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模拟卷初中和化学+解析_第1页
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模拟卷初中和化学+解析_第2页
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模拟卷初中和化学+解析_第3页
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模拟卷初中和化学+解析_第4页
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模拟卷初中和化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

《初中化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理盐水和Al(OHh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B.纤维素和聚氯乙烯均为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

C.水晶项链和玻璃杯均属于硅酸盐产品

D.耐蚀合金的防腐原理与电化学无关

2.下列各组有机物,不管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则完全燃烧

时消耗02为一恒量的是()。

①和C(H6②C,Hg和C6Hfi③CH和C,HSO@C2H2和C6H6⑤G&OH和

CHQC&

A.①@B.②③⑤C.③⑤D.全部

3.钱(Ni)镉(Cd)可充电的电池,放电时,电极材料是Cd和NiO(OH),电解质是KOH,

电极反应分别是:Cd+20H-2e-=Cd(0H)z;2NiO(OH)+2H2O+2e'=2Ni(OH)2+2O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总反应是C(l+2NiO(OH)+2H,O^C(l(OH)2+2Ni(OH),

C.电池充电时,镉(Cd)元素被氧化

D.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羽有酸性和漂臼

A向石蕊溶液中滴加氯水至足量石蕊溶液先变红再褪色

第1页,共8页

分层者为煤油,

向大豆油、煤油中分别加入足一种液体仍然分层,

B不分层者为大豆

量NaOH溶液,充分加热另一种液体不再分层

C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含有Ag+

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

所配溶液浓度偏

D度的KgSO,溶液,定容后反复摇液面低于刻度线

5.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电子层数和电子总

数相等;Y和Z同周期且相邻;X、Y、Z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Q,25t时,0.01mol-L

■'Q溶液的pH=2;W原子的K层和M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

A.简单离子半径:Y<Z<W

B.X和Y两种元素可形成多种二元化合物

C.X、Z和W二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强电解质

D.元素的非金属性:X>Y>Z

6.常温下甲为pH=2的醋酸溶液,乙为pH=2的醋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c(CH3cOCT)一定大于乙溶液中c(CH,COO)

B.甲、乙等体积混合后pH大于2

c.乙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cr)〉c(cn,coo)>c(ir)>c(oir)

D.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至中性,甲乙两溶液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Imol氧元素

(2X).25IIIO1氯离子

③0.5mol氢分子,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mol”

⑤O.lmol水分子中含有N,、个质子和NA个电子

@0.25mol氨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5.6升

A.全部正确B.②③④(5)⑥

C.①O③④⑥D.①0)④©⑥

8.用N、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2页,共8页

A.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N,、个水分子

B.常温常压下,28gCO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N、

CM11.2LN2中含有n个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一定为2n

D.lmol•的A1CL溶液中,C「离子的数目为3M

9.在任一电子层中最多有几个p电子()。

A.2B.6C.14D.8

NH,

10.毒奶粉主要是奶粉中含有有毒的三聚鼠胺(人),下列关于三聚霞胺

人入

H,NNNH.

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0

A.所有氮原子均采取sp‘杂化

B.一个三聚霞胺分子中共含有15个<T键

C.属于极性分子

D.三聚氟胺分子中同时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课程性质进行引导启发的是

()o

A.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

B.熟悉化学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联系

C.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D.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球周围的空气”部分知识内容的课程标准是()□

A.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B.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掌握电解法同时制取两种气体—氢气和氧气的能力

D.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3.化学课堂当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概念或者原理知识的同时,会运用很多生活当中

的例子加以补充,教师这样做体现出哪种化学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互惠互利原则

C.民主平等原则D.师生协同互动原则

第3页,共8页

14.实验探究方法是化学教学当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使用时遵循的

化学教学原则是()0

A.师生协同原则

B启发、探究与创新原则

C.充分结合化学实验,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原则

D.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原则

1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师生协同互动化学教学原则,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师

生协同互动原则范畴的教学方法是()o

A.课堂互动B.请同学上黑板

C.布置家庭作业D.实验评价展示

1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化学教学特征的是()。

A.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

B.化学教学注重宏观、微观和符号相结合

C.化学教学注重理论和概念原理的严谨性

D.化学教学规范化学用语

17.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讲授过程指的是()o

A.领会知识过程B.检查知识过程

C.运用知识过程D.领会知识过程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课程的课外活动的是()o

A.化学竞赛B.课外实验C.校外参观D.化学考试

19.化学教学策略由联系着的学习策略和()组成。

A.教学策略B.教育策略C.教导策略D.教材策略

20.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课外作业形式的是()。

A.测试B.实验C.背诵D.评价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课题1:空气。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

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

混合物、纯净物;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防止空气污染。可以

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重点是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

第4页,共8页

基础的学科,怎样以实验为依据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环境保

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空气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当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它在九年义务教育

阶段化学中的哪个一级主题之内?此一级主题还包括哪些二级主题?

(2)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些?

22.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

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

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

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教学中的创设情境设置方法有哪些?

