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1页
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2页
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3页
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4页
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目录1前言1.1工程概述1.2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1.3勘察技术依据1.4勘察方案与实施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2.3场地地层及其分布2.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5场地土的腐蚀性及渗透性2.6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2.7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2.8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3场地工程地质分析评价3.1场地稳定性与工程环境3.2路基土的均匀性和适宜性3.3路基土的干湿类型3.4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3.5涵管工程地质评价3.6地质条件可能引起的工程风险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2建议5附件【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PAGE\#"'第'0'页'"第11页共11页【繁昌1路1段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都市新都城建勘察测绘有限公司PAGE\#"'第'0'页'"第1页共11页1前言1.1工程概述成都市新都区物流中心管理委员会,在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办花园社区境内拟建繁昌1路1段道路,委托我公司对拟建道路沿线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要求勘察工作按详细勘察阶段完成。拟建道路工程概况见下表:拟建道路工程概况表道路名称起点终点总长(m)路面宽(m)等级繁昌1路1段新都绕城大道南二段与川陕路交汇处K0+489.949489.94916~30次干路沥青砼起点:494.502终点:493.032起点:493.102终点:491.632拟建道路工程配套管线概况表配套管线类别管材类型管径(mm)管底设计标高(m)敷设方式雨水管钢筋砼500~700492.00~490.53明挖污水管钢筋砼500491.50~490.03明挖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2012)市政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标准,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为二级,综前所述,该项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1.2.1勘察目的通过勘察工作,查明拟建道路沿线的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对道路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条件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路基设计、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特殊性岩土的治理等提供岩土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1.2.2勘察任务和要求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结合拟建道路工程特征及设计的技术要求,勘察工作具体要求:(1)查明道路沿线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成因,分析发展趋势,评价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2)查明沿线路基土层结构、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与分布;(3)查明沿线特殊性岩土、河湖沟坑及其暗浜的分布范围,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条件与地下管线埋设情况,分析评价其对设计、施工与使用的影响,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4)查明沿线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和地表水的分布特征,以及补排关系,提供环境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5)判定水、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6)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提供抗震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7)根据需要,对地基工程性质、围岩分级及稳定性、边坡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及评价;(8)查明沿线各区段的土基的湿度状况,并提供划分路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9)对设计与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岩土工程技术建议和相关岩土参数。