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理清思路概括内容。2.品味意味深长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3.鉴赏作品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1.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2.理解探险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知识链接】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导学过程】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拽出来__无垠___战栗___履行___辜负___钦佩___鲁莽___告罄___2.成语填空坚持不()不可思()风()露宿精疲力()毛骨()然()武扬威寸步之()海市()楼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2)文章除了交代故事情节外,还运用心理描写,运用大量大量的文字篇幅来描绘作者的心理活动。找出来,与同桌交流,然后把你找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读句子,你能用朗读再现作者当时身临绝境时的心情吗?()()()()(3)连起来梳理一下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发生的原因。(4)找出表现作者对生命热爱和对生命意义思考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对生命的意义是怎么理解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的理解,并试着把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过读大声呼喊出来。齐读找出来的表现作者对生命热爱和对生命时刻的句子。句子有:热爱生命的句子有.作者思考生命意义的句子有(5)有了以上的理解基础,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生平,想想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他是个的人。冒险的意义是:8、课堂小结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也决不会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我想学习本文,重要的不是对文章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要记住:面对生活,要豁达,就像傲霜的梅花,在白雪晶莹中坦然绽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要欢快,就像清澈的溪流,在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流淌,执着地一路欢歌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人勇气,而是出于对他人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反馈练习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即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提示如下:同意,是因为主要能培养大学生的不同意,是因为大学生应该教学反思: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重点难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2.关于背景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导学过程】自学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展示案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反馈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1969年7月6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力特岛上,冯•布劳恩博士亲临控制中心。上午9时32分,布劳恩博士为他设计的“土星”5号火箭下达了“倒计时”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2930吨的“土星”5号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吐着火舌,划破长空,满载着人类的希望,飞离地球,向着人们向往已久的“月宫”飞去。②发射后9分11秒,第二级火箭脱离,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飞船脱离地球轨道,进入狭长的地月过渡轨道。发射后3小时6分,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指令舱驾驶员麦克尔•柯林斯把飞船调转180度,然后把指令舱端的锥状对接杆,慢慢地准确地插入登月舱的接孔。接着,埃德温•艾德林,这位宇宙工程学博士卸下登月舱和指令舱间的封闭隔板,接通电缆,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发射后4小时10分,第三级火箭与飞船彻底飞离。登月舱向着月球不顾一切地飞了过去。③月球的怀抱有多温暖?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地球上亿万人的眼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紧紧盯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格林尼治时间21日2时56分(美国东部时间20日2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下,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荒凉的月球。接着,艾德林也开始在月球行走,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④他俩在月球那坑坑洼洼的表面上轻飘飘地跳跃起来,这种景象令全球各地的电视观众惊叹不已、欣喜万分。他们那种滑稽的样子,成为世界不朽的形象以及科学无所不能的象征。阿姆斯特朗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⑤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代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特制的纪念碑,上写:“从地球来的人类于公元1969年7月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此外,他们展开了太阳能电池阵,安设了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还采集了20多千克岩石和土壤标本,拍摄了地貌照片,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电视谈话。同时,宇航员麦克尔•柯林斯中校驾驶着指令舱对接后,3位宇航员开始返航。几天之后,“阿波罗”11号安全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中。尼克松总统亲临了负责打捞“阿波罗”11号3位宇航员返航的欢迎仪式。人类的首次登月宣告成功。⑥这一个登月之日被定为美国的法定假日,而我们记得16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日并未被庆祝,今天的登月之日却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开始。1.第①段作者采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的作用是:_______2.第①段画线句子除了说明“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慢慢地”一词在表达意思上起了什么作用?4.你是怎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的含义?5.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6.对“阿波罗”飞船飞向月球成功这件事,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真正的英雄【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3.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3.培养探索精神。【知识链接】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导学过程】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战栗()拓荒()弥补()不朽()2.词语积累锲而不舍:迫不及待:建树:孜孜不倦:梦寐以求:展示案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3.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4.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5.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6.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反馈练习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他们来自这个伟大的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1.第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发表这篇电视讲话的目的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七位宇航员之所以能称之为英雄的原因是什么?3.第④段的“挑战者”为何要加上引号?4.第③段“我们内心的真实感情”是指什么感情?5.“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6.第⑤段最后一句中的“很不相同”是就什么而言的?“那样的一致”是指什么而说的?7.第④段第一句该如何理解?联系历史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四、拓展提升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他们从不后悔!1.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1)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在高远的云雾间。(漂浮耸立)(2)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娇惯)(3)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下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你的下滑。(挡住遏制)(4)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相信信仰)2.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3.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评价”?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背诵《夸父追日》;熟读《两小儿辩日》;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学习重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知识链接】《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展示案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3.你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主题?4“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5、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6、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反馈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结果是:“。”二、加点字词注音。1、夸父(kuā)2、颛顼(zhuān)(Xū)3、水潦(lǎo)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13、天柱折14、道渴而死四、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珍珠鸟【学习目标】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2.提高鉴赏能力。【知识链接】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导学过程】1.给加点字注音鸟巢___垂蔓___雏儿___蓬松___眼睑___眸子___流泻___呷嘴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卷()___挨()___似()___颤()___()___()___()___()___3.形似字注音组词斑()___葱()___茏()___享()___班()___忽()___笼()___哼()___4.找出句子中的动词,说说它们的作用(1)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动词:作用:(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动词:作用:二、合作探究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3.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形象的?4.“我”为小鸟做了哪些事?三、精读精练:阅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1.