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23年02月上海歌剧院度第一季度(第一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一.参考题库(共1000题)1.甲、乙、丙、丁四人驾车外出,遇到交警排查酒驾,四人因司机酒后驾车害怕受到惩罚而弃车逃跑,很快被交警擒获。当询问谁是驾驶员时,甲说:“不是我。”乙说:“是甲。”丙说:“不是我。”丁说:“是乙。”若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了假话,那么谁一定说了假话?A.甲B.乙C.丙D.丁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最后一句题干说“4人中有且只有2人说假话”,说明这是一道2真2假的真假推理。先整理题干条件:甲:—甲乙:甲丙:—丙丁:乙解法1——推理法:甲乙矛盾,必然是1真1假。条件是2真2假,则剩下的丙丁也必然1真1假。若丁说真话,即乙是驾驶员,那么丙说的也是真话,不满足1真1假,因此丁说的一定是假话。故正确答案为D。注:得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后,只能得到乙和丙都不是驾驶员,但是到底驾驶员是甲还是丁,推不出来,因此无法确定甲乙两人话的真假。解法2——假设法:假设甲是驾驶员,那么甲说了假话,乙说了真话,丙说了真话,丁说了假话——2真2假;若乙是驾驶员,那么甲说了真话,乙说了假话,丙说了真话,丁说了真话——3真;若丙是驾驶员,那么甲说了真话,乙说了假话,丙说了假话,丁说了假话——3假;若丁是驾驶员,那么甲说了真话,乙说了假话,丙说了真话,丁说了假话——2真2假;因为题干条件要求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了假话,所以甲、丁均有可能是驾驶员,而乙和丙不可能是驾驶员,可知丁说了假话,丙说了真话,甲乙两人不能判断谁真谁假。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第二步,找关系。甲说的“不是我”和乙说的“是甲”为矛盾关系。第三步,看其余。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了假话”,可知丙和丁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即包括两种情况:情况一:丙说假话,丁说真话,此时根据两人说话内容可得:丙是驾驶员,乙也是驾驶员,因驾驶员只能有一人,所以此种情况不成立。情况二:丙说真话,丁说假话,此时根据两人说话内容可得:丙不是驾驶员,乙不是驾驶员,则驾驶员要么是甲,要么是丁,符合题干。因为提问方式中问的是“一定”说假话的人,综上所述,丁一定说假话。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本题给出四个人的话,并明确“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了假话”,可以寻找四句话中是否存在对当关系的命题,再利用对当关系的真假情况进行解题。根据题干条件可知,甲、乙二人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因为“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了假话”,所以丙、丁二人的话必有一真一假。假设丁说真话,则丙也说真话,与前面的推理结果矛盾,因此丁说假话,丙说真话,则驾驶员不是乙,也不是丙。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甲、乙的话谁真谁假。故本题选D。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④⑤,②③⑥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元素组成不同,且没有明显的属性规律,优先考虑数量规律。观察发现,图①②③为一个部分组成,图④⑤⑥为多个部分组成。故正确答案为A。3.物业派出小王、小曾、小郭三名工作人员负责修剪小区内的6棵树,每名工作人员至少修剪1棵(只考虑修剪的棵数),问小王至少修剪3棵的概率为:A.B.C.D.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类问题。第二步,概率=满足条件的情况数/总情况数,根据题意,三名工作人员修剪6棵树,每名工作人员至少修剪1棵树(只考虑修剪棵数),根据隔板法公式,可得总情况数为,小王至少修剪3棵树,通过枚举,满足条件的有以下3种情况:

小王

小曾

小郭

3

2

1

3

1

2

4

1

1故所求概率为

。因此,选择A选项。4.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无论农事,还是生活里的大小事项,都有历代相传、众人所知的风俗习惯。而维系风俗习惯的,就是道德上的对与错以及对应良心上的自我(内在)和他人(外在)的奖惩。因此,传统社会里充斥着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只要遵循风俗习惯,每个人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遵守老祖宗世代相传的做法是对的,违反约定俗成的规矩是错的。每个人所面对的选择,是对与错之别;个人自主思维的成分小,风俗道德主导的成分重大。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思考判断的能力相对较弱B.在传统社会里,道德的约束力更为强大C.在传统社会里,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主导力量D.在传统社会里,充斥着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风俗习惯”渗透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二句分析了维系风俗习惯的因素,然后通过结论词“因此”得出结论:传统社会里充斥着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并且对“价值判断”进行具体说明,即“只要遵循风俗习惯,每个人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故结论中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指的是“风俗习惯”,所以主旨是在强调风俗习惯的重要作用。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意图。因此,选择C选项。A项和B项:“思考判断的能力相对较弱”“道德的约束力更为强大”均为冒号之后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D项:未提及核心话题“风俗习惯”,表述太笼统。5.依次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学者介绍,仔细阅读《霍比特人》,诗歌也是不容错过的________。无论是这本小说,还是后来的《魔戒》,托尔金在故事背景的穿插中,都有穿插诗歌的手法,这并非________,“骨灰级”的托尔金迷,对这一点应________。A.主题

