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易斯的生态观_第1页
莱易斯的生态观_第2页
莱易斯的生态观_第3页
莱易斯的生态观_第4页
莱易斯的生态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廉•莱易斯的生态观探析摘要:威廉•莱易斯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生态危机根源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文章旨在探析莱易斯“控制自然的观念”的思想理论历史渊源及其主要内容,分析技术和控制的生态意义。威廉•莱易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关键字:威廉•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生态文明;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兴起背景及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生态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试着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试图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去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威廉•莱易斯对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与分析,指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对于这一思想理论的探析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指出在当代社会对生态问题看法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官方机构把生态问题仅仅看作一个经济代价核算问题,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种在价格合适时可以购得的商品”。[1](P2)莱易斯指出当环境问题首次被社会所关注时,官方机构在现存的框架内谈论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框架本身是不受挑战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的破坏被认为是现在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挑战。在市场的需要下科学和技术的利用可以设计出“清洁”的商品,以供人来购买,环境问题可以用金钱来解决。“正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经济代价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环境质量是诸种商品中吸引人的一种,它的边界效益是有支配市场中一切商品命运的同样的计算来决定的”。[1](pi)莱易斯指出这种观点是有两个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在起作用,即市场取向标准的普遍性和对工业技术革新能力的崇高信仰。在此他指出市场和技术革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不能把环境问题简单的看成是经济问题来处理。另一种倾向认为“科学和技术是可诅咒的偶像,我们对这些假神的顶礼膜拜是我们的灾害的根源。作为一种感情的发泄,他们有时提倡诗意的神秘主义或东方宗教的方式”。[1](P4)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和技术及其应用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对于这种观点,莱易斯指出不能抽象和局部地分析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将科学技术同特殊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制度相联系,才能揭露出生态危机的根源。既然莱易斯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么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莱易斯给出的答案是:控制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最深层根源,只有改变这种观念才能解决生态问题。二、控制自然的观念的历史渊源莱易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自相矛盾的,为了揭示这种观念的内在矛盾就必须探寻它的历史根源。莱易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最早萌芽于神话传说中,在原始的生存状况下,各种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总是伴随神秘与巫术的身影“在使用工具中产生的优越于自然的态度和在人类活动中感到的独立性和力量,与这些工具是“恶魔”的周期恐惧并列而行。这样,为了安慰精神,并为了使那些借以改变自然秩序的工具“人性化”,所以需要典礼仪式”。[1](P24)也就是说,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自身的独立性与力量。与此同时,又因为对工具不具备完全控制的能力,从而产生对金属工具的恐惧的心理为了安抚这种心理就有了典礼仪式。即使到了今天,现代技术也总是有一种巫术性质的东西缠绕在它的周围,也是因为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控制了工具,这就使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所以人对技术是既渴望又恐惧,渴望技术给人带来的力量,恐惧技术对人的奴役的可能。在莱易斯看来,不仅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存在控制自然的观念,西方宗教也是控制自然观念的重要根源。古代宗教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所有的自然的对象对有“精神”。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对这些对象都是尊敬有加,在利用或占有这些自然对象时,总是通过礼仪和礼品来安慰自己的精神。但是在基督教那里,人和自然对象的关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太基督教徒却保持着“精神”与自然相分离并且从外部统治它;它还教导说:对某些领域,人对自然享有着与上帝共有的优越。在所有地上事物中只有人才具有精神,这样他不必畏惧自然某些反对意志的阻挠;圣经似乎表明:地球完全是为了服务于人的目的设计的”。[1](P26)“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进行创造的故事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以及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圣经的说法强调了具有以统治权为基础的绝对权力。正是这个权利因素将人从其它被创造的东西中分离出来”。[1](P27)基督教的这种教说把人和自然相分离,使人立于自然之外并且行使着上帝赋予其的派生统治权对自然进行占有与统治。莱易斯认为对于控制自然的思想来说,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根源了。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摆脱了宗教的控制,开始关注人的自身。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弗朗西斯•培根的思想理论代表了一个时代。莱易斯认为培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阐述了控制自然的观念。培根认为,宗教和科学进行着一种共同的努力,即补偿逐出伊甸园所受到的伤害:“人由于堕落而同时失去了其清白和对创造物的统治。不过所失去的这两方面在此生中都可能部分地恢复,前者靠宗教和信仰,后者靠技艺和科学”。⑵培根将原罪区分为道德上的清白和对自然创造物的统治两部分,对道德的清白的恢复靠宗教和信仰,通过科学和技艺可以恢复对自然物以及创造物的统治。培根认识到,影响科学发展的是人会因为扰乱了自然事物的秩序而得罪上帝的恐惧。于是他在通过对科学工作的“清白”的强调,使人相信科学技术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还能对其的清白起到维护的作用。培根将自然知识和道德知识相区分,使人对科学技术的恐惧心理得到了有效地抑制,同时,人对创造物的统治权的恢复已和道德上的善恶无关。“征服自然为解放“人类的不利地位”提供了希望,换句话说,是为从形成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状态的生存逆境中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1](P50)在这里控制自然的观念得到了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也为人对自然的进一步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点。17世纪及以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控制自然的观念获得了现代的形式。“这条培根指出的崎岖小径很快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因科学发现带来的期望而变得十分迷人的时代终于找到了引导其发展的观念:通过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实现对地球的统治”。[1](P71)“通过科学和技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17世纪以后日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因此,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对“控制自然”的观念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剖。这意味着这个短语已经僵化,就是说,在广泛公认的范围中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其优点”。[1](P72)至此,控制自然的观念在人的观念中以一种统治性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保持到今天。马克思自然观莱易斯对马克思的生态观的探讨是从“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开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以一种自然力的资格,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他因为要在一种对于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质,才能推动各种属于人身体的自然力,推动臂膀和腿,头和手。