1.3勘察技术依据(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9)《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4)《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5)《工程测量技术规范》(GB50026-2007)(1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17)《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范》(2010年版)(18)“勘察技术要求”、《勘察合同》(19)其他适用于该工程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20)《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文2018年6月1日起实施)1.4勘察方案与实施1.4.1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现场踏勘调查场地及周边环境特征(如地形、地貌、相邻建筑物、不良地质作用、地下管线等埋藏物),收集区域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及相邻工程岩土地质资料,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及设计要求,编制工程勘察纲要。1.4.2勘察工作方法1.4.2.1钻孔测放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设工程总平布置图,钻孔定位及实测工程地质断面,按控制点及其坐标,采用GPS-RTK进行施放,采用成都市地方坐标系统,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控制点坐标为XD1(X=37071.400、Y=28789.010、Z=491.180)、XD8(X=32659.030、Y=29342.050、Z=486.530),控制点分布于图幅以外。1.4.2.2钻探钻探采用SH-30型钻机及XY-1A型钻机钻进,SH-30型钻机以Φ146抽筒开孔,对上部土层及砂层冲击取芯以进行分层定名及描述,并对所有勘探点采用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对下伏卵石进行连续测试,以定量评价卵石的密实度和均匀性;XY-1A型钻机采用双重岩芯管,植物胶护壁,套管跟进钻探工艺,全断面回旋取芯,其开孔直径为127mm,终孔直径为94mm;并取土样、砂样、卵石样进行室内试验,钻探工艺能满足有关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钻探地质人员跟班记录,钻探各类原始记录齐全,层位鉴别、分层准确,孔深、孔径符合设计和孔内试验要求。1.4.2.3土、水试样土试样的采取: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4.1.20条的要求,在其实施中为保证土样采集质量,对不同的土层、采集不同级别土样所需的设备,取土器及钻进方法选型见下表:土样采集质量等级与钻探、取样设备选型样品级别扰动程度钻探设备取土器类型取土样方法适用地层试验内容土样、卵石样Ⅰ、Ⅱ级原状轻微扰动XY-1ASH-30厚壁敞口取土器回转取土器锤击钻探粘性土粉土常规物性指标、强度指标、压缩试验Ⅲ、Ⅳ级扰动SH-30厚壁敞口取土器锤击砂样、卵石颗粒分析土样采取的技术要求:1)取土器下放之前清孔,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超过5cm;2)取出的土样现场测定采取率,采取率控制在95~100%;3)取出的原状样及时用纱布条蜡封或用粘胶带封口,并帖上土样标签;4)对取得的原状样采用专用土样箱包装,并及时送至试验室进行试验,贮存时间不超过2天。水位的观测及水样的采集钻探过程中准确测量地下水位,其初见水位和终孔水位在各钻孔内直接量测,稳定水位稳定时间不少于24小时,并在勘察结束后统一量测,其量测精度不低于±2cm。对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历史最高水位等指标以搜集利用有关资料获得。勘察采取环境水试样件进行水质简分析,准确判定场地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水样采集的基本要求:试样代表天然条件下的水质情况;所取水试样及时试验,放置时间不超过24小时。1.4.2.4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N)试验:根据规范(GB50021-2009)10.5条技术要求;对场地内的粉质粘土、粉土及细砂等细粒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获取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及评价饱和粉土、砂土的液化性。(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依据规范(GB50021-2009)10.4条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和地区经验,对场地地基土可进行力学分层,评定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状态、密实度)、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等。应用试验成果时是否修正或如何修正,应根据建立统计关系时具体情况确定。1)轻型(N10)动力触探试验:素填土采用轻型(N10)动力触探测试其均匀性及承载力。2)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压实填土采用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测试其土层的密实度、均匀性、变形参数及承载力等。3)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试验:卵石采用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试验,测试其土层的密实度、均匀性、变形参数及承载力等。(3)波速估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10)(2016年版)4.1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4.1相关标准要求,选择具代表性的钻孔作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用其确定与波速相关的岩土参数,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估算场地卓越周期等,为建筑抗震、防震设计提供有关的场地土动力参数。1.4.2.5室内试验岩土试验项目根据工程性质、地基土性质及均匀性等因素确定,本工程具体试验项目为:(1)常规物理性质试验:测定土的一般物理性质指标,用于土类定名,评价其物理性质。(2)颗粒分析试验:对场地内的扰动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以进行准确的定名,并计算其颗粒含量。(3)直剪试验(快剪):测定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参数C、Φ值,计算地基土强度,为地基设计提供参数。