巧合

心驰神往B.热门

偶尔

心知肚明C.亮点

偶然

心领神会D.焦点

偶尔

心之所向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语境,该空应体现在托尔金的故事背景穿插中,穿插诗歌的手法不是必然的意思,A项“巧合”即若干小概率事件一起发生,指恰巧吻合,符合文意。B项和D项“偶尔”指间或,有时候,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和D项。C项“偶然”指不经常,不是必然的,符合文意。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语境,该空应体现托尔金用穿插诗歌的手法并非必然的,“骨灰级”的托尔金迷,应该非常明白这一点的意思,A项“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C项“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领会,符合文意。答案锁定C项。第三步,验证第一空。根据语境,C项“亮点”与“不容错过”搭配得当,符合文意。因此,选择C选项。心知肚明:心里明白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心之所向:心中的目标,努力的方向。6.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一定量的水,甲杯的水位比乙杯高5厘米。甲杯底部沉没着一个石块,当石块被取出并放进乙杯沉没后,乙杯的水位上升了5厘米,并且比这时甲的水位还高10厘米,则可得知甲杯与乙杯底面积之比为:A.3∶2B.1∶2C.2∶3D.3∶5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石块未取出前,甲杯的水位比乙杯高5厘米;当石块被取出放进乙杯后,乙杯的水位上升了5厘米,而此时乙杯的水位比甲高10厘米。可知整个过程甲杯的水位下降了10厘米。甲杯下降的10厘米高度的体积,与乙杯上涨的5厘米高度的体积,均为石块的体积,故其底面积之比应为二者体积上涨高度的反比,为5∶10,即1∶2。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第二步,设最初甲的水位为x,由甲比乙高5厘米知,乙为(x-5)厘米,根据乙杯上升5厘米得,此时乙为x-5+5=x,同理可得,此时甲为(x-10)厘米。第三步,前后比较可知,乙上升5厘米,甲下降10厘米。故甲、乙底面积之比为1∶2(体积相同,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因此,选择A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第二步,加入石头后,当乙涨了5厘米,到了甲原先的水位,则甲原先的水位(有石头)比甲现在的水位(没有石头)高了10厘米,故S甲∶S乙=5∶10=1∶2(体积相同,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当石块放入乙杯时乙杯水位提高5厘米,可知石块体积=乙杯底面积×5。甲杯原水位=乙杯原水位+5,甲杯现水位=乙杯现水位-10,甲杯的水位变化是因为取出了石块,故石块体积=(甲杯现水位-甲杯原水位)×甲杯底面积。石块体积不变,故所求甲、乙两杯底面积之比即为水位变化的反比。根据题意设原来乙杯水位为a,甲杯水位为a+5,石块从甲杯放入乙杯,乙杯水位变为a+5,而甲杯水位为a+5-10=a-5,即甲杯水位下降了a+5-(a-5)=10厘米,根据石块体积不变,水杯底面积与高度之比成反比,故甲、乙杯底面积之比为5∶10=1∶2。故本题选B。7.一个正方形学生队列方阵,如果把方阵减少一行和一列,就会减少23名学生,则原队列方阵有(

)人。A.100人B.121人C.144人D.169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方阵问题,用公式法解题。第二步,根据为正方形方阵,方阵减少一行和一列,就会减少23名学生,可得一行的人数=一列的人数=(23+1)÷2=12(人)。故总人数=N²=12²=144(人)。因此,选择C选项。8.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相似,前两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均有部分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1有4部分,图2有3部分,图1与图2元素去异求同后得图3;第二段应用规律,图1与图2均为3部分,外框部分不相同,仅内部线条相同,图1与图2元素去异求同后得到问号处图形,只有D项符合。因此,选择D选项。9.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某些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其中不包括(

)。A.城乡建设与管理B.税率及征税方式C.环境保护D.历史文化保护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宪法。《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10.有两堆材料需要搬运。工人先搬了第一堆材料的一半,然后分出的人手去搬第二堆材料,其余工人继续搬第一堆。当第二堆材料刚好搬完时,第一堆材料还剩下10%没搬。则第二堆材料的数量比第一堆少:A.40%B.50%C.55%D.60%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条件类。第二步,根据、10%,赋值人数为5,第一堆材料数量为10。则第二堆人手为3,第一堆人手还剩2。根据搬了一半可知,第一堆材料还剩10×(1-50%)=5。第三步,第二堆材料数量为。第二堆材料的数量比第一堆少。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假定工人共计5人,两堆材料的量分别为,。根据题意可得,可得,因此第二堆材料的数量比第一堆少。故正确答案为A。解题思路:11.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____、____、____。A.节能环保产业B.清洁生产产业C.绿色科技产业D.清洁能源产业参考答案:ABD12.观察图中数字的变化规律,依次填入X、Y分别为:A.28,14B.36,12C.42,15D.42,14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图推理。第二步,观察图形,根据2+3=5;7+5=12;4+9=13;可得规律为:左上+右上=正下;故所求项Y为:6+8=14;根据15÷5=3;36÷12=3;39÷13=3;可得规律为:中间÷正下=3,故所求项X为:14×3=42;因此,选择D选项。13.治安拘留的性质是(