(2)创设情境属于化学导入部分当中使用的一种化学技能。请简要谈谈对化学技

能的理解。

三、诊断题(共1题,共15分)

23.某学校大型考试中,设置如下选择题:

时,将一定量的KNO、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成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

5g、10g、15g,析出KN()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e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第5页,共8页

A.c=a+bB.c=2b-aC.c=a+2hD.c=2a-b

学生对于本题的作答情况:选择A13%,选择B74%,选择C7%,选择D6%。

试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o

(2)试分析本题的作答思路。

(3)学生选择其他选项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20分)

24.下列是某教师原子的构成教学片断实录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

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J让学生阅读课本P68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

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归纳总结得出: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归纳总结得出: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

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那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

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

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第6页,共8页

[学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问题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2)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你认为可以如何改善。

五、教学设计题(共1题,共30分)

2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

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

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

实验2-1:

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

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象

分析

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

国27利定空7地抬气的含敬

气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

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红磷+氧气点燃4五氧化二磷

第7页,共8页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1/5o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

人们陆续发现了氨、须、氮、氮、氤、氢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戌施成分送

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R&T成分承盘黑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

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

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

问题:(1)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0

第8页,共8页

2021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

《初中化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考试口寸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D。解析:A.生理盐水和Al(OH),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度大小,生

理盐水为溶液分散质粒度小于Inm,氢氧化铝胶体分散质粒度介于lnm-100nm,故A

错误;B.聚氯乙烯不能降低,大量使用能引起白色污染,故B错误;C.水晶主要成分二

氧化硅,属于氧化物,不是硅酸盐.故C错误;D.耐蚀合金的防腐原理是改变物质的内

部结构,与电化学无关,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B。解析:有机物中,不管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

完全燃烧时消耗0”为一恒量,则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①ImolC凡

和ImolC凡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4.5mol,错误;②Imol和

ImolC6H6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均为7.5mol,正确;③ImolC、H,和ImolC-HQ

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均为4.5mol,正确;④ImolC2H1和ImolC6H1,完全燃烧消

耗氧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5mol、7.5mol,错误;⑤ImolCzHQH和ImolCHqCH,完全

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均为3m",正确,选B。

3.【答案】C。解析:A.放电时相当于原电池,属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工

作时,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此电池放电时,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

增大,故A正确;B.将电极反应Cd+20H-2e==Cd(OH)2、2NiO(OH)+2H,O+2e-

=2Ni(OH)2+2OK合并即得至I」反应Cd+2NiO(OH)+2H;O=Cd(OH)2+2Ni(OH)2,故B

正确;C.充电相当于电解原理,属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池中,阳极发生失电子的

氧化反应,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阴极电极反应式为Cd(OH)?+2院

=Cd+20ir,所以电池充电时,镉(Cd)元素被还原,故C错误;D.充电相当于电

解原理,属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电池

的负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D正确;答案选C。

4.【答案】B。解析:A.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加入石蕊,溶液

第1页,共8页

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有色物质为无色,而使其褪色,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

合理,故A错误;B.向大豆油、煤油中分别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加热,前者发生

水解反应,混合液不分层,后者不发生反应,混合液分层,故B正确;C.向某溶液中加

入足量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硅酸、氢氧化铝等,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硅酸根

离子、偏铝酸根离子,不一定含有银离子,故C错误;D.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

度的K2s0」溶液,定容后反复摇匀,由于部分液体在刻度线上方,导致液面低于刻度线,

不影响配制结果,故D错误;故选B。

5.【答案】Bo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

的电子层数和电子总数相等,则X为H元素;W原子的K层和M层电子数相等,则W

含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2个电子,为Mg元素;X、Y、Z三种元素可以形成化合

物Q,25t时,0.01mol-L'Q溶液的PH=2,则Q为一元强酸,由于Y和Z同周期且

相邻,则Q为硝酸,Y为N、Z为。元素,A.N、0、Mg元素的简单离子都含有2个电

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半径:W<Z<Y,故A错误;B.X.Y

分别为H、N元素,二者可以形成氨气、腐(N2H4)、叠氮酸(HN,)等多种二元化合物,

故B正确;C.X、Z和W形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是强电解质,故C错误;

D.X、Y、Z分别为H、N、0元素,H元素非金属性最弱,N、。位于同一周期,原子

序数N<0,则非金属性N<0,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X<Y<Z,故D错误;故选B。

6.(答案]A。解析:A.醋酸存在电离平衡,氢离子抑制醋酸电离,甲溶液中c(CHC()O

一)一定大于乙溶液中c(CH,COO),故A正确;B.甲为pH=2的醋酸溶液,乙为pH=2的

醋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甲、乙等体积混合后pH等于2,故B错误;C.乙为pH=2的

醋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e(Cr)>c(CH、COO)则c(H*)>c(CH、COO

■),故C错误;D.PH=2的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醋酸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甲溶液浓度大于乙溶液中的醋酸浓度,所以加入相同浓