(4)压缩试验:测定地基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用于分层评价地基土变形特性和进行沉降验算。(5)水质简分析试验:测定水样中各化学成份的含量,用于评价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结构的腐蚀性。(6)土的酸碱度、易溶盐试验:测定酸碱度、易溶盐(如碳酸盐、氯离子、硫酸根、钙离子、镁离子等),判别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及土对建筑材料结构的腐蚀性。1.4.3勘察工作及质量评述1.4.3.1勘探点的布置:依据拟建工程特性和场地地貌等岩土工程条件编制的工程勘察纲要,沿拟建道路中线和边线共布置勘探点12个,孔深8.0~12.0m,孔间距31~60m。5条勘探线。1.4.3.2勘察工作实施及完成工作量:接受勘察任务后,我公司立即组织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编制勘察纲要。在建设单位的认可及大力配合下,勘探机具于2020年3月26日进场,按照勘察纲要,依据相关规范、规程标准要求组织施工,至2020年3月28日结束野外作业转入室内工作。勘察共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完成外业工作量表号项目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1:1000(平面图)m2357002钻探XY-1A型m/孔42/43取样原状土样件/孔20/12扰动土样件/孔18/7水样组/孔2/24原位测试标贯试验次/孔19/11轻型(N10)动探m/孔2.1/2重型(N63.5)动探m/孔4.1/5超重型(N120)动探m/孔59.2/125室内试验土常规试验组26腐蚀性试验组4水水质简分析组26测量测放勘探点点12钻孔地下水位次/孔12/127技术工作包括踏勘、调查、资料收集、测绘、勘探、测试的现场监督,土水试验、资料整理、图件制作、勘察报告的编写、审核、审定等。于2020年4月2日提交勘察报告。1.4.3.3质量评述通过对拟建场地的踏勘、调查、收集已有资料及勘探、测试工作,取得大量较为详细的环境特征与工程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和设计要求,进行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评价,编制勘察文件。勘察工作及其成果资料符合相关规范、规程要求,查明了拟建场地内的工程地质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达到了勘察目的,可供作该项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依据。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位于川西褶皱带的成都凹陷,西以龙门山山前断裂带、东以龙泉山断裂带为界,此二条区域性的基底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成都凹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是其外围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地质背景。成都凹陷与成都平原的形态、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凹陷盆地,在早、中更新世活动剧烈,龙门山、龙泉山大幅抬升,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基底白垩系(K)地层之上。晚更新世至今的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均已大为减弱,接受上更新统及全新统(Q4)的沉积,最终形成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质地貌景观。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有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至新津后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向北趋于消失),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2010年5月8日发生过3级地震;新都——磨盘山断裂(北起新都三河场之毗河,南抵金牛区永丰乡,全长约21km),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2020年2月3日在青白江与金堂交界处的5.1级地震;以及其他次生、隐伏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2.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2.2.1场地位置及交通条件拟建道路沿线场地位于新都区三河街办花园社区境内,南西起于老川陕路与新都绕城大道南二段交汇处,向北东止于K0+489.949m处,道路近于南西北东走向(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道路场地交通方便。道路起终点坐标如表:道路起终点座标表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m)繁昌1路1段南西X=32913.759Y=25786.615H=494.502北东X=33226.444Y=26155.043H=493.032489.949H—为路面设计标高(m)。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2.2.2场地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1)场地地形:拟建道路沿线总体较平缓,仅局部有填土土堆形成局部起伏地形。勘察时测得钻孔孔口地面高程492.39~495.18m,全线地形高差约2.79m。(2)场地地貌:拟建场地沿线多为空闲地及现状道路,地貌单元属成都冲积平原北东边缘沱江水系毗河一级阶地。阶面上的堆积物由第四系的冲积物构成,据临近场地地质资料,厚度大于20m。基底为白垩系棕红色砂、泥岩。场地现状地貌见附照:照片1K0+000~260现状地貌照片2K0+260~440现状地貌照片4K0+440~490现状地貌(3)气象特征: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0.0℃,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易形成暴雨天气,最大日降水量为262.7mm。6~9月为丰水期,1~3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湿度为82%,潮湿系数0.97。