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_第1页
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_第2页
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_第3页
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_第4页
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就已收集到的材料,对二十世纪陆王心学研究作一概述。二十世纪的陆王心学研究大1949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所引发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心学的兴趣。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危机的加深,从陆王心学中寻找思想动力,成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首要的选择。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刊物或撰写的论著中,推从心学的言论屡见不鲜。二十世纪前二十余年的陆王心学研究,就是伴随着资产阶级试图以之解决中华民族危机的进程而展开的。他们主要思考心学的宗旨是大有益处的,其作用在于可以陶铸大志,铸造革命精神。他们主张以王学知行合一说铸造即言即行的精神,呼唤人们投身改造中国的事业1981)()章太炎对王学有。辛亥革命时期的汪精卫还是孙中ft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之一,声称“服膺王阳明之言26。他将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心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结合起来,阐发孙中ft的三民主义理论,起了很大影响。如他以孟子的“恻隐之心(,1996269页)关于心学的性质,吕思勉认ft与阳明学皆以心为主,固有心学之称ft(1934年,第118页象ft(156页)冯友兰认为,陆九渊是与朱熹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且“与明道则极相近(928-929页,王(947页(256-263页)嵇文甫认为(1996年,第1页)张东荪则“一扫历来学者喜为分派注重小异之积习,而将王学与朱学冶于一炉,只见其背景上根本之(1995609页[!--empirenews.]围这(陈钟,260-262页)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冯友兰指出,它的主要意思是“一说在心理学上也是“实有根据(952-953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朱熹不同,朱熹是理想的价值的,王阳明是直觉的价值的,后者是一种“自然(贺麟194351-86页。ftft而成。同的工作;同时他又提出许多天才的启示,替新时代做一种指导工作。他即为宋明道学放出极大的光芒,同时却也为清代思想开其先锋(13-14页)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陆王心学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的学派辨别到客观的学理分析的缓慢转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流派与发展、心学特质以及陆王个案研究进行,研究评判的平(1980年10期。杨向奎不赞成程颢开启了陆王心学的观点。他指出王是主(735-736页。关于心学(侯外庐等主编1984。冯契认为陆九渊是“从右边来批判朱熹(年,页。关于陆九渊研究。第一,陆九渊的心即理说。侯页。李之鉴认为,心即理命题的提出,说明“陆九渊已以创世主之心代换创世主之理,完成由程朱理学到心学的过渡有颇多的民主精华《论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49-354页。[!--empirenews.]第二,陆九渊的哲学方法论。王茂认为,陆九渊的认识论路线是精增强思维智慧能力,而是通过内心进行体认、省察。陆九[1][2][3][4]下一页渊心学的方法论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注意修养个人道德,而不是认识外界事物;二是整体明了,不是逐一理解(543-544页)冯契认为,陆九渊的方法是欲133-13。关于王阳明研究。第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有没有合理因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年第6期。张绍良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接触到真知发源于直接知,岂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际活动,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获得某一事物的具体知识,显然脱出了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第二,王阳明的“良知”说。这一时期的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说是主观发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认为‘致良知’说具有‘平等精神’与‘个性解放’的要求所说性’为人人皆有,那是具有反封建特权法律而解放个性的斗争的作用的;相反,王阳明要人们在‘905-907页《传习录中.答罗《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无疑是一种欺骗,把它说成是具有平等精神是错误的;但是,光这样说还不够,王阳明的说法,至少在抽象的形式上,打破了圣愚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性三品”的严格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儒家圣贤的权威性([!--empirenews.(ft1979年第1期。沈善洪认为,虽然王阳明的思想本身是反动的,但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却产生了违背它的意愿的结果,王阳明晚年,就出现了“王学左派本人所不愿意得出的结论(沈善洪页。任(任页。张绍良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王阳明的思想为行将衰败、没落的阶级提供了一付新的兴奋剂和麻醉剂;另一方面,王阳明及其门徒或多或少地有着偏离甚至破坏儒家传统思想的因素。这些(张。三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哲学发展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关于心学思想体系。