度的NaOH溶液至中性,甲消耗氢氧化钠多,故D错误;故选A。

7.【答案】B。解析:①氧元素指分子还是原子或离子,指代不明确,故错误;②

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表示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

子、质子、中子等,氯离子是微观粒子,且指代明确,故正确;③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表

示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氢气分子是微观粒子,且指代明确,故正确;④摩尔质量的单位为mol,在数值上

第2页,共8页

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即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40g•mo「',故正确;⑤水为

10电子分子,即水中有10个电子和1()个质子,则0.1mol水中含Imol电子和Imol质

子,即均为N,个,故正确;⑥气体的体积V=nV“=().25moiX22.4L力0「'=5.61,故正确。

故选Bo

8.【答案】Bo解析:A.标况下水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

的量和分子个数,故A错误;B.28gCO的物质的量为Imol,而CO为双原子分子,故

含2N、个原子,故B正确;C.氮气所处的状态不明确,故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则阿伏

伽德罗常数不一定为2n,故C错误;D.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氯离子的个数无

法计算,故D错误;故选B。

9.【答案】B。解析:p态轨道有的原子轨道为3条,每条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

方向相反的电子,所以p轨道最多的电子数为6。

10.【答案】B。解析:A.C=N中,C原子为sp?杂化,C=N中N原子为s/杂化,-NH2

中N原子为sp‘杂化,杂化类型不同,故A错误;B.分子中含6个N-H,6个C-N,3

个(1=此双键中有1个。键,共15个CT键,故B正确;C.分子结构对称,为非极性分

子,故C错误;D.不存在同种元素之间的共价键,则分子内只有极性键,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解析: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资财富,在教学中应

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

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及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上述内容,选择5

12.【答案】C。解析:“地球周围的空气”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课程标准是:(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

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

氧化碳;(3)了解白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3.【答案】A。解析:化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用理论分析实际,

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从而解决

教学中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举例子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使用方法。所以选A。

14.【答案】B。解析:启发、探究与创新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

第3页,共8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创

新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法符合这一原则,所以选择B,

15.【答案】C。解析:贯彻师生互动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

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处于师生共同参与、协

同互动的状态中。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在任务进行的时间不属于课堂之上,互动具有延

后性。所以选择Co

16.【答案】C。解析:化学教学特征包括: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化学教学注注重

宏观、微观和符号相结合;化学教学规范化学用语。所以选择5

17.【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学生通过此环节才能够

学到本节课应该学到的知识,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思维发散,技能拓展。所以选择D。

18.【答案】D,解析:化学课程的课外活动中主要活动有:课外阅读,课外实验,

化学竞赛,校外参观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资源参加的意愿,坚

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综上所述,选D。

19.【答案】C。解析・:化学教学策略由相互联系着的教导策略和学习策略两部分组

成。所以选择C。

20.【答案】13。解析:化学课外作业形式主要有阅读、复习、实验和书面作业。所

以综上所述选择

二、简答题(共2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一级主题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

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地球周围的空气属于身边的化学物

质一级主题当中的二级主题,此外还有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的常

见化合物、化学物质的多样性都是其二级主题。

(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反

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2.[参考答案]

(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从真实的问题探究人手创设情境、利用知识矛盾创设情境、从化学直观手段入手创设情

第4页,共8页

境、从化学史实和科技成果人手创设情境、从网络媒体资源入手创设情境。

(2)化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往往既含有操作成分,又

含有心智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技能是联系有关认知和教学能力的桥梁。

它以有关的认知为基础来形成相应的行为规则;经过熟练、概括化、内化、个性化、心

理化之后,教学技能可以转变为相应的教学能力。

三、诊断题(共1题,共15分)

23.[参考答案]

(1)Bo

(2)由于起始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当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之后,才会有

硝酸钾晶体析出,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时,析出硝酸钾的晶体是ag,说明溶液已

经变成了饱和溶液,由此可知,对于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水析出溶

质的质量为(b-a)g,所以恒温蒸发15g水,可以看出先蒸发5g水至饱和.然后再蒸

发10g,析出的晶体质量为cg=2(h-a)g+ag=(21>-a)go所以B正确。

(3)学生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不够清晰,教师需要用比较直观

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对溶质溶剂以及溶液的概念进行整合,再对溶解度进行讲解,让

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等概念原理。将于溶解度的计算

方法以及计算过程细致处理,并且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

数求法。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在本节课中,该教师利用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的

放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但是在课堂上还

可以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如可以介绍原子弹的爆炸原理与原子的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以

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设计题(共1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

第5页,共8页

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是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

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

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

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由于刚起步,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

学生感性认识下富,(我们应注意到新教材已无教师演小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

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

解“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

空气的组成。

②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

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

兴趣。

②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谜语导入

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谜底是什么?

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

以前人们一宜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

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L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2.空气中有二氧

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第6页,共8页

【教师】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

气?含有多少?

大家前后两桌4人为小组,讨论实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