)。A.行政处分B.行政处罚C.行政拘留D.行政罚款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行政法。A项错误,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根据《公务员法》规定,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条规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第九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通报批评;(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治安拘留,又称为行政拘留,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采用的一种处罚办法,其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D项错误,行政罚款是由于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强制违反法律规定尚不构成犯罪者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处罚,是行政处罚的一种主要形式。故正确答案为B。14.低热量食物是指含淀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类较少的食物。通过食用低热量食品,可以有效控制能量的摄入量,避免多余能量在体内以脂肪形式储存下来,如果体重已经较重的人改为食用低热量食品,则可在保持饱腹感的同时达到减肥效果。另外,有许多人认为,低热量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也十分有益。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论?A.改食用低热量食物需要逐步进行,否则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B.低热量食品可以降低超重或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但需要补充其它营养C.低热量食品可适当增加进食量,满足饱腹感,享受吃饱的乐趣D.研究表明低热量饮食可减少脂肪在胰脏中的沉积,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最能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低热量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也十分有益。论据:食用低热量食品,可以有效控制能量的摄入量,避免多余能量在体内以脂肪形式储存下来。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食用低热量食物的方式以及其影响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无关选项。低热量食品可以降低超重或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与论点中“低热量食品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益”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无关选项。低热量食品可增加进食量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增加论据。低热量饮食可恢复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说明对糖尿病患者有益,具有加强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15.甲说:如果考试不合格,就不能被录取。乙说:不对。李明考试合格了,但没有被录取。乙的回答说明他将甲的话错误地理解为:A.有些被录取的人考试合格了B.李明应该被录取C.只要考试合格,就要被录取D.并非所有考试合格的都要被录取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中的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甲:¬考试合格→¬被录取乙:李明合格且¬被录取第三步,进行推理。乙的话是想对甲的话进行否定,即二者的话是矛盾关系。如果想要推出在乙的话为真的情况下,将甲的话错误理解成了什么,只需将乙的话进行否定即可。将乙的话否定后可得:¬李明合格或被录取,利用“鲁滨逊定律”可将其转换为:李明考试合格→被录取,只有C项符合该形式。因此,选择C选项。鲁滨逊定律:A→B,等价于¬A或B16.农产品市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来个“姜你军”“蒜你狠”,媒体似乎也

地年年跟进,说法也经年不变,无非是有人像炒房一样“炒菜”,哄抬物价,但每次都是

,带大家云里雾里走一趟了事。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追根究底含糊其辞B.乐此不疲语焉不详C.趋之若鹜浅尝辄止D.连篇累牍轻描淡写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年年跟进”、“带大家云里雾里走一趟了事”可知,媒体经常进行报道,次数多但不够深入。B项“乐此不疲”乐于做某件事而不感觉疲倦、C项“趋之若鹜”比喻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均符合语境,保留。A项“追根究底”指追问事情的缘由,也说寻根究底,与语境不符,排除。D项“连篇累牍”文辞非常冗长,文段没有体现媒体报道的篇幅长,排除。第二空,根据“云里雾里”可知,媒体的报道并不详细。B项“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填入文段语义恰当。C项“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通常搭配“学问”“研究”等,文段形容的是媒体的报道,用在此处搭配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菜价狂涨,“蒜你狠”何时匿迹》17.下列句子中语法结构不同的一句是:A.屋子里站着几个看热闹的小孩。B.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C.大桥上奔驰着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D.桌子上一处刀刮的印痕特别明显。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找出语法结构不同的一项。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B项和C项均为“某处存在/出现/消失/产生(了/着)某人或某物”的结构。为典型的存现句。D项“桌子上一处刀刮的”做“印痕”的定语,为偏正短语作主语的主谓句。因此,选择D选项。18.《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里面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这两位主人公是:A.曹操B.刘备C.张飞D.周瑜参考答案:A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二步,《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里面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他们分别是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这一篇绝世妙文把他们两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选择AB选项。C项:张飞,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公元196年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C项错误。D项: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D项错误。19.相比于化工“污染地”、重金属“污染地”,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地污染并没有那么触目惊心,但却具有量大、面广、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些受污染严重的土地,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农地的“批量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农膜为例,由于塑料残余物在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降解,这些废膜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养分转移。根据以上表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化工和重金属的污染往往量不大、面不广、易发现、持续时间不长②农膜残留通过阻碍土壤的水分补给和养分转移对农地产生影响③农膜残留是当前农地“批量污染”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④农地污染不能因其隐蔽性强等特点而在治理土地污染中被人们忽视⑤化工和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比农地污染更为严重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⑤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能够由题干信息推出的一项,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细节信息,不要偏离题干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要扩大或缩小题干的范围。题干是说农地污染具有量大、面广、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化工和重金属的污染特点题干没有提及,故①错。由题干最后一句可知②正确。题干只是以农膜为例,无法知道农膜残留是否是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故③错。题干说农地的“批量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知④正确。题干没有对比化工、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地污染的程度,故⑤错。对比选项,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结论。①量大、面广等特点是农地污染具有的,化工和重金属污染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无法推出;②该结论是对题干最后一句话的同义转换,可以推出;③农膜污染是农地污染的一部分,但是否是“最突出和严重的”不得而知,无法推出;④题干指出“农地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所以对农膜残留的治理不能因为其隐蔽性而被人们忽视,可以推出;⑤题干指出“化工和重金属污染比农地污染更触目惊心”,这种触目惊心是指污染的表象,并不是污染的程度,所以哪个污染更严重不得而知,无法推出。综上,②④正确。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日常结论题型。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1)农地污染具有量大、面广、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2)农地的“批量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3)农膜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养分转移。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由(1)可知,题干没有提及化工和重金属的污染特点,故①错误;由(3)可知,②正确,③错误,以农膜为例,无法知道农膜残留是否是最为突出和严重的;由(2)可知,农地的“批量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④正确;由(1)、(2)、(3)可知,题干没有对比化工、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和农地污染的程度,故⑤错误。只有②④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20.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劳动从业人员超过7亿人,其中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但高精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的缺口还较大。因此,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只有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大军,才能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A.要在实体经济上下功夫B.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C.要在产业人才上下功夫D.要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文段开篇通过“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宝贵的资源”,程度词表强调,强调人力资源对于产业体系至关重要。接着通过数据来进行补充论证我国在人才上存在缺口的问题。之后的“因此”引导结论,重点关注。“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结论之后“要···要···”引导两方面的对策共同都是强调在人才上我们应该具体如何做。尾句通过“只有···才”提对策也依旧在强调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大军是关键。故文段为分总结构,能够对应上后半段对人才提出对策的只有C选项。A项:“实体经济”无中生有。B项:“科技创新”对应文段“投身创新创业”,为片面项只是对策中的一点。D项:“政策扶持”对应文段“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片面项只是对策中的一点。且A、B、D三项均无提及“人才”,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线条的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第一段,图形中均有直线,图形直线条数依次为:1、3、5,呈等差数列;第二段应用规律,图形直线条数依次为:2、?、6,问号处应选择有4条直线的图形,只有A项符合。因此,选择A选项。22.王羲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代表作诸多,其中被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兰亭序》B.《快雪时晴帖》C.《中秋帖》D.《二谢帖》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二步,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等,王羲之代表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选择A选项。B项:《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清宫“三希帖”之一。B项排除。C项:《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草书作品,清宫“三希帖”之一。C项排除。D项:《二谢帖》是王羲之的行草作品,“二谢”指谢安和谢万,王羲之与二谢交好。D项排除。23.甲乙丙三人随意排成一列拍照,乙恰好排在中间的概率是:A.B.C.D.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第二步,乙恰好排在中间,只需将甲、丙排序,所求概率为。因此,选择B选项。24.32,22,10,12,(

