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1)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德育,认为道德是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性格、信念、自尊心及爱劳动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看法是:体育首先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他认为,美育通过其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6)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家庭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撰写的著作《动物界的教育》。
2、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3、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4、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5、学校的产生,是在奴隶社会;同时,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6、中国出现了官学、私学、书院三种类型;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12-13世纪出现了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8、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9、严格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显著特征。1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魏玛1619年)。1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2、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点。14、欧洲的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有哪些?(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多样化。(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54)(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有哪些方面?(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一、选择题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特性。2、人类社会积累经验的有效方式是教育。3、夸美纽斯“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教育”作此解释是许慎《说文解字》。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6、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8、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在有明确目的且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中,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本人,他自己承担着教育自己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9、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二、简答题
1、教育的质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1)(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特质)
2、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为什么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P88)(1)从教育活动产生来看,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或延续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前提,而在教与学之矛盾两方面中,教的一面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这一需要。(2)从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来看,教的一面更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从主体的结构关系来看,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都是如此。
3、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P7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人作为动物所具的生存活动。(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类的教育之生发基础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人主体性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教育活动的产生动力不是个体在自然中生存的需要,而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以及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2)由于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3)所谓动物的“教育”,其最好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而人类的教育却不相同。由于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基础上,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只有适应环境的价值指向。(4)社会性和意识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1、论述教育活动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P85)作为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概括起来说,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间又联结成复杂的双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A、教育是由“教”与“学”复合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B、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包括在教育者的“教”的过程中,他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木偶,他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和需要,具有认识能力和能动精神,对外界环境能够能动地把握。C、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说,我们的教育无疑应该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培养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培养唯唯诺诺、低眉顺眼、被动消极的奴隶。D、教育实践也证明,随着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提高,他的能动性不仅愈益明显地体现在接受教导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能动影响中。(2)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在教育者是主体的“教”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在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学”的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上)一、选择题
1、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自然环境、生产方式。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4、自然环境与教育: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1)直接影响的表现: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主要价值取向是适应自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5、复式教学多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使用,这说明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组织形式。6、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1)人口数量: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3)人口的结构:有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7、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8、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9、文化发展与教育: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10、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理解:(1)法国塔德: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2)美国派克: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3)法国迪尔凯姆:社会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上的独立实体。11、体现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标准是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12、导致近代学校增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P102)(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10)(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3、现代社会的特征。(P95)(1)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2)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3)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4)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4、简述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影响的双向性。96(1)现代社会的总体特征预制教育的状态和走向;(2)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强化或复制着现代社会的特点。
5、为什么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P94)(1)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保障;(2)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构成以及政治、法律、价值规范等都是由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的;(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取代的时候,依附于原来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制度也必然跟着改变。
三、论述题1、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P105)(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了精神生产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教育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A、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行控制或管理。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政治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等,并以此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B、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和统治阶级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有效地控制教育权。C、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控制教育。统治阶级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播给社会,左右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那么谁有受教育权,谁无受教育权,以及受什么样程度的教育,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人们在受教育权上的差别实质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第五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下)一、选择题
1、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形式,这一命题表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2、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3、促使人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4、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6、人口的文化结构指社会分工的纵断面即学历层次的构成;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的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7、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是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9、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10、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教学和科研。11、欧洲古希腊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司学园;“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柏林大学传承的,遵循“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1985年。13、现代社会质量的核心制约因素是人口质量。14、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是教育。1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16、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17、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这说明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P128)(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P142)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3、简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容。(1)教育管理体制上,有利于教育的高质高效运行,促进教育发展。(2)教育管理的思想原则上,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简述现代教育本体功能的主要内容。(P116)(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5、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P144)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整体化;教育的终身化。
6、教育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1)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互派留学生。(3)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4)信息网络交流。三、论述题1、试论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P138)(1)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两个转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党的一系列政策说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重点地位、百年大计地位、优先发展地位。(2)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A、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现代社会是技术、智力竞争的时代,实质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B、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C、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D、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文化建设需要教育的实施和普及,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建设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所以教育是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综上所述,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英明决策,也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
2、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P126)(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具有一定智力、生产经验、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当人们还不具有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时,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当科学技术还没有被劳动者掌握并运用于生产之前,只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上述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也就是使科学知识和人结合起来,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来自劳动者的精神投入。通过教育和训练,可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并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减少工具的损坏率。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在现代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再是劳动力的数量,而主要是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迅速应用。而这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主要的是通过教育实现的。(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3、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第1、3点可单独成简答题)(P120)(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的发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以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原因主要有:A、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劳动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B、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持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C、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D、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E、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也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F、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A、人口身体素质是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的营养、保健和锻炼。B、教育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好坏。世界上通常用下列具体指标来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质: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C、人口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品质的人。(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A、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B、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亦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人口稳定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A、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迁移。B、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益吸引迁移人口。C、教育本身就是实现着人口的迁移。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
