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一一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1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1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1-1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2—2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3-2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4—3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5—4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1——48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5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3——52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1-57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2-61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3-64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裸稿4-69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72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一76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8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9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3-------97大规模的海水运动4---------10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1-------106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2-11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16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119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2--------125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3一一13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1一一13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2-140

高中地理必修2全套说课稿

A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144

A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147

城市化说课稿-----152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56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164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166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说课稿-----169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174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1---------184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2---------19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3---------197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4---------20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

【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

路。

-

I.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

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

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

科学态度。

二、解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谶虫蛛

1.教法:讲授法

多媒体演示法

学案导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叫谢螃螃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

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

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

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

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90°\60°N40°N20°N0°20°S40°S60°S90°S

夏至日24h18h29m14h51m13hl3m12h10h47m9h9m5h31m0

二分日12h12h12h12h12h12h12h12h12h

冬至日05h31m9h9m10h47m12h13hl3m14h51m18h29m24h

3。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总结昼夜长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4.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说出世界杯的举办地约翰内斯堡

和北京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今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5。引入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类似的方法,加上案例

探究,突破重点。这个知识点由定义、变化规律、计算、应用四大方面。

lo定义

展示太阳高度示意图,讲清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变化规律

根据学案上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幅是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太阳高

度的图;另一幅是横坐标为二分二至,纵坐标为太阳高度的图。同样是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

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o计算

给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与直射点相差一定纬度的地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你能否

发现规律?

4.应用

采用案例展示的方法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案例一:本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问题

案例二:本地区与上海的楼房间距问题

这个知识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讲解。

应用天气预报前的一段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知识学生在初中接触过,难度较

小,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学案。但为了与高中地理衔接,我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如果黄赤交角

变化,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进而引申到气候会不会变化,也为下一章的学习做个铺垫。

目的:重在能力培养

第费,(实施: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学生解答分析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以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目的: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第解,邂拉吉(强调重难点和考点)

目的:让学生课下的复习有侧重点

第五步布倒蚀(最好是开放性题目)

探讨“太阳方位与影子的关系”

目的: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问题:内容多,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办法:根据学生程度,案例探究数量适当减少。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足之处请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板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

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

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

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

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

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

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

难点。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

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

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

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

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

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

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

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

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

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

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

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

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

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

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

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

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

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

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三、四季、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

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

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

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

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

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

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

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

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

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

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

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

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

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

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

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

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

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

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

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

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

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8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

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

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

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o(此处临时改的,

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

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热力作用;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大气热力环流的原

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能联系实际解释风的形成。

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2)确定依据

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从大气冷热方面来探索大气的运动。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有较高的认识。

④学生的期待:想了解大气冷热及运动的奥秘,理解风的形成,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探究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风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的确定。

(2)确定依据:

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风的形成对三圈环流、季风等知识的学习有引导作用。

⑤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9

4、对教材的建议

课标版教材,加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应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比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

作用等知识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2)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又有•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热力环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掌握要点和探讨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如画热力环流图,鼓励

学生创新学习。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2)依据:本节内容多,原理性强;涉及等压面、等温线内复杂难度大,同时要运用物理运动和受力分析的知识,比较抽象,要求

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还没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

2、具体运用:

大气的热量来源和热力环流部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热力环流实例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3、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演示热力环流,风的形成等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引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运用了什么地理知识?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适当补充: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作用。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1.干洁空气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臭氧等,它们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的伤害。

2.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虽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强调: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二氧化碳和水汽对红外长波辐射具有很强吸收能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I.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10

4.何为大气逆辐射?