),10,8A.9B.2C.11D.5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数列基本呈下降趋势,考虑递推差数列。第二步,前两项差的绝对值等于第三项,即32-22=10,22-10=12,|10-12|=(2),所以所求项为2,用最后三项验证|2-10|=8,满足规律。因此,选择B选项。25.在农业生产中若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害虫体内积累的杀虫剂增强了自身的抗药性B.杀虫剂造成害虫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基因C.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一定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第二步,基因的突变是随机的,害虫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也有抗药性弱的。经过杀虫剂的筛选,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抗药性害虫会大量繁殖后代,因此再用该种杀虫剂,杀虫剂对害虫会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杀虫效果会减弱。因此,选择D选项。A项:害虫体内积累的杀虫剂增加了害虫的耐药性,但之所以出现题干中现象,是因为有些害虫被保留,有些被杀死。A项错误。B项:基因突变是本来就存在的,是不定向的,并不是由于用了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基因。B项错误。C项: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C项错误。26.计算之于(

)相当于实验之于(

)A.推理:逻辑B.物理:天文C.数学:化学D.大脑:助手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为填空型,代入选项验证。A项:计算和推理没有必然联系,实验和逻辑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计算和物理是学科和主要方法的对应关系,天文的主要方法是观测不是实验,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计算和数学是学科和主要方法的对应关系,实验和化学是学科和主要方法的对应,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D项:计算需要借助于大脑,是对应关系,实验不一定借助于助手,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是C。27.宋代真是大发宏愿的时代,绘画写实技巧

,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与自然物象

。恰恰宋代又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双峰并峙,正是“图像证史”一展身手的大舞台。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炉火纯青不分轩轾B.目无全牛不分畛域C.登堂入室不谋而同D.登峰造极不爽毫厘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空,由后文“科技发展的高峰,双峰对峙”,说明宋代绘画技巧达到高峰。A项“炉火纯青”指学问或技艺等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B项“目无全牛”比喻技艺到了纯熟的、得心应手的境界;C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学艺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很高的水平;D项“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选项均符合文意。第二空,根据后文提到“图像证史”,说明宋代绘画技艺高超,画中的花鸟、山水十分逼真,可以达到证史的地步,D项“不爽毫厘”形容一点不差,可以体现出两者一点不差、很相似,符合文意,当选;A项“不分轩轾”指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不能体现“一模一样”,排除;B项“不分畛域”指不分领域,文段并非强调花鸟画与自然景观是不同领域的事物,排除;C项“不谋而同”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与文意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画说科技史——开篇语》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主语是宋代的绘画写实技巧,A项“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D项“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两者均符合语境。B项“目无全牛”泛指人的技艺纯熟;C项“登堂入室”指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水平。两者的主语均是“人”,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和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文意是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与自然物象很相似或一样。D项“不爽毫厘”形容一点不差,符合语境。A项“不分轩轾”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抓住第一空修饰对象,并根据选项词语的词义进行判断。第二步,通过辨析成语含义,选择与句意最契合的一项。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的对象“绘画写实技巧”。“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一般主语是“人”,不能是一个“时代”,排除A。“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主语也是“人”,故排除B。“登堂入室”指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水平。“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C、D两项词义符合语境,备选。第二空,文段强调的是绘画写实技巧高超,作品与真实的自然物象非常相似。“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爽毫厘”形容一点不差。比较可知,只有“不爽毫厘”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28.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诱发运动的是:A.多张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与时间距离相继呈现形成电影B.当我们注视夜空时,会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C.在黑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并注视着烛光会看到烛光在运动D.注视瀑布的某一处,再看周围的树木,会觉得树木在向上飞升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诱发运动定义的关键信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A项,多张图片相继呈现形成电影,但每张图片本身的内容都是静止的,不符合定义。B项,由于云的运动造成相邻的静止的月亮产生运动的错觉,符合定义。C项,蜡烛的烛光本身就是晃动的,并非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不符合定义。D项,先看瀑布再看树木会觉得树木在向上飞升,产生树木运动的错觉是因为长时间注视瀑布,与题干所述的原因不同,不符合定义。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一个物体的运动;②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相继呈现”说明图片都是运动的,不存在静止物体,不符合定义;B项:根据常识,云是运动的,月亮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注视夜空时之所以觉得月亮在动,是由于云的运动所产生的错觉,符合定义;C项:蜡烛的烛光本身就一直在运动,并不是错觉,没有体现“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不符合定义;D项:“树木在向上飞升”,是由于先“注视瀑布的某一处”,形成了视觉的惯性,再看树木,由于这种惯性,而产生的感觉,而不是同时观察两者产生的错觉,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关键词为“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烛光本来就会随风摇动,并不存在让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电影的动态画面是多张图片连续切换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瀑布是往下流的,注视瀑布久了,再看树木,会觉得树木朝着瀑布相反的方向飞升。之所以会觉得树木朝着瀑布相反方向飞升,原因是长时间注视,与题干的原因不同,不符合定义,排除;D项:月亮并未运动,只是由于云在运动给人以错觉,误以为月亮在运动,符合定义,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29.填入问号处最恰当的是(

