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文档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文档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文档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文档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ks(0.1s+1)(0.01s+1)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100s-1;v(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45rad/s。c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c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和幅值裕量K。g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G(s)=Kks(s+1)(s+2)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5s-1;v(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10dB。g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c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和幅值裕量K。g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4rad/s和ξ=0.5。n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四、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5s-1;v(2)维持原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ks(0.1s+1)(0.25s+1)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4s-1;v(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12dB。。g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c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和幅值裕量K。g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六、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ks(0.1s+1)(0.01s+1)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100s-1;v(2)相位裕量γ≥4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20rad/s。c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c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和幅值裕量K。g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七、已知串联校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分别为G(s)=KG(s)=Kps(s+1)(s+5),ccs+pccccccc对三种情况设计Kc,并比较它们的闭环极点位置、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时间响应快速性。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Kc标: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ξ=0.45。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和根轨迹示意图。4、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5、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八、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G(s)=4Kks(s+2)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20s-1;v(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10dB。g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和幅值裕量K。g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九、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50s-1;v (2)闭环主导极点满足ω=5rad/s和ξ=0.5。n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08050541X)十、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1)KK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01(2)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0.05秒。(3)相角稳定裕度在Pm>45°,幅值定裕度Gm>20。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一、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0s(s+4)(s+5)(s+)20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Kv=500(2)超调量Mp<55%,调节时间Ts<0.5秒。(3)相角稳定裕度在Pm>20°,幅值定裕度Gm>30。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二、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3)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s)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s)=,可控硅功率放大G(s)=,执行电机G(s执行电机G(s)=,减速器G(s)=。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对系统进行超前-滞后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幅值稳定裕度Gm>18,相角稳定裕度Pm>35º(2)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6%,调节时间Ts<0.3秒。(3)系统的跟踪误差Es<0.002。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s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三、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4)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一个调节器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1(2)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3秒(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º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5)G(s)=2560s(s+8)(s+16)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10%(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0.6秒。(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º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六、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6)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s)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s)=,可控硅功率放大G(s)=,执行电机G(s)=执行电机G(s)=,拖动系统G(s)=,减速器G(s)=。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600s-1(2)相角稳定裕度Pm>40º,幅值稳定裕度Gm>15。(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5%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七、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2)相角稳定裕度Pm>45º,幅值稳定裕度Gm>12。(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十八、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2)相角稳定裕度Pm>35º,幅值稳定裕度Gm>12。(3)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7秒。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Gs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2)相角稳定裕度Pm>40º,幅值稳定裕度Gm>15。(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1秒。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m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相角稳定裕度Pm>40º,幅值稳定裕度Gm>13。(2)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0.15秒。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二十一、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2)相角稳定裕度Pm>50º,幅值稳定裕度Gm>15。(3)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5秒。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二十二、设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ksm12)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计系统的反馈校正器H(s),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相角稳定裕度Pm>60º,幅值稳定裕度Gm>20。(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0.7秒。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2)相角稳定裕度Pm>80º,幅值稳定裕度Gm>25。(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0.5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24、.已知广义被控对象:G(s)=给定T=1s输入设计最小拍有纹波控制系统。条件,被控对象含有一个积分环节,有能力产生单位斜坡响应。求广义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1Gzuv圆上除外),m=1。根据稳定性要求,G(z)中z=1的极点应包含在Φ(z)的零点中,由于系统针对等速输入进行设计,故p=2。为e满足准确性条件另有Φ(z)=(1-z-1)2F(z),显然准确性条件中已满足了稳定性要求,于是可设e101011e则D(z)=C(z)CTTTTTT—c脉冲传递函数D(Z)=Gc(Z)=5.435(1_0.5Z_1)(1_0.368Z_1)HG(Z)G(Z)(1_Z_1)(1+0.718Z_1)e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nn求出相应的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Dnn式。其中T=1s。分形式为?(z)?(z)∵是单位速度输入,所以选择?muu(kT)G(s)he(t)e(kT)-y(t)cr(t)hsmhsmm1T)]TT]TT]m(1_z_1)(1_0.368z_1)1解得〈0D(z)=1个(z)=21.8(1_0.5z_1)(1_0.368z_1)G(z)1_个(z)(1_z_1)(1+0.718z_1)某加热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τ=30,T=180s,T=10s。试求PIDgR=1/T=180,R=1/180×30=1/6。gτK=1.2/R=7.2。pτiT=0.5τ=15s。dIPTITDPT。G(s)hy(t)oE(z)r(t)12212n⑦确定f21和f22。(z)⑧确定(z)和(z(z)ee(z)=2z1z2D(z)=(z)G(s)hy(t)oE(z)r(t)1w=1,v=1,j=1。④写出C(z)。em2212n⑦确定f21和f22。22112211e111e11122122DzD(z)=C(z)G(z)C(z)=e(z)(z) E(z)=R(z)(z)=e Dz G(s)hy(t)oE(z)r(t)=(1G(z)=G'(z)ei1i=11+fzm i2i=12+fzn2n(m=w=112FzfzF(z)=fz12121(f1=211121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