5)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为28.0m/s(NE向),瞬时极大风速为30.0m/s(1961年6月21日)。(7)风压:多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280Pa。2.3场地地层及其分布勘察揭示场地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以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基底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砂泥岩。根据土层颗粒级配及物理力学性质,又分为若干分层或亚层,各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其岩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2.3.1、第四系全新统压实填土(Q4me)、填土层(Q4ml)(1)压实填土(Q4me):为现状道路修建时填筑而成的路基,灰色。其中K0+000~250段表层为约0.2~0.3m厚的沥青混凝土及混凝土面层,其下以卵石及砂土、粘性土为主,结构稍密。K0+335~490段表层为约0.2~0.3m厚的混凝土面层,其下以卵石及砂土为主,结构疏松。钻孔揭示厚度0.2~1.6m。(2)杂填土(1)(Q4ml):灰色。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碎砖、砼块、灰渣、生活垃圾等(硬杂物粒径一般5~20cm、个别大于50cm,含量可达30~60%),分布于线路段内的K0+280~430段,结构松散,稍湿。钻孔揭示厚度1.3~2.7m。为近期堆填,物质组分、粒径差异大,分布极不均匀,具较大的湿、震陷性。(3)杂填土(2)(Q4ml):灰色。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碎砖、卵石等(硬杂物粒径一般5~10cm,含量可达20~40%),分布于线路段内的K0+000~280段,结构稍密,稍湿。钻孔揭示厚度0.4~1.5m。堆填时间达数十年之久,为原筑路材料。(4)素填土(Q4ml):灰色。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粉土等,含少量卵砾石、砖块,主要分布于线路段内的K0+40~335段,结构松散、稍密,稍湿。钻孔揭示厚度0.5~1.2m。堆填时间达数十年之久,仍具有一定的湿、震陷性。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粉质粘土(Q4al):褐黄色。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砂粒构成,含褐色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可塑,强度、韧度较高,仅见于线路段内的7号钻孔及附近,钻孔揭示厚度1.1m。液性指数IL=0.30~0.32,平均值为0.31;塑性指数Ip=14.2~14.4,平均值为14.3;压缩系数a1-2=0.28~0.30,平均值为0.29,属中压缩性土。(2)粉土(Q4al):黄灰色、灰色。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细砂粒组成。稍湿、稍密,光泽反应较弱,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含粉细砂团块或条带。分布于整个线路段内,层厚0.4~1.8m。液性指数IL=0.72~0.87,平均值为0.79;塑性指数Ip=9.5~9.9,平均值为9.7;压缩系数a1-2=0.31~0.37,平均值为0.34,属中压缩性土。孔隙比e=0.902~0.954,呈稍密状。(3)细砂(Q4al):灰色。砂粒成分见石英、长石、云母碎屑及少量暗色矿物,部分地段含少量卵砾石。松散,稍湿。在场地呈似层状或透镜状断续分布于卵石土层顶面,钻孔揭示厚度0.4~0.9m。(4)卵石(Q4al):黄灰~浅灰色。卵石粒径2~15cm(中、下部偶见含粒径>20cm以上的漂石),多呈亚圆状,以微风化为主,极个别处于中等~强风化状态,其含量>50%。卵石成分以石英岩、闪长岩、花岗岩为主,见少许脉石英等。卵石间填充物以细、中砂及砾石为主,局部含少量粘粒、粉粒等,总含量<50%。稍湿~饱和。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据区域地层资料,本区基岩(白垩系砂泥岩)以上卵石土层厚度大于15m。在勘察控制卵石土层的厚度范围内,根据卵石与填充物彼此间的成份、粒径大小、含量多少、分布特征及超重型(N120)动探测试结果等,按其密实度将卵石土层分为四个亚层:a松散卵石(N120≤4):卵石含量50~55%,粒径多为2~9cm,排列混乱,彼此不接触,钻进容易。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土层顶部或卵石层中。b稍密卵石(4<N120≤7):卵石含量55~60%,粒径多为4~12cm,排列较混乱,一般不接触,钻进较容易。多呈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土层的上、中部。c中密卵石(7<N120≤10):卵石含量60~70%,粒径多为5~15cm,一般呈交错排列,彼此间多接触,钻进较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卵石土层中、下部。d密实卵石(N120>10):卵石含量>70%,粒径多为6~15cm(偶见>20cm的漂石),交错排列,彼此接触,钻进困难。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层状分布于卵石土层中、下部。松散卵石土及稍密卵石土多分布于卵石土层的顶、上部,局部夹透镜状细砂土层;中密与密实卵石土则多分布于中、下部,偶见漂石。未见底。以上各地基土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2.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4.1场地地表水路段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夏季雨水。雨季地表水对道路路基施工有影响。勘察时未见有地表水分布。2.4.2场地地下水根据场区调查、收集资料及现场勘探钻孔水文地质观测,场地地下水有两种类型:其一为赋存于填土层孔隙中的上层滞水,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呈零星分布,无统一的稳定水位,在勘探孔深度范围内未见到该种类型地下水;另外一种地下水为主要赋存于砂、卵石层中,属孔隙承压水,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经地下迳流及地面蒸发排泄。