)。A.AB.BC.CD.D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优先考虑数量规律。观察发现,题干中图形出现多边形,考虑数线,并且每个图形都有外部边框,考虑内外分开数。题干前三个图形的外框线条数分别为1、3、4,对应下方数字的第一位数;内部线条数分别为2、3、3,对应下方数字的第二位数。继续观察发现,图形分割区域明显,考虑数面,题干前三个图形的题干图形面数量依次为4、6、4,对应下方数字的第三位数。最后观察发现,每个图形中都有小元素,考虑数素,题干前三个图形的元素个数依次为4、2、2,对应下方数字的第四位数。故?处应选择外框线条数为3,内部线条数为3,面数量为4,元素个数为0的图形,只有D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D。30.事业单位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事业单位相关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故表述正确。31.关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B.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C.国体决定政体,国体为政体服务D.政体决定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国家基本制度知识。第二步,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亦称国家的阶级本质。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我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因此,选择A选项。32.0,4,15,47,(

)A.64B.94C.58D.142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观察数列,发现数字没有明显特征,做差没有规律,考虑递推数列。观察发现:4=0×3+4,15=4×3+3,47=15×3+2。则所求项=47×3+1=142。故正确答案为D。33.137,140,149,176,257,(

)A.300B.350C.400D.500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差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则下一项为81×3=243,所求项为257+243=500。因此,选择D选项。34.深入:浅尝辄止(

)A.疏远:形影不离B.细致:事无巨细C.安定:水深火热D.独立:自食其力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深入”与“浅尝辄止”为反义词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正确,“疏远”与“形影不离”为反义词关系,当选;B项错误,“事无巨细”是指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与“细致”不是反义词关系,排除;C项错误,“水深火热”形容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与“安定”不是反义词关系,排除;D项错误,“独立”是“自食其力”的同义词关系,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35.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故表述正确。36.正六面体的表面积增加96%,则棱长增加多少?A.20%B.30%C.40%D.50%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几何特殊性质类。第二步,表面积增加了96%,即表面积变为原来的1.96倍,根据几何图形比例关系,棱长变为原来的=1.4倍,即边长增加了40%。因此,选择C选项。37.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每段图形组成元素相同,局部元素方向不同,考虑旋转和翻转。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观察发现,第一段图1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2,图2沿着横轴翻转得到图3;第二段应用规律,图1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2,图2沿着横轴翻转得到问号处图形,只有A项符合。因此,选择A选项。38.下列关于生活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来水含少量次氯酸,因此不宜直接用自来水养鱼B.蚂蚁搬家,蛇过道预示着下雨C.路由器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D.用过的一次性口罩洗净后可以再次使用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A项正确,为了防止水传播疾病,自来水通常用氯气进行消毒。氯气消毒后部分氯气会残留在水中。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生成很不稳定的强氧化剂——次氯酸。该氧化剂对鱼具有很强的穿透杀伤力,它使鱼体分泌的粘液失去了对鱼的保护作用,导致其体内电解质代谢严重失调,并在缺氧的状态下窒息死亡,因此不宜直接用自来水养鱼。B项正确,一般动物都有一些感知能力,蚂蚁之所以会忙着搬家,是因为周围湿润的空气环境早已被它们灵敏的触角感受到了,为了避免自己的家遭到雨水的破坏,就只好提前做好准备,让下雨后的损失降到最小。而蛇之所以会在道路上快速走动,也是为了能够尽早的找到一个可以安全避雨的地方,这样就不会被即将到来的雨水淋湿。C项正确,路由器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D项错误,用过的一次性口罩原则上不能再次使用,有条件的最好4小时更换一次。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39.从“抢盐风波”到“各地发生地震”,网络造谣滋生的“网络炸弹”,影响甚远。虽然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常识去分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不可能完全应付得了,一不留神,便可能成为受害者。因此,必须打击网络谣言,才能________舆论的正义,________社会正常的理性和诚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A.庇护修复B.维护恢复C.保卫重建D.护卫匡复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第一空可从词语搭配的对象和文段语境进行判断。第二步,辨析第二空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庇护”含有偏袒之意,与“正义”的含义相悖,排除A。“护卫”的对象通常为具体事物,排除D。第二空,“重建”指重新建设或建立。“社会的理性和诚信”只是暂时被冲击,需要的是“恢复”,而不是“重建”,排除C。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所填词语要与“正义”搭配。A项“庇护”偏于袒护,保护的意思,常见搭配为庇护权、庇护坏人、政治庇护。C项“保卫”意思是保护使不受侵犯,多与“祖国”“和平”等搭配。D项“护卫”是保护、保卫的意思。三项均不与“正义”搭配,排除A项、C项和D项。B项“维护”意思是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持保护,可以与“正义”搭配。答案锁定B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B项“恢复”意思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讲了“网络造谣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即社会的理性和诚信受到了损害”,所以“恢复”置于此处,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与“正义”搭配,“维护正义”为常见搭配。A项“庇护”指包庇袒护,常见搭配为庇护嫌疑人、政治庇护等;C项“保卫”指护卫使不受侵犯,如保卫祖国、保卫边疆,常搭配具体对象,而非“正义”之类的抽象事物;D项“护卫”与“保卫”语义相近,更侧重于防卫之意,且搭配对象较之“保卫”更微观、更具体,A、C、D三项均排除。故锁定正确答案为B项。

