句翻译成“紧急悬赏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借课文辨析词义结合上下文辨析知识点解析

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意义,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语境既是这个词所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也指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笼罩下的大语言环境。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因此,在此处是“可爱”之意。再如,《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收集、保藏,“经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筹划并管理或泛指计划和组织;而在此句中,“收藏”和“经营”都是词类活用的词语,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的是金玉珠宝。又如,《过秦论》:“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句中“爱人”在现代汉语里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把这个词义放到句中去,怎么也说不通。因此只能把它们分开来理解,“爱”指爱护,“人”指人民,“爱人”指爱护人民。

知识点解析

从发音形式上,可以分成以下两类: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的,文言文绝大多数词是单音节的,即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判断时要按照现代汉语构词方式,变为双音节的。例如,《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把”字,古义:动词,握住、端着。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字,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按词的音节判断【例】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知识点解析【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泛指多数一日学习

复习

时间按一定时间每天数词,三【小练习】1.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3.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知识点解析【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旧的知识善良的人可以凭借过去的,老的旧的知识优点跟从跟从可能,许可(学习)知识点解析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知识点二:虚词“而”的用法【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知识点解析【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

知识点解析【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知识点解析8.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9.通“尔”,你,你的。【小练习】《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字的用法有哪些?请归类解释。【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促织》)

知识点解析

表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2处。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1)学而时习之。(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曲肱而枕之知识点解析

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6处。如:(1)学而时习之。(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曲肱而枕之。3.(1)学而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知识点解析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教材中共见5次。如:(1)学而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识点解析

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见6次。如:(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考在线【例】(河北省唐山市·中考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考点一:古今异义词【讲评】注意古今异义的差别。【参考答案】(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满足。

(3)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实战演练】(广西省河池市·《<论语>六则》和《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中考在线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腾人持汤沃灌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讲评】汤,古义:喝的汤,今义:热水。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三,古义:泛指多次,今义:确数“三”。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D考点二:虚词“而”的用法中考在线【例】(广东茂名)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

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D.其恕乎

其不善者而改之【讲评】A.“学而时习之”,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水落而石出者”,而,表承接。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这一点)。D.“其恕乎”,其,用作副词,有“也许”、“大概”“差不多”的意思。“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代词,他,他的。C中考在线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实战演练】(河北省唐山市·中考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讲评】A项“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转折;“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而”表顺承。B项“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中的“可以”是指“可以凭借(这一点)”。C项“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指代“三人”范围;“不可亵玩焉”的“焉”,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D项“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是“从”的意思;“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的意思。B2.《论语》与

并称“四书”,共

篇。课后习题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语录

3.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鲁国儒家《大学》《中庸》二十春秋仲尼丘孔孟儒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圣人、至圣先师课后习题3.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后习题(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4.通假字。(1)不亦说乎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意思是

课后习题5.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之间常常加“有”字数词,三悦说愉快

又有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复习时间按一定时间学习泛指多数一日每天课后习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课后习题(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猫郑振铎

知识预览郑振铎(1898-1958)身份: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事迹:曾在北京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主编《小说月报》等;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猫》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整体感知2.默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隔壁要来的活泼很受喜爱病死舅舅家抱来的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受宠爱丢失流浪猫毛色花白,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忧郁,懒惰不为大家喜欢,若有若无含冤而死整体感知3.请对文章进行分层。(1)1-2段: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猫病死;(2)3-14段:写“我”家养第二只猫,猫丢失;(3)15-34段: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猫含冤

而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三次养猫,“我”心情有何不同?2.如何理解文末“我”的忏悔之情?1.三次养猫,“我”心情有何不同?合作探究(1)第一次养猫:快乐酸辛(2)第二次养猫:更加快乐时时担心怅然、愤恨(3)第三次养猫:不喜欢愤怒忏悔合作探究2.如何理解文末“我”的忏悔之情?“我”为什么忏悔?由于“我”的武断,认定鸟是第三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害它含冤而死。为什么“我”会冤枉猫?因为这只猫确有不少不讨人喜欢的地方;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我”和猫有什么区别?“我”能说话,猫不能说话;“我”是强者,猫是弱者;“我”是施暴者,猫是受虐者。合作探究2.如何理解文末“我”的忏悔之情?“我”的忏悔出于“我”良心的自责。一个弱小的生命就在“我”的强势围攻下、暴力追杀下含冤死去。让“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不公平的,因而受到良心的谴责。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公平公正,讲求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

测,妄下断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伤害无辜。深层理解1.三次写“我”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何道理?得猫养猫失猫再得猫再养猫再失猫复得猫复养猫复失猫深层理解围绕“猫”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三个故事。永不养猫1.三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