1、人的本质特点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1)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2)“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反映的观点是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对共性与个性的片面认识。(3)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2、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身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心理。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5、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1)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2)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这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3)个别差异性: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现实生活中,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4)互补性: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6、人的生理成熟标志是性机能成熟;人的心理成熟标志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如,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高尔登“遗传决定论”。(2)环境: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世界是环境。华生“环境决定论”(3)教育:洛克“教育万能论”。8、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自身状况。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10、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二、简答题1、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1)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借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家庭环境的效应。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4)社会发展状况。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受社会发展状况,如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与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的影响。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157)(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3、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P153)(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抓住关键期,重点培养。(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人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重视有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差生身上其他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三、论述题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作为一个能动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2、试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162)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面,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外,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并简要评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2)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有一定影响。(3)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方向和性质。(4)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高尔登的“遗传决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他忽略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它只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它完全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洛克“教育万能论”: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遗传提供的生理前提,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
4、“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P163)这是17世纪英国洛克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提出的“教育万能论”观点。“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多方面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物前提,同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5、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的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A、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C、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D、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任何企图使教育同社会脱离关系,搞封闭式的教育,都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A、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B、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正因为人具有受动性,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是可能的。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可塑性,人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潜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又要支持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第七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设立的主体是国家。2、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4、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1)第一阶段:1951年的学制改革: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主要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2)第二阶段:1958年的学制改革:A、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普及与提高、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B、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学制的内容有: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中,社会、家庭、学生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质是法律规定国家保障的教育。6、解放后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7、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类别结构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9、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被称为学校教育结构。10、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1)幼儿教育: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创设于1903年,名为“蒙养院”,1922年改名为“幼稚园”。(1)初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中初等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2)中等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部又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11、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2、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13、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双轨制”。“分支型”学制:“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了,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14、“二战”后至今,日本的学制基本上实行六三三制。15、我国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二、简答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71)(1)重视学前教育。(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3、试述学制建立的依据。(P169)(1)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制。(4)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
三、论述题第八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
1、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目的性。2、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协调作用。4、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目的分别为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和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分两派: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缺点: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缺点: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7、建国以来,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9、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时间是1949年12月。10、我国规定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自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是1995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2、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1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这体现了教育的性质。14、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16、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7、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者是杜威。18、全面发展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P19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2)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2、简述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均是由国家规定,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2)区别: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教育目的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规定。
3、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96)(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简述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P200)(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205)(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三、论述题1、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实际谈谈应怎样贯彻教育目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些弯路。在我国现在教育实际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到实处。(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引起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如指导思想上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办学方向上的脱离实际,直到演化成只为升学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在教育质量的评估中,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倾向,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改变错误认识,端正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前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某一学科、某一方面,没有形成整体的效益。因此,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深化改革,从局部到整体,全面解决教育实际上的问题。一方面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我们实际中的应试教育倾向而提出的,要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必须在教育改革中切实体现出来,纠正基础教育中的偏差。
2、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2)各育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每一育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不同的。(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一方面各育之间相互渗透,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各育之间互相促进,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4)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部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阐述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P198)(1)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2)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当社会生产力由工场手工业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客观要求。(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绝对矛盾表现在:A、大工业生产技术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要求打破工场手工业的旧式分工,并且为消除旧分工创造了可能条件。B、大工业为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必要条件。C、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为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创造了物质基础。(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第九章教育内容一、选择题