填土、粉土为弱透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砂层、卵石层属强透水层及含水层,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勘察时为地下水枯水期末期,勘察期间初见水位在卵石层中,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4.05~6.90m,相应标高为488.27~488.36m,由于拟建线路周边存在施工降水现象,故该水位为非正常水位,正常水位标高应在491.50m左右。正常条件下地下水(在6~9月份)最高水位应在现自然地面下1.0m处。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区丰水期为6~9月份,枯水期为1~3月,其余月份为平水期。2.4.3环境水的腐蚀性勘察期间在勘察期间在场地3、11号钻孔中分别采取地下水样共2件,进行水质简分析,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12.2标准,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见下表: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表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结论按环境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30.74-35.45<30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微Mg2+mg/L)7.05-8.24<2000微NH4+(mg/L)0.07<500微OH-(mg/L)0<43000微总矿度(mg/L)345.24-349.98<20000微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68-7.69>6.5微强透水层微侵蚀CO2(mg/L)0<15微HCO3(mmol/L)5.274-5.372>1.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地下水Cl-(mg/kg)20.24-23.72<100微干湿交替微分析结果,场地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场地土的腐蚀性及渗透性2.5.1场地土的腐蚀性根据勘察期间采取4件土试样进行易溶盐分析(试验结果详见附录),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判别标准,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如表: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试验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结论按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环境类型为Ⅱ类SO42-(mg/kg)146.28~155.46<450微具微腐蚀性Mg2+(mg/kg)29.28~39.34<3000微NH4+(mg/kg)0<750微按地层渗透性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地层渗透性为弱渗透性PH值7.22~7.25>5.0微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l-(mg/kg)34.30~43.63<250微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PH值7.22~7.25>5.5微具微腐蚀性根据上表结果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场地地下无钢结构设置,故场地土的电性指标对钢结构的腐蚀性不作进一步评价。2.5.2地基土的渗透性据我公司在新都地区施工和收集的供水、降水井抽水试验资料和本次土工试验数据对照,位于不同空间或地质年代的同一类型岩土体的渗透性能差异不大,而组成岩土体的颗粒级配及结构构造亦是主要决定因素,故场地内各地基土层的渗透性与渗透系数(k)建议如下表:地基土层渗透性与渗透系数(k)建议值表名称杂填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细砂压实填土、卵石K(m/d)50.1~0.20.001~0.002620~30透水性弱-中等透水弱透水极微-微透水中等透水强透水2.6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2.6.1不良地质作用(1)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据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场地地处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经对场地及周边进行地质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2)据现场地质调查,场地地貌单元为沱江水系毗河一级阶;按规范(GB50011-2010)(2016版)4.3.3初判标准,依据土工试验资料,饱和粉土中粒径<0.005mm的颗粒含量(16.6~18.2)大于10%,可不考虑液化影响;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P.0.1初步判别之规定,场地内卵石层以上细砂土层若厚度<1.0m,可判定为不考虑液化影响。在场地及其附近未发现有地震液化遗迹。2.6.2特殊性岩土经勘察在拟建场地范围内除见具填土外,未见有如膨胀土、混合土、污染土、盐渍岩土、冻土等其他特殊性岩土。现将场地所见的特殊性岩土评价如下:(1)杂填土: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和粉性土,含约20~40%的砖块、砼块、卵石等硬质物及少许生活垃圾,硬质物块径多为5~20cm,个别达50cm以上,多为近期随意堆填形成,未经碾压夯实,具较大不均匀性和湿陷性,钻孔揭示厚度0.4~2.7m。多位于设计路基基底标高之上,属于路基施工须清除土层。位于设计路基基底标高之下的杂填土,路基设计时可视其组份考虑利用。(2)素填土: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和粉性土,含少量的卵石、砖块,堆填时间较长,多位于设计路基标高之下,路基设计时可视其组份考虑利用。2.6.3地下埋藏物经调查、访问及现场勘察工作,在拟建道路的K0+000~260发现有较多给水管、雨污水管、电缆、燃气等地下管线(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施工可能对既有管线造成影响,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施工单位应在工程施工前进一步查明现有管线的走向、埋深、材质,充分估计到路基施工会对现有管线的影响程度,作好施工应急预案。