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和典籍_第1页
语言文字和典籍_第2页
语言文字和典籍_第3页
语言文字和典籍_第4页
语言文字和典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和典籍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对于文字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近代学者多有论述。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主张文明社会“始于拼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恩格斯完全同意摩尔根的意见,指出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的《最初的文明》,对比了他认为是独立产生的七个古代文明,提出文明至少具备下列三种标志的两种:一、人口五千以上的城市;二、文字;三、复杂的礼仪中心。第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一)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上古先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以及先民们的记事方法的进步,文字终于孕育而生。从甲骨文里,大致可以看出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汉字的组字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第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一)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系统内,与汉字构造发展并行的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与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字有:藏文、西夏文、女真文、满文。第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二)汉字形态的转变

图画文字(表形文字)甲骨文

到目前为止,出土的带字甲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近20万片,其中流失海外者有26700片,其中日本有12443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6000个。甲骨文字上承陶器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也是可识的最古的汉字体系。金文

(钟鼎文)第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二)汉字形态的转变篆文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秦始皇时达到鼎盛,习惯上,人们把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周代末年和秦国通行的字体,因笔画拖长而得名。大篆由金文演变而来。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文字,是由大篆发展而来得,由李斯所创。在小篆里,象形性更加减弱,符号性更加明显。篆书作为书法流行至今,篆刻也一直流行到今天。从甲骨文到小篆均属篆书系统。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二)汉字形态的转变

隶书

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秦代篆隶并用。隶书有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书写体。汉隶是由秦隶改造而成的。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被称为隶变,它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的传统,使汉字完全成为符号,隶书属隶书系统。第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二)汉字形态的转变

楷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顶峰造极的程度,颜柳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产生后,汉字就定型了,一直沿用到今天。楷书快写是草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楷书、草书、行书属于楷书系统。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根据以上介绍的汉字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表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的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使汉字的书写更简便。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漫长的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汉字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并保存下来。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起初都是以形示意的,但后来许多民族的文字走向了符号化,成为一堆假定性的表音符号。惟独汉字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以形示意的特色。返回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中国文字以形知意,“触目会心”,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刺激,这一特点对造就重直觉、重整体的传统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特质反映到文学中,则往往可以强化作品的内涵。中国文字不仅以其特质影响文学,而且波及艺术系统。汉字的造字原则是“依类象形”,“肇于自然”。既有实用的性能,又有美的质素。如中国传统的印刻艺术。第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汉字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汉字自公元前四世纪后,便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间交往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传,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学术、宗教亦播传于各国,从而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而与西方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并称世界五大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故又称“东亚文化圈”。由于汉字是中国文化在东亚传播的基础与媒介,因此有人称中国文化圈为“汉字文化圈”。由于当前世界各国语言文字大半属于拼音系统,中国文字几乎是仍以象形为根柢并广泛应用的唯一文字,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文字学家研究原始民族运用形象思维来创造文字的珍贵资料。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一)古代的书籍

简策

简策大约出现在殷商时代,与甲骨并存。商代的简策未能传下来。与竹简并行的书籍还有木板的书——版牍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一)古代的书籍

金刻:铸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石刻:刻在石头上的碑文。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代秦国刻的

《石鼓文》。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熹平石经”“开成石经”西安碑林帛书纸张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纸张、书籍的装订也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唐以前是卷轴,唐以后出现了折叠,后来才有了散页装订(竖排版),唐至清代,折叠制与散页装订制(线装)是主要装订形式。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二)雕版与活字印刷

雕版: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印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实物。唐至五代,雕版印刷极为盛行,形成了官刻、坊刻、民刻并行的盛况。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的毕升。活字印刷书在明代渐成规模,当时流行铜活字,也有铅活字。大约在十四世纪,套版印刷术发明,中国传统的版画技术也随之应用到书籍印刷中。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中国古代文化精粹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功劳最大的莫过于世代相传的文献典籍。文献典籍乃读书之门径。享誉世界的中国八大文化典籍是:

《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本草纲目》《三国志》《红楼梦》《菜根谭》《三字经》

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一)经学著作儒家“十三经”:《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大学》《中庸》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中庸作为儒家思想里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主要讲述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后代儒者在继承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把中庸与人性道德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以“至诚”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世界本原,论述了“尊德性”与“道问学”两种修养形态,提出以“至诚”的态度使人与天道合一,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赞天地之化育。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二)史学著作1、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首先,中国史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其次,我国古代史著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系统而完整的记载。最后,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2、史学体裁及成就纪传体:《史记》《汉书》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政书:《通典》《文献通考》史评:史学评论代表作——《史通》

史事评论代表作——《读通鉴论》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三)诸子百家先秦诸子汉魏六朝诸子《淮南子》《论衡》《世说新语》

(四)诗文集总集:《诗经》《楚辞》《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别集:《陶渊明集》《杜工部集》《李太白集》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五)类书、丛书类书:《皇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儒学警悟》《四库全书》

(近代《四部从刊》《四部备要》)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礼记·礼运·大同篇》描绘了儒家思想的最高社会理想,即大同社会,它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行,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原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返回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贺兰山岩画仰韶人面鱼纹图鹳鱼石斧图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殷商宰丰骨殷商刻辞牛骨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周易》的基本文化观念①刚健有为的人生观

②法象天地、厚德载物的崇德观

③太极两仪的宇宙生成观

④穷变通久、物极必反的辩证发展观

《周易》是一部上古三代文化的总汇书,在西方人眼里,它被看成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透过它占卜的表面形式来探究它博大而深奥的智慧与精神。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