1、教育内容: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3、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3)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重视学校中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及校园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课程就是潜在课程。4、近代学科课程的基础是夸美纽斯奠定的,“百科全书式课程”。5、古希腊“三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古罗马“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6、课程理论:(1)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的课程论理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实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3)综合课程论: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课程的理论就是综合课程论,代表人物英国怀特海。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7、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8、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9、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0、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学科设置:学科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根据1992年颁布执行的课程计划,小学开设9门学科;初中开设13门;高中开设12门。12、学科课程的优点: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缺点: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13、教学大纲: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教学大纲。14、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15、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16、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二、简答题1、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2)高度的信息含量与严密的逻辑性。(3)价值的全面性。(4)高度的科学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2、简述综合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1)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最早提出。(2)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3)主要有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3、潜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P218)(1)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3)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
4、简述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20)(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2)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3)重视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
5、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P214)(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3)文化传统;(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三、论述题1、试述德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2)德育是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3)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4)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的内容:(1)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2)关于革命理想和传统的教育。(3)道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4)关于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5)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试述智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的意义:(1)智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必要条件。(2)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智育的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使学生获重在日常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式。(3)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智育的内容:智育内容是由智育任务直接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智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等学科中。
3、试述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体育的意义:(1)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3)体育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需要。体育的任务:(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正确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体育的内容:队列和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武术是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游泳。
4、试述实施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P23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意义:(1)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2)美育是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3)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文明的举止、开朗的性格,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5、试述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劳动技术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缺乏劳动能力的现实的需要。(3)劳动技术教育的推广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3)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艺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是一种以公共事业为服务对象、以不计报酬为特点的劳动)。第十章教育途径一、选择题
1、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2、三种学校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3、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4、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经验。6、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7、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8、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外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9、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10、《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反映了古代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1、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2、课外活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13、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途径,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14、中小学社会实践应重视综合效益,但处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
二、简答题1、教学的任务有哪些?(P244)(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途径的主要特点。(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点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4)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
2、简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既相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方向一致,共同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都通过一定的途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2)区别:课外活动是课程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不是正式的课程,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是灵活性更大,也不是人人必须参加的。
3、简述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P248)课外活动与活动课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1)联系:二者都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2)区别: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更易,而是有质的区别。活动课是列入具有指令性的课程计划的正式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它具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依据课程的目标体系选择活动内容,并有活动指导纲要、活动教材、活动教学参考书等予以保证。而课外活动是课程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不是正式的课程,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灵活性更大,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参加的。
4、为什么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1)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的活动。(2)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借助一定的内在或外在动力,采用一定的方法,认识客体,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学生主体结构不够完善,学生主体是教师引导下的主体。(3)教学法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以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做基础。
5、简述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P260)(1)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3)重视综合效益;(4)加强领导与保障安全。
6、教育途径的意义。(1)教育途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2)教育途径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3)教育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1、试论课外活动的意义。(P250)(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加强、扩大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的思想品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劳动素质。总之,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欣赏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优秀影视作品,设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认识,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它可以突破校园的局限,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心、了解、参与社会生活,进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进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本领,打破本本主义,扩大展生活空间,增进对社会及人生的理解,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P246)(1)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A、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B、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更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C、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D、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唯一工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功能。
3、论述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1)社会实践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劳动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参与生产劳动,可以突破教学的局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参加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提供给第一线的劳动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道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其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而这两方面都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可缺少的。(3)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升学和就业是中学必须履行的双重职能。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产生对某种职业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见习、实习等多种实践方式,可以深刻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对某些职业产生兴趣,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好地选择未来的职业。
4、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者关系的理解。(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必要补充。(3)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途径。评析:(1)如果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是对的。但教学不是唯一途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补充,所以主张不搞课外活动也是不对的。(2)如果只看到了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但把课外活动视为基本途径是不对的。(3)如果只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好的一面,但认为社会实践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是不对的。第十一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选择题
1、人类教育形成的三种教育形态: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3、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4、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这说明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2)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3)“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应充分重视其针对性。(4)家庭教育的地位与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个别性。5、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二战后,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6、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7、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8、我国社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9、社区教育的作用:协调育人、环境优化、组织协调、监督管理。10、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11、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12、社区教育十分重视学校教育较少涉及的内容,因此社区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性。1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14、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说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5、教育合力(可做简答教育合力的含义):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16、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教育讲座。17、现代社会教育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另一类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二、简答题1、家庭教育具有哪些作用?(1)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2)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应(3)家庭教育使儿童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
2、三结合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意义。(P281)(1)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2)有利于统一教育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后肚子黑的健康宣教
- Hebra痒疹的临床护理
- 牛皮癣的临床护理
- 《解读营销半天》课件
- 风险评估与管理计划
- 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计划
- 私人保龄球馆租赁合同三篇
- 影视拍摄合同三篇
-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报告计划
- 中高端女包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调试方案
- 美术鉴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鲁东大学
- 05G359-3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 金蝶云星空+V7.5标准版产品培训-制造-委外管理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小学语文三年级期末高分试卷
- 量具检具清单
- 电缆桥架施工方案
- TFSRS 2.4-2019“抚松人参”加工技术规程 第4部分:生晒参片
- GB/T 18742.2-2017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GB 22128-2019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
- 复读生励志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