除此之外在拟改造范围内未发现有其他暗河、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7地基土的物理学性质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与选定,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4.2与《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E标准要求,按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区段及层位作分别统计如下:2.7.1土工试验成果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见表及土工试验报告(见附录):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土名指标含水率w(%)密度ρ0(g/cm3)孔隙比e76g锥100g锥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回弹模量kpa液限wl塑限w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液限wl塑限w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粉质粘土统计数31最大值26.81.970.76635.420.814.60.4143.820.823.00.260.355.3461618033最小值25.61.960.74134.920.614.30.3543.020.622.40.220.335.0401218033平均值26.31.960.75635.220.714.40.3843.420.722.70.240.345.2431418033粉土统计数162最大值27.91.960.78330.320.69.70.7536.120.615.50.480.307.1232116430最小值24.81.930.70627.819.08.50.6532.319.013.00.430.245.9141215985平均值26.21.940.74529.019.79.30.7034.119.714.40.450.266.7191616208标准差0.8980.0100.0230.7080.4790.3220.0321.0830.4790.6620.0160.0180.3563.1623.117——变异系数0.0340.0050.0310.0240.0240.0350.0460.0320.0240.0460.0360.0690.0530.1700.190——统计修正系数1.0150.9981.0141.0111.0111.0151.0201.0141.0111.0201.0161.0300.9760.9240.915——标准值26.61.940.75529.320.09.40.7134.620.014.70.460.276.517.215.0——粉土、细砂及卵石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表土层名称统计内容粒径大小d(mm)>5050~2020~2.02.0~0.50.5~0.250.25~0.0750.075~0.005<0.005粉土统计数18最大值3.981.318.5最小值1.578.616.2平均值2.879.917.3细砂统计数6最大值2.13.947.047.84.3最小值0.51.643.646.13.2平均值1.52.645.247.03.8卵石统计数10最大值76.27.59.810.110.89.48.7最小值50.63.04.63.84.33.03.1平均值63.04.57.36.97.16.35.02.7.2原位测试成果(1)地基上部细粒土层进行标贯(N)试验,试验成果统计见表:标准贯入(N)试验成果统计表项目样本数(n)最大值(fmax)最小值(fmin)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ψ)标准值(φk)粉质粘土15.55.55.5————粉土104.43.44.00.280.0700.9593.8细砂83.82.83.00.350.1170.9212.8(2)压实填土采用重型(N63.5)动力触探测试,测试成果统计见下表。重型(N63.5)动力触探测试成果统计表项目样本数(n)最大值(fmax)最小值(fmin)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ψ)标准值(φk)压实填土4115.04.88.62.340.2720.9278.0(3)卵石土类采用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测试,测试成果统计见表: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测试成果统计表项目样本数(n)范围值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γS)标准值(φk)松散卵石702.4≤N120≤4.03.30.640.1910.9613.2稍密卵石1914.0<N120≤7.05.61.040.1870.9775.5中密卵石1147.0<N120≤10.08.81.100.1250.9808.6密实卵石20710.0<N120≤25.015.83.440.2180.97415.42.7.3钻孔波速估算结果选择ZK4、ZK10钻孔进行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估算,依据计算结果,按照规范标准划分如下表: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估算成果表孔号土层等效剪切波速υse(m/s)计算卓越周期T(s)覆盖层厚度(m)覆盖层厚度界限值(m)建筑场地类别ZK4341.30.23420.03~50Ⅱ类ZK10260.10.30820.03~50Ⅱ类注:①土层剪切波速值(ν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4.1.3并结合新都地区大量现场测试数据与地区经验综合取值参算。根据周边工程地质资料,10-20m范围内多为中密-密实卵石,取450m/s为该层等效剪切波速值来估算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②覆盖层厚度按20m考虑。