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王阳明的“心即理”说。董平认为ftft哲学的整体把握ft“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曲阜1999年2。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是(《陆王心学研究,ft东人民出版社年页。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天理来取代客观“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内容之一(同上页。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作为本体,心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形式,亦非单一[!--empirenews.]上一页[1][2][3][4]下一页 的个体之意,其内在特点表现为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而心体在践履过程中的外化与对象(人伦秩序的建立则通过本体的外在展现而使之取得了某种现实性的品格(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85页陈来指出“在陆象ft和王阳明理并不是对象,理是主体自身的一个规定所以心即是理(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43页。第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吴雁南认为“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主题或核心,具有以道德论取代本体论、认识论的倾向。虽然“致良知”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具有巨大的意突出了人的地位与主观能动作用以一己之良知作为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理致良知于日用事事物物之间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唯吾自足等思想主张,无疑是对束缚人们身心的程朱理学、封建教条、精神权威的一个很大冲击,从而启发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的逐渐兴起(吴雁南《简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特点和意义《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4期。刘宗贤指出,王阳明的良知具有人的道德理性人的本质存在与心的虚灵明觉三重意义“这是心的主要活动机能这三方面构成良知的基本特征,而成为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实践道德主体“致良知”是本体工夫。良知与致良知构成了“心即理”说在道德论、人性论方面的展开(刘宗陆王心学研究页。陈来提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是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形态,对整个中晚明哲学思潮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杨国荣则认为,尽管明确的以良知与致良知概括其学说是相对后起之事,但从心体的重建到意义世界的形成,从天然之际到人我之间,良知与致良知说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内在之维。良知与致良知说的基本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中一以贯之的观念“它既渗入于心体,又融合于德性;既体现于意义世界,又引申于人我之间。本体与工夫之辨,是良知与致良知说的进一步展开,它“使心学的论旨得到更为深入的展示”(163页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达到了儒家主体哲学的高峰。但是这主体既不能理解为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认识主体,也不能理解为‘本体即实体’意义上的主体,只能理解为‘天人合一’论的德(蒙培元知3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张家成、李班1997年第3期。刘宗贤认为(学312页。杨国荣认为,知行合一之说可以视为致良知说的逻辑展开,而在展开致良(211页(陈页[!--empirenews.“既然理学称之为‘程朱理学《宋代理学与心学分歧探源4。蔡方鹿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正是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构成了对陆王心学的深刻影响,陆王心学是“对二程思想的扬(1995年3((曲阜1999年第2期。杨国荣指出,宋明时期的广义的理学把认识界(达到圣人之境)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关于心性的辨析。程朱一系以性为体,性又与理合而为一;与性体的建构相应的则是以性说心、化心为性;由此建立的,是一套以性体为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与性体至上的形而上学系统相对,陆九渊将心提到突出地位,并以此为第一原理。在朱熹与陆九渊思考的基础之上,王阳明的思维所向在于心体的重建(杨国荣2-3页。张立文认(张立文2。第二,心学内部的比较研究。杨国荣指出,陆九渊的心与王阳明的心体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似乎又并不完全相同。陆九渊对心的理解存在着二重性。一方面,陆九渊一再将心界定为个体之心,突出心的个体性规定,但对心的经验内容却较少作具体规定;另一方面,陆九渊又反复强调心的普遍性品格,心呈现为一种超时空的存在并与普遍之理重合,从而架空了其个体性的品条理,又与身相联系而内含[!--empirenews.]上一页[1][2][3][4]下一页着(,76-77页。方国根认为,陆王的湛若水倡导“随处体认天理”说(兼论湛若水与陈献章、王阳明心学的异同,2000年第10期。第三,陆王心学与外国哲学比较研究。王志成从良知的内容、功能与归宿三个层面对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作了尝试性的比较、探讨,他认为阳明的良知是心存善念,保禄的良知是信主爱人;良知的是非判断功能扎根于良知的内容,而人的成圣与称义也有赖于良知的流溢与发扬(,1995年第4期。李甦平从心学的根据、范畴与价值三方面对王阳明与石田梅岩的心学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它们虽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