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1页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2页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3页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4页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政治文化第七章政治文化【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第七章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课堂小思考文化是什么?

英国人泰勒(E.B.Tylor),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他在人类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始文化》(1817年)一书中,首先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制序、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的定义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一、文化与政治文化(一)什么是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人文”和“化成天下”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们今天“文化”一次的最初由来。第一节文化与政治文化在西语中,文化的原义是“耕耘”。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乃是教化。第一节文化与政治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第一节文化与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的提出(历史背景)

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其后便成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九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阿尔蒙德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政治体系文化,即“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二是过程文化,即“对于政治过程的一系列倾向”;三是政策文化,即“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第九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一词涉及政治上一切有关的取向,不论是认知的、评估的或表情的”。——派伊

2.国内学者的界定

第一种见解,是把政治文化主要归结为政治心理方面。认为政治文化即政治系统中的政治态度、信仰、价值等基本取向。如丛日云。

第二种见解,是将政治文化广泛化。即政治文化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方面,还包括政治理论、思想,以及政治制度。如朱日耀先生。

第三种见解,将政治文化理解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马起华认为:“政治文化是个人对于政治系统及自我在系统中所担任角色的心理取向”。

丛日云也是把政治文化归结为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

朱日曜先生即认为:“政治文化应含有与政治相关的各个层次的文化,其中包括有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几个方面。”(参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王惠岩教授认为“政治文化既应该包括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因素,同时还应该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对人们政治行为起着规范和支配作用的政治思想”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的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政治文化是观念文化的一部分,是观念文化中与政治有关的内容;

政治文化是文化观念形态中有关政治的部分,是社会政治实践在社会成员意识和心理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是政治生活的精神内容。3.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整个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不仅包括政治法律等制度和组织形态,还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观念形态。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课本p201):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九章政治文化4.政治文化的四层含义第一,政治文化的主体,它同政治活动的主体是相一致的。既包括团体,也包括个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政治社团和其他团体。阶级是政治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角色,也是政治文化的最为主要的承载者。第二,政治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第十二章政治文化第三,政治文化所要揭示的是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与政治体系及政治过程的关系,也是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九章政治文化第四,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以及参与能力等内容。

如此界定政治文化的内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弥补了西方政治学者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的论述不足。(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1.较早的关于政治文化的典型研究: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论法的精神》和《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思·韦伯托克维尔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专门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第六,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的研究推荐阅读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征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政治文化的构成1、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主要包括:

Ⅰ政治认知;Ⅱ政治情感;

Ⅲ政治动机;Ⅳ政治态度。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2、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1)政治理想

(2)政治信仰

(3)政治理论【知识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创造出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向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知识窗】意识形态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在1927年发表,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知识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是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所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知识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都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知识窗】意识形态(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这些意识形式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2)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3)哲学、宗教。【知识窗】意识形态(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知识窗】意识形态(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表现为:第一,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第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知识窗】意识形态(5)依赖性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3、政治价值观

即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四、政治文化的功能第一,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第二,制约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变革。第三,影响政治发展过程。

不同的声音1、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孰为因果?

比如:人际信任与民主制度的关系。2、政治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政治效应?

杰克曼和米勒《政治文化的复兴?》3、政治文化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扩展: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的发展动因

历史继承性决定了政治文化发展背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现实性则决定了政治文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知识扩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1、务实的政治文化第一,注重人事,与人的实践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合天人,同真善”的思维原则下,主要注重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于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表现出求“用”、求“善”、追求“和谐”的倾向。这与西方的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事物本身的认识,追求理论上的完整,表现出求“真”、求“知”、求“科学”的倾向不同。知识扩展第二,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另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注重研究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

知识扩展

知识扩展2、重民的政治文化早在周代就提出“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和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待“民”的问题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出现了“富民”,“养民”、“牧民”以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各种有关“民”的思想。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民本主义”的文化,也有的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文化。知识扩展知识扩展★政治上的为政爱民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孟子

“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魏征知识扩展★经济上关心民生生民之道食为大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民知识扩展3、伦常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德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集中表现为“三纲五常”的伦常原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管主张如何变化,伦常问题都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

第一、伦常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第二、伦常是重要的统治工具。三纲五常知识扩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2、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对比总体特征主要表现行为特征内倾性文化重伦理轻功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鄙视物质生产和技术墨守成规,求稳怕乱,维持现状外倾性文化轻伦理重功利讲究实力,强调物质基础勇于开拓,大胆实践,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二)政治社会化问题的提出政治社会化是西方学者最早提出的,他们对政治社会化的界定各不相同。第一种,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杰克·邓尼斯、罗伯特·E·道斯等人;第二种,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有格林斯泰因等;第三种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也就是政治文化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方式。其代表人物为坎耐斯·P·兰顿等;第四种,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其代表人物为阿尔蒙德、鲍威尔等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国内,政治社会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译介西方的理论到概念及研究问题的不断本土化,研究成果渐丰。(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和提高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水平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文化世代传承的过程。第二节政治社会化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使本系统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被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以建立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认同感。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生命周期中的政治学习和政治参与

1.儿童期的政治社会化儿童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以家庭和学校为途径,以直观、感性、形象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事务为学习对象,以模仿和服从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政治服从、政治忠诚等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情感养成为主要内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2.青年期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主要以学校和社会为途径,以学习政治思想、政治规范,形成政治人格,成为社会政治角色为主要内容,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3.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已经和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实践成为人们政治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丰富各种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技能,完善政治人格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其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前者只有专门的政治社会化机构进行的有意识的政治教育和政治信息沟通;

后者指个人所受到的非政治态度性的信息沟通,如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审美定势等。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一)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相结合

●不同家庭类型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对儿童影响是非决定性的一般来讲,家庭塑造了个人的心理构成,而个人的心理则影响着政治态度的基本趋势。民主式:积极参与型专制式:政治专断或服从单亲家庭:社会化不完整隔代教育:易造就保守的政治品格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二)学校---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机构

任何国家或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忆传递给年轻一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学校是专门的政治社会化机构●

学校教育的规律是渐进式的

学校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

东西方教育体制存在着较大差别学校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历史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与义务教育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三)政治象征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具有特定的政治象征意义,是承载政治意义的政治符号。

这些政治符号会通过反复不断的心理刺激,引导并且固化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四)社会组织

个体通过参与政治组织的活动,或加入政治组织而获得一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观念。第二节政治社会化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书籍、电脑互联网等信息载体。

特点:具有传递迅速、超越时空、覆盖面广等特点。

功能:①传播政治信息②传播政治文化,促进共同的政治心理的形成③还能改造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朝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包括:

1.维系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顺利运行

2.规范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

3.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改革

4.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就是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法治亚里士多德管仲“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管子》中出现了“以法治国”一词。其后,战国时期的商鞅、韩非等人又发展了“法治”思想。法制国家法治国家(“刀治”到“水治”)法治成为一种必须,法治成为一种习惯,法治成为一种价值,法治成为一种信念……法治:中国进一步改革的难题和出路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