2.7.4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建议值根据勘测结果、相关规范及地区标准,结合相邻工程的勘察资料和当地建设经验,场地内各岩土参数综合取值如下表: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岩土参数岩土名称重度γ(KN/m3)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挡墙基底摩擦系数u回弹模量(Mpa)杂填土(1)17.5———————杂填土(2)18.0———————素填土18.0————60——压实填土19.0————120——粉质粘土19.545.012.05.8—1450.3018500粉土19.020.013.05.2—1000.3015500细砂18.5—208.17.5900.30—松散卵石19.5—3016.3152000.40—稍密卵石21.0—3523.5203000.42—中密卵石22.0—4041.5326000.45—密实卵石23.0—4552.0408000.50—注:其余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参数指标值,详见各相关章节及后附统计表。2.8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2.8.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工程场地所在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办的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对应的抗震设防烈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三组。2.8.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根据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结果,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3、4.1.6条,在覆盖层厚度范围内各钻孔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60.1~341.3m/s,平均值为300.7m/s,可判定场地杂填土、素填土属软弱土,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属中软土,压实填土、松散、稍密、中密及密实卵石属中硬土层。场地覆盖层厚度界限值为3~50m,可确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2.8.3场地土的地震效应根据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3.3初判标准,根据土工试验资料,饱和粉土中粘粒含量(16.6~18.2%)大于10%,可不考虑液化影响;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P.0.1初步判别之规定,场地内卵石层之上细砂若厚度<1.0m,可判定为不考虑液化影响。该场地在7度城震烈度作用下,可不考虑液化问题。2.8.4场地建筑抗震地段依据拟建场地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特征综合评价,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2.8.5抗震设防分类及设防标准根据道路工程在交通运输线路的重要性和抗震救灾作用,以及震后修复的难易程度,该道路抗震设防等级为丙类。其建筑抗震设防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3场地工程地质分析评价3.1场地稳定性与工程环境3.1.1场地西距龙门山山前断裂带约55km,东离龙泉山断裂带约25km。在区域位置上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与龙泉山构造带二构造单元活动的影响,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带中的地壳稳定区。场区地貌单元为冲积平原河流一级阶地,第四系冲洪积覆盖层厚度较大,地形平坦。从历史上有关地震记录资料可知,即是龙门山构造带上汶川、松潘、平武的强震或邻近周边的强震,波及到地处盆地腹地的新都地区的最高烈度均在七度以下,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较稳定区。3.1.2拟建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无活动性断裂带通过和不良地质作用影响,场地第四系覆盖层总厚度达二十余米,下卧(基底)白垩系砂泥岩体完整,场地较稳定。3.1.3场地位于平原地带,除填土外,未见有其他特殊岩土(如冻土、混合土、污染土等)存在及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分布。3.1.4经调查、访问及现场勘察工作,在拟建道路沿线范围内除发现有较多地下管线外,未发现有暗河、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其他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1.5拟建工程环境综观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及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一般,环境条件较好,较适宜建筑。3.2路基土的均匀性和适宜性3.2.1、路基土的均匀性路段区所处地貌单元为成都冲积平原沱江水系毗河一级阶地,巨厚的堆积为第四系河流冲洪积物,土层具有典型的上部细、下部粗的二元结构,其特征是相变大,分布不均。路段区内路基土见有压实土、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砂土及卵石土等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悬殊的土层组成,场地为不均匀路基。3.2.2、路基土的适宜性根据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拟建道路的工程特征,各路基土的适宜性分述如下:(1)压实填土:主要分布于现状道路及的表层(其北东段被近期的堆土所覆盖),主要由现状道路表层的沥青混凝土、混凝土面层及其下部的砂卵石等组成,结构疏松、稍密,多位于设计道路路基标高之上,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2)杂填土:分布于线路段内的大部分地段,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砖块、砼块、灰渣、生活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多位于设计道路路基标高之上,为路基施工须清除土层。