第二空,代入验证,“恢复”与“理性和诚信”搭配恰当,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40.①交警甲把原定罚款数减掉一半②货车司机反复恳求少罚一点③交警甲拦住货车开出高额罚款单④交警甲被民警带走接受调查⑤货车司机发现本次罚款异常A.③②①⑤④B.②①⑤④③C.③②⑤④①D.②①⑤③④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应从②③中选择。必然先“交警甲拦住货车开出高额罚款单”,才会有“货车司机反复恳求少罚一点”,所以首句为③,排除B、D两项。第二步,观察分析剩余选项,尾句应从①④中选择。因为“交警甲把原定罚款数减掉一半”之后才有“交警甲被民警带走接受调查”的结果,所以尾句为④,排除C项。因此,选择A选项。41.赵义在9次测验中的平均分是17分,如果第十次测验后,他的平均分为18分,问最后一次测验他得(

)分。A.30B.27C.23D.19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问题。第二步,依据题意9次测验平均分为17分,第十次测验后,平均分为18分,则最后一次测验的得分为18×10-9×17=27(分)。因此,选择B选项。42.请选择最适合的一项填入问号处,使右边图形的变化规律与左边图形一致: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图形组成元素相似,优先考虑样式类。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第一段图形中图1和图2叠加后,去掉重叠部分的线条可得出图3;第二段延续此规律,图1和图2叠加后去掉重叠部分线条可得出问号处图形,只有B选项符合,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43.平心而论,自古至今闲逸都是一种奢侈品,它取决于两个一般人最难以企及的前提: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存自由,时间上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以此二者为前提,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敬如宗教意义上的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至少在被称之为“科学崛起”或“科学革命”的17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方能够消费得起的“瓷器活”。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A.闲逸和精神需求的要求使得科学难在特定年代普及B.时间上的闲余可以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C.在17世纪,只有富有的人才能从事科学相关工作D.精神需求必然来源于宗教的感召或者心灵的好奇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结合选项,在文段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信息,并进行一一对照,从而判断其说法是否正确。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选项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才能判断其正误。文段分析了17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的“瓷器活”的原因:闲逸是一种奢侈品,需要生存自由和时间自由;需要特定的精神需求。A项对此概括恰当。B项无中生有,“时间上的闲余”是闲逸的前提之一,“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是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来源,文段未提到二者关系。C项表述过于绝对,文段把“生存自由”界定为“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给自足”,不等于“富有”。D项中的“必然”表述过于绝对,文段论述了三种精神需求的来源,此处未提到“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A项,文段先指出“闲逸”的两个前提是物质和时间有足够的自由,再加上“精神需求”可以使得“科学”成为十七世纪“极少数人方能够消费得起的‘瓷器活’”,故“闲逸和精神需求的要求使得科学难在特定年代普及”,符合文意,当选。B项,“时间上的闲余”对应“时间上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是“闲逸”的前提之一,文中并未指出它可以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故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根据文意可知,从事科研的一个前提是物质上富裕或生活上至少自给自足,而“富裕”仅属于“闲逸”的前提之一,故表述片面,排除;D项,根据“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敬如宗教意义上的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可知,精神需要的来源有三个方面,选项中缺少“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故表述片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闲逸与仓皇的学问》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是对整个文段的概括,文段先介绍闲逸是奢侈品,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至少在17世纪,科学还只是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瓷器活”,即科学难以普及,总结起来就是闲逸和精神需求使得科学难以普及,A项符合文意。B项“时间上的闲余”对应“闲逸”的前提之一,即“时间上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文中并未指出它可以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故属强拉关系,为无中生有,排除B项。C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科学只是少数人才消费得起的‘瓷器活’”,意思是科学尚未普及,不是说只有富有的人才能从事科学相关工作,属于曲解文意,排除C项。D项对应“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精神要求是来自虔诚如宗教意义上的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也就是精神需要的来源在文中提及了三个方面,“必然来源于”其中的两个方面,表述过于片面且过于绝对,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44.题后四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中可由左边的图形展开形成?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第二步,分析选项。观察题干图形,4个梯形面均为空白面,2个正方形底面中的黑色三角形为平行相对面关系,且黑色三角形直角指向同一条棱,A、B、C项均不符合题干图形的位置关系,只有D项符合。因此,选择D选项。45.母亲一生始终未离开武陵山区,我也随着她和父亲在武陵山水间________。当我从武陵边镇来到乌江边的县城,被大家称为来自小河的人;当我从乌江来到长江边的涪陵区,仍被称为小河的边民。后来我明白,到了沿海,你来自内地;到了海外,你来自大陆,一个人一生就是载着家乡山水的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徙漂泊B.游走流浪C.流连远足D.辗转漂流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待填词语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排除与文意不符的A、C。第三步,辨析第二空两个词语含义,选择与文段语境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A项“迁徙”多指动物或人口的大规模迁移。C项“流连”指舍不得离开。由“母亲一生始终未离开武陵山区,我也随着……”可知,文段只是客观事实描述,没有体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也没有体现不舍,“迁徙”“流连”不符合句意,排除A、C。