段⑤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段⑤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4.段⑦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5.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6.段⑥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四、拓展提升可爱的小鸟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拉”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1.给加点字注音撵它___舷窗___2.解释下列词语悭吝:爱不释手:3.文中多处用了拟声词,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4.把描写小鸟外貌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6.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五、积累训练益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古代诗歌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鸟的吟咏,请写出一些你所喜爱的诗句。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斑羚飞度【学习目标】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2.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悲怆()娴熟()逞能()肌腱()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2.解释下列词语娴熟:恍惚:进退维谷:迥然不同:一尘不染:略胜一筹:3.本文选自《》,作者,原名,祖籍,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二、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交流。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而感动。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讨论,并派同学发言。2.划出斑羚陷入绝境的语句,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此时的表现怎样?表现斑羚怎样的品质?3.斑羚飞渡具有怎样的壮举?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精读精练:阅读“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完成练习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2.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3.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4.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5.文中有一个撼天动地的特写镜头,找出来后仔细研读,完成下面各题①它的内容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②其中点示老斑羚所起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③其中一句相当于电影中“旁白”的解说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④举例说明其中比喻手法的精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两只猫(选段)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除了一双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心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到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气,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捉鼠能手。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a,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b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从此,我再也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道:“去,学抓老鼠去!”1.上文中,作者写两只猫采用的是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文中,写两只猫的特点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对邻家的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后来通过捉老鼠一事,作者才改变了对邻家猫的态度。4.上文中加粗的两个词语“机灵”“伶俐”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文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各自形容什么?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华南虎》【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3.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4.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悟诗的语句。【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呵斥___抽搐___叽喳___钢锯___沟壑___恍惚___咆哮___胆怯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角()___爪()___栅()___血()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答1.诗人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2.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精读精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jī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bānwén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1.给加点的字注音。咆哮()() 掠() 趾()2.依照拼音写出汉字。不jī() bān()wén()3.解释画横线的词语。石破天惊:4.结合全文体会“我终于明白……”中“我”明白了什么?5.通过本段的意思,谈一谈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拓展提升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巧,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相互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了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鲜编扎起来;然后把苔鲜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结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1.给加点字注音翘尾巴___分叉___圆锥___褐色___2.全文介绍了松鼠哪三个特点?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外形的漂亮?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筑窝的特点?5.文中多处用了拟人手法,请找出一处略作分析。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城关一中导学案集体备课组别:____年级时间___月___日主备人_____检查签名______学生姓名:_____组别:____预习评价_____展示评价____反馈评价______课题: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知识链接】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导学过程】三、自主学习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解释。窥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羁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疮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阔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庇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遒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疆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枉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遒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5.语言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请你至少写出10个,解释每个成语的意思。6.用下列给出的词语仿写一段话。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而无不及7.汉字里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如骑、骐、骄、骗、验,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借助工具书,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8.从课外找出几个与马有关的俗语。四、合作探究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作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4.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三、精读精练:阅读“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完成练习1.天然马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中的“不凶猛”表现在哪些方面?3.用一个词语概括南美各地的马的处境特点。4.野马与家马有什么区别?5.你欣赏天然的马还是人工的马?为什么?6.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大意。五、 拓展提升以“___,人类永远的朋友”为题作文,横线上要求填上某一动物的名字,表达出你对它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字数300字左右。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3.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4.给下面的句子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通顺。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它的尾巴()是垂着的,()于它很适合。()它能使尾巴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它的皮肤()很坚实,()满生着厚密的短毛,()还是十分敏感的。三、合作探究1.布封的另一篇说明文《松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对松鼠进行了小小的赞扬,在本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把它找出来,并用本文的一个词来为这句话作注释。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马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精读精练:(一)阅读第四段,完成练习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第一、二段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教师反思心得500字(8篇)
- 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大全(9篇)
- 区域养老中心入住协议书
- 商铺消防施工协议
- 劳务服务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
- 施工期间成本预算最终协议
- 电子商务平台招投标流程
- 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
- 保健食品企业参股管理建议
- 市政道路外围围墙施工协议
- 初中艺术鄂教七年级上册(2022年新编) 漫步艺术长廊舞剧欣赏《永不消逝的电波》教学设计
- python学习课件(共73张PPT)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瓜豆原理之直线型
- 大同重力储能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桩基及基坑质量通病防治讲义PPT(105页)
- 精品堆垛机安装指导书
- 前台月度绩效考核表(KPI)
- 鸡的饲养管理-优质课件
- 德育课(共19张PPT)
- 化学微生物学第7章 微生物转化
- 《少年正是读书时》-完整版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