部分位于设计道路路基标高之下的杂填土,未经换填、碾压夯实处理,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3)素填土:线路段内断续分布,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组成、局部见有少量的砖块、卵石等,多位于设计道路路基标高之下,未经换填、碾压夯实处理,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4)粉质粘土:仅见于7号钻孔段内,承载力特征值较低,由于其回弹模量(18.50MPa)<20.0MPa,干湿类型为过湿,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可作为污、雨水管道的持力层。(5)粉土:分布于整个线路段内,厚度不均,承载力特征值较低,为不考虑液化土,由于其回弹模量(15.50MPa)<20.0MPa,干湿类型为过湿,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可作为污、雨水管道的持力层。该类土遇水易软化。(6)细砂:呈似层状分布于卵石土上部,承载力特征值较低,不能作为路基及管道的持力层。(7)卵石土层厚度大,均匀性较好,变形较小,具较高的承载力特征值,是良好的路基及管道的下卧层。3.3路基土的干湿类型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依据规范(CJJ194-2013)4.2.1,勘察季节路床面以下0~0.8m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wc=(wl-wm)/(wl-wp)]划分如下表(若原地面为填土,则取填土底面以下0~0.8m深度内土层的平均稠度标准划分):粉质粘土干湿类型统计表孔号稠度范围(wc)平均稠度(wc)干湿类型70.52~0.700.61过湿粉土干湿类型统计表孔号稠度范围(wc)平均稠度(wc)干湿类型1~60.13~0.280.19过湿8~120.16~0.250.20过湿3.4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拟建道路路面设计标高,结合道路沿线自然地面现状、各地段岩土性质与环境特征,将其道路沿线的现状地形、地物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作分段评价如下表:道路沿线现状概况及评价表分段桩号现状地形、地物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主要问题与处理措施K0+000~489.95上部为压实填土、杂填土、素填土,中部为粉质粘土、粉土及细砂土,下部为卵石土。据设计路基底标高线,整个线路段均为挖方地段,挖方高度约0.3~3.0m。K0+000~245段内沿线分布有较多地下管线。路段内杂填土须作清除换填处理。压实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粉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若上部换填厚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对压实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粉土再作部分换填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在路基土换填前应对路床下的压实填土、素填土进行碾压夯实处理,其压实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路基材料宜用砂石。应对段内的地下管线作施工保护。3.5涵管工程地质评价拟建道路的雨水管道埋深约为设计路面下的2.5m处,基底主要位于粉质粘土、粉土之上。粉质粘土、粉土可作为管道工程地基持力层。该道路的污水管道埋深约为设计路面下的3.0m处,基底主要位于粉土、细砂之上。粉土可作为管线工程地基持力层。针对局部存在的细砂,可考虑作换填处理。基槽开挖可考虑放坡为主的支护方式。3.6地质条件可能引起的工程风险拟建道路K0+278~435m段内原地面上临时堆填的弃土,在道路施工前可全部清除,以降低沟槽开挖深度,减小工程风险。本工程雨水管基槽开挖深度约1.4~4.1m,污水管基槽开挖深度约1.9~4.6m,属“危大”工程。基坑开挖可能引起周边土体移动,使边坡与坑周地面及周边建构筑物产生一定的变形或沉降,在采取安全可靠的的边坡支护措施的同时,应在边坡线附近地面布设变形观测点,定时观测,若出现异常,便于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同时基坑周边严禁堆载,防止荷载过大导致坑壁失稳或倾覆。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1.1勘察工作采用调查收集资料、钻探、原位测试、取土水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和手段,查明了拟建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工作及岩土工程、地基基础的分析、评价均达到了相关规范、规程标准要求。该项工程勘察报告经施工图审查合格后,可供作其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依据。4.1.2路段区地貌属成都冲积平原沱江水系毗河一阶地地形大体平坦,勘察范围内及其沿线路及其附近除有较多地下管线外,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其他不良工程地质作用与其他地下埋藏物存在。4.1.3路段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对应的抗震设防烈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三组。属中硬场地土、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4.1.4道路沿线范围内的环境水、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场地主要地下水属孔隙潜水,对管线基槽开挖有一定的影响。4.1.5道路沿线土质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属过湿类型。4.1.6场地粉土、细砂均属不考虑液化影响土层。4.2建议4.2.1建议场平清除K0+278~435m沿线及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堆土,可降低施工边坡的一定高度。对道路沿线位于路床设计标高下具有一定厚度,且分布较广的杂填土、素填土、压实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细砂,依据设计要求采取换填、翻晒、碾压夯实、改良或设置砂卵石加强层、隔水层等处治措施,改善其湿度状况及提高回弹模量,以处理后土层与其下伏土层共同作为路基持力层。雨、污排水工程宜以粉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管道下软弱层(砂土)等承载力较低,变形大,不能直接作为管道基础持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