但当他由这种运动,加作用于他以外的自然,并且变化它时,他也就变化了他自己的自然。他会展开各种睡眠在他本性内的潜能,使它们的力的作用,受他自己控制”。[3]在这里,马克思概括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活动场所,人类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他自身。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刚才所说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好像不是自发地进行的,而是对人们之间利益冲突形成的强迫性的回应”。[1](P75)他将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和人和人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在他看来在社会生产率处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人的需求的满足和表达是受社会因素所影响的,“在劳动过程只是一个单纯的人与自然间的过程的限度内,它的简单要素,在所有社会发展形式中是共同的”,但是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发展及其社会形式”之间最终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终于导致改变劳动过程具体特征的新制度的建立。[4]资本主义社会人在雇佣劳动的方式同自然作斗争,从而满足人的需求。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自然的解放,就必须将新的生产方式同人控制自然的观念相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希望实现自然的和人的解放。对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莱易斯指出在任何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所得的物质分配总是不公平的,因为“无论这种人类控制达到什么程度,某种社会阶级分化的内部冲突都使得人们的生产系统(控制自然是它的一个部分)不可能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P75)随后他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才会具有这种可能。三、技术和控制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技术的作用也不仅仅指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技术在当今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控制手段和工具。莱易斯对技术和控制之间的关系的探析对认识和理解当代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首先,对于技术和控制的内涵探析是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思想基础。技术的定义如下:“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上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当代对技术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技术是硬的物质手段和力量。主要包括劳动工具、设备、装置、器械等。第二,技术是软的方法和能力。包括方术、方法、技能、技巧、程序、语言、软件等。第三,技术是显信息和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文献、资料、专利、知识等表达、显示和蕴藏的技术。第四,技术是动的过程和机制。包括控制、调节前三种技术形态的过程和一系列使其行之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预期效果的决策、计划、管理和组织的过程与机制、完整意义上的技术是上述四个层面的有机统一”。[6]关于控制的定义“正像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主人和奴隶”这一著名篇章中所表明的,控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为承认主人的权威而斗争。控制的必然相关物,是那些必须服从他人意志的服从意识;因此恰当地说,只有他人才可能是控制的对象”。[1](P109)控制就是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是外界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的行为和过程。近代以来,培根对控制自然的观念的阐述使控制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不再为对工具的使用而心怀恐惧,通过技术实现对自然的控制成为恢复神性的手段,技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17世纪以后也日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莱易斯认为现在意义上的技术是从近代开始的,他认为“技术起着一种远远不同于科学的任务,因为它与人的需求领域以及由这些需求所引起的社会冲突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在谈到“直接的”生产过程时所指的东西,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技术的作用非常突出一人的技术能力与他们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这是人类历史的永久的特征,并不一定要任何特殊形式的科学知识”。[1](P130)技术和实践的相结合,实现了技术对自然的控制,技术成为控制自然和人的工具,技术带来的社会冲突使其自身的合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对技术的合理性特征的阐述是,莱易斯指出“首先,技术与实践的生活活动的直接联系先验地决定着那种通过技术发展而实现的对自然的控制:由于陷入社会冲突之网,技术构成了一种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联系起来的手段。其次,技术合理性在20世纪极端的社会冲突形式一大规模破坏武器,控制人的行为的技术,等等中的应用预示着合理性本身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存在使一种理性的批判成为必要,即试图揭示(从帮助克服)理性同非理性主义和恐怖联合的趋向”。[1](P130)技术自身合理性的危机的存在使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成为必然,技术理性的提出是根据现在社会中技术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致使技术成为社会中评判一切的标准,技术成为人生活的主体和重心。对于技术理性的批判,莱易斯主要是受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影响,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决定一切的是技术。技术在工业社会中成为了极权主义的控制工具,他指出:“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这些控制的极权主义倾向看起来还在另外的意义上维护着自己:把自己扩展到世界较不发达地区甚至前工业化地区,并造成资本主义发展与共产主义发展之间的某些相似性。面对这个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技术“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技术本身不能独立于它的使用;这种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个系统在技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起着作用”。[7](P7)技术“中立性”的观念在工业发达国家已不再适用,在莱易斯看来,技术构成的新的控制系统,不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的控制,最终控制的目标还是指向人类自身。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社会冲突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和人的控制的连结因素。新极权主义才是控制自然和人的幕后操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这种极权主义,即资本主义。技术的利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对自然的控制导致的生态问题。莱易斯对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研究,对于生态的问题的解决途径,他同样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莱易斯认为想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一种全新的解释,并且他指出“我想再一次强调这样一点:在谈到控制自然的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时,我的意思不是说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虚假的”或蒙昧主义的学说。相反,它表现出一种预言某些重大趋势的勇敢企图;它的流行有力地证明了它作为一种解释概念的功能,而且它继续真实地描写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现实的重要部分。超越这个观点不意味着简单地拒斥它,而是在更适合当前情况的一种新公式的范围内保存它的积极因素”。[1](P168)对控制自然的观念的重新解释希望在于伦理的或道德的发展,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革新。紧接着他指出“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和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即人性的解放:人类在和平中自由享受它的丰富智慧的成果”。[1](P168)莱易斯认为伦理道德是科学和技术革新的基本前提,通过前者对人的欲望和非理性的控制与约束可以使科学技术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启示通过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