第二空,由“载着”可知,文段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船,无论这条船漂向何方,都刻着家乡的印记。“流浪”指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描述“船”的随波逐流,用“漂流”更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后文“从武陵边镇来到乌江边的县城”“从乌江来到长江边的涪陵区”可知,作者在武陵山区和母亲走了多个地区。A项“迁徙”指迁移、搬家,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不能体现“多次”,排除A项。C项“流连”指依恋而舍不得离去,文中没有不舍之意,且未体现“作者经过多个地方”这一含义,排除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前文“小河的人”“小河的边民”“到了沿海”“到了内地”可知,该空应体现“行踪不定”之意。B项“流浪”指生活没有着落,到处漂泊,文段体现不出生活没有着落,排除B项。D项“漂流”指漂泊,行踪无定,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段“从武陵边镇来到乌江边的县城”“从乌江来到长江边的涪陵区”可知,作者在武陵山区经过很多地方,D项“辗转”指经过很多地方,填入文段语义合适。A项“迁徙”指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通常规模较大,如动物迁徙、人口迁徙等,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游走”指短暂地在一个地区游玩行走,而文段中并非强调作者在这些地区游玩,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流连”指依恋而舍不得离去,无法体现出经过了很多地方,排除。第二空,代入D项“漂流”验证,“漂流”指漂泊,行踪无定,填入文段语义恰当。故正确答案为D。46.8人中有3人擅长踢足球,2人擅长打篮球,现从中挑选4人,恰好有1人擅长足球、1人擅长篮球的概率是:A.B.C.D.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第二步,挑选4人的总情况数为=70,恰好有1人擅长足球、1人擅长篮球的情况数有=18,根据公式:某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满足条件的情况数÷总的情况数,即满足题意的概率为18÷70=。因此,选择C选项。47.某草莓经销商有201箱的草莓要分配给若干个水果店,要求无论选用怎样的分配方式,都要有水果店至少分到8箱,则水果店至多有:A.20个B.21个C.28个D.29个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用代入排除法解题。第二步,题中要求无论怎样分配,都要有水果店至少分到8箱,则至少有一个店分到8箱即可满足要求。要水果店最多,则需要每个店分到的水果尽量少,根据最值代入法从最大值开始代入。第三步,D项,201÷29≈6.9,如果尽可能平均分,则没有水果店分到8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201÷28=7……5箱,则一定有水果店可分到8箱,符合题意。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要求无论选用怎样的分配方式,都要有水果店至少分到8箱。最不利的情况是每个店都分配7箱后还有剩余,即店铺数量×7<草莓箱数。要求无论怎样分配都要有水果店至少分到8箱,最不利的情况是每个店都分配7箱后还有剩余,此时可保证有的店至少分到8箱。201÷7=28.X,则水果店至多有28个。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问至多有多少家,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入。分配方式为平均分配可以使水果店最多。代入D项,如果每家先分7箱,箱,则所有水果店分得水果都不超过8箱,排除;代入C项,如果每家先分7箱,箱,剩余箱,都会有一家至少分得8箱,当选。故正确答案为C。48.审慎原则并不是不尊重科学,而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科研成果的取得及其社会认可,往往代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甚或科学家的终身成就,这就很难保证科学家不会放松科学原则要求而违规;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往往与企业利益相连,企业逐利时难免会刻意隐瞒危害;由于科研的未知性因素和危险的发现难度及时间跨度过大,即使科学家和企业都秉承道德原则,也很难保证能发现科研成果的潜在危害。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对科学成果的应用应当秉承谨慎态度B.科研成果应用的潜在危险无法被预测C.科学附带的经济效益腐化了科学精神D.道德原则是科学研究首要遵循的原则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总分结构,提出观点—具体论述,选择与观点句表意一致的一项。文段首句提出“审慎原则”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这一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在科学成果应用中如果不秉承审慎原则将会造成的后果。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对科学成果的应用应当秉承谨慎态度。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B、C、D三项均为论述的部分内容,不能概括中心。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审慎原则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然后通过两个分号引导的并列分句从科学家、企业和科研的未知性和危险性的角度论证审慎原则的重要性。文段结构为“总—分”,首句为主旨句,主要讲的是对科学应用应该持务实的审慎原则。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首句表明审慎原则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后文详细解释说明科研成果的一些情况,来论证为什么要“审慎”地对待。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结构。A项与观点表述意思一致,当选。B项是对文段最后一句话意思的表述,非重点,排除;C项“经济效益”也是解释说明部分提到的内容,非重点,且文段表述的意思为科学家或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腐化了科学精神,而不是经济效益本身腐化了科学精神,排除;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说道德原则是首要原则,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49.热传导是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其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发生。但严格而言,只有在固体中才是纯粹的热传导,在流体(泛指液体和气体)中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流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也会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而产生自然对流,因此在流体中热对流与热传导可能会同时发生。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存在热传导现象的是:A.海洋上层高温水体和下层低温水体因温度差而交换B.铁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另一端温度升高C.太阳照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D.在热水中加入冷水,热水变成温水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介质内无宏观运动”、“传热现象”、“流体中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海洋内部水体交换,符合“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海洋上层高温水体和下层低温水体因温度差而交换,符合“传热现象”、“流体中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符合定义,排除;

