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浅谈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究与理论论文浅谈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究与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p: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论文【摘要】:^p:人文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在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席是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改革证明,这样的探究和尝试是有成效的,完全可行的。引言当前的中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提倡与实用性教育的现实构成了一对似乎难以化解的矛盾。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大多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层面。对于正在承受高等教育、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但是,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无论是高校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还是大学生们的学习重点,几乎都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这种现状固然有其时代特征。然而,不能否认,这样的高等教育缺失了某种重要精神,即人文精神。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①令人为难的是,在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席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者对此深感痛惜,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很多高校的演讲正是以此为重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大学仅相当于一个职业培训场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谈人文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从生命、头脑、灵魂的高层次上认识自我和“人”。人文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一种理论精神。人文教育的特点在内化。人文精神同时还是一种创新精神,它通过对现实社会不断的地反思、批判和超越,从而不断实现自身解放。当我们认同校园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时,我们不仅要着力一种勇于竞争、大胆疑心、敢于批判、容忍失败、真理面前的人人平等校园创新文化气氛的建立,还必须改变重视知识与技能创造才能的培养而无视学生自我心性修养提升的传统观念。因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创新活动包括科学创造与生命创造活动两方面的内涵,前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特征、构造和规律的创造和发现,后者是对人、对人的心性的顿悟与发现。+②二、文学与人文精神中外学者皆指出,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在题为“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的文章中,另一位学者以一连串的发问直接道出了文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的亲密关系:培养年轻人考虑人生的才能,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诫?教孩子如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这里提及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广义上的文学著作。换句话说,文学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一些老师已就文学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展过探究和尝试。此类尝试大多强调减少文学知识点的输入,主张高科技、多媒体的介入。其中,以幻灯等手段代替板书、播放由文学著作改编的影片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成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缓解传统文学教育形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内容广博的英美文学教学目的的突出矛盾。同时,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文学教学因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多为以老师为中心的讲述式教学。学生有可能把注意力转到展示屏幕,被强化的教学内容会因为媒体的恰当运用而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假如老师因势利导,师生交流或者学生讨论就能较好地实现。〔史惠风,2023∶37〕但是,这样看似“先进”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文学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每周2学时。虽然幻灯等手段节省了一点用于板书的时间,但是影片生动的画面、色彩与吸引了年轻学生的注意力,也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在促使他们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加以深化考虑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再者,改编而成的影片更多地表达着导演和演员对著作的理解,未必是原著的本意。有些影片的内容甚至与原著相去甚远,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同时,先进的科技手段的介入也占用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未必能到达促使学生考虑、培养其人文精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知识输入点的减少使得学生对文学史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开展史的理解出现断裂。三、一种并非“时髦”的探究与尝试笔者在多年学习、讲授文学课的根底上对文学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展了探究和理论。在2023-2023两学年,笔者先后两次教授工科院校三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学课程。在每个学年的开场,课堂教学都以改变学生对文学概念的理解开场。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对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外表、浅层理解,使学生懂得,风花雪月并非文学的代名词,消遣并非文学的主旨。接下来,在讲授文学知识点的同时,精选假设干短小、但是能起到醍醐灌顶作用的经典,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对作者、作品、以及已有的“权威”批评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逐渐敢于质疑、敢于大胆考虑后,继续引导学生将视野扩展至文学以外,由文学经典窥见文学与其它学科的穿插,并将文学与他们自身〔作为个体的人〕、乃至“人”〔作为整体的人类〕联络起来,进展更富思辨意义的考虑。沿着文学概念——详细作品——文学与学生自身——文学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路,笔者逐步尝试将文学蕴涵的人文精神内化至学生的思想内部,成为他们“精神帐户”的重要内容,为他们今后的人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每学期末,笔者都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进展检验。结果说明,这种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成效。这种探究与尝试的意义在于,利用有限的文学课时,即保证学生对文学知识点的吸收,又打破传统文学课程蜻蜓点水的讲授方式,以点带面,层层深化,引导学生改变为考试而不得不学文学课程的想法,促使学生对文学蕴涵的人文精神进展考虑,进而将这些考虑内化为自身素质。两年的探究在教学理论、而非纯粹的理论层面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除鼓励学生挤出一点业余时间上网阅读相关文学知识外,并不过分依赖其它科技手段,因为笔者把文学课堂视为思想交流的场所,把师生共同阅读、反思、批判和超越的创新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在不减少根本知识点传授的前提下,以内化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p说明,学生逐渐改变了被动承受知识点的习惯,先是一定程度地进入深邃的文学世界内部,再跳出文学世界,将文学与人生有机、有效地交融在一起,进而自主地产生高层次的独立考虑。虽然学生的考虑尚显稚嫩,但不能否认,当他们开场考虑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开场了富有人生建立意义的人文精神之旅。所以,这样的探究和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学生们确实在学习文学与考虑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人文精神。结语近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指出文学课是大学课程教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课程之一,多年的教学理论说明它在进步学生人文素质和进步语言根本功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尽快恢复它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顾弘、杜志卿,2023:129〕著名音乐家马友友说,12岁到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大学生正值这个年龄段的末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黄金时期。希望笔者在文学课堂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改革能在这方面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