这部分内容学生阅读后大部分能理解。

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有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认识。边演示,边解释总结。

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

•活动

让同学讨论得出;

(I)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热量,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因为月球上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削弱作用气温会比较高(雳要刃导),夜晚因为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会很低(大部分

能得出),温差会激烈。(多媒体演示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

同时应该让同学们知道大气逆辐射在全天都有,只是夜晚它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CO?和水汽的多少决定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在短

时间内C()2的是不变。(突出重点)

同学讨论:

①为什么在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容易发生霜冻现象?老农在田间烧几堆火有什么好处。

②阴天和晴天同一地区的温差有什么不同。

(引用实例让同学更好理解和运用大气逆辐射的知识。)

同时引出,由于地表环境不同,热力性质会有差异,也会带来温差。③让同学比较一下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的温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为学习气候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循序渐进得出:带的水汽越多的环境,升温和降温就越慢,温差越

小。

二、热力环流

引用日常生活“烧开水”的事例,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从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叫一位中上水平的学生到黑板前,让他或她按照老师的提示画出热力环流图,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完成。

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后

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获得更

直观的认识。

从物理的受力分析角度和水压大小的原理来解释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压高低。热力环流比较抽象难懂,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

用。体现课改要求加强各个学科的相系渗透。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综合:在同一等压面的下方气压高,上方气压低。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呈对称形状。

(承转)由于物体的比热容不一样,升温和降温的速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来完成课本33面的活动。(多媒体演示海陆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海滨白天近地面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海陆风可

以调节温差,使海滨地区温差比较小。”同时也为季风的形成,埋下伏笔。

让同学讨论,这个句子错在哪里。(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

“夜深人静,无心睡眠,就到海边走走,阵阵海风迎面袭来…”

引入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老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并做必需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

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

11

山谷风的成因学生不易理解,引用实例着重讲解,深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对地理问题的探索。

山谷风:白天由于山坡

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

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

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

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讨论:区的布!否合理。

空气

答太

,:白天涔;风,工业内废气会用3宅区:£

R水

•平

空气

课&

旧根本

堂2直接

射由原因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布置作业: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较快,早期城市设计比较不合理。假定A城与郊区之间存在一个污染严重的企业。请你画一幅城市与郊区之

间的热岛环流图,说明该企业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处理。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又保温大地。

二、热力环流

空气

热根本

不=

均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说数材

(一)、数材的地位和作用

12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这是本单元

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口,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目标

A依据: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结合本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本人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数学重点•和&J*.

1、重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A依据: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热力环流是理解本课以及大气环流的关键理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

大气的直接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因而将这两部分内容确定为重点。而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多,

内容较为抽象、综合性较强,学生容易混淆、难以理解,所以确定作为难点。

二、说效法

A确定理念、依据:首先,“兴趣是第一老师”

其次,“不仅为上课而上课,还为不上课而上课”

本人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指导自学法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日常生活现象、知名典故等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欲望,同时坚持“启发式”原则,设置一些富有启发

性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却不了解

•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实地调查,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分小组对本地近一周气温进行测量,并画出气温日变化曲线

•课内活动:学生阅读课文、观察课件演示、小组讨论、代表总结、课堂活动等。

•课后活动: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学会调查、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整理等学习方法

E9、说租序

(一)、课前准备

13

1、布置学生测量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并要求对12:00和14:00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得出午后14:00的气

温比正午12:00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A意图: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课堂得以向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备课件、备学生

根据本课时特点,收集资料,备课件,备学生

(二)、教学过钱.

1、新课导入(2分钟)

列出最近一周各小组测出的中午12:00及午后14:00的平均气温数据

时刻

12:0014:00

第一组28.5c30.2C

第二组

27.4C29.5匕

第三组

29.0C31.5C

第四组

27.8c30.0℃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00,而是稍后的14:00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A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8分钟)

请同学自己翻看课本P30,根据课本上介绍的知识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简要画出来,并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怎样穿过大气层呢?

(2)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面吸收?

(3)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A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激起的求知欲,结合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问题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3、小结引导(5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暖地面一地面暖大气-一大气还地面这•线索,边讲解边画大书的气受热过程图,明确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

A意图:结合课件教学,直观、有趣、有效,强化所取得的自学效果

4、实战应用(7分钟)

•引入P31活动

(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能用“大气保温作用”来概括吗?(分组讨论)

(2)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为什么呢?

(3)月球表面夜晚则只有-183℃,这又是为什么?