B项:铁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符合“介质内无宏观运动”,热量沿着铁棒传递到另一端,使得温度升高,符合“传热现象”,符合定义,排除;C项:太阳照射,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太阳与地球表面之间是真空环境,没有介质,不符合“介质内无宏观运动”,不符合定义,当选;D项:热水中加入冷水,符合“介质内无宏观运动”,冷水和热水因温度差而发生热传递,最终变成温水,符合“传热现象”、“流体中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符合定义,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可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②在固体中是纯粹的热传导;③在流体中热对流与热传导可能同时发生。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海洋上层水体温度高,下层水体温度低,由于温度梯度可使流体的粒子从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发生热对流的同时发生热传导,符合定义;B项:铁棒是固体,将其一端放入热水中,可使热从铁棒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发生热传导,符合定义;C项:太阳能通过辐射转移到地球,属于热辐射,没有涉及热传导,不符合定义;D项:热水与冷水混合,由于温度高低的差异,可使流体的粒子从高温区域移至低温区域,发生热传导,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存在热传导现象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在固体中才是纯粹的热传导”“在流体中热对流与热传导可能会同时发生”,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些关键点分析选项。热传导定义的关键信息: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在固体中是纯粹的热传导;在流体中热对流与热传导可能会同时发生。A项,太阳照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太阳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热量)的,其属于热辐射,不符合定义。B项,铁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热量通过铁棒这一介质传递从而使另一端温度升高,属于固体中的热传导,符合定义。C项,海洋上层高温水体和下层低温水体因温度差而交换,发生热对流的同时也发生了热传导,符合定义。D项,往热水中加入冷水,热水与冷水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交换,发生热对流的同时也发生了热传导,符合定义。故本题选A。50.必须承认,我们在给年轻人贴上“个性”标签的同时,其实多少也暗含着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主观评价。问题是,哪一代人不都是从

的青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都需要经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

,这种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

的。

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稀里糊涂蜕变顺顺当当

B.稀里糊涂改变风平浪静

C.懵懵懂懂改变风平浪静

D.懵懵懂懂蜕变顺顺当当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空,搭配“青年时代”,和“成熟和理性”语意相反,C、D两项“懵懵懂懂”形容什么也不知道,置于文段可体现青年时代的青涩、不成熟,符合文意,保留。A、B两项“稀里糊涂”指不明白、迷糊,其反义为“明明白白”,与“成熟和理性”无关,排除。

第二空,

C项“改变”指变化、更改。D项“蜕变”泛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根据文段可知,每个人的身份都会由学生变为职业人,这种变化是身份的完全变化,D项“蜕变”符合文意,排除C项。

第三空代入验证,根据文意可知,在身份发生较大变化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点困难都不会遇到,D项“顺顺当当”符合语境,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不必放大95后“秒辞”现象》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此处所填词语应能修饰“青年时代”,且与后文的“成熟和理性”相对,排除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的A、B。第三步,第二空,后文的“这种转变”是对空缺处所填词语的解释说明,体现的是人身份上彻底的改变,排除C。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能形容“青年时代”,且语气是客观陈述,不含贬义。“稀里糊涂”指不明白或不认真;“懵懵懂懂”形容年幼或者刚开始接触事物时不太明白的状态。两词相较,前者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B。

第二空,“改变”指变化,“蜕变”泛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从学生到职业人”体现的是身份上彻底的改变,“蜕变”填入更恰当。排除C。

验证第三空,“顺顺当当”填入也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D。51.某科学家在一个宇宙科学网站上刊载了一项成果,该成果宣称找到了地球生命来自彗星的“证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声称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从而为彗星胚种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科学家的观点?

A.发表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所载论文良莠不齐,有些曾沦为笑柄

B.该科学家是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者,曾宣称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

C.该成果配图中被标示成“丝状硅藻”的东西实际上只是硅藻细胞断片

D.该成果根本无法证明该石头是碳质球粒陨石,甚至难以确定其是陨石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论据: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从而为彗星胚种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本题的论据说的是陨石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同时该研究还推断该陨石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即说明该陨石(彗星的一部分)与生命有关系,而论点说的是地球生命来自彗星,所以,二者讨论话题一致,削弱可以考虑削弱论点,也可以考虑削弱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所载论文良莠不齐,代表不了这次实验成果的可靠性,属于无关项,排除;

B项:只是说该科学家是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者,支持者说的话无法辨别真假,同时即便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也无法判断生命是否来源于彗星,不明确选项,排除;

C项:选项是说配图中的东西本质是硅藻细胞断片,一定程度上质疑了题干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可能削弱论据,保留;

D项:该成果根本无法证明该石头是陨石,直接质疑了论据的研究成果,直接削弱论据,保留。

对比C、D两项:C项为可能削弱论据,D项为直接削弱论据,D项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反驳”,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论据: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网站的可信度与所载论文的质量和该科学家的观点无关,即使网站不可信,有的论文沦为笑柄,也不代表该科学家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科学家对彗星胚种论的狂热支持以及曾经宣称的其他观点,与通过微观硅藻化石得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的论题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不明确项。成果配图错误不能说明微观硅藻化石是否成立,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否定前提。无法证明该石头是碳质球粒陨石,甚至难以确定其是陨石,说明该石头可能不是来自彗星,则无法根据这块石头推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具有削弱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的一项,解答本题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科学家的观点。科学家的观点为“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其余内容为论据。要削弱结论,可以说明该陨石并不能证明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题干论据:某科学家在一块坠落到斯里兰卡的陨石里找到了微观硅藻化石,该石头有着疏松多孔的结构,密度比在地球上找到的所有东西都低;他推断这是一颗彗星的一部分,并指出在样本中找到的微观硅藻化石与恐龙时代留存下来的化石中的微观有机体类似。科学家的观点:地球生命来自彗星。

A项,指出该科学家曾宣称SARS和流感来自彗星,与题干论证无关,不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B项,指出发表该成果的网站缺乏可信性,并不能说明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定是不真实的,不能反驳科学家的观点。

C项,指出该研究成果难以确定该石头是陨石,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