A意图:对比月球情况,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5、实验引入(5分钟)

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

14

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

验(课本P32活动),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并将观

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也可安排在课前作实验并拍下来,两手准备,以备课堂上实验

不成功时用)

A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原理分析(6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辐射一地表的冷热差异一大气的垂直运动一同一

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一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A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7、演绎深化(5分钟)

•引入P33活动,合作讨论海陆热力环流

(1)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为什么?夜间呢?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图2.4,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海陆风对海派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A意图:启发学生依据模式,熟练绘出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

8、布置作业(5分钟)

•播放“火烧葫芦谷”的片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那里)

A意图:通过播放影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依据原理来分析问题

•(课本P55问题研究一城市热岛效应)组织学生分组测量附近市区及郊区气温状况,做好数据记录和对比,并对此进行分析

A意图:通过分组调查、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地面

地面暖大气I卅瞥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还地面I学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太M辐射f地表的冷热差异f大气的垂直运动一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六、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指导自学法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及“图、

文、声、像”教学材料,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

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1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知识,这三

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

流的根本原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

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所以第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

a大气受热过程:

(像裾,送部今南容是洋节锦的基感.板芯错卷“地面是近地面人十五要的直接拉源”是号到拉力坏说的双触有理斛了

地面是比地面人北支要的贡接拉源而又是太而转射.才铭正确理解拉力抹洗的形戚原因打后票。)

4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像据,会也不拘引起的士配送劭是洋等时的唾点,它永接上面的人气发拉过衽的学习,是上面用客的徒猱,同忖又是大气的水

华运劭的老习去破。起到永上启下的作用,拉力坏褊试号今折方法打蔗理是;£行知识好科眄嗡提,此蔗理可“1迁"刎◎处界存成的其它

形式的拉力坏薪例的除踪间.燧市郭区间。运梆今由裳0累关至.、逡精铉强,激师要达用电放臊体钱五精堪。)

2、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保裾,送梆令亦容是对变气运劭中水中运劭的劭力戚因的令折。尤其走近地面风的形戚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梆今知*."北左•带心风

带”的去砒,水平上在幡忌力、地转偏向力.存捧力的方向等是卒点扣机,因此,这梆今虽然我掠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永嘀启

后的扣徂方技能,龙孑山鎏观。)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

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16

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

兴趣。鉴于这节课的特点,我选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世展导入1

我们平常聊天气,少不了要谈到气温多少度,这个气温说明大气是有温度的,那么大气的温度从何而来呢?

大部分同学会回答是太阳辐射,进行纠正引导,没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直接给大气

加热的却不是太阳而是地面。(世置疑问,激或学*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之前要适当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这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近地面大气由干洁空气,水

汽,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中氮体积分数78%,氧2m,其他如二氧化碳,臭氧,稀有气体虽然含量不高,但各自有各自的

作用。至于作用点到为止。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很多概念,比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

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等,教材尽可能回避这些专业名词,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办法是直观地呈

现各个环节,将概念用符号的形式呈现,淡化对概念严密准确的解释。为了做到这一点,借助教材上的插图“地面辐射使大

气增温图”,以达到直观、动态呈现的效果。尤其引导学生地面长波辐射的箭头在穿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时箭头明显变小,

说明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重点要讲清楚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却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点出大气的吸收具

有选择性,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对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而太阳温度高属于短波辐射,地

面属于长波辐射,所以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能被大气所保留,得出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活动部分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完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

识迁移。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箭头颜色可以知道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都是长波辐射,从另一个

角度让学生明白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将其归纳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通过保温作用原理的学习

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引起学习兴趣,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冬季农民使用人造烟幕弹进行保温。进一步

落实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和地理意义,活动第二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将地理图表转化成文字的能力。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

边绘边补充讲解,因为课表要求学生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要绘制版画,将月球昼夜温差比地球大的原因归

纳为两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吸收和反射使得地球白天气温不至于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

逆辐射使得地球夜晚气温不至于太低。

2、热力环流部分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先通过课本中32页的一个演示实验,让

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让学生观察烟雾是如何飘动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玻璃缸里大气是运动的,得出结论受

热不均匀,•边是冰块,一边是热水,这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也导

致各纬度冷热不均,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需要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概念,因而有一些难度。

同时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因果倒置。边说边绘热力环流图,要注意梳理这种因